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秋日晚,知道性情宽

重庆酷暑。实在无法工作,带着孩子们出门避暑。为了避免被高温下坚持工作的朋友拉仇恨,决定不晒美图秀秀,出门只晒太阳。 (陈旧而不过时的文案。)本周邀请卫灵公老先生对”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介绍如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讲道,辞达而已也。 翻译如下。 子曰:“亲,你以为我是饱学的老牧师吗?”(“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回答说,”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对曰:“然,非与?”) ”不是的。我只是坚持参加释经工作坊而已。“(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不探讨‘如何释经和讲道的传道人’,我觉得不太靠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成天聚会,讲道又不靠谱,只依靠小聪明,这样是不行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传道人最怕不会讲道,不怕教会人数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传道人谦卑自信,不与人争辩,结识众人,但不拉帮结派。“(“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人可以学习释经讲道,但道不能拔高传道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我曾经禁食祷告,通宵读经,对提高服事水平帮助不大——不如参见释经讲道工作坊。“(“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有参加第5期工作坊的机会,当仁不让哟,其他课程都可以放一放嘛。(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工作坊门槛不高,贵在坚持。(有教无类。) 子曰:讲道很简单的,参见工作坊就会了。(讲道,辞达而已也。) 子曰:报名请点击“事工哲学(129)|释经和讲道仍然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现实步骤”,或者继续往下阅读。 闲来无事地休息了几天,懒懒散散地做些翻译。出版社来信说,几本书即将送排,今年应该可以见到样书了。大概可以出版的书有《信任崩塌》,《广西宣教史》,《理解和应用圣经》,《金苹果》,《平衡的讲道》,《世界观布道》等几册。 这些书里面,《信任崩塌》是Bonnie翻译的,见“《信任崩塌》译后”的过程记录与反思。 《世界观布道》是Joe翻译的。Joe的第二个孩子马上出世,他在做完了一本重要的古代近东文献读本(Readings from the Ancient Near East)之后,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了。除了《世界观布道》和《古代近东文献读本》,Joe还为橡树翻译了经典的《主,教导我们如何祷告》一书。 《广西宣教史》是跨文的第一本众筹书籍,译者是道生。这本书的讨论,可以参见“飞书走檄如飘风”一文。对了,当年支持过此书翻译的朋友们,我还承诺了赠送精美电子书一册,现在大概可以兑现一半了:精美乃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电子书却是真的……此书补译了作者前言。 《金苹果》一书,前几天整理了一遍文稿,发现当年有一半的文字都没有翻译。那时为了课程培训,只翻译了查经部分,前后的说明,菜谱,歌单之类,一概都没有翻译。所以在休假晒太阳的间歇,在恢复皮肤黑色素的过程之中,又加班几个晚上,把几万字的译文做了一遍。Emma帮我定准菜谱上的专业术语,比如弹簧蛋糕烤盘,天使蛋糕烤盘之类,然后我就去熬夜去了,直到月亮下山才做完。 《理解和应用圣经》是我在CIU上学期间,做完勤工俭学的工作翻译的教材。当时还没有和研经工具合作,不知道他们已经翻译了这本书,所以重复做了一遍。2019年夏天,我又认真修订了一遍,但仍然是独立翻译,并未参考研经工具的版本。修订的过程,记录在“破碎就破碎翻译,要什么完美解释”一文之中。 《平衡的讲道》则是在其他项目的翻译之余,在晚上带孩子睡觉的时候一点一点翻译出来的。感谢易君的大力支持,这本书让不少传道人受益。也感谢易君的慷概同意,此书可以交给现在的出版社来出版了。 对了,《赐予生命的领导力》一书也做完了翻译,最近要开始编辑校对。 9月12日开始第5期释经讲道工作坊。这算是一个长期事工了,每年做一期,主要帮助传道人提高释经和讲道的自信,提高预备的效率。前面几期的分享和心得,请参见:《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报名》,《事工哲学(63)|旅行感想之思想者与实践者》,《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如何最佳地浪费时间》等文章吧。我有点不想打广告了。 报名没有什么条件,就这一周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2,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3)|提问:冒犯或笃定的方案

