贴经文

最近似乎微信公众号对于留言里贴经文有了一点限制。有些贴经文的留言,比如有这样一位老兄,在《低端护教学》一文下为我贴了大段经文。如图: 我也看不出来这段经文与我的文章有什么关系。 有趣的是,我按着基本的留言与回应规范,将这些胡乱无厘头的内容上了墙,但似乎腾讯AI并不太欣赏,所以不过5分钟,我选择上墙的经文就看不到了,除非我再操作一遍“取消上墙->重新上墙”,才能有片刻看见。从这一点看来,马老师有时候做起好事来,比巴兰的骡子还是更加靠谱。 好吧,既然我的小编并不热心做这事,我只好统一回复一下贴经文的朋友们,“你是对的”,“太高级了”,“敢问您是哪个教会的?”“您一定是传道人转世吧?……” 似乎2022年还有人不知道,贴经文在群聊和留言最让人厌烦的事情里排名第3,仅次于“内邦人”口吻和随意给人“定罪”/给人“属灵建议”。 我很疑惑大段贴经文的人是不是都受过田园“以经解经”训练,以为将不同的经文抽离上下文,随意放在一起,就是宇宙最强的论证手段了。但最近的文化趋势是,贴经文将成为大家最为厌烦的事情。 我很少加群,但在任何群里,我最厌烦的事情就是看到有人大段地贴经文。最近一个新的“属灵虐待医治”群,我在群里实质性的第一个发言就是提醒一位群友,“請營造一個安全的分享環境。不要貼經文,不要給建議”。 在说这句话之前,这位群友已经@另一位群友发送了一句【彼前2:24】……,并给了一个建议,大意是痛苦会过去的,我们将一天天成圣,越来越效法基督,因为我们已经在福音里有了天国的地位和名分。 我可以理解,许多人不贴经文就不知道如何对话,不用属灵大词包装,就不知道如何表达。“属灵虐待”的排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这种话语模式,从经文严严实实、层层叠叠包装的思想中走出来,真实地表述自己的经验。没有人可以用贴经文来让自己得着医治的——但不排除有人因为贴了经文,自以为得着了真实的医治。 我的提醒也并无恶意。我多少理解,这位群友看到别人的痛苦,采用了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来安慰人。 随后我也解释了我的想法,希望他可以慢慢地学习如何分享,如何对话,如何在分享和对话中得着医治。 事实上,群里之后的谈话氛围大为改善,大家都比较放得开,愿意分享亲身经验,而不是用经文来包装自己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群体医治还是颇有效果。 感谢腾讯,感谢马老师,感谢微信机器人。既然留言已经按照新的“跟贴信用估值”方案进行,我可以放心地知道,日后不再有那么多贴经文的朋友来留言了。 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吧。如今的微信写作已经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表达,比如道生来留言,我不好意思回答,就会用他名字的缩写,你是DS,但你不体贴SD的意思…… 当然,我是不大喜欢这样用缩写的写作方式。关于代码写作,去年父亲节我写过一篇“事工哲学(104)|代码管理”,讨论这个话题。我相信,代码写作会让基督徒的表达成为“黑话”,在破碎语言上,乃是口号、新话、语义侵占、数字型目标与低俗表述的同谋。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ne 20,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27)|一个Introvert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

