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168)| “教会学校”与“难言之痛”

骆传道变成骆某人,只需要一周的时间或者一个2024的新年。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只需要一个“教会学校”。 最近几天,在“青草”的网站上继续有揭露“骆传道”的证词发表。比如这一篇涉及教会学校带来的伤害。 在骆某人的“教会学校”所遭受的难言之痛(余美恩) 这件事情,可以简单说一下。 第一,这个见证不应该实名。尽管这样一来有些人会质疑其真实性,但孩子还没有满18岁,不应该实名发表。 第二,家长授权孩子发表这样的见证,但没有自己的责任、反思和控诉,这是不妥的。让一个孩子小学毕业就失学,受尽属灵威胁和虐待,家长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责任。 第三,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非喊喊口号就能做好的。教材、教师、教学管理需要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彼此配合。 最近有朋友在询问我一套科学教材的使用问题。据说有教会将这一套教材翻译成为汉语,有基督徒家庭打算使用。因为他知道我批评过“年轻地球论”,所以询问我的意见: 这个人似乎是你所批判的年轻地球论的……若有时间或兴趣,方便时烦请帮忙了解一下,…… 我并不单独批评“年轻地球论”,也不打算单独批评这位独立开发一整套科学教材(包括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的物理学博士。我批评的是基要主义的整体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尽恶果。 教材或许很好,但教师就是一些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家长,教学管理就是“牧师-校长”一体化的骆传道,单独评论教材的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教会和学校绑定(或者教会层面鼓励在家教育,情绪操纵和宗教绑架),本身就值得质疑。教学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而教会需要下一代“顺服”牧者的小小羊,在目标上本来就背道而驰。这些事情在余美恩的见证、她的母亲缺乏见证、她的父亲角色缺失(以骆传道代替了这个角色)中昭然若揭。 这是个悲剧,需要想想如何阻止更多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自己多少经历过一件武汉教会的事情,这事如何发展到今日之地步,将来如何,大致也可以推想。但我不会给任何人具体意见,这是辅导的基本伦理。我只能从面上说,如果一个教会学校已经有了一批18岁的毕业生,至少后来的家庭在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之前,先做一点了解,看看培养出来的孩子究竟怎么看待自己的教育。不是父母上学,而是你的孩子上学。孩子若不喜欢这个教育,父母觉得“都是为你好”,“不去公立是唯一出路”,并不能保证孩子不在自己心上和手上刻下20多道划痕。 也许我身边有些经历过这样教育的父母应该更勇敢地站出来批评这个系统。于我自己而言,仅仅是为了保护1岁的Lisa,我就直接离开Logos了,在保护分不清是非(也分不清左右手)的孩子上面,实在没有什么好纠结的。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但不要把教育和教会绑定,不要把孩子的前途和父母在教会的服侍绑定。不要“高耦合”。 只能帮到这里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16, 2024 · 1 min · eddy

基要主义与社会福音

https://www.pbs.org/wgbh/americanexperience/features/monkeytrial-fundamentalism-and-social-gospel/ 翻译:Eddy 美国的基要主义和社会福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运动。两者都始于 20 世纪初。两者都源于基督教试图处理现代性问题所面临的困境。然而,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在这两个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福音是从工业主义泛滥的废墟中发展起来的。