写作是一种冒犯。从前已经略微说明我的立场。 提出问题是另一种冒犯,许多教师或者牧师(当然也包括先知和假先知)都不喜欢被质问,不喜欢别人提出、而自己不能脱口给予回答的问题。我自己似乎在面对提问时也是直觉性地紧张,需要迂回地思考,才能知道为何是这样的反应。 8月的焦虑在于9月,9月的焦虑在于开学。最近希望组织一次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基督徒家庭的讨论会(非在线讨论,所以只限于重庆吧),因为许多家长都在焦虑之中。我想讨论的话题包括: 在家教育:观念之由来(家长对在家教育之了解与想象;信息来源):父母共识,家庭共识 实施在家教育的外部压力、内部焦虑与教会期待感:来自家长的焦虑感,来自孩子的不确定性 在家教育的可行方案:商业推广、文化代理人战争…… 后备方案的可行性(学堂、共学、公立:转入或互转):半途而不废 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否适合在家教育 家长教师角色冲突;父母的理念冲突;挫折感…… 家长对可能的教育后果之接纳,或者教育的目标与(未必)实现 孩子对教育成果的接纳与生活安排 教育出路:教育是一条不归路(一直通向永生或双重预定;通向难民或移民) 在家教育的经济成本评估 在家教育的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心理成本和共学成本 先驱者代价和社会支持 实践问题…… 神学牵连与中国处境 幸存者偏差:在家教育的成功案例与成才率……风险分析 心满意足地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心怀七艺、舌灿文化的贩夫走卒?然后再送去读一个圣经学校好了…… 我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我也不太喜欢那些仿佛有大智慧的名牧或学者以极为笃定的口吻给出的答案。我不喜欢二律背反的“要么……要么……”体。我的思考和我的实践总是脱节的,而我总是为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焦虑,与Emma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反复讨论,在方案上一点一点地妥协下去……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给出更多值得讨论的题目,贡献实践意义上的洞见(如果您已经成年、自己接受的是在家教育)、经验(如果您的孩子高中已经毕业)、探索(如果您的孩子还没上初中)、想象(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出生)或者科幻(如果您还没有结婚,对在家教育的想象出自阅读)。 我没有答案,而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荡。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0, 2022 · 1 min · eddy

观念的批判似乎总是观念史的批判

关于景教,我所知不过是教会史上学到的点滴。 我感兴趣的不在于景教的聂斯托利传统,或者其神学的考究与汉语表述,而在于其消亡与影响之式微。 两点是有趣的。第一,景教的成功与其高度的处境化文化融合有关。 《四福音书》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其餘如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自然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 这种不打算创造异质文化生疏感的宣教策略,使其成功融入先进的佛教文化,但在灭佛运动中也就很快遭遇牵连。佛教的根源在印度,所以一时灭佛尚可死灰复燃。而景教自身在中东已经失去根基,相去又远,各大法王的典籍没能创造出异质感的观念,时日既久,湮灭不可复索。 第二,景教走高层路线,直接从帝王和首都往下,在民间没有根基。奉旨建大教堂固然是一件许多基督徒喜闻乐见的事情,但改朝换代之时,绑定在政权上的信仰,若缺乏坚实的民众基础,不能像罗马那样从下至上地影响国运,甚至皇帝也不得不称自己看见天上的十字架,自然成为一种暂时的观念而已。 如果景教有任何灵修传统,至少我在有唐以降,不曾在一手二手文献中发现一二。若强行将叙利亚或东方灵修传统植入,并非一种继承,仍然是一种外来输入。但这一次的输入,仍然会面临前述的两个问题: 是否创造异质感的观念,守住自我的独特之处,以某种沁入式策略慢慢推动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统;还是以流行的文化或现存的(比如新教)观念为化用,利用已有的基础来宣教。 第二,从基础宣教做起,还是走上层路线,通过学术、翻译,吸收部分已经了解甚至信了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以扩大影响,与现有的基督徒展开对话。 在我看来,以危言陡论为路径,试图突破现有主流新教的藩篱,不过是短视捷径而已,并无长久益处。从宣教角度看,从前景教的两个教训是值得每个教会和宣教运动深思的。 信仰需要实体与组织,并非单纯文字传承。信仰(特别是一种灵修传统)也需要真正能体现出灵性成长的实例和路径。 若将推动一种灵修传统作为目标,所有的手段都应当与目标匹配。若是为了学术,又另当别论。若是为了建立名声,预备和知识分子对话,则当爱惜羽毛,三思而后言。若只是图一时之快,或者为了某种焦虑感所驱使,则不足为虑,徒然空耗而已。 我自有自己的焦虑。不多说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27,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2)|代祷、筹款与BAM心态