我把自己定性为一个Introvert。10年前,在CIU的某个拖车屋里,依萍曾经对我说,“你并不内向,我觉得你是social型”——或许是从前被逼街头传福音的时候训练出来的面具吧。 当然,“内向”的判据是热闹一场之后,感觉兴奋还是需要安静的休息——据此看来,我是内向。 我喜欢生物、古代文物和NASA望远镜。纯粹从美学上,我就喜欢木星大红斑和土星环。 但我不喜欢微信聊天。 一对一聊天不仅对于我这样的内向者而言是一种“折磨”,而且在我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之下,相信对于对方也是一种折磨。此外,我觉得一对一的聊天实在太消耗时间。 我更不喜欢在一对一聊天的时候,在观念上直接碰撞。这种事情对于一个内向者而言,几乎是每日的噩梦。 我也不喜欢在朋友圈里和人严肃地抬杠。 早已经说过,朋友圈是我的内圈,我希望自由地发表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在朋友面前也端着,发些迎合的文字,似乎毫无意义)。如果我的朋友看不惯,请默默地屏蔽我。我也会屏蔽一些朋友,主要是一天发三次广告以上,推销的产品不在我消费区间的朋友;或者没有太多创见,又总是转发“低质量”网文(有时还不知道为何低质量)的朋友。 昨天看到阿甲宣布停更微信公众号,因为每篇文章都或不过24小时。下午听说我另一位好友去正教慕道去了——嗯,艾莉同学的锅…… 而我在公众号、朋友圈、一对一聊天里收获了四个不同的回应。 关于“低端护教学(19)——普兰丁格”,一位老友留言说, 普兰丁格和溥伟恩这些人都没有受过地质学或生物学等领域的系统学术训练,更不是这些领域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主要靠耳食发表相关见解,而创造科学网站和中华创造科学协会网站上撰文的YEC’ers则相反。 这个论证听起来是很合理的,但比较弱。若是比较一线科研工作者的绝对数量,嗯,YEC’ers在诺贝尔奖提名者中占据的比例是”0.000“。我一向认为,YEC不能称为科学,推广年轻地球论不能算是科研工作,勉强算是一线护教学好了。至于中文的两个创造科学网站,自然更加不科学。 朋友圈和私下聊天我就不直接引用了。一位老兄在我转发的”Bacteria bred for 2000 generations settle longterm evolution mystery“截图之后,留言希望知道这项研究是否带来了新的DNA。这是创造科学家们的常用思路:没有进化,任何有机组织的演化都只能算是”退化“。covid19变成covidOmicron是一种丢失关键蛋白的退化,2000代的细菌变异也是一种退化。这是一种很好的神学,罪带来退化,人类平均寿命从亚当的900岁退化到摩西80岁就开始劳苦愁烦,勉强活到120岁也进不了应许之地…… 我弄不明白他是为了和我辩论还是真打算做一点研究。所以请他自己去考察原文。为了安全起见,原文在biorxiv预印本网站上,地址是”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Initial Variation and New Mutations to Adaptive Evolution in a Novel Environment“。我倒是希望创造科学家们能做一点这样的研究,证明一下细菌退化2000代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最好是发表在当代顶级英文科学季刊《创造科学》上。 钰炜笑我说,”你的朋友圈有多少年轻地球论者哟?“ 回了他一句,你们教会的墙上挂了多久的”创造科学讲座“广告,比例就有多高。几年前,”创造科学“讲师团来重庆宣讲, 按照我的估计,37…… 昨天发了一张图片: 一位朋友特意来问我,可以分享一下前一张图片(泥版)的来源吗? 我想了一下,还是告诉了他。有了完整图片之后查询来源,本来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做互联网时代做科研的基本素养吧——我用google lens查询了这张图,告诉他这是”the tablet of enkhegal“。 这件事花费了我5分钟,包括google lens,阅读一点基础文献,并在微信上留言等。 正如前面所说,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太有时间做的,所以后面的问题我没有再私下回应(虽然是个很好的问题): 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力、亚甲(Accad)、甲尼,都在示拿地。 (创世记 10:10 和合本) 这应该是阿卡德(亚甲)文,根据圣经记载,是宁录所建立的古巴比伦国的产物,从家谱推算,宁录的国在距今不超过4600年,而根据考古研究,一般认为阿卡德文最早出现距今5500年。这是一个矛盾,张牧师你怎么看怎么解释这个矛盾? 简单地说,我目前认为这石版是3000年前的,奇迹般熬过了洪水地质学。这不是单纯的语言演化问题,还涉及考古发掘、文献、同位素测年等一系列disciplines。如果有”矛盾“,”从家谱推断“这个做法,大概是矛盾的关键。我不认为创世记1-11章的家谱是为了字面意义上给出详细的地球历史——从6000年前创世直到如今。家谱有其重要的神学意义,但拿这个数据来矛盾”the tablet of enkhegal“,我也不觉得有辩护的意义。这也涉及圣经文本的体裁,释经学等问题,我也不想讨论。 我希望看到我的朋友都开自己的公众号,将自己的观点好好地呈现出来。这才是辩护的意义所在。朋友圈是分享、友谊和调侃的地方,我从来就没在朋友圈里正经过。至于辩护的时机,我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安排,不希望临时而勉强地回应。如果朋友圈有冒犯之处,再次恳求大家屏蔽这位“暴躁的”张牧师。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ne 16, 2022 · 1 min · eddy

低端护教学(17)|不说谎会死吗?中国考古队发现假方舟!

