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翻译杂谈(41)|静默中的杂念

重庆人民自发静默7天。深刻的体会是,活动空间的缩减,似乎快速地造成了思想的萎缩。虽然不静默的时候我也喜欢待在家里,但静默之后我却发现自己并不能利用这个时间多做一点什么,工作效率有自然下降的趋势。 少数我读过印象深刻的传记中,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是不错的。另一本对我科研有影响的传记是《我想成为数学家》(Paul Halmos,I Want to Be a Mathematician)。两本都是诚实的自传。 昨天临时起意,用费曼学习法过了一遍哈奇博士的“救赎进程”(Dr. ‘Buck’ Hatch, Progress of Redemption)。(费曼学习法的主要关键字是Concept (概念)、Teach (教给别人)、Review (回顾)、Simplify (简化)。)这一次,补充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比如老一代神学家口中的Doctrine = Revelation,已经明年想要翻译一本公域版权的图书,《The Progress of Doctrine in the New Testament》。晚上的工作坊,用了两个小时来简述669页的笔记。 偶尔有时间,可以读一点Michael Gillespie的《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这本书对于那些成天强调“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甚至认为二者的对立自创世记3章就开始、乃是今世最大问题的基督徒而言,或许是一剂不错的解毒剂。 这本书的中文版是张卜天翻译的。网上一致评论,翻译得很好。如果有足够的神学、哲学和科学背景,我是推荐基督徒阅读此书中文版。 在我自己,照例并不看翻译的版本,即使读英文在语感上要差一点,我也情愿啃原著。当然,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生活并不以读书的数量为追求,阅读更多是为了梳理和整合自己的世界观,借着他人的经验来反思自己的神学。从这个目标出发(而不是为了贩卖知识、组织读书会或者有视频直播压力),读得慢反而是一件好事情。 聊几句张卜天的翻译。《现代性的神学起源》翻译得很好。文字流畅,意思也转达得很清楚。比如,对于许多将“人本主义”视为大敌的现代新教徒(特别是改革宗)而言,Gillespie的导言最后一页是很重要的参照: 只要对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两种处于唯名论与现代世界之间的伟大思想运动稍作考察,就立即可以看到这一点。它们虽然都接受唯名论所宣称的存在论层次上的个体主义,但对于是人还是神具有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却存在根本分歧。例如,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此基础上解释神和自然。而宗教改革则从神开始,而且只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尽管在存在论层次上保持一致,但其存在者层次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差异却是无法补救的,这些差异在16世纪、17世纪使欧洲生活遭到重创的灾难性的宗教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狭窄意义上的现代性正是试图解决这一冲突的结果。它断言,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自然具有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我们将会看到,虽然这一新的自然主义开端有助于缓和这一冲突,但如果不消除神或人,便无法消除其核心处的对立。然而,只有把人变成野兽,才能抛弃神;只有陷入神学狂热,才能抛弃人。 分别始于笛卡儿和霍布斯的现代思想的两大趋向都试图把世界重建成一个自然物,而不是人造物或神迹。然而,对于神和人在他们所开辟的世界中的本性和位置,他们的意见并不相同。对于笛卡儿来说,人部分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物,但部分程度上也是神圣的,从而可以与自然区分开来,不受自然定律的约束。而对于霍布斯来说,人是彻底自然的, 所以仅在一种与普遍自然因果性相容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于是,使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发生冲突的那种矛盾同样也撕裂了现代思想的这两极。 这一段的英文是这样: This is immediately apparent from even a superficial examination of humanism and the Reformation, the two great movements of thought that stand between nominal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Both accepted the 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 that nominalism proclaimed, but they differed fundamentally about whether man or God was ontically primary....

November 15, 2022 · 3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