听N.T. Wright博士回答关于消费主义的问题。比如说,我比传道人更有钱,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三亚度假,而不会内疚于传道人的孩子来年是否可以交得起学费。 Wright博士说,他在做主教的时候,从来没有钱可以去度假。虽然认识不少很有钱的人,但他和妻子的旅行都是在事工中,别人邀请来讲课或讲道,顺便告诉博士,请带着妻子一起来吧,在这里小住几天。 按照中国传统教会的文化,似乎筹款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毕竟内地会从前的做法是不公开向人筹款的。我对这个话题很好奇,所以略微了解了一下。戴德生一生中有好几次在英国和美国旅行,招募宣教士,演讲。他的确没有明确地筹款,但加入内地会的宣教士应该都因为与他的联系,多少获得朋友或教会的支持。 这就是所谓“不定向筹款,但借着祷告分享需要”的筹款策略。 真正绝不筹款的是乔治穆勒,从德国去英国建立孤儿院,但从来不向任何人提及孤儿院的需要。但他是牧师,孤儿院有其建筑物和日常活动,他做的事情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这样的事工在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之后,似乎可以完全依靠祷告来获得日用的面包。 一个有名的例子: “The children are dressed and ready for school. But there is no food for them to eat,” the housemother of the orphanage informed George Mueller. George asked her to take the 300 children into the dining room and have them sit at the tables. He thanked God for the food and waited. George knew God would provide food for the children as he always did....

July 23, 2022 · 1 min · eddy

“门训与祷告”课程、《属灵生命学习》与作为译者的Mirro

2014年春季学期,我的朋友LD和我在CIU同学。那段时间我们都是刚有了第二个孩子,都忙着在学校的教学大楼做清洁工。 那一年是Dr. Rick Higgins在CIU的最后一年。除了开设“Spiritual Formation”之外,他还开设了一门“Discipleship and Prayer”的课。 那一年学校的财政紧张,正好又面临ATS的10年审计周期。教完了这门课,Dr. Higgins就接受了从前一位学生的邀请,去了查尔斯顿一间植堂的教会做“门训牧师”。我们相约注册了这门“门训与祷告”——Dr. Higgins在CIU教授的最后一门课。 读书期间,几乎每年都会选一两门关于属灵建造的课程。记得起来的还有: “Spiritual Formation”, “Advanced Spiritual Formation”, “Self-care”, “Marriage Counseling”, “Discipleship and Prayer”, “Marriage Issues for Oversea Workers”, “Foundation of Leadership”, ”Foundation of Christian Counseling”…… 即使如此,几年下来还是会觉得入不敷出。所谓事工,似乎就是人际冲突、焦虑、窘迫与孤独的混合体。 “门训与祷告”这门课使用的主要教材是“Spiritual Life Studies”。除此之外,其他几本都可以算是20世纪经典: Bounds, E.M. Power Through Prayer Coleman, Robert. 1963. The 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 Foster, Richard. 1992.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Hull, Bill. 2004. Choose the Life Murray, Andrew. 1983 Reprint. Living a Prayerful Life...