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城市已成为吸引廉价劳动力的磁石。贫穷带来了一种新的绝望。大众认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和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这样富有的工业领袖对穷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尽管有些富人是慈善家,但另一些人则用一种叫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哲学来证明他们的残忍行为是正当的。他们认为,如果进化偏爱适者生存,那么强者为什么要帮助弱者生存呢? 社会福音的兴起是为了对抗这种严峻的现实。历史学家保罗·博耶(Paul Boyer)说:“许多基督徒开始相信,通过改革努力,通过立法改革处理童工、贫民窟和廉租屋以及不安全的工作条件,人类真的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上帝的国度。”这种信念激发了早期的进步运动。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将这一想法带到了他的三次总统竞选中。 为了反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论点,布莱恩将社会比作花园。布莱恩说,在花园里,你不能仅仅因为杂草更强壮就让杂草战胜玫瑰。你要保护玫瑰免受杂草的侵害。如果你想要一个拥有好人、善良、慈善和平等的社会,你必须除去一些杂草。 基要主义的产生基础与社会福音截然不同。在20世纪初,一些著名的基督徒开始将圣经视为历史文本,而不是启示的真理。根据这些所谓的“高等批评家”的说法,《圣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只是反映了写圣经之人的观点。 基要主义在教会内部兴起,以对抗这种现代圣经观。这个名字来源于1912年出版的一系列名为《基要真理》(“The Fundamentals”)的小册子。“基要真理”概述了所有基督徒都应该相信的基本真理。基要主义者相信一种“回到根基”的美国神学:圣经不是需要解释的经文,而是上帝启示的话语。 一开始,基要主义并不打算改变整个社会。正是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反进化运动将基要主义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从1922年开始,布莱恩在美国各地奔走,试图推动立法,反对公立学校教授达尔文理论。他的改革运动在田纳西州点燃了一把火,该州在1925年初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进化论的教学。 当约翰·斯科普斯因违反该法而被捕时,世界基督教基要真理组织邀请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前往田纳西州代顿起诉斯科普斯。布莱恩抓住了这个机会。 斯科普审判案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基要主义。以门肯(H. L. Mencken)为首的全国性媒体嘲笑布莱恩和他的“圣经带”(译注:美国中部农村)追随者。门肯称布莱恩为江湖骗子,在操纵那些崇拜他的“乡巴佬”(yokels)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门肯在代顿的报告影响了历史学家对布莱恩、斯科普斯审判以及此后的几年基要主义发展本身的叙事。 历史学家罗纳德·诺斯(Ronald Numbers)说:“斯科普审判案带来的一个错误教训是,它使人误以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与一位来自芝加哥的非常聪明的律师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一起下场,可以通过口头羞辱基要主义领导人来诋毁整个运动。其后果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历史学家认为,基要主义已经从美国文化中消失了。” 但基要主义者只是转入了地下。其领导人从斯科普审判案中吸取了宝贵的教训。基要主义将在20世纪后期重新出现,成为一个更加激进和复杂的运动。至于社会福音,这个说法已经不再流行,但这一运动在美国各地宗教人士的慈善工作中仍在继续。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October 26, 2023 · 1 min · eddy

