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162)| 陶恕的家庭生活

这几天在更新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关于多重宇宙、暗物质、热力学第二定理甚至一种替换大爆炸理论的非牛顿重力理论。(链接是我还至少会再看一遍的油管视频)。有很多想法,比如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下,时间是一种空间的曲率表达,而空间的曲率与空间的物质密度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空间什么也没有,你测量的体积是V,那么在其中放入一个太阳系之后,这个空间的体积会比V略大一点,因为质量改变空间的曲率,但同时也带来时间的改变。 而Stephen Wolfran对于概念和规则空间的概念解释,对于人类观察者视角(局限)的分析,以及这样理解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则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应该回到职业计算机/人工智能译者的角色上,翻译他的一本新书才对。Anyway,从人类视角来看,创世纪第一天的宇宙质量应该小于第三天,所以在经验时间上,第一天应该比第三天短一点——这是我对相对论时间的神学和解。 这几天的朋友圈是因《教会》杂志新的一期引起的联想: 正好看到“教会”杂志捧出加尔文的讲道。 ➕老师是个谜,我总觉得其传记有些都市传说的味道。但踏实的说,写作和探访绝对是无法整合的工作,崇高的作品构思与人间疾苦的共情,无法共时性存在。我看不出这样勤奋的作家如何成为一个照顾一间教会与基督徒灵性需要的体贴牧师。 他娶了一个寡妇为妻,但三个孩子都没养活。而寡妇丧偶后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倒是活了下来。这大概就是身体不好,偏要著述等身的代价吧。他的妻子比他更早去世。我觉得他并不爱她,而是娶了一个照顾自己各样需要的女人。 我们读到“基督教要义”四卷本详细修订的五版,在没有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年代,知道需要多少工时吗?大约都是一个经历两次“丧偶式”育孩女人的血泪史吧。 钰炜说,你怕是不能这般以今读古哟? 而Eve说,陶恕似乎也是如此……所以我就读了一点陶恕。 The scope of Tozer’s ministry militated against a wholesome family life. Speaking engagements meant that he was away more than he was home. When he was actually in the house, he was in his bedroom study reading or writing. 陶恕的传记作者写的,维基百科就其家庭生活,就说了这么一句。militated, 呵呵,这词用得意味深长哟,颇有为尊者讳的精意在其中。 陶恕去世之后,妻子发现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来照顾家人。他的妻子后来与一位多年的朋友再婚,这样说: ‘I have never been happier in my life. Aiden loved Jesus Christ, but Leonard Odam loves me’” (160)....