July 20,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1)|失焦的视角

He Who Knows Only One Country Knows No Country. 我们偶尔用这句名言来造句,就像用其他新话一样。 He who knows only one denomination knows no denomination. He who knows only one John knows no Calvin. 但目前的悲哀在于,身在国内的我们即使有心也很难对局势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因为信息的发源固然是国内,但信息的流向和沉淀,往往因着各样的原因,汇集在了某些外部的节点上。 比如,“逼迫带来复兴”,这个命题在当下是否成立,我完全没有数据来评估,甚至难以收集数据。我无法观察到信息的流动,人的流动,以及思想的流动。偏安一隅,似乎天然地排除了某些可能性。 但那拥有信息节点之人,为着各种原因而隔膜在外,对于信息的解读却未必能准确体现当下与此地的心态。没有身临其境的关切,多少可能失于表面与猎奇,或者受到其他议题的偏带。 当下的焦点,也许在我而言不过“活下去”(survive)——一切向外发散的欢然鼓舞,一切加诸己身的期待和投射,都伴随着深深的乏力与无措。而那起手式就是“宏大神学”,着眼点就是“信心”聚焦的讨论,至少在微观层面上难收安慰之效。 我仿佛在暗室里枯坐,听着外面有声音告诉我周围的家具格局,并要据此行动。 我不喜欢属灵大词。我不喜欢哪怕是核心信息节点(因着某些缘故,或者因为占有了关键资源、掌握分配权而成为节点),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用到”中国教会应当……“或”……如何“这样的全程判断。至少我知道,这样的讨论和我的处境并不契合,只是有助于局势的理解而已。 ”教会“这样的集合实体本身是抽象的,既不能思想也不能行动。而中国这样大的概念,兼容着极大的多样性,也很难一言以蔽之。 我现在比较少说”中国问题“,在读书会或各种讨论会上,最多会说”我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或者”我这里有一个这样的案例……“,然后与其他朋友分享和交流。这样的措辞下,往往会有朋友分享出不同的观察,于是有着讨论与更多的了解。 没有什么宏大视野,没有什么系统神学构建,唯有血汗而已。 腾讯大数据分析开始怀疑我的赞赏码被用在境外赌博上,昨天封了24小时。这样的事情与神学七大本论之间的联系,多少显得间接而荒诞。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17,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0)|事工的品质

一、 评价某个事工“品质不高”。倒也说不出来什么具体的道理,就是觉得不合胃口。无论是题目、语气、传播还是选题方向,都觉得不太好。但偶尔也会看着这事工的需要,帮着吆喝两声。看着有些难受。 后来有朋友听说这事,就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 二、 说到另一个事工,从前开玩笑说,过了10多年了,我家孩子都从小学生教育成为大学生,这事工还在训练“初学者”如何“传福音”的阶段。仍然是陈旧的模式,陈旧的内容,以及浅显易懂的“归纳法查经”。而主导者对自己夸口“用最好的体系与神学”亲自培训10年之人的评价,也还是“小学阶段”。借用目下流行的某事工,笑着说“永远的初学者”。 三、 我不喜欢“复古”。听见所谓“古旧XX”、“古典XX”、“正统XX”就头痛。当代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既不能照搬别处的模式,更加无法抄袭513年前的润学大师——嗯,大师年纪轻轻,18、9岁从法国润去了瑞士,23岁写成不世杰作,当誉为改革宗“润学”先驱。 后来的五月花和韩版五月花,大概就是这一路数。 四、 常有朋友来我这里吐槽抱怨某些从前高看的事工,近来如何日渐“难看”。 我几乎不用Facebook,也没有加入各种小组,所以看着也挺新鲜。据说某些事工的支持者群仿佛星宿派,只能赞美不能批评,一言不合就赶人。这不就是爱豆群了吗?于是评价一句,“这是群友惯出来的恶习吧”——对于批评的“被害妄想”,对于事工品质的“殉道情节”。 五、 读一位年轻全职传道人发来的代祷信。忍不住叹息,现在孩子的汉语,最大的问题似乎是标点符号的使用。用个句号很难吗? 六、 读另一位全职传道人发来的代祷信。似乎做了不少事情,但材料组织混乱,主次不分,有些细节太细致,有些重要的事情又没有交代清楚。文字,似乎是年轻传道人的大障碍。 七、 朋友问我对野生“古典教育”的看法。提了三个修辞性问题。第一,国内有足够数量和品质合格的拉丁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老师吗?第二,孩子们能参加高考吗?以后出路是什么?第三,Doug Wilson的神学和品质可疑。真的有必要照抄这种在北美也名声不好、极为小众的教育模式? 最后补充了一点。这个教育模式(任何小众教育模式)有天然的趋势希望尽力扩大受众,以降低教材、师资、设施成本,并为前期投入资源的毕业生寻找就业出路。 但我是支持古典教育的,希望可以培养一批从小精通古典语言的学者出来,做一点古典研究。像我这样40岁以后学习古典语言的,基本上在背过字母表以后就放弃了。 八、 孩子在参加Iowa水平测试。我发现他没有学习四则运算的优先级,以及基本的变量代入与选择排除法。 他的知识上有着若干空洞,直勾勾地盯着我这位全科老师。 九、 代理人战争。 所有涉及翻译的事工,似乎都是资源的比拼。无论是争取到一批高水平的志愿者还是退休老专家,还是有大牌名家在推广,还是有雄厚到可以免费发布80克铜版纸彩印期刊杂志的资金实力,似乎都是如此。 一位在海外的朋友在朋友圈留言对我说,“你选择翻译的材料,已经代表了你的神学立场。你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此言不假,我最近翻译的文章,正好是“统治神学”,虽然没有收入,也算是一种立场。所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想要发现自己是谁的代理人——难道我不可以代理自己吗? 十、 神学翻译杂谈之文字能力,也可算在其中。不单独讨论了。 有一位“香柏木”读了这文章,留言说,“字句杀死人,惟有灵叫人活,你对文法很懂,但你是死人一个”。 好吧,我把这话视为夸奖,回了一句“你是对的”。但富乐米论坛的范博士说,“叫香柏木的所有个人和实体,都需要注意”。大概他在群里见过许多“香柏木”,固有此议。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15,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29)|释经和讲道仍然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现实步骤