并非书评(10)| 当革命遭遇危机……

从埃塞俄比亚回家。临行之前去了一个集市,但因为朋友们提前警告不要拿出手机和护照,所以没有什么拍照的机会。因为汇率换算问题,我有些头大,所以什么东西就觉得贵,最后给孩子们一人带回来一个硬币,作为纪念物了。因为什么也没有买,所以几个朋友去喝咖啡。 我的巴西朋友Jason说,从前巴西也是这样——最好的咖啡都是出口,本地人只配得上劣质咖啡。似乎到了最近几年,巴西人民才想起来,他们国家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咖啡之一,大家慢慢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万恶。而埃塞俄比亚,大约还需要一些时日才会在咖啡上不再使用超国民待遇。Anyway,我也不知道这豆子是不是什么瑰夏,朋友们就看运气了。 所以我就拿出自己手中的三张信用卡,一张visa,一张master,一张unipay,送给店员结账。不幸的是,没有一张卡可以付款。最后,我的美国朋友(我们同病相怜,都不得不天天喝进口咖啡)拔卡相助,慷慨地把账结了——一切都甚好,就像在没有洗衣机和洗衣粉的年代,那贵重的香油从亚伦的帽子流到胡须,再流到以弗得上。 回程的飞机上,我一直在睡觉,甚至机上供应的餐食都弃权了。到了午后才醒来,继续我的阅读。旅行的经验需要整理,而阅读则是最简便的方式。 在《当革命遭遇危机》一文中,贺照田兄讨论了陈映真多年为了理想而坐牢,在蒋介石去世的大赦中出狱,突然发现从前所理想的社会主义竟然演变为文革的心理发展与重建,讨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若在我们这一代,革命不再可能,或者革命成功也不知道革命要去向何处,一个热情的革命者将如何重建自己的生命理想,安顿自己的心灵,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展开或许称为“传福音”,或许称为“改良”,或许称为“解放神学”的行动? 革命似乎是最容易的。一个革命者要做的,不过是拥抱新的阶级,摒弃自己从前的阶级,教育和发动革命阶级,尽量减少反革命阶级的反动力量…… 革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明确的路径安排,似乎不需要再做更细致的思索与体察,当社会洪流涌来,我们无论是珍视过去还是划清界限,都不过是随波而去,没有什么可以留下来。 但是,若革命已经显然不再现实,甚至为何革命,革命要去向哪里也不再明确,甚至最革命的阶级(比如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从前的无产阶级意义,而成为混合了白领、程序员、职业人、经理人与小企业主的打工一族,一个人将如何安顿自己,如何在更加需要仔细分辨的氛围下继续思考、行动、保持热情和饱满的生命意涵? 《启示录》是容易的,末日大战中,“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那时人或许心意一定,就能见到巴比伦大城倾倒了。但我们当下的迫切意义,更可能是显明自己“仍旧存忍耐和信心”,“行善不可丧志”。 我一直不大情愿公开批评“深圳圣道-济州岛五月花”,无非是顾虑他们的安全。但如今他们是都安全去了德州,而且很快就推出了一个小女孩写的书,据说牧师的facebook名字也改为“潘摩西”了,所以大概是可以略加讨论了。 福音对社会的改变,并非在每个时代都是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Acts 17:6)。启示录里的革命意象,天地变色日月无光,与忍耐着安静地爱邻舍,大有不同。另一方面,“革命”意象是人间推动,还是基督再临所发动,在末世论意义上也有着本质区别。但无论如何,成教会建制的大规模逃跑避难,或者小规模的“润”去,被树立为属灵意义上令人艳羡的得胜,而不是海外弟兄姐妹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施恩,或许将会引起一种更轻易的出世思潮,而不再是一种耐心沉着、一点一滴改变人心、以福音改变我们自己处境的心理。 在此意义上,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我希望见到更多的人反思和批评这朵深圳-韩国-泰国-美国“五月花”。 我不反对人润出去。我希望大家自由自在,能润且润,应润尽润,滋润而不贫润。甚至当初一时冲动在某个签名倡议上勇敢地把自己和教会的名字都签署上去,后来又觉得承受不了,不愿意像发起者一样进去,只能选择成建制地出去,我也是赞成的。我只是不同意他们的“出埃及叙事”。出埃及是上帝的大行动,是所有上帝子民的伟大救赎,但一定不可忘记,出埃及的目标是进入迦南,灭绝那里的原住民。 所以,“济州岛五月花”事件,在叙事逻辑上并非某些热心的“迦南”基督徒接应,让身在“埃及”的一小群人得了拯救,也不可以不加分析、不明不白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潘摩西”。这个事件也不是一个教会或机构能够努力完成的,背后牵涉到许多政治和法律上的努力,涉及我们对韩国政府、联合国难民署泰国办公室等的认识,并需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之所以能成建制地去德州,乃是出于人道主义安排,并非单纯的宗教动机。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人本主义安排(考虑到大家不喜欢“人本主义”,我就先不用“人道主义”了。见谅)。 弥漫在基督徒圈子里“润”的氛围,有一部分是那些能润且润应润尽润的人为了justify自己的动机而营造出来的吧。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或认可“润”的焦虑感,先润之人就多少心里好受一些——算了,这事一言难尽。 从前几年之间断断续续隐约关于五月花的讨论,见: 2021年:毫无意义的“五月花号” 2022年:在家教育(9)|“五月花”的误解 2022年9月:在家教育(10)|以教育为理由的“难民”叙事 2023年:What’s Run with You, Again? 2023年3月: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附录:宗教难民,身份为谁而保留? 牧函(守望)——我不太喜欢的表述方式:牧函:如何看待基督徒以“信仰受逼迫”为由申请政治避难 我想讨论国内与北美的信息失焦、成为(进去或出去的)名牧= 事工已经结束、海外认知失真的反向输入(以及资源驱动型失真与资源枯竭型失真),以及在一个“润物细无声、润人很大声”的处境中,如何维持热情而饱满的在地事工……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3,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4)|“含的咒诅”