September 18, 2023 · 2 min · eddy

我这样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一直想着一个令人精神内耗的问题。想不下去的时候,就去读全唐诗。写诗和博客一样,有价值的文字都是会冒犯人的。比如白居易老师这样咏枇杷,“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果然狠得下心,把桃李和芙蓉都得罪完了。 前几天读了Andrew关于圣经神学的反思,又勾起我从前的想法。Andrew有这么一段: 对历史背景的考虑并不是一开始所有学者都意识到的问题。在这套方法论里,对圣经文字进行历史批判法,再加上一般性的释经法,就可以对圣经传递出来的真理进行重估。在这种进路中,历史批判法加上其对应的释经原则实际上便是教义神学的基础和圭臬。这正是当代许多保守人士奉行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对圣经的历史文法分析(尽可能地合乎理性和现实的)是决定教义和真理的唯一途径(康德所谓“圣经注释者的奴隶”)。反对这种方法的学者认为,此种方法忽略了自然法则、永恒理念的作用,简单说来,某些存诸人心的理念(公平、公正、爱)在此种方法之下成了附属品,甚至是可以违背的原则。在逻辑的先后上,后者被置于了不重要的位置。这种批评,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正是指出解释者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带有的不可避免的前见。在今日的神学论辩中,那些以所谓释经来为自己辩护的人,无法逃脱以上第二种观点的批评。 对于Andrew的讨论,我是没有什么学术上的对话可说的。我要做的HHW工作坊,大概正中他批评的靶心(当然,他的意图并非批评我,他的文章也很长,旨在讨论德国的圣经神学思想史发展进程)。自从打算放弃再读神学博士之后,我也从各个方面受到一点压力,有不少朋友劝我不要完全放弃了这个想法,也许上帝日后呼召我从事神学教育也未可知。 最近的一个烦恼是我多少有些接触的一个项目从提供本科扩展到提供道学硕士,原因是本科已经难以招生。我很困惑,因为我觉得国内的神学教育目前更需要本科,毕竟无论是人口普查还是实际接触观感,90%的基督徒没有大专学位,绝大多数农村传统家庭教会传道人不能在学术上满足硕士学习和毕业要求,似乎都是显然。另一方面,目前各种道学硕士项目充斥,并不特别需要再加一个低配版。但事情就是这样,在神学上大家都不再感兴趣本科,起步就是道硕了,而按照Andrew的说法,北美的道硕就是教会的职业培训,发个上岗证的水平,只有进入神硕或以上,才可以算得神学研究。 歪一下楼:在某种意义上,许多传道人已经有点像慕道友——如果你要给我传福音,请免费送我一本圣经;如果你要我读神学,请给我免了学费,再给我奖学金……当然,介于其中的是普通基督徒对于盗版书籍的态度,不在我的评述范围之内(请参考“做个真父亲”太贵,我可以做个假的吗?)。 返回比萨斜塔与比萨茅屋(Pizza Hut):我最近一直在祷告,是否离开学院式神学教育。如果我拿着五个学位证、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及副教授的职称也不能为道学硕士开设课程(比如我自认为还有点意思的HHW),我对学生的属灵影响力实在是小得可怜,可以忽略不计。与其如此,或者还不如就此放下比较有意义。难不成还要卷成钟马田医生或司提反荣誉博士才行? 埃菲尔铁塔与南斯拉夫铁托:回到简短引用Andrew的那一段评论。毫无疑问,Andrew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需要在HHW工作坊中反省的。最近几年,特别是和梁俊接触更多之后,我把自己简单定位在一个三角地带的缓冲上。想象一个三角铁乐器,用绳子把三个角都松松的系上,在中间打一个活结,软软的拎起来。一边是神学院里的博士们,一边是被边缘化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们,一边是教会里的传道人,我想法做一点思想联系的工作,将神学院的创新下移到教会,将教会的理解略微提升,鼓励教会接纳和牧养还没有放弃思考的知识分子基督徒。 但从最近的风气看来,神学院的经费是越来越少,也越发被提供经费的教会和基督徒的意见所牵制。至于我自己的处境,我甚至逐渐觉得有点奇异。为什么需要求着不愿意学习的传道人来上学,承诺提供他们喜闻乐见又在学术上勉强的道硕学位,承担他们中途退学或以任何理由缺课的风险,还要减免学费,为之筹款? 继续歪楼:几天前和一位有意做宣教士的年轻人聊了几句。她问为什么宣教士需要自己筹款,而不是宣教机构出钱来差派。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不过,简单的答案是,宣教并不是宣教机构的工作,而是个人领受了上帝的呼召。机构只是一个提供支持和资源的辅助伙伴。另外,无论机构还是教会,我们想象成为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实际上只能在象征意义上理解。当我们说“中国教会应该如何如何”,而抛开具体的人不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比如,“当今中国教会不可忽视的三大方面——敬拜祷告、家庭与职场”,这种命题式陈述,在我看来意义不大,我每天都可以想象一篇出来。 如果考虑到宣教机构实际上是由具体的人建立起来的,就知道这些有着具体思想的人为什么不会先筹集或奉献一大笔钱,然后再用钱去招募宣教士,把他们差派到什么地方去宣教——这事很少甚至从来就不是这样做成的。 我觉得“神学院”这个制度已经快要无可救药。如果神学院不做神学创新,自然没有意义,也无法吸引高水平的教授和学生。如果神学院鼓励创新,那么按照本义,“创新”就是背离“传统”,那些认了信的教会是一定会觉得受到冒犯,减少支持,也告诫自己的年轻人不要去那所“自由化”的神学院。于是,创新或者不创新,神学院都很为难。第三条路大概就是学位贬值、神学内卷,允许一部分传道人先享受人均博士的身份感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6, 2023 · 1 min · eddy