连着几天四十多度高温,仍然不得不每天出门。在轻轨上听“Ask N.T.Wright Anything”度日。我几乎只听N. T. Wright与Julie Roys,二人凡事几乎都是反着的,但加起来似乎正好满足我的属灵需要。洗碗的时候,则抽空听“Biblical Learning”的课程,作为日常的充实。唯一遗憾的是阅读量严重不够,或许是这个时期的瓶颈问题。无计可施,只能这样拖延着。 烦心的事情自然不少。教David七个基本度量,长度(米),时间(秒),光强(烛光),质量(千克),温度(开尔文),物质量(摩尔)、电流(安培)。于是想起那位刚刚去世的前首相。而513年的加尔文,自然使人联想到最近正在郁金香的那个省份……(对了,最近预备写一篇“改革宗润学”初探,计划加入加尔文,五月花,韩国济州岛五月花等伟大先驱。) 实在做不了什么,但不能采取行动的焦虑感似乎会更加强烈。最近几天精心做翻译,希望可以将手中这本书翻译完成之后,切换到下一个项目,带着孩子们去夏令营休息几天。 H2O的事情推动很慢,似乎也急不来,想起印度的同行们心里就深深地叹气。他们计划在今后3年内植堂2000家,而我这里什么也做不出来。 下面是严肃的广告。 9月初预备开一门“讲道学”线下密集课程。这是“释经讲道工作坊”之外的另一个计划。同时,水哥也开始一个主日学级别的“释经”培训。 根据Emma的意见,我澄清一下。工作坊的报名不需要什么“国外安全邮箱”,QQ或三位数邮箱均可报名。也没有什么恐吓的条件,请报名的时候说明你的简单情况,服侍情况,平时是否讲道,对工作坊的期待等基本条件即可。 线下的“讲道学”这次也开放,欢迎感兴趣的(潜在)传道人(或神学生)报名。时间是9月第一周,密集课程。大量的阅读,作业和现场练习。课程免费,旅费自理。 做一点能做的事情,完成几件可以掌控进度的工作,也许是唯一可以抵抗现实焦虑的方式了。我要开始我的翻译了。 关于什么是释经式讲道,什么是对释经式讲道的“叶公好龙”式追求,我似乎有过一点讨论。”三种非释经性讲道“就是谈论这个问题。似乎资深传道人容易自己懈怠下来,一边在主日学上教导和强调”释经讲道“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每次讲道都要以”JD为中心“——whatever, 愿意把JD理解为”讲道“,”箕斗“,”击倒“或者”教导“都行——但在实行的时候,日子久了就连基本的释经都不做,直接按照自己的”感动“讲了下去。 而听众似乎也不介意,只要”JD“符合自己的预设,并不在乎是否有释经,看见”名牧“的讲章就刷屏转发。举一个例子吧(免责申明:1)我的讨论只针对具体文本,并不是批评任何传道人或/和其卓有成效的事工;2)因为这篇在我朋友圈刷屏了,所以点开看了一眼,顺手用来作为例子——just by chance): 昨日读到一篇讲章,经文是诗篇51,题目是”逃离与委身“。针对朋友圈里转发这篇讲道的朋友(特别是我的学生们)的点评如下: 如果想知道什麼不是”釋經式”講道,這是可以借鑑的。一句釋經也沒有,詩篇51就是個架子。剩下就是抖機靈和賣弄自己對金庸世界的學問。當然,這麼多人刷屏,看來是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你喜歡就好。我的學生這樣講道肯定是要被批評的。 至于语言风格的问题,我的很多朋友觉得”孕气不错“,”留守妇女“之类的言语略显轻浮,但不在我的讨论范畴之内,留给读者去感受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12, 2022 · 1 min · eddy