按:准备“救赎科学”的读书会。看到一位朋友发表的视频,还在吹嘘中国考古队2010年在土耳其亚拉腊山顶发现方舟的消息,似乎是作为护教,似乎是作为夸耀。我问了一句,“你还信这个?”我的朋友回答说,“难道不信吗?”想想也是。还是解释一下吧。 首发的狐狸新闻,一向不太靠谱。这次新闻发得快,但很快就打脸辟谣了。这都12年前的事情,如果你作为一个基督徒,今天才知道中国考古队发现了方舟,不用说也知道,这一定是假新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你才过了12年才听说。如果这是真事,早就成为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后20世纪最大的考古发现了,应当进入一切媒体和教科书了。不是吗? 而且,这新闻出来不到一年,我们英文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创造杂志”就说,A downloadable video interview with Donald Patton from the Price team gives the most definitive indications yet to confirm our long-stated view that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fraud.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创造论者比美国的同行更加不诚实,或者信息滞后。创造论或许是很好的东西(毕竟,一个人的信念是无可厚非的),但靠着说谎和造假,是无法让人接受创造论的。做点正事吧。 看看我翻译的这些文章就知道,说谎的创造论者在别人眼中是多么可笑,几乎没有人认真对待他们,尽都是嘲笑挖苦。是呀,何苦呢? 狐狸新闻(Fox News)上气不接下气地报道说,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诺亚方舟。”土耳其的某个山顶发现了诺亚方舟?”他们呆呆地问。 “没有。”懒人行动主义者(slacktivist)回答。 对此,高科耳(Gawker)做了更为详尽的说明: 一群福音派人士在亚拉腊山顶发现了一些4800年前的木材。他们 “99.9%”确定这是诺亚方舟。这完全是真实的,因此它出现在福克斯新闻的 “科技 “栏目的头版上。 实际上,懒人并不只是说了”没有”两个字,他还略微解释了一句,指出: 探险队似乎发现了一个木质结构。他们听到了马蹄声,所以他们 “99.9%”肯定这是一匹斑马,或者是一只带有斑马条纹的独角兽。 配合“诺亚方舟事工”提供证据的一贯风格,他继续说道: 如果你让这些人读一读伊索《蚂蚁和蚱蜢》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他们会回答说,这意味着他们应该立刻为前往希腊的昆虫学探险队筹集资金,因为,我的天哪!——会说话的昆虫!” 阿特里奥斯(Atrios)感到困惑,表示自己想知道: 不是已经有15部关于《寻找诺亚方舟》的纪录片,甚至还有一部关于他们如何完全找到诺亚方舟的电影吗?对哟,他们还找到大脚怪了。 各位科学博主都对这一事件作出了可以预见的反应,其中PZ Myers对中国的创造论者声称这些木材被碳-14测定为4800年的说法进行了抨击: 欧耶!现在创造论者终于愿意承认碳-14测年有效了。 你想得美!田纳西州代顿市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学院的创造分类学家(baraminologist,一群知道最好不要直接拒绝进化论的创造论者)托德-C-伍德拒绝了这一发现,(Todd C. Wood, a baraminologist at William Jennings Bryan College in Dayton, TN)指出: 1. 他们声称放射性碳-14测定的木材年代是距今4800年,但方舟是用洪水前的木材建造的,这就意味着碳-14测定的年代应该要早得多。 2. 现代的 “亚拉腊山”(Agri Dagh)是一座大洪水后才出现的火山。方舟不可能降落在这座亚拉腊山,因为它在大洪水结束时并不存在。即使它真的降落在现代的亚格里达赫,它也会被大洪水以来亚拉腊山的多次喷发所摧毁。你可以在谷歌地图上观察阿格里达赫上所有的新鲜熔岩流。...

June 1, 2022 · 1 min · eddy

低端护教学(16)|一本“英语世界顶级科学季刊”?!