三颗胶囊:让上层建筑重遇经济基础

继续为“HHW”工作坊做一点宣传。先说术语的问题。 UAB =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Bible,我翻译了一版,给CIU在线中文课程使用。后来又精修了一版,交给橄榄华宣走出版流程。但在翻译之前,我就知道有一个机构已经翻译过一版,只是那时找不到,也没有时间去询问了。后来才知道,另一个译本是我的长期合作伙伴“研经工具”做的,译者是杨芹。这个译本很好,如果我提前拿到,大概不会再重译一遍。但我的译本好处是完全独立翻译,一点也没有参考和借鉴另一个译本,所以在表述上有着一眼看去的“跨文翻译”体。 按照我的朋友Jason的意见,“研经工具”是最好的开放式免费汉语神学图书馆(嗯,其他的大概不是收费的就是盗版的,所以总有一个关键字配不上去)。所以,HHW工作坊指定的阅读材料之一,是UAB,免费访问地址是“释经与应用”(https://www.yanjinggongju.com/studybible_uab)。 绝大多数当代释经学教材因为受到伽达默尔、列奥·斯特劳斯、德里达等哲学家的强力影响,在对话的对象上已经更加偏于“上层建筑”,而不再是面对教会的“经济基础”。带来的问题自然是一线传道人的实作显得无所适从。我记得一个轶事,不一定准确,应该是Jimmy说的。多年之前,他们的教会来了一个美国名校(姑隐其名)毕业的道硕,在教导上很有恩赐。大约过了3年,Jimmy对我说,那位传道人自己承认,经过三年的讲道实践,才逐渐知道如何讲道,整合了学校所学的释经学。 我自己的讲道定下风格,大约是2016-19在活石三年,靠着“笔者”的120篇中英双语逐字稿,以及普遍收获的反馈意见而来。当我在讲第100次的时候,我在台上感谢了每一个忍耐我的会众,也一一列举了每一篇讲道的题目,作为大家的回忆。 但UAB算是完全不同的经典,甚至连“三视角”、“释经螺旋”这样的概念也没有用,就是希望讨论一种具有个人特征的、可以跨文化的、适合构成一个教会地基的释经方法(注意:不是释经学)。我就说这么多吧。 PWB = Preaching With Balance,《平衡的讲道》,可以在微读书城买到电子版,或者在橄榄华宣买到纸质版(但不要问我买,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本书不是最理想的“讲道方法”教材,但可以说是很全面的“讲道学”教材。最好的讲道方法介绍,是作者的另一本书,《讲道学手册》,不过限于版权,我没有介入翻译。此书的作者Hamilton博士是CIU荣休的讲道学教授,其内容也是讨论方法,而不是讨论哲学。所以没有什么“以JD为中心的JD”,而是告诉你讲道的时候语速如何控制,声音需要多大,情绪是否饱满,要不要和听众保持眼神交流(同时还不能读错经文)…… 这本书更重要的话题,自然是“讲章的结构”,理由可以参见“三种非释经式讲道”。就说这么少吧。 现在开始说三颗胶囊的故事。 话说有一句名言,是说的三个锦囊。但我觉得锦囊显胖,随身携带不便,所以按照自己的身材改为瘦版的三颗胶囊。算是一种easter egg式的致敬好了。 10年以前,在CIU隐居了3年之后,我开始有一点独立思考。那时正好跟着Dr. Luc做CIU中文项目的助理,业余翻译UAB一书,也在设想以后的事工方向。CIU的核心价值观是Authority of Scripture, Victorious Christian Living, World Evangelization, Prayer & Faith and Evangelical Unity. 所以,我想着规划出来三个工作坊,作为我将来主要的事工之一。 一个是HHW,释经和释经式讲道工作坊,主要是为了预备传道人的技能,也对应Authority of Scripture,为了传道人在自己的生活、服侍和牧养上可以稳定的依靠圣经。 第二个是LGL,赐予生命的领导力,目标是塑造传道人(广义的)的灵性,帮助他们在长期服侍中间不至于过快地消耗殆尽。 第三个是MMC,事工倍增循环,目标是宣教动员、事工策略与实施。 我自己的最大恩赐(自我意义上的横向比较,不是与名牧相比)大概是“教师”,并不是“先知”或“使徒”,所以这三个工作坊将会构成我很重要的事工比重。另一方面,一个教师如果教授太多的科目,对于学生来说不太有利,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在传授的时候往往重复,也就是让学习的受益递减,曲线变得平缓。 限于翻译的进度(主要是经费的制约),HHW已经做了5期,MMC才做了一期,而LGL目前正在做第1期,刚过了5/6的进度。 这三个工作坊都不是哲学或理论讨论,也不是具体的方法论和事工模型,也不是XX365,而是借着一起讨论的时间来打磨一个人的事工原则、工具集与方法的“工作坊”。 希望进一步了解的,请参考“第6期“释经与释经式讲道工作坊”(HHW Workshop)报名”。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3, 2023 · 1 min · eddy