第5期HHW报名通知|或作“Not My Battlefield”

无论是欢呼还是哀恸,在我没有介入的战争上,似乎无需投入太多情绪。 但为着这几天刷屏似的成群结队的Pro-life “Jubilee”,心情的确不佳,比较控制不住情绪,在事工上缺乏耐心。 这次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思想挑战。想了好几天,看了一点“基督教伦理学”课程,还在仔细思考这个判决的道德和法理后果。没有什么明确的结论。 昨天做了很长时间的祷告。Not my battlefield,或者说无论如何,暂时没有切身之影响,所以没有在直觉上形成立场,思路也比较混乱。 似乎应该把注意力调整一下,放在我可以采取行动,可以造成影响的事情上。今年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 下午仔细读了诗篇 139,也许最近应当在讲道时触及这个题目。晚上做了“救赎科学”读书会的第4次讨论,有些吃惊,似乎无人熟悉“人择原理”。所以花时间讨论了精细调节理论与年轻地球论对各种精细调节参数的破坏(比如光速可变,放射性半衰期可变)。 “释经讲道工作坊”(第5期)开始报名。 时间:从9月5日周一晚上7:00-9:00开始。每周1次。圣诞节期间暂停1月。大概春节前结束。 每次2小时,一共18-22次。 报名要求:请使用安全邮箱(请不要使用国内的邮箱系统)给我邮件(mailto:[email protected])。 形式:现场(如果有人报名)和zoom同步模式。 可选项:如果你愿意讨论,可以加我的telegram: @kuawen。 费用:免费(但并非没有成本。靠天吃饭的干活) 指定威胁人的要求(释经学分享完后,进入讲道学之前清场): 8月底之前完成的预备工作和祷告考虑的问题: 1. 复习系统神学(或读一本系统神学书籍) 2. 阅读UAB前五章,写一份读书报告,(1)讨论你的释经进路,(2)你的教会(宗派,传道人、你自己)最近一次讲道的释经进路,(3)教条主义对你释经的影响。 3. 你的姓名,教会,神学训练和神学背景,对工作坊的期待(为何选择参加这个工作坊) 4. 提交一篇讲章(教导大纲),释经大纲,作为工作坊开始前的基线。 5. 工作坊过程中要完成4篇释经作业,3个讲章,读两本书(UAB,平衡的讲道+3个附录。需要读书报告)。 6. 工作坊结束的时候需要写一篇“软文”,讨论你对工作坊的感受、改变和收获。 7. 进行到释经学结束时(感恩节之前),我会清理一遍,重建一个群,将坚持参加,一贯交作业,也觉得能够通过工作坊受益的人放进新群。 主要阅读材料:《理解和应用圣经》,《平衡的讲道》。 作业:请留出至少每周3小时完成作业。主要作业有:3篇15分钟的讲章;4个释经作业;两份读书报告;一篇结束总结的“软文”。 从前几期的部分感想: 收获有很多,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简单说几个。首先是老师对上帝话语的态度:真诚,很真诚。这一点很感动我。老师一再强调神的话语要求我们回应,要有基于当代处境的探讨反思,哪怕不一定有答案。哪怕在讲道中,我们也可以坦诚我们面对上帝话语的教导时所遇到困难和挑战。因为之前已经察觉到听到的讲道越来越多偏向于某一个特定和的立场,讲员对能够理解上帝的话似乎总有十足的把握。我不觉得这在每种情形下都是一种好的示范,因为上帝的真理是大过我们的,我们应该被神的话语掌握,而不是反过来。但在Eddy老师这边,我时常感到,哪怕大家不能在他那里得到一个完全满意并且正确无误的答案,但他的真诚会让大家有更大的热情对神的话保持一种尊重和敬畏。其次,老师很专业。从技术层面上讲,老师对释经工具的使用在我看来简直像一门艺术,特别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活的”机械分层,真是一点都不“机械”。不过当时用希腊文和英文做的时候,我只看了个热闹。后来用汉语做的时候,让我怀疑以前受的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就是个高仿版。要是再说下去,可能就太多了,总之收获多多,一言难尽。 最让我得着的就是看着老师是如何实际的来预备一段经文的过程,不在是理论而没有实践,这一块是我听了很多的课程从没见过的,这种教练型的授课方式学起来效果特别好,当我自己去做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应用了。