什么叫顶级?什么叫英语世界?什么叫科学季刊? 什么杂志可以称为一本“英语世界顶级科学季刊”? 这杂志有peer review吗?影响因子是多少?自引的比例是多大? 如果您有了好奇心,我浓重推荐这本“英语世界顶级科学季刊”,中文名字叫“创造”,英文名字叫“Creation”。 您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这本杂志没有peer review,没有影响因子排名。不信的读者,自然可以去https://impactfactorforjournal.com/jcr-2021/检查,看看有没有一本顶级科学季刊名叫“Journal of Creation“。答案是显然的,在将近1万3千种科学期刊中,没有这本杂志的名字。 这就是那个”创造“公众号在5月24日发表的”不久前在家人圈内传得很火的《创造》,你知道吗?“一文中推荐的英语世界顶级科学季刊了。推荐语如下: 所幸的是,现在有一份世界顶级的护|教杂志可以帮助人们坚固信心,抵挡歪理邪说的攻击和搅扰。 《创造》是英语世界顶级科学季刊《Creation》的中文译本,该杂志的撰稿人都坚信智慧书是大能者无误的启示,其中大部分撰稿人是持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40年来,这本杂志蒙上¨帝使用,解答了人们的诸多问题,引人归主,也将因疑惑而离开信/仰的人再度寻回。 原文中的”上¨帝“就是这样,我没有修改。 这篇文章里还有一段苏菲云博士的推荐辞。当然,苏博士还是不好意思说这是一本顶级科学季刊,只是说她家的天才儿童,从小学三年级就读得懂这杂志了,其中文章甚为有趣,推荐你自己订阅,再给你教会的传道人订阅一本,云云。 当然,苏菲云博士的推荐和这个没有peer review,没有影响因子(不是因子为0,而是没有),作者人均博士的”顶级科学季刊“的江湖地位完全匹配。所以,我从这文章中提取了阅读”创造“杂志的标准姿势: 好了,说点严肃的话题。我不反对一个人相信年轻地球或者大洪水地质学。你好好信就行了,没必要把这些东西当作可以证伪的科学,非要把自己的不入流儿童杂志称为”顶级科学期刊“。截止去年,顶级科学杂志排在前五位的是: 我一直阅读”创造“杂志,每篇都会Scan。今天这杂志发表了一篇20多年前Ken Ham的旧文,用智能设计来支持有神论。但是,按照Ken Ham自己的说法,智能设计和年轻地球冲突呀,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最近正要做”救赎科学“的读书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略微多一点。请参见低端护教学系列: 人造生命 (科学伦理) 事工哲学(23)——我们下一代的吗哪(2)(为了保持信仰的传承,需要反思“基要主义”) 多线程操作 (救赎科学第7章试读)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基要主义反思) 不平衡的讲道(8)|后现代讲道者的权威;系统科学和科学史——无足轻重之学科?(没啥关系) 不平衡的讲道理(11)|卡森不重视系统神学,都是何顿的锅(没啥关系) 事工哲学(82)|处境化与处境 (文化议题:文章列表) 智齿:创造论:苦难的意义 事工哲学(96)|“创造科学”的构建与解构 几个无法翻译的烦恼 事工哲学(97)|话题选择 低级护教学(1)|圣海伦火山爆发与挪亚洪水的关系——半毛也没有! 低级护教学(2)|柬埔寨寺庙里的剑龙? 低级护教学(3)|放射性碳14同位素测年法是否证明了年轻地球的存在? 下限护教学(4)|地球年龄的下限(或你应当忽略或否认什么,才算是合格的年轻地球创造论者) 低端护教学(5)|启底年轻地球论(一) 低端护教学(6)|启底年轻地球论(二) 低端护教学(7)|启底年轻地球论(三) 低端护教学(8)|启底年轻地球论(四) 低端护教学(9)|起底年轻地球论(五) 低端护教学(10)|起底年轻地球论(六) 低端护教学(11)|起底年轻地球论(七) 低端护教学(12)|莫顿之妖 (这一篇) 低端护教学(13)|放射性测年法 低端护教学(14)|“年老地球”派的一次惨败 低端护教学(15)|8年前的新浪科技网文,可以作为诺亚大洪水来地下的可靠证据吗?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31,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6)|译后编辑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把公众号从英租界换到法租界,以及任凭前一处长草的事故,乃是有意为之。杜工部说,城春草木深嘛,大抵如是。 但巡抚房还是需要略微声明告示,说明我对微信媒体的用法。 公众号面向不特定公众写作。目前的“法租界”可以留言,所以欢迎各位朋友来交流。但这里是我的主场,一般都会以礼相待,回一声“你是对的”或“what’s run with you?” 但无论公众号文章还是公众号留言,都是直接公开的。关于留言,我采用先留言先发表的无差别策略(道生的留言除外,是需要特别审查的。不提)。所以,任何留言都请三思,如果不愿意公开,请一定预先说明或采用私信。一旦留言有趣,我可能会以文章的形式公开回应…… 第二,朋友圈是针对朋友发表的。虽然我的朋友里有许多从未见过面或萍水之交的,但大体上希望能够真的作为朋友,容忍我的各种俗趣味和半吊子。朋友圈发表任何内容都不希望外流或被截屏。如果不想看我的朋友圈,请简单屏蔽即可。我也屏蔽了不少朋友圈内容,或者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 第三,任何微信大群,我都不会主动推广自己的文章。我对自我推销的做法颇为反感,但不反对其他人每天早晨发“荒漠甘泉”,下午发”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晚上发“晨更日新”,周一发讲道稿,平时发系统神学讲课录像或心理咨询视频。大家喜欢就好。末底改对以斯帖说,“今爾得居後位、焉知非為此會、如爾斯時緘默無言、則猶大人必從他方、得解脫、蒙拯救、惟爾與父家、將見剿滅耳、”,就是鼓励大家多发表嘛。 第四,我很少看微信,有时看过就忘,无暇回应。最近因此得罪了朋友,甚为内疚。如果有重要或敏感事情,还是请用安全邮箱给我发邮件,比较容易处理。 昨天的旧文,“忽因時節驚年幾,五十如今欠一年”在微信公众号重发,有朋友留言如下: 其他业界做翻译的,叫做“汉化组”,汉化组基本上使用业余时间,免费工作,用爱发电,小至中学生,大至中年社畜。现在DeepL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强行提高全职翻译酬劳根本是一个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选项。就和强行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亏损的全职自耕农一样,神学出版业又不是政府,有那么多钱吗?翻译就应该是一件业余工作,真正需要全职投入的是参与改善翻译AI的算法吧,人工负责校对和润色就好了,现在翻译界真的需要拿那么多学位的人来做全职吗? 看到这连环夺命问,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回应。穆桑发文《译文作为中文》代替我说了几句。洪良也说, AI翻译目前依旧处在弱人工智能范式内。认为AI翻译会取代人工,背后的逻辑是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 当然,我老人家拿了4个学科领域下的5个不同学位,已经拿到手软,不想再拿,勉强算得翻译界里拿了那么多学位而不做全职的。从我的经验看来,译者即使利用机器翻译引擎(事实上,我也大量参考机翻),目前也远不是校对润色就了事的工作。 几年以前,我有位好友兼大客户,计算机领域的真正大佬,曾经热心地对我谈起,希望和斯坦福大学几位做自然语言处理的专家合作,开发神学领域的onthefly翻译引擎。其基本理念是,先上线一大批英文原版。如果有读者要阅读,这onthefly引擎就立刻将其翻译为中文,如果读者有意见,就提出修改。几位读者读过之后,译文大体成型,至少到了可以理解的程度。于是可以出版中文译本。 想法是很好的,很斯坦福,很PPT,拿风投至少可以到B轮。但作为资深AI专家和译者,以及资深技术经济分析师和项目管理专家(对,这就是我曾经拿过的学位和从事过的几份工作),我还是冷静地泼了冷水。我没有什么好的理由,就是认为翻译引擎目前还无法处理神学翻译所需要的精确性。 另外,用翻译引擎后编辑,也需要能读懂原文,懂得机翻出错的地方,以及懂得如何将语言“润色”。能润色的人基本是“高级编审”了,业余选手根本不能胜任。 今天带着三个孩子看了热火对凯尔特人,顺手翻出梦1对安哥拉的奥运首场,向他们说明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之间巨大的差别。(点击访问油管)。没有做过翻译的各位,可以试试加入“汉化组”,看看人家要不要你。大部分情况下,试译就挂了,拿着真实的对话,根本不知道如何转化为汉语的日常口语。汉化组哪有那么简单,翻译一个TED试试就知道了。 不谈技术。我们还是谈“爱”比较好。做软件要开源,做翻译要用爱发电,做传道人要拿双倍的底薪(善治之長老、當倍敬之、勞於言與訓者、更宜如是、),盗版神学书籍有理有据……我听到这样的话只能微微一笑,说一句“你是对的”,就此别过。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25,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5)|传道人的文字能力