第6期“释经与释经式讲道工作坊”(HHW Workshop)报名

明年是安息年了。从2015年毕业离开CIU,辗转几个城市,到2024年就9年了。好吧,凑个整数,从2014年在美国南卡哥伦比亚参与建立改革宗长老会Columbia Presbytery Church (PCA)算起,这就10年了。(就像工龄从参加革命算起,学生时期也算;或者参考郭德纲老师的评论……拿起镰刀斧头,前15年单拿一样的时间就都算了。) 为了避免我自己陷入10年定理,明年是安息年的最后机会了。 笔者最近的两个感慨: 为啥一个人在自己教会讲道叫“分享神的话语”,一去开什么布道会就叫“释放了一篇重要信息”?百思不得其解 Escaping is a master class for young writers? Second book of this Mayflower Church in Texas. Shame on the adults 文科生喜欢用笔者,理科生一般用本文作者。内容或者极好,但发广告这点文字量,还是不用笔者为宜。所谓繁文缛节,新文化运动以来,渐成遗老之风 简单说一下安息年之前最后一期(第6期)释经讲道工作坊的报名。2014年,我开始祷告日后的事工,了无头绪。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句金句(至于我,活着的目标是……为此,主给我三个锦囊……),才虎躯大大地一震。主没有给我锦囊,但给了我三颗胶囊呀:复合维生素,深海鱼油,蛋白粉!为此,我决定用三个工作坊构成事工的主体:MMC,LGL,HHW……(好了,我又编不下去了。写文案真累……) 参考文献链的入口:事工哲学(129)|释经和讲道仍然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现实步骤 我就不另外写文案了,直接抄袭上一期,只是修改时间: “释经讲道工作坊”(第6期)开始报名 时间:从2023年10月16日周一晚上7:00-9:00开始。每周1次。圣诞节期间(或者另有安排)可能暂停。明年4月底之前一定会结束。 每次2小时,一共18-22次。 报名要求:请使用安全邮箱(请不要使用国内的邮箱系统)给我邮件(mailto:[email protected])。 形式:zoom。 可选项:如果你愿意讨论,可以加我的telegram: @kuawen。 费用:免费(但并非没有成本。靠天吃饭的干活) 指定威胁人的要求(释经学分享完后,进入讲道学之前清场): 2023年9月底之前完成的预备工作和祷告考虑的问题: 1. 复习系统神学(或读一本系统神学书籍) 2. 阅读UAB前五章,写一份读书报告,(1)讨论你的释经进路,(2)你的教会(宗派,传道人、你自己)最近一次讲道的释经进路,(3)教条主义对你释经的影响。 3. 你的姓名,教会,神学训练和神学背景,对工作坊的期待(为何选择参加这个工作坊) 4. 提交一篇讲章(教导大纲),释经大纲,作为工作坊开始前的基线。 5. 工作坊过程中要完成4篇释经作业,3个讲章,读两本书(UAB,平衡的讲道+3个附录。需要读书报告)。 6. 工作坊结束的时候需要写一篇“软文”,讨论你对工作坊的感受、改变和收获。 7. 进行到释经学结束时(14次讨论之后),我会清理一遍,重建一个群,将坚持参加,一贯交作业,也觉得能够通过工作坊受益的人放进新群。 主要阅读材料:《理解和应用圣经》,《平衡的讲道》。 作业:请留出至少每周3小时完成作业。主要作业有:3篇15分钟的讲章;4个释经作业;两份读书报告;一篇结束总结的“软文”。 从前几期的部分感想: 收获有很多,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简单说几个。首先是老师对上帝话语的态度:真诚,很真诚。这一点很感动我。老师一再强调神的话语要求我们回应,要有基于当代处境的探讨反思,哪怕不一定有答案。哪怕在讲道中,我们也可以坦诚我们面对上帝话语的教导时所遇到困难和挑战。因为之前已经察觉到听到的讲道越来越多偏向于某一个特定和的立场,讲员对能够理解上帝的话似乎总有十足的把握。我不觉得这在每种情形下都是一种好的示范,因为上帝的真理是大过我们的,我们应该被神的话语掌握,而不是反过来。但在Eddy老师这边,我时常感到,哪怕大家不能在他那里得到一个完全满意并且正确无误的答案,但他的真诚会让大家有更大的热情对神的话保持一种尊重和敬畏。其次,老师很专业。