我学过的最后一门课程,是2018年底在CIU上“多族群教会事工”。在这门课程上,有一本指定阅读的书籍是Daniel Hays的“From Every People and Nation: A Biblical Theology of Race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这门课是在亚特兰大上的,有一天的安排是参观人权运动纪念馆。 昨天在小组查经,几个弟兄姊妹对创世记 9章的讨论: 迦南当受咒诅,父亲含犯了罪,罪的后果也归在了孩子身上;父亲咒诅自己的儿子、孙子,这种关系还是蛮难接受的…… 9:24-27 这段经文在教会史中曾被误用,作为支持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的圣经根据。挪亚的咒诅只是针对迦南族,而不是所有含的后裔。神知道迦南族会变得败坏,到约书亚时代,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迦南人被赶出,挪亚的咒诅应验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 小刚问我的意见,我就想起从前读过Hays的这本小书来。简单翻译了一段,希望提供一点讨论的基础。虽然从解释上没什么难处,但这一段牵涉到美国和欧洲畜奴的历史,以及这篇文章所论的“错误的问题,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汉语神学翻译,对于100年前的美国、德国和荷兰神学、16-17世纪的欧洲神学、教父时代的希腊、拉丁、叙利亚神学有一种谜之迷恋,而从道格拉斯威尔逊一脉引出的古典教育理念,至少是间接受到这种“含的咒诅”神学的影响。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Doug Wilson的《Black and Tan》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评论。 教育选择始终和父母的世界观与处境有关。最近所见,我有定居南卡的基督徒朋友在朋友圈批评BLM,也有暂时访问那里的好友去市政府大楼参加反对歧视华人购房的法案听证会去了。将来他们的孩子们大概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际遇吧。如果华人在美国许多州无法买房,我们太平洋对面热心推广而来的“在家教育”大概就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教育了。 好了,既然是已经翻译的内容,就分享出来一段出来,作为推荐这本《From Every People and Nation》的招贴吧。翻译下面这一段,大概用了1个小时。其中翻译时间从10:02 PM – 10:47 PM,原稿预备,译稿编辑和注释核对,大概用了20分钟吧。 所谓的“含的咒诅”(创世记 9:18-27) 在整本书中,我们将主要关注圣经里关于种族的言论或暗示,以及我们对待种族差异的态度。然而,在本节中,有必要讨论一个圣经没有教导的内容:也就是说,有必要纠正人们在理解圣经时在这个问题上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误解之一。事实上,早在1808年,大卫·伯罗(David Burrow)就曾在反对奴隶制的著作中哀叹道:“我确信,在上帝启示的圣书中,没有哪一段经文比‘挪亚的诅咒或咒骂’遭受过更多的滥用。”(1808:28n)[1] 在创世记9章的结尾,挪亚和他的家人在洪水过后安顿下来。挪亚种了一个葡萄园,喝了葡萄园里的酒,赤身裸体醉倒在帐篷里(9:20-21)。他的儿子含(圣经明确提到是“迦南的父”(9:22),看到自己父亲赤裸,就去告诉了他的两个兄弟闪和雅弗。两兄弟拿来一件衣服(字面意思是外衣)倒退着进入帐篷,盖住父亲,但并没有瞧见他的身体。挪亚醒来,知道小儿子含对自己做了什么(9:24),他就咒诅含的小儿子迦南(9:25)说: 迦南当受咒诅! 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 然后他接着祝福闪和雅弗说: 耶和华―闪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 愿迦南作闪的奴仆。 愿上帝使雅弗扩张, 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 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9:26–27) 在过去的20个世纪里,许多基督教、犹太教和穆斯林作家以各种方式将这种诅咒与含联系起来,进而与黑非洲联系起来,有时是贬义的,有时不是。[2]然而,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南部基督徒里,这段经文成为捍卫奴隶制的标准、中心经文。在19世纪上半叶,北方废奴主义者在圣经的辩论上处于守势,南方作家——通常是神职人员——将这段经文作为他们为奴隶制辩护的基本圣经论据之一。他们辩称,首先,挪亚的诅咒实际上是针对含的所有后裔的,而不仅仅是针对迦南一人,因为含是冒犯挪亚之人,而且在9章26-27节中没有得到祝福。其次,“含”(Ham)的意思是“黑的”或“烧焦的”,因此明确指的是黑人种族;第三,上帝命令这些含的后裔成为代表白人种族的雅弗之奴隶。因此,他们认为,上帝命令非洲黑人成为奴隶(H. S. Smith 1972: 130–131; Bradley 1971: 100–110)。约西亚·普里斯特(Josiah Priest)是这一观点更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他写道: 含的后裔直到末世一直做奴隶,对于上帝本身的信实而言是必要的,因为它实现了圣经中最古老的定旨之一,即挪亚的咒诅,命定该种族要永做其他种族的奴仆(Priest 1853: 393)。[3] 布拉德利(1971:103)注意到普里斯特辩论的逻辑,这样评论说: 普里斯特真正想说的是,圣经中上帝预言的真实性或无误性,取决于我们是否将黑人奴隶制视为含之诅咒的必然实现。这种说法,将上帝自我启示的真实性与接受黑人奴隶制和白人至上主义等同了起来,放在同一个水平上。 美国内战后,白人神职人员使用“含的诅咒”来对抗种族平等的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平权运动(投票、教育等)。例如,路易斯维尔中心卫理公会(Louisville Central Methodist)的编辑理查德·里弗斯(Richard Rivers)在1889年的一篇社论中为这个流行观点辩护,提出若这两个种族必须在美国的土地上共同生活,黑人“就必须占据劣等地位”,并且“含必须服从雅弗”。[4] 虽然今天的旧约学者认为这种立场在解释上是荒谬的,但这种诅咒与非洲人奴隶制之间的联系仍然通过各种圣经注释传递给教会——这些注释书即使在今天也还被重印出售。例如,平克(Pink)在《创世记拾穗》(Gleanings in Genesis,由穆迪出版社重印,1950年)中写道:...