之前学习的相关的课程的主要问题就是,上课时听了好像都懂了,一开始做就不知道怎么开始,过程中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力气时间主要应该花在哪里。透过这次学习,可能理论山没听进去多少,但看到老师预备的原则步骤和流程很直观。 Eddy Zhang老师有明确的信仰立场,但绝不是宗派主义者,谦逊、包容、有学识,对教会建造有极大热情,尽管事工极度繁忙,仍坚持开办释经讲道工作坊来服事弟兄姐妹,愿主记念!工作坊中的讨论环节,其他弟兄姐妹的发言,让我倍感亲切和深受鼓舞…… 在参加工作坊学习之前,我曾读过一些释经学和讲道学的书籍,这些书籍的作者中有些还是本领域的“大拿”,这些书籍的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我这样一个释经“小白”读过这些书籍之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明白了,但又什么都不会。经过这半年工作坊的学习,我已经可以试着用老师示范的方法作释经的实践,也可以试着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来设计讲章。虽然还不能做得很好,但至少可以自己动手了。我相信释经讲道工作坊的相伴半载,会让我受益一生。 老师个人对于释经讲道、教会相关的批评和肯定也特别好,使我在这当中的眼界被大大扩张,因为我个人是在这个教会信主,从来没去过其他教会,通常所接触的也都是我们自己的教会。对于释经讲道的认识都是透过我们的讲台和线上的名牧,在如何识别讲道的好坏上从来没有人提过,好像大家每次的反馈都是:“很好,以你的水平讲成这样已经很好了,只是有一个点需要注意…..”这些的方式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实在没有太大帮助,就算提的建议也是经文解释方面的,像原则、步骤、释经讲道方面的回馈是没有的,而且大家的反馈通常都是基于我个人的程度或者与某某相比,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也只能看着大家怎么讲,自己就怎么讲,预备的环节只能靠自己摸索,常常都是花了好长时间,却还是没找到经文的精意。透过这次的学习,相关方面的概念都清晰了很多,再也不至于像之前“不知力往何处发了” 这是一个既实用又牧养心灵的工作坊,推荐正在参与讲道服侍的肢体参加,需要预备时间每周8-10个小时左右看书,听课,写作业,这样会学得扎实一点。需要有积极开放的心态,你将可以看到老师做成讲章的流程,工具集,释经的原则,讲台信息的重要性,如何流程化写讲章的过程缩短预备的时间但同时是忠于经文的高质量输出。这个工作坊对我个人的帮助非常的大,因为我没有上过神学院,过去的时间里连训练的方向都找不到,工作坊于我最大的意义是它让我找到该下功夫的地方,归正我的心灵,重视讲台的牧养,非常感谢神借着Eddy老师对年轻一代的栽培,他为工作坊付出了很多,愿主纪念和赐福于他。 参考: 第3期的大纲(事后大纲,不是事前规划) 第一讲:目标,框架和总体介绍 第二讲:启示、默示、光照;基督教世界观;基本释经进路 第三讲: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第四讲:从远到近的观察经文 第五讲:汉语特征与语法敏感 第六讲:作为释经空间的机械分层 哥林多前书6:1-8:从机械分层到讲道大纲的快速示范 第七讲:汉语动词的时体简介;释经大纲 第八讲:圣经神学的释经进路;叙事分析案例 第九讲:从释经大纲到讲道大纲(Luke 7:1-10) 第十讲:释经框架与进路回顾;修辞手法举例 第十一讲:希伯来诗歌的特征;大尺度修辞:交叉配列和包络 第十二讲:耶稣的比喻;神学与教会的闲话;Sword与应用 第十三讲:讲章结构实例;UAB-18章:预言、象征与预表;释经进路对整体解释的影响;今天你唯独圣经了吗? 第十四讲:人物预表;解经与神学门类;系统神学、实践神学、圣经神学和历史神学实践:十一奉献的解经实践;玛拉基书3章与话题;关于奉献的讲道大纲;十一奉献之历史神学分析 第十五讲:讲道哲学;补充:事工哲学 第十六讲:案例分析:罗马书 6:1-14; 诗篇 127 第十七讲:讲章结构;关键字法;林前 6:1-8 第十八讲上:PPT的使用;讲道实作和讨论:传道书 5:1-7...