从技术层面上讲,老师对释经工具的使用在我看来简直像一门艺术,特别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活的”机械分层,真是一点都不“机械”。不过当时用希腊文和英文做的时候,我只看了个热闹。后来用汉语做的时候,让我怀疑以前受的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就是个高仿版。要是再说下去,可能就太多了,总之收获多多,一言难尽。 最让我得着的就是看着老师是如何实际的来预备一段经文的过程,不在是理论而没有实践,这一块是我听了很多的课程从没见过的,这种教练型的授课方式学起来效果特别好,当我自己去做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应用了。之前学习的相关的课程的主要问题就是,上课时听了好像都懂了,一开始做就不知道怎么开始,过程中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力气时间主要应该花在哪里。透过这次学习,可能理论山没听进去多少,但看到老师预备的原则步骤和流程很直观。 Eddy Zhang老师有明确的信仰立场,但绝不是宗派主义者,谦逊、包容、有学识,对教会建造有极大热情,尽管事工极度繁忙,仍坚持开办释经讲道工作坊来服事弟兄姐妹,愿主记念!工作坊中的讨论环节,其他弟兄姐妹的发言,让我倍感亲切和深受鼓舞…… 在参加工作坊学习之前,我曾读过一些释经学和讲道学的书籍,这些书籍的作者中有些还是本领域的“大拿”,这些书籍的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我这样一个释经“小白”读过这些书籍之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明白了,但又什么都不会。经过这半年工作坊的学习,我已经可以试着用老师示范的方法作释经的实践,也可以试着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来设计讲章。虽然还不能做得很好,但至少可以自己动手了。我相信释经讲道工作坊的相伴半载,会让我受益一生。 老师个人对于释经讲道、教会相关的批评和肯定也特别好,使我在这当中的眼界被大大扩张,因为我个人是在这个教会信主,从来没去过其他教会,通常所接触的也都是我们自己的教会。对于释经讲道的认识都是透过我们的讲台和线上的名牧,在如何识别讲道的好坏上从来没有人提过,好像大家每次的反馈都是:“很好,以你的水平讲成这样已经很好了,只是有一个点需要注意…..”这些的方式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实在没有太大帮助,就算提的建议也是经文解释方面的,像原则、步骤、释经讲道方面的回馈是没有的,而且大家的反馈通常都是基于我个人的程度或者与某某相比,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也只能看着大家怎么讲,自己就怎么讲,预备的环节只能靠自己摸索,常常都是花了好长时间,却还是没找到经文的精意。透过这次的学习,相关方面的概念都清晰了很多,再也不至于像之前“不知力往何处发了” 这是一个既实用又牧养心灵的工作坊,推荐正在参与讲道服侍的肢体参加,需要预备时间每周8-10个小时左右看书,听课,写作业,这样会学得扎实一点。需要有积极开放的心态,你将可以看到老师做成讲章的流程,工具集,释经的原则,讲台信息的重要性,如何流程化写讲章的过程缩短预备的时间但同时是忠于经文的高质量输出。这个工作坊对我个人的帮助非常的大,因为我没有上过神学院,过去的时间里连训练的方向都找不到,工作坊于我最大的意义是它让我找到该下功夫的地方,归正我的心灵,重视讲台的牧养,非常感谢神借着Eddy老师对年轻一代的栽培,他为工作坊付出了很多,愿主纪念和赐福于他。 参考: 第3期的大纲(事后大纲,不是事前规划) 第一讲:目标,框架和总体介绍 第二讲:启示、默示、光照;基督教世界观;基本释经进路 第三讲: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September 7, 2023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57) | 1.5的译文-原文比,一个都市神话