March 18, 2023 · 3 min · eddy

在家教育(23)|逻辑和修辞完胜

一位读者在《古典教育的代价》下给我长篇留言,分为了几个段落。整理如下: 第一篇文章我个人认为笔者的出发点在于“经济性”而选择性忽略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从经济性角度的就业考虑,似乎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没有任何扎根的机会。因为甚至孩子都没有学籍,社会赋予学生的任何身份几乎也都没有,那么更遑论“应试教育之于就业”的可能性了,我觉得笔者的考虑仍然以“世俗化”的观点为动机。认为“教育”为“就业”铺路。可能我表述有些严苛,但意思应该鲜明。 我想​“人之为人”的角度来说,是从上帝创造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有祂形象且独立生命的个体。我们在祂的恩典之中,我们需要知识,技能,培养能力能够更好“管理全地”。今天的社会,似乎管理全地的个体体现在我们每个人需要一份正当的工作上,专注在细分的领域扎根,是的,我们需要一份正当的工作。但是这真的就意味着基督教教育,尤其古典教育是古板的,传统的呢? ​我的观点是不是的,一个整全的人格需要不断教育训练的,同样,在工作中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通过必要学习的积累而塑造的。那么公立教育教授知识直接服务于就业,古典教育培养能力就不是吗?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或许千差万别,但是工作能力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理解力、执行力、想象力、沟通力……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诸如此类的底层能力呢?这样的能力和思维那些工作不需要吗?当然不一定需要全部或者很多,有的创意型工作不就是需要发散想象力吗?工匠不需要专注和严谨的能力吗?这些公立教育未必就能培养出来,公立教育是知识速成的培养模式,那古典教育不就是注重这些吗?何来死板之谈?文法、修辞、逻辑这样的能力被塑造出来,不就是工作能力的基础吗? 总之,古典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授“七艺”,不是为了雄辩,而是塑造了最基本的能力,而这个也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更重要的这就是“管理全地”的底层能力。 至于就业在今天的社会好似教育到工作的一座桥梁,那么,古典教育下的孩子真的缺砖少瓦吗?还是公立教育更缺乏必要的建材? 我只能简单地说,这个留言的确在逻辑和修辞上完胜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的不足之处在于,大概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少用修辞性反问句,也很少用比喻,比如“古典教育下的孩子真的缺砖少瓦吗?还是公立教育更缺乏必要的建材?”或者,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讨论:“公立教育教授知识直接服务于就业,古典教育培养能力就不是吗?” 当然,特别是斜体(注,斜体是我加上的,原文是没有的)一段,跌跌荡荡地堆砌了8个问句,如果这的确是通过古典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力,看起来是真有苏格拉底的遗风。这些问题,我是一个也答不上来。我还是比较适合应试教育,直接给我答案好了。 顺祝这位读者朋友箭袋充满,一切顺利……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rch 17,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的讨论

简单地说吧。在家教育是一种需要付出代价、时间漫长、充满天坑地缝的教育路径。我们家因为路径不同,也因为重庆是一个巨型城市,通勤成本高昂,所以这几年对于“抱团”并是不太热心。我们家三个孩子的教育,编了一个名字叫做“LAD School”——Lisa、Angela and David’s school,if you know how. 我设了一个网站,但没有内容。我讨论过的内容基本在“在家教育”页面上。 去年永嘉和叶子邀约,说是否来一次在家教育的讨论,当时设想了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事工哲学(133)|提问:冒犯或笃定的方案”一文里。其中的题目仍然是有趣的,后来的一些文章也多少讨论过某些方面,但值得再次列举出来: 8月的焦虑在于9月,9月的焦虑在于开学。(2月的焦虑在于3月,3月的焦虑在于开学,开学的焦虑在于暑假)。最近希望组织一次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基督徒家庭的讨论会(非在线讨论,所以只限于重庆吧),因为许多家长都在焦虑之中。我想讨论的话题包括: 在家教育:观念之由来(家长对在家教育之了解与想象;信息来源):父母共识,家庭共识 实施在家教育的外部压力、内部焦虑与教会期待感:来自家长的焦虑感,来自孩子的不确定性 在家教育的可行方案:商业推广、文化代理人战争…… 后备方案的可行性(学堂、共学、公立:转入或互转):半途而不废 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否适合在家教育 家长教师角色冲突;父母的理念冲突;挫折感…… 家长对可能的教育后果之接纳,或者教育的目标与(未必)实现 孩子对教育成果的接纳与生活安排 教育出路:教育是一条不归路(一直通向永生或双重预定;通向难民或移民) 在家教育的经济成本评估 在家教育的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心理成本和共学成本 先驱者代价和社会支持 实践问题…… 神学牵连与中国处境 幸存者偏差:在家教育的成功案例与成才率……风险分析 心满意足地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心怀七艺、舌灿文化的贩夫走卒?然后再送去读一个圣经学校好了…… 上周和Jacky、永嘉将我们第一次的讨论时间定了下来。我们希望先摸底重庆“家庭教育”的群体,有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参与规模才好组织。出于方便,由我在公众号发一篇邀约,他们来转发。目前我们计划了第一次讨论,只有两个简单的主题: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永嘉(3个娃,12年掉坑和爬坑经验) 讨论: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教材、课纲,孩子与家长需要的投入和预期) 时间:2023年3月11日下午 2:005:00 (报名截止:3月10日中午) 地点:重庆主城区(具体地点请联系永嘉、Jacky或Eddy) 诚邀:重庆主城区正在实作“家庭教育”的家长或对这个“赛道”感兴趣的家长。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February 28,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2)|穷人的本科