June 28,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28)|《信任崩塌》后的脆弱互信

“信任崩塌”的讲座,按照我自己的判断,实在是我自从本科毕业晚会台上忘词惨剧发生以后语言组织最为混乱的讲座。我想要在90分钟里塞进去太多内容,而整理线索的时候又在“识别属灵虐待”,“分析宗教创伤经验”与“应付(逃离)属灵虐待”三者之间摇摆不定,同时又想要讨论“leadership/power abuse”问题,并给出参考文献。所以最终大约连计划中的”主日学水平“也达不到。 不算是题外话。上个月在“新家”的讲道,似乎也没有控制好时间。最近诸事烦杂,颇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种时候,我大约缺少沟通的耐心,需要合作方更多的信任感——但是,“信任崩塌”的主要后果,不正是信任崩塌了吗? 昨天,一位从前认识的牧师邀请我去中原某大城上课。因为神学教师们集中的帝魔二都最近都出行不便,所以他们在线上了好几个月的课程,效果不佳,注册上课的学生数量也在减少。于是他想请我从低风险区去上一门课。 可选择的课程都是没有上过的。我踌躇了半天,觉得备课时间紧张,实在有些为难。但若是为本科生上课,大概问题也不大。但我的朋友无法作主,又推荐我和负责教务安排的老师聊了一下。这种间接的关系很不容易建立信任,虽然我并无必须“三顾茅庐”的架子,但聊着也不太流畅,客套了几句,就友好地决定不去上课了。 ——江湖救急是需要信任感的,大概是这个故事的教训吧。 小桃拉我进入一个“宗教创伤经验”互助群去为她撑腰。这也是需要信任的场合吧。 有一位朋友想要加入进来。我请他/她略微谈谈自己的情况,但他/她也因为之前的经历缺少足够的信任感,所以没有谈论。 这是宗教创伤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信任崩塌”,于是难以重建信任,也就难以得到支持和医治。我并不鼓励大家信任我这个“主日学级别”的伪专家,若有需要,最好寻求专业辅导。 对于我来说,缺乏信任的关系带来更大的沟通成本,有时导致无效的沟通。也许去一个不熟悉的神学院上课,可以算是这样的情景。花费了1小时的时间沟通,打乱正常的工作安排,起伏了心态,降低的效率。也许下一次我应该直接问,“上一门课的课时酬金是多少钱?我要平衡一下时间、经济需要和课程难度……”,或者按照Emma的意见,直接谢绝为好。嗯,我要想上课,每个月都可以开一门新课。 对我来说,一般采取先信任,再评估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信任经济学原则(Ecmonics of Trust Principle,相信我,这个原则是我杜撰的)。信任是经济成本最低的策略,比如我在为教会或主内机构做翻译项目的时候,不会首先要求预付款。但如果有项目在约定交付后付款艰难,那就没有后续合作的基础了。纳什均衡的最佳解就是如此。 宗教创伤以后不容易建立信任感。而医治几乎完全取决于如何重建信任,如何安全地叙述和整理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被人信任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耶稣被人用石头打过,想要把他推下山。后来他也不大肯信任人了,甚至因为别人要信他而四处流窜(Jn 2:23-25)。 不信任大概是属灵虐待和宗教创伤所带来的最大后遗症。对我自己而言,我也在积极地重建我自己的信任感。比如最近为了一位朋友(涉及法律事务),我投入了极大的身份信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不安的冒险了。另一方面,似乎我仍然对合作中对我有所保留和疑虑之人缺乏耐心。特别是在宗教创伤经验上,我并不想无缘无故地听见数不清的痛苦,投入时间和情感予以回应。但社交媒体上的unfriendly是一个很严重的冒犯行为,不好随意而为。也许提醒一下各位想要加我为好友的网友,在加我之前略微祷告思考一下,你真的信任我吗? 如果只是在公众号上交流,负担会小很多的……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ne 24,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