和一位老师讨论一本书的翻译。 对了,就是这本书,Aimee Byrd的Recovering from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How the Church Needs to Rediscover Her Purpose,作为“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之后的讨论延续。这本书是大出版社宗德文出版的,作者从长老会成员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与浸会传统的Bath Barr相得益彰。同时,这个题目与John Piper老师的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A Response to Evangelical Feminism (Revised Edition)也甚为般配: Recovering From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vs 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英语真的博大精深——等待项目敲定,还需要向大家筹款的。 前天评估了一下Aimee的书,提出了一个预计的翻译字数:It has about 80,000 words,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may have about 140,000 characters. I will need one year to raise fund, translate, edit and typeset it....

August 31, 2023 · 1 min · eddy

你被绊倒的时候,我也被绊了一个趔趄

按:2019年10月的旧文。近来偶尔看到一些评论,大约是说如果有弟兄润了,不要去论断,最好为了弟兄良心的缘故,跟着一起润,免得叫弟兄跌倒;如果有弟兄抢盐,最好是为了弟兄不至于跌倒的缘故,一起哄抢;如果有弟兄不敢吃什么食物,不要以为你自己更加通达,反而可以为了弟兄的缘故也不吃。 这样的事情,在我是很困惑的。或者,我就应该生活在“真理与合一”的张力之中,一边寻求“真理”,一边寻求“合一”。但世上既然有宗派,而且是在我出生之前数百年就有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在某些甚为基本的问题(比如洗礼和主餐)上都吵得翻天,老死不相往来,在吃盐的问题上或者我讨论的许多问题上,完全的合一大概是我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我的写作上,大概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明:如果您觉得被我冒犯,很可能我是无意的,而您并不是我心目中想要影响的读者;如果您读了之后若有所思或若有所失,也许您是自己对号入座的读者了。我知道这些文字和大多数人的经验都不配合,但也只好如此了。 Together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翻译完了《使徒行传》注释的15章导言,重点是讨论使徒行传15章和加拉太书2章1-11是否同一件事,以及加拉太书2:12-14责备彼得一事,在时间顺序上的先后。Bruce老爷爷最后对保罗有一个评述: 至于保罗,则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当问题涉及信仰的本质和基本的基督教伦理时,他与别人一样极为强硬地要求信徒们逃避偶像与淫行。但是在(比如食物等)信仰与伦理上中立的问题上,他并不强求人遵守律法。他认为,没有任何食物本身是“俗而不洁净的”——即使被摩西律法所禁止,或者来自于向异教之神献祭的动物,也不例外。食物无关紧要,人的态度才是关键;基督徒在衡量是否吃某种食物时,应当考虑吃或不吃对身边其他基督徒的良心是否造成不好的影响。当有人询问保罗是否可以吃“祭偶象之物”时(参林前 8:1–11:1),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引用耶路撒冷教会约束外邦人基督徒的决议。当面对这一类问题时,他采用创造秩序和从律法中解放人类的福音之伦理意义来论证自己的意见。 基本上,这也是我的伦理学态度。 我一直想要讨论,关于我们做了什么事情,“绊倒”某些人的问题。比如,我讲道的时候说“每个人都是罪人,你也是罪人”,然后就让一位姊妹再也不来教会了,后来有人提醒我,那位姊妹也许正在抑郁之中,我的讲道伤害了她的良心。这算是我讲得并不错,但是仍旧可能“绊倒”人的情况。 或者,我的口头禅“这个太容易了”,也曾经绊倒许多人。我有位学生在三四瓶啤酒下肚之后,曾经哭着对我说,“张老师,你在课堂上讲‘这个太容易了’,伤害了广大学生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没有看懂这道题目。” 记得那一次我的系主任也在场,于是委婉地批评了我一顿。 按照保罗在罗马书14章里的讨论,是这样的: 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所以这实在是一个两方面的问题,吃的人无需和不吃的人辩论,也不要轻看那些软弱的人,但不吃的人也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也就是说,不仅信心刚强可以吃百物的人可能绊倒软弱的人,同样,软弱的人若以为自己软弱,就去论断那刚强的人吃了什么,也可能绊倒刚强的人。 问题在于,如果有人并不清楚理解福音,倒是一直软弱,又不愿意在神的话语上成长,自以为敬虔,却以自己的良心可能受伤为理由,道德绑架那信心、知识和生命坚固的人,约束他们在福音里的自由,按照我的理解,自然是用罗马书14章3节作为引子,解释我们为何不要论断他人,再将神的话语正确地解释给软弱的人听。 有人因为教会传道人领取薪水,就看不得传道人的妻子略略打扮起来,觉得这简直是浪费大家的奉献。但教会若议定了传道人当领的薪水,难道不是他和家人自己决定如何花销吗? 或者有人阅读广泛,而有人只读圣经;在青年交友的群里分享读书会信息的时候,也会因为这样的问题争执起来,岂非互为绊脚石,彼此跌倒吗? 如果彼得和巴拿巴对保罗说,你刚才这番话将我们绊倒了,让我们的良心很受伤,而且你还将这样的事情写在信件上,发给加拉太教会的外邦人,甚至记录到新约圣经里面去了,不知道保罗会不会将这段话从加拉太书中抹去。 天哪,太复杂了。我还是暂且收手了吧。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9, 2023 · 1 min · eddy

信息失焦与平方反比

我的美国朋友们常常向我称赞一个叫作“Heavenly Man”的人和同名的那本书,似乎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为这书中的事迹激动不已。昨天和两个Jimmy见面吃饭,在桌上问大家是否知道“天上人”,三个资深城市第一代基督徒以及三位太太,都说一无所知(最多只是听说过),当然,更遑论这人“领导”的“Back To Jerusalem”了。(关于这人的争议,可以参考**「天上人」是真是假?**,但我不打算分辨真伪,只是讨论平方反比定理。) 我一直对这样的信息失焦感兴趣,总觉得有分析的必要。但大体而言,按照国内的处境,要想长期做一点事情,最好是低调行事,不为外人所知所道,也不为外人道。放在流量时代,这事是难的,而且也不好平衡属灵影响力与事工持久性的张力。而大多数成了名的“名牧”,若不是进去了,就是出去了(或者反倒因为这二者之一而成为了名人),或者就是在身上额外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心理压力,多少不利于自我关顾与长期家庭健康。我知道一些很低调的朋友,做着一些很重要的工作,但没有什么名声。这事大概只能如此,一切高调主义者都是更加接近恶龙的勇者,我总是提心吊胆地佩服着。 但另一个问题在于,真正做着重要基础工作的人是没有声音的,或者不太方便发声,或者他们的声音没有渠道传达出去。所以大部分时候,去国30多年的那一代还在以中国通自居地评论着,吸引着粉丝和赞赏,而那一代人甚至从上个世纪末的10年间就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境界。 艾萨克牛顿提到过一个平方反比定律,随手转抄一遍:一个人对于在地处境的理解力,与这人去国的时间和离开一线事工的距离成平方反比。按着公式推算,Heavenly Man的国内影响力和知名度无限接近于0,遗憾的是,他能随意旅行、发声与出版,在这么多年之中大概也掌握了许多资源,成为一个有名望的人了。 大体而言,手扶着绿卡向前看的人,是完全能够进神的国的,尽管他们的事工一言难尽。他们所带出的信息焦点,往往可能模糊真实的在地处境,或者徒耗许多资源。我观察到一些远程在海外遥控牧会的实例,多是长期委身国内事工,但因为covid或其他原因无法再返,所以继续从海外牧养国内教会,掌控大局的——效果有待观察。至于国内大都市的大型教会用远程方式兼并二三线小教会或拉人的,效果也有待观察,似乎同样适用于平方反比定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6, 2023 · 1 min · eddy