D.L.Moody在1886年创建Moody Institute,并不是为了所谓高等神学研究。他的目标很简单,训练平信徒传福音。”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ristian workers, including teachers, ministers, missionaries, and musicians who may completely and effectively proclaim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这是受到凯锡克运动影响的平信徒运动,一开始就和提供Ph.D和Th.M的各路常青藤神学院不同。CIU建校的理想是成为南方的穆迪,培养向伐木工人传福音的工人。其第三任校长Robertson McQuilkin在那本著名的《成圣:5种观点》中代表凯锡克立场,而这本书也是CIU多年来属灵建造课程的必读书之一。关于CIU和凯锡克运动的联系,可以看那本《双塔擎天》的前面两章。但对于圣经学校运动最好的简介,无疑是欧福德博士为此书撰写的前言。文字不多,可以全文引用,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所有黑体的地方,把CIU替换为Moody(强调是我加上的): 前言 《双塔擎天》是位于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市的哥伦比亚圣经学校(Columbia Bible College, Columbia, South Carolina)50年来在神的良善和信实之下,开展事工的书面见证。作为一位高水平的释经者、宣教推动者和经验丰富的作家,作者亚瑟·马修斯牧师(Rev. Arthur Mathews)在此书中实现了双重目标。他挑选了学校历史上各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特别强调让学校成为如今面貌的得胜信息。 这本书非常及时——不仅是周年纪念,也是关于如何预备基督教事工的介绍性著作。**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皈依基督,想要知道“我在哪里可以学习圣经?”**与一些好心人和业余顾问不同,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许多广受推荐的神学院什么都学,就是不学圣经!在参加过我的一次释经讲道研讨会之后,一位年轻的牧师(手持一大串学位)曾对我坦白说,“我所受的教育是为了一件不存在的教会所预备的,现在我却加入了一个自己不够格参与的事工。”我的朋友并没有降低学术的意思。相反,他强调了教会领袖与大学教育者在“预备人行各样的善事”上,常常忽略的一点。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圣经的知识或灵性经验,却能在学术上取得杰出的成果。 因此,即使在其他神学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之后,圣经学校也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所助益。最近的宗教新闻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记载,美国和加拿大境内一共有232所圣经学校(Bible Institutes)和学院(Colleges)。其中两所学校,分别有2,700名和1,000名校友正在海外宣教,整个美洲大陆所有新教宣教士中的15%,是由这两所学校训练的。调查报告接着说,如果我们国内的某个主要宗派不再接受圣经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宣教士,那么剩下的宣教士数量之少,将会震撼整个基督教世界。 那么,我们有必要询问,圣经学校运动(Bible school movement)有何独特的原则和实践,有别于其他神学院?我相信,《双塔擎天》将会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我认为圣经学校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教育,在圣经、灵性和实践上训练按着在基督里的信心而生活的基督徒。 首先,圣经教导信心的生活——“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 10:17)。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 2:15)。在学习圣经的时候,当然有必要掌握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释经学与讲道学,教义与责任,等等;但学习圣经的主要目的,是“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 3:17)。学生需要把握神的话语,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被神的话语所把握。今日的讲台和宣教工场上,最需要是优秀的圣经阐释者,能够在圣灵的命令和授权之下,权威性地宣告和教授神的话语。 巴刻博士在他的小书《神已经说话》中断言,“自宗教改革以降,也许没有任何时代像现代一样,新教基督徒作为一个整体,在当信与当行的事上,是如此的不确定,犹豫不决,混乱不堪。毫无疑问,这个时代严重缺乏基督信仰和行为……讲道模糊不清,头脑混乱,内心烦躁,怀疑耗尽了我们的力量,不确定性让人行动无力……“为何如此?”巴刻如是质问,然后按着自己的观察回答说,“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事实是,我们让圣灵忧伤,因此神收回了自己的圣灵。我们落在神的审判下。两代人以来,我们的教会一直面临饥荒,听不到耶和华的话语。”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圣经学院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啊! 其次,信心的生活需要属灵训练——“义人必因信而生”(来 2:4; 罗 1:7; 加 3:11; 来 10:38)。因信而生的源头和力量,在于神的儿子住在我们里面。使徒保罗肯定地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 2:20)。因此,学校需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把握在主耶稣里的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彼后 1:3)。圣经提醒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 1:30);另外,“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基督)里面藏着”(西 2:3)。但要体验“神本性一切的丰盛”(西 2:9),我们必须借着圣灵的大能,建立在基督里的信心,并持续性地让主内住我们生命里,在信心中经验基督(林前 12:3)。在信心学校中的属灵训练,包括每天治死老我,依靠基督,在他的真实和充足中经历不断的奇迹。真正的门徒会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 3:10)。因此,效法基督乃是一切属灵训练的至高目的(罗 8:28-29)。 第三,信心的生活需要经受实际的考验——“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雅 2:26)。这就是圣经学校的独特之处。通过它的形式和课程,圣经学校提供了一种手段,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愿意顺服基督。学生必须日复一日地面对学校里的社会关系、严格的规定和日程,在其中的生活和服侍,行动和反应,在基督徒经验的每个层次上考验着我们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圣经学院既是一个机构,也是制造属神之人的工具。只有这种基督教教育的产品才能算为基督所有,能在撒旦最后的疯狂反扑中坚守真理的阵地。 哥伦比亚圣经学院代表了这种质量的教学、培训和测试。它的校训——“认识神,让神为万国所知”,清楚响亮说明了这一点。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将会自己明确我所谈论的问题。 最后,我想要感谢作者给了我写这篇前言的机会。我有幸认识已经归主的罗伯特·麦奎金博士,他的属灵异象和宣教意向成就了哥伦比亚圣经学校,本李鹏会议中心和高中,并且作为校长,在将近三十年时间里,忠实而富有成效地指导了这些彼此补充的事工。我也有幸认识前任校长艾伦·弗里斯博士(Dr. G. Allen Fleece),他那圣灵膏抹过的话语服事,曾引领无数人进入到基督完全的生命之中。在他14年的领导下,学院搬迁新址,重建成我们现在所见的美丽实用的校园。...