按:我不太发表自己的讲章。是为藏拙。但传道人以话语为服侍工具,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至少需要意识到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必要性。近来读一些(相对)年轻的传道人、译者和神学生的文字,颇觉不安。 作为一位常年编辑大量译文的非高级编审,我也接触过许多有同感的编辑和资深译者。本文亦作为“神学翻译杂谈”的一篇吧。不另开副本了。 一本正式出版的、有编委会和匿名审稿机制、有定价、有ISBN书号和ISSN刊号的学术杂志,《福音与当地中国》季刊第15期(2022年春季刊),发表了一篇名叫《浅谈“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以及神学意义》的文章(链接到杂志网站)。 撇开观点不论,从这篇文章的文字来看,作者缺乏基本的汉语表达能力,行文语法混乱,逻辑不清。兹随手引用一段: 当上帝与亚伯拉罕约定的400年的时间日期满了之后。摩西作为上帝所选召的领袖,背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但上帝在旷野中向以色列民启示了进入应许之地的要求。摩西在西奈山所领受并颁布的律法,是作为以色列人在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土地上的生活准则。这准则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进去,因在《创世记》15章16节:“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李天禄。《浅谈“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以及神学意义》。《福音与当代中国》季刊第15期(2022年春季刊)41页。 这段引文的第一句,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严格地说,只是一个片语:“当上帝与亚伯拉罕约定的400年的时间日期满了之后。”这个句号用得毫无语法根据。 第二个句子,*摩西作为上帝所选召的领袖,背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背负”这个动词无法接续“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 第三个句子,“但”字引起转折或对比,但不知道作者要对比的成分是什么。 第四个句子,“是作为”,冗余了。“是”,“为”,“在”等系动词,一般不这样连用。 第五个句子,*这准则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进去,因在《创世记》15章16节:“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逻辑不通顺,看不出来后面的引文和前面的四句话有什么逻辑上的因果联系,也看不出这准则为何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进去”(而不是前文所谓“在土地上的生活”)。 我不讨论这篇文章的神学或圣经研究结论,单从文字上看,我不认为这是一篇合格的文章。这篇文章通篇是破碎的句子,混乱的语法和逻辑。再举一例,此文的结论部分第一句话(应当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 当再一次回到上帝赐予以色列“流奶与蜜之地”这件事情上,从环境、到土地、从方法、到条件,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特别的,是人所不能想象的带领。 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主要的动词是什么。“带领”显然不是动词,“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特别的[,]”,这个逗号不知所云。 我认为,编辑应当有责任拒绝这样的文章发表(或者帮助作者将文章修改通顺),否则将极大地降低这本杂志的学术水平。 我们有很多传道人的讲章,在文字上似乎也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口语表达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无论是讲章的要点还是结论,都不像文字这样可以反复阅读理解猜测分析。 这一期杂志上还有我几个朋友的文章,甚至还有我儿子张之陶翻译的一篇文章,《李提摩太:福音使命的变化与永恒》。但很遗憾,无论是正式出版的杂志还是网站上的文章,仅署了原作者的名字,没有署译者的名字。对于杂志的编辑工作而言,这是不应该的失误。 **慎重声明:**我和《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的许多编辑和同工也是好友。我乐于看到杂志的编辑水平能够提高,发表更多高水平文章,发挥出更大的属灵影响力。为此,我无保留地支持这份杂志,并且已经两次应邀在其平台上做公开讲座——下月应该还会再做一次吧。 但既然是一份公开发表的杂志,我仍然对其编辑工作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下一期杂志无论在学术水平还是在编辑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更加有助于我们在汉语处境下的神学讨论。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17,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3)|过去和现在:分词