并非书评(10)| 当革命遭遇危机……

从埃塞俄比亚回家。临行之前去了一个集市,但因为朋友们提前警告不要拿出手机和护照,所以没有什么拍照的机会。因为汇率换算问题,我有些头大,所以什么东西就觉得贵,最后给孩子们一人带回来一个硬币,作为纪念物了。因为什么也没有买,所以几个朋友去喝咖啡。 我的巴西朋友Jason说,从前巴西也是这样——最好的咖啡都是出口,本地人只配得上劣质咖啡。似乎到了最近几年,巴西人民才想起来,他们国家出产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咖啡之一,大家慢慢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万恶。而埃塞俄比亚,大约还需要一些时日才会在咖啡上不再使用超国民待遇。Anyway,我也不知道这豆子是不是什么瑰夏,朋友们就看运气了。 所以我就拿出自己手中的三张信用卡,一张visa,一张master,一张unipay,送给店员结账。不幸的是,没有一张卡可以付款。最后,我的美国朋友(我们同病相怜,都不得不天天喝进口咖啡)拔卡相助,慷慨地把账结了——一切都甚好,就像在没有洗衣机和洗衣粉的年代,那贵重的香油从亚伦的帽子流到胡须,再流到以弗得上。 回程的飞机上,我一直在睡觉,甚至机上供应的餐食都弃权了。到了午后才醒来,继续我的阅读。旅行的经验需要整理,而阅读则是最简便的方式。 在《当革命遭遇危机》一文中,贺照田兄讨论了陈映真多年为了理想而坐牢,在蒋介石去世的大赦中出狱,突然发现从前所理想的社会主义竟然演变为文革的心理发展与重建,讨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若在我们这一代,革命不再可能,或者革命成功也不知道革命要去向何处,一个热情的革命者将如何重建自己的生命理想,安顿自己的心灵,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展开或许称为“传福音”,或许称为“改良”,或许称为“解放神学”的行动? 革命似乎是最容易的。一个革命者要做的,不过是拥抱新的阶级,摒弃自己从前的阶级,教育和发动革命阶级,尽量减少反革命阶级的反动力量…… 革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明确的路径安排,似乎不需要再做更细致的思索与体察,当社会洪流涌来,我们无论是珍视过去还是划清界限,都不过是随波而去,没有什么可以留下来。 但是,若革命已经显然不再现实,甚至为何革命,革命要去向哪里也不再明确,甚至最革命的阶级(比如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从前的无产阶级意义,而成为混合了白领、程序员、职业人、经理人与小企业主的打工一族,一个人将如何安顿自己,如何在更加需要仔细分辨的氛围下继续思考、行动、保持热情和饱满的生命意涵? 《启示录》是容易的,末日大战中,“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那时人或许心意一定,就能见到巴比伦大城倾倒了。但我们当下的迫切意义,更可能是显明自己“仍旧存忍耐和信心”,“行善不可丧志”。 我一直不大情愿公开批评“深圳圣道-济州岛五月花”,无非是顾虑他们的安全。但如今他们是都安全去了德州,而且很快就推出了一个小女孩写的书,据说牧师的facebook名字也改为“潘摩西”了,所以大概是可以略加讨论了。 福音对社会的改变,并非在每个时代都是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Acts 17:6)。启示录里的革命意象,天地变色日月无光,与忍耐着安静地爱邻舍,大有不同。另一方面,“革命”意象是人间推动,还是基督再临所发动,在末世论意义上也有着本质区别。但无论如何,成教会建制的大规模逃跑避难,或者小规模的“润”去,被树立为属灵意义上令人艳羡的得胜,而不是海外弟兄姐妹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施恩,或许将会引起一种更轻易的出世思潮,而不再是一种耐心沉着、一点一滴改变人心、以福音改变我们自己处境的心理。 在此意义上,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我希望见到更多的人反思和批评这朵深圳-韩国-泰国-美国“五月花”。 我不反对人润出去。我希望大家自由自在,能润且润,应润尽润,滋润而不贫润。甚至当初一时冲动在某个签名倡议上勇敢地把自己和教会的名字都签署上去,后来又觉得承受不了,不愿意像发起者一样进去,只能选择成建制地出去,我也是赞成的。我只是不同意他们的“出埃及叙事”。出埃及是上帝的大行动,是所有上帝子民的伟大救赎,但一定不可忘记,出埃及的目标是进入迦南,灭绝那里的原住民。 所以,“济州岛五月花”事件,在叙事逻辑上并非某些热心的“迦南”基督徒接应,让身在“埃及”的一小群人得了拯救,也不可以不加分析、不明不白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潘摩西”。这个事件也不是一个教会或机构能够努力完成的,背后牵涉到许多政治和法律上的努力,涉及我们对韩国政府、联合国难民署泰国办公室等的认识,并需要清楚地知道,他们之所以能成建制地去德州,乃是出于人道主义安排,并非单纯的宗教动机。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人本主义安排(考虑到大家不喜欢“人本主义”,我就先不用“人道主义”了。见谅)。 弥漫在基督徒圈子里“润”的氛围,有一部分是那些能润且润应润尽润的人为了justify自己的动机而营造出来的吧。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或认可“润”的焦虑感,先润之人就多少心里好受一些——算了,这事一言难尽。 从前几年之间断断续续隐约关于五月花的讨论,见: 2021年:毫无意义的“五月花号” 2022年:在家教育(9)|“五月花”的误解 2022年9月:在家教育(10)|以教育为理由的“难民”叙事 2023年:What’s Run with You, Again? 2023年3月: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附录:宗教难民,身份为谁而保留? 牧函(守望)——我不太喜欢的表述方式:牧函:如何看待基督徒以“信仰受逼迫”为由申请政治避难 我想讨论国内与北美的信息失焦、成为(进去或出去的)名牧= 事工已经结束、海外认知失真的反向输入(以及资源驱动型失真与资源枯竭型失真),以及在一个“润物细无声、润人很大声”的处境中,如何维持热情而饱满的在地事工……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3, 2023 · 1 min · eddy