February 22,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1)|易子而教,父子不责善

按:转发晓丹的文章,网课是如何破坏亲子关系的。 孟圣说,古者易子而教之。 晓丹自己给的按语是,“这个还不够经典,还有上课上到一半跟妹妹打架的”。 免责声明:在教育上,我们家是探索者,不是可以模仿的榜样。 家庭共学可以分摊这种张力,而学堂则可以更大程度地分摊冲突。当然,孟子对于君子不教亲子的解释很儒家,但未必不是对于人性的理解。以下引自《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上》: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不親教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夷,傷也。教子者,本為愛其子也,繼之以怒,則反傷其子矣。父既傷其子,子之心又責其父曰:『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則是子又傷其父也。**古者易子而教之。**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為教。**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責善,朋友之道也。王氏曰:「父有爭子,何也?所謂爭者,非責善也。當不義則爭之而已矣。父之於子也如何?曰,當不義,則亦戒之而已矣。」 曾经被母亲带着三迁的孟老师,作为最早的third-culture-kid, 这里回答公孙丑的重点在于,教子本来是出于爱子,但看到子不学,如果家里没有机纾可以断,就只好发怒而反夷。一旦父母发怒,其慈爱高大的形象就维持不住,反过来父母会觉得儿女的抱怨是一种“好心没有好报”的伤害。 别的就不说了。从释经的角度看,《离娄上》作为一个箴言性质的短篇,不能单独用来建立在家教育的教义。所以,有人总是可以安心地实施在家教育的。晓丹的结论是,“老母亲网课一周就崩溃了……坚定了我不做在家教育的决心。” 呜呼,转发晓丹此文的同时,晓丹和小鸡正带着两个孩子在云贵某个村寨里为一群小朋友补习功课,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学习。易子而教,不过如此。 从前有关在家教育的文章,大多收集在“在家教育”页面之中。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4,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0)|网课经验、邓克效应与孩子离家的失落感