按:题目又叫“participles now and ever” 四处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似乎没有什么群里可以获得(真实的)正能量。似乎是需要减少注意力消耗,专心做事的时间了。 花了两天时间校对“TTP”(Thinking in the Time of Paul,又叫作”保罗的时代“或者”保罗新冠“)第3章。我觉得积极之事,或许就是帮助年轻译者们从技术和心态上有所提高吧。 下面的例子很简单。实际上,单个句子都很简单。但数十万字的译文下来,我遇见心态不崩溃的”神学译者“,似乎很少。这一篇讨论分词。所谓纸上来得终觉浅,十载构屯难翩翻。 Just a few verses earlier, this same character, encapsulated in the word “love,” is said to be the fulfillment of the law. 前面几节经文说道,这些词囊括在“爱”里,保罗说,爱就成全了律法(5:13-14;参6:2)。 这个句子把过去分词”encapsulated“翻译为了现在分词。所以整个句子读起来不流畅。 这个句子有无关的双重主语,”前面几节经文“,”保罗“。这样的语法不太好。 is said to be ……,被动语态,译者处理为”保罗说“,这是很好的。 In Gal 5:22 – 23, Paul offers a list of nine attributes that typify the character that the Spirit of God brings to life in Jesus-followers. These include: “love, joy, peace, patience, kindness, goodness, faithfulness, gentleness and self-control....

May 9, 2022 · 2 min · eddy

非“主(zhu)内(liu)”写作

昨天在微信上扫描了一遍曾经订阅的公众号,将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自愿或非受迫失误全部算在其中)的号挪去。大约一半左右的号已经关停,而曾经丰富有质量的号也有许多停留在一年没有更新的状态。 我的号还小心翼翼地活着,但读者很少。 2018年回国之前,我一定在讲道的时候用过朋霍费尔写给尼布尔的话: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 made a mistake in coming to America. I must live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eriod in our national history with the people of Germany. I will have no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ristian life in Germany after the war if I do not share the trials of this time with my people … Christians in Germany will have to face the terrible alternative of either willing the defeat of their nation in order that Christian civilization may survive or willing the victory of their nation and thereby destroying civilization....

May 5,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5问|异常感?

按:明天就连载结束,告一段落。今天这篇隐喻提到“箭袋神学”和奇葩的Duggar一家。参见“箭袋神学”。同样,不要认为“异常”本身是一件值得捍卫的事情——异常或许就是异常,处境更为重要。 在家教育25问——目录 0. 前言 合法性 胜任性 经济性 多样性…… 执行性 社会性…… 安全性…… 使命性…… 精英化? 公民性? 忍耐性? 互补性? 普适性? 稳定性? 价值感…… 兼顾性? 代金券? 并发性? 特殊性? 内卷性? 高年级? 升学率? 混沌性? 第24章 你知道如何应付别人异样的眼光吗? 你是安曼派教徒吗?天主教徒?摩门教徒?你是学校组织的小组吗?这些都是你的孩子吗?你是否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棒球队?我猜你家没有电视机吧?你知道如何应付别人异样的眼光吗?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家有九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我太太是在家教育的典型家庭。我们俩接受的都是在家教育。我有五个姐妹,她只有一个兄弟。我俩都希望有很多孩子,上帝也祝福了我们。 上面这些问题,杂货店收银员、路人,甚至那些感到困惑或关心我们教会的会友都问过我们。 在家教育圈子里几乎有一种成见,认为必须有一个大家庭。对于一些年轻夫妇来说,这可能会让他们畏惧,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与电视真人秀上那些孩子数目超过两位数的家庭一样被人嘲弄。 大家庭 一个复活主日的早上,我们走进教堂,迎宾员满脸惊讶地跟我们打招呼。他嘴巴大张,眼睛睁瞪得跟碟子似的。“哇!你有多少孩子?!” 他惊呼到。 “我们有九个,” 我回答说。 “哇。哦,你们还会继续生孩子吗?” “不再要孩子?我倒希望继续呢。” “好家伙,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真人秀节目了!” “嗯……能给我一份你们的代祷信吗?” “哇,看这一群人!好大一群孩子啊!好家伙,一个,两个,三个……” 请问我们可以坐下了吗?” “哦,哦,当然。嗨,伙计们,看看这一家人!”(对其他迎宾员说。)“你们见过这么多孩子吗?!” 顺便说一下,用这样的方式欢迎人加入敬拜,不是一种好方法。我认为我们是一个家庭,但不是一个奇怪的家庭。我知道,9个孩子这个数字就会让一些人不知所措(尽管我确实认为迎宾员需要一些察言观色的训练!)。而且,大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生活在小家庭社会 2016年伊始,北美1000个1544岁的女性平均生育59.8个孩子;这是自190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的数字。1要保持人口,必须维持约2.1的人口生育更替率。2016年,美国人口生育更替率是每位女性生1.87个孩子。2我们是唯一一个靠着移民而非出生率增长的国家。 在一个小家庭社会中,拥有一个大于平均人口数量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挑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接受在家教育长大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似乎就不得不克服几个文化偏见。首先,如果你来自基督徒家庭,你就很可能与众不同了。我们生活在后基督教时代的美国,因此如果你还相信圣经是真实的,耶稣基督就是祂所宣称的那一位,你已经处于社会的边缘。事实上,在18岁至23岁的美国人中,只有不到0.5的人相信最基本的、符合圣经世界观的信条。3 因此,如果你是重生的基督徒,相信圣经的世界观,又接受在家教育(占人口约0.5),还来自一个大家庭,你就跟沙漠中的北极熊一样稀有。 你家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怪怪的感觉,就好像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作为在家教育毕业生,上面所有这些我都经历了,但我喜欢自己不合群的事实。我不想融入!人们过于看重社会平均水平了。上帝祝福我们,使我们有机会与众不同——一种好的与众不同。“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 如果我接受的不是在家教育,我就不可能做我一生中已经做过的许多事。正因为在家教育给予我的独特经历,上帝为我开了许多门。只有对比才能让事情一目了然。营销大师Seth Godi曾用“紫牛”这个比喻,来描述每一家成功企业想要创建的公司或产品。你想要的不是平淡、无聊、平庸的经历。你想要的是不同寻常的经历。在一个充满文化相对主义,生活漫无方向的世界里,人们寻找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种有意义的东西。 我不是说越大的家庭就是更好的家庭。我的意思是,与众不同,并非需要逃避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标新立异,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怪胎。我们的目标是忠心跟随上帝的带领,不论是批评还是掌声,我们都同样顺服。我们所做的不是讨人的喜悦。我们活着惟独要讨上帝的喜悦。 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你服侍的是主基督(西3:2324)。 做在家教育世界中的小家庭 研究人员Lawrence M. Rudner指出: 全国在家教育孩子的家庭,和拥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分布情况如下:平均来说,在家教育的孩子都来自大家庭。全国范围内,大多数有学龄儿童的家庭(79.6)只有1 – 2个孩子,平均每个家庭约有1.9个孩子。大多数在家教育家庭(62.1)有3个或更多孩子,平均每个家庭约有3.1个孩子。4 如果你仔细想想,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真的不算那么大。在家教育的圈子并不都是这样,但肯定有一些圈子里大多数家庭都有好些孩子——如果你的家庭不是这样,肯定会感到有点不适应。尤其因为基督徒在家教育圈子里的孩子,一般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因此,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孩子,你可能会感到胆怯,或是被人看不起。不管你身边的人是否真的会因为你没有大家庭而轻看你,你都可能会有这种不安全感。 如果你曾经流产过,有健康问题,或是不孕,使你无法生育更多孩子,情况会尤其令人痛苦。正如在家教育的那些大家庭,有时在他们的教会里感觉像是社会的弃儿,小家庭在他们的在家教育“支持”群体中也经常感到被边缘化。 谈到孩子,圣经怎么说? 圣经诗篇127:35,是关于“孩子与生俱来的价值”最著名的经文之一。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与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 有趣的是,在我们的美国文化中,我们并不认为孩子是耶和华给我们的“赏赐”、“祝福”或“产业”。坦白的说,甚至当今教会也不这样认为。很多时候,孩子被看成是烦人的家伙,令人讨厌,让人分心,是成功路上的障碍,或者带有其他负面属性,就是很少被看成是让人激动的对象(比如中了彩票!)。 不幸的是,Margaret Sanger以及其他人口控制倡导者的反儿童世界观,逐渐渗透到基督徒会众心里。现在大多数基督徒的思维方式都像人文主义者,而不像是精明又敬虔的信徒。...