昨天在朋友家过新年,四个家庭一起喝下午茶,话题很快就集中在孩子教育上面。大体看来,我们都是在家教育家庭。有的孩子马上要申请大学的高中生了,算是基本教育成型,父母已经在感叹无法再指导和影响孩子思想的“失落感”。也有孩子还在小学低年级,没有完全进入体系之中。 有一位朋友从前颇有热情,怀着善意地总想说服其他人接受他的教育观念,或者希望在自己孩子成年以后可以有经验分享出来帮助其他家庭。但在孩子即将离家进入大学的时刻,他倒是突然感叹起来,觉得在家教育这么多年,真正的经验或苦涩心酸之处,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或者说无法简单地分享出来。即使表面上能够分享的经验,也并非可以抄袭的榜样,因为每个孩子都很独特,而在家教育所能积累的经验,完全无法与大规模教育和大数据学习下的现代教育学相比较。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家慢慢在转为混合TPS与SonLight的教育方式,算是增加了一点网课的比重。但我身边的大多数小学生家庭都至少有好几个月被迫在家里网课,许多父母都体会到网课的辛苦和在家辅导孩子的不容易吧——细节就不分享了。孩子在家学习,不仅大大增加了父母的精神负担,紧张了家庭关系(不仅是亲子关系,也涉及夫妻观念冲突的表面化),而且让许多父母有些反思,看看自己的能力和心态预备是否可以支撑在家教育的漫长。 昨天我们谈到的一个话题涉及在家教育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在家教育为何比公立教育要昂贵许多。从普遍恩典的角度,公立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福利,其经费和资源利用效率比在家教育的几个孩子充分。另一方面,早期的preK-G3在家教育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多的花费,但到了高中阶段,如果希望注重孩子的学术水平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成本仍然很高,没有学籍(包括没有学生证)的麻烦也不会少。 圣山网转载过郭春雨牧师关于自己孩子Sunny教育的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有些体现主流基督教教育观念的评论似乎有意识地淡化在家教育学术要求: 我的观点是,只要不被无神论洗脑,什么方式的基督教教育都不错。哪怕只是在家玩一玩,每天上上体育课,背诵和学习圣经,就已经是好得无比了。 不是每个孩子必须送到大学读书,更不是把出国留学当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基督教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过程非常重要,不要只看结果。不是每个孩子只要在家教育就会成绩优秀。也不能梦想只要在家教育,外国教会大学都抢着要咱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高等教育上找出路。 在我认识的几个较为注重孩子学术水平的在家教育家庭(都是打算送孩子进入美国高校留学的),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所谓省级重点中学。从“鸡娃”的角度看,在家教育这条“赛道”,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一旦进入其中,所竞争的内容也不大一样的。 论到邓克效应,无非是说我们这些”资深“在家教育家长们深知其中的辛苦,到头来想的问题竟然是这样: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在家教育竟是这样一条路,有这么多的深坑,也许那时我就不选择在家教育孩子了。 好吧,昨天我们热烈地批评了这样的消极态度,但为何这位朋友突然如此消极,一幅得了PTSD的样子,这事还要放在”事工哲学之安息年”里来讨论了。 从前有关在家教育的文章,大多收集在“在家教育”页面之中。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3, 2023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19)|爱与安全感

最近身边(或远方)认识的朋友中颇多添了小婴儿或者正在添丁的路上。正好有位成都的朋友前天生产,她的孩子和我们家Lisa的生日是一天了! 说起Lisa的婴儿时期,Emma和我都在神学院里做full-time students。那时我们生活窘迫,为了保持两个full-time students身份,不得不轮流选课,轮流带孩子,深夜轮流做作业…… Lisa刚满了6周,我们就申请了First Step,把她和哥哥David都送去日托。但这事是日后我们颇为后悔的选择。Lisa那时太小,在日托获得的关注和活动空间大概是不够的。她也无法表达,哥哥自己才2岁,也无法照顾她,所以她一段时间都不是太快乐,直到她1岁半时我们才毕业了,将她常常带在身边。但在回国的初期,也许她在强烈的文化冲击以及明确感受到父母缺乏安全感和生活把控的氛围中又度过了几个月艰难的日子,直到我们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之前的教会,明确地重新安排生活与事工,才慢慢地恢复了孩子们的安全感。但直到今日,Lisa已经9岁,她仍然是我们特别需要关心照顾的孩子。直到这个学期,我们才看到她渐渐地从容起来。 我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个两轮的滑板车,两周以前就定了。但因为快递员生病,直到生日以后的第2天才送到。她每天都问我物流,要求查看地图,询问有没有送快递的短信。但她没有显出生气或烦恼的样子,而是理解地叹息,“这个生日没有礼物了……”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她心里的安全感。 我们的经验(或者教训)是,无论日后是什么教育,婴儿时期应该尽量采用在家教育吧。按照皮亚杰的儿童发生学,婴儿没有明显的物-我意识,也没有道德意识或理解复杂语言的能力,甚至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按照最近为CIU教育学院翻译的“以基督为中心的幼儿灵性发展方法”一书,婴儿对于爱与安全感的体验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其发展社会性而言至关重要。同时,婴儿在家所获得的安全和保障,将会让它日后联系到那位提供安全感的上帝。 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这种在父母怀里获得爱、安全,身体和情感需要得以满足的感受,让婴儿可以获得将来需求上帝的动机。 有的时候,父母或许太早地热心于知识教育,比如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甚至胎教阶段),就开始读圣经,小说甚至“世界的故事”,我以为多是越过了儿童发展的阶段,以父母的想象力来满足父母的教育自恋情节罢。拔苗助长当然不一定是最合适消费时间资源的方式,但爱与陪伴的感觉总是可以留下来的。但教育的层面上,婴儿或许更需要掌握基本的物体-符号对应,意识到身体的需要(饥饿、爱抚、睡眠、温暖……)可以在父母的爱中得到满足。 当然,在家教育的角色冲突感(父母与教师双重角色),有可能让孩子在无所适从之中呈现情感脆弱,大概是最近因为疫情而在线上课的诸多家庭都能感受到的吧。 身边有许多养着婴儿的家庭,简单地唠叨几句。 圣诞快乐,新年蒙福。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December 29,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