May 1,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25)|好得离谱

穆桑说,三联那本《大亨小传》,就是那本微软的《了不起的比尔盖兹》,译文好得离谱。事见“浪漫主义是不可能兑现的应许”。 这几天心中郁积烦懑。五本书停摆;两本延期100%。现在似乎寻一位译文好得靠谱的神学译者也是难事,至于好得离谱的那种,怕是只有在穆桑的文章里能看到。 魔都的两位姑娘还健在,昨晚分享了一下近况,都说自己好久没上SmartCat翻译“圣经女性观的形成”。无从安慰,祝早日解了封吧。 老徐最近则才华爆发,真诚地在朋友圈称赞了他一句,回说“从前懒……而已”。是哟,才华这玩意就像怀孕,封的日子长了,自然就暴露出来,用政法大学教授的头衔也挡不住。 Hippy同学换了“1-2606”的马甲则天天骂,让晓天同学都动心了,但又说不敢。 “小熊猫”不吃竹子,第一次接受了洋葱,嗯,我想安慰一下他,但没说对话。我本想说”洪水地质学不科学“,结果说成了“方舟也要封一年”——好事就成了华氏455。 还有“冻李”同学,本来有个重要的庆典,就在四月。现在我只能问他,你需要“云按立”吗?我可以把机票退了,亲自出席哟…… 小桃的表弟在医院里等着手术,我上一次为她所邀,做的讲座“和合本翻译和……”,劳务费拿到的时候,一秒也没多想,立刻请小桃转给表弟了。但现在已经要开始第二次讲座了,她的表弟和家人还好吗? 还有不少上海的朋友,大部分都没有见过面。都惦记着,不一一分说了。 回头说说“好得离谱”这事。偶尔有朋友会询问,在哪里可以视听我的讲道。简单说一下这事——从前也说过,不过#ReaH2O算是“更新”努力之一,所以再略微说说。 从2016年开始,我讲道的频率就偏高。 我不想成为名牧——当然,努力也够不上。在我看来,名牧讲道与鸦片有类似之处,都可以让人飘飘然而恍尔忽兮,忘掉此时此地的现实感,同时提高了“满足的阈值”,最终变成一天要听3场名牧讲道才可以入睡,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名牧是需要的,每个生态位都需要合格的人来服事,这是理所当然。 我希望自己的讲道是切合处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暂时和反复宣讲(这是每周都要听道的缘故之一),而不是流芳百世的司布真全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讲道仅仅针对我所讲道的具体会众、他们在这一周的具体处境以及事先确定的经文段落。我努力希望讲道(若是不加以针对性修改)没有可迁移性——放在下一个周末,针对另一群人,将是一篇“好得离谱”的讲道,而不再是一篇“好得靠谱”的讲道。 我也希望自己的讲道比较自由。这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吧——一方面免于恐惧的自由,另一方面免于断章取义网暴论断批评的自由。有人做烈士,有人做奥古斯丁,也要允许一部分人做多纳图,是吧。不然“Hippo”(河马)主教多么寂寞。 另外,单次讲道是不安全的,随时可能被挑出来,指责为异端。因为讲道有时限,没有任何主题可以完全充分地展开……所以,我更希望在线下有联系的人,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我的生活(比如,Eddy是个暴躁的人?),通过长期听道来了解我的神学和伦理学。 好了,给出几篇参考文献,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肤浅讨论: 每次都以……为中心 周末抑郁症 周末焦虑症 工作坊|应用问题 云“牧养”,云“辅导”和云“暴露” 事工哲学(1)——讲道 …… 2022年5月的讲道安排:第1、5周:QGZJ;第2周:EY;第3周:UC;第4周:NJ。 公开讲座:4.30。这是可以开放的,虽然这个主题我不是合适的讲员: 4.30 讲座:传道人的自我关顾——长期事工的压力管理和“耗尽”预防 传道人是现代社会职业压力最大、工作时间最长、折损率最高的职业之一。作为一个主要照顾他人需要,为他人提供属灵、情感、智识与身体关怀的角色,传道人有可能忽视自己的属灵、情感、智识、身体、社交、家庭和心理健康。在长期的压力和过量的委身事工之下,传道人也可能逐渐失去呼召和热情,变得倦怠。 本讲座将简单地从神学和实践层面讨论“传道人的自我关顾”主题,希望可以引起广大传道人的共鸣和重视,同时也帮助普通基督徒从健康角度理解传道人之状态和挑战。 本讲座乃是“赐予生命的领导力”工作坊有关专题的主日学版。 嗯,我更关心传道人的健康,而不是他们的名气。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pril 26,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