交换故事(1)| 我要进口Marto的咖啡

喝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主要目的是“exchange story”,虽然我自己的故事乏善可陈。 5年前,他的孩子们还很小,他们一家搬去了一个全部都是穆斯林的村庄里。每一天,他的女儿都会在学校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有时头发被揪,有时嘴角流血,哭着回来。但这孩子成长得活泼,很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那孩子已经14岁。Marto突然听见她在哼一首歌,音乐和歌词都优美深刻,却是从来没有听过的。他就问女儿,“这歌是从哪里学来的。” 女儿说,“爸爸,你喜欢这歌吗?” “是的,这首歌很好。” “那是我10岁时自己写的。当时天天被其他孩子欺负bully,我写了这首歌,告诉自己,无论这世界如何对我,永永远远不能改变我爱耶稣的心,永远也不能……” 昨天和Marto一起喝咖啡,我们决定今天合唱这首歌。(录音小样稍后发布) (Update) 录音小样 最近有位名叫Beth的少女出版了一本“Mayflower Beth”的书,四处在做发布会。So far so good, 自然是这样,流亡的孩子们写书,而留下的孩子们歌唱。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8, 2023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61)| 大哉问,善哉答——问题提得好,瞬间被秒杀

有位朋友在reach2O公众号留言,我简单回复了一下,就被秒杀了。为了保留信息,姑且截图如下: 这种反分离主义的方式,玩弄分离主义才是要命的。分离主义是一刀切的,比如基要派故步自封的路子,就是一刀切的表现。然而,对基要派进行一刀切,没有看到基要派宝贵的属灵的遗产,也是一种分离主义,而且是最可怕的分离主义。 宋尚节是基要派吧,解经够差吧,然而他对福音的体认是今日少有的,而他对世界的颠覆是今日少有的。老一 代的传道,他们讲的内在的生命 十架的道路 舍己 对付老我…是当今知识分子最为陌生的功课,从一个角度而言,”知基”压根就是门外汉。福音的门外汉谈什么入世,那不变成混世魔王了吗?所以,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当代”知基”不仅仅是少了入世(虽然很重要),更少了信仰的传承(那更重要)。 当今人们一谈到“福音”,马上就联想到福音神学。然而,福音神学的背后是基要真理的柱子支撑。人们轻看教义,或对教义蜻蜓点水,就急着去释归心,就谈啥”福音神学〞。不如问自己重生了没?这个基要的问题。 我的回答也截图吧,反正同样是不见了。然后,略微展开。 我一向认为,从500年前的日内瓦,400年前海上漂过的五月花,100年前的荷兰新加,1600年前的亚历山大,1100年前的梵蒂冈,或者50年前的北美,其福音、思考与经验无法照搬来回应当代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的苦闷,也无法最终说服2000年左右才成为基督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他们还保存这个名称的基要内核,而不是把博士证书扔入大海的意义上)每天自问,“我重生了没?”,“我是不是应该对付老我了?”,“我觉得我的传道人讲道没有得着收获,是他讲得太好,生命太高深吗?” 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不乏担当与勇气,不缺少直面人生作出重大改变的坚决。如果他们中间有少数人试着走进基督的福音,而教会的传道人和会众视为不肯承受内在生命的基要派衣钵,压根没有重生的“门外汉混世魔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况且,我想讨论的并非已经贴上“知基”标签的门外汉,还有那些同情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以及在教会主日学中成长起来、却因为无法牧养和关怀而在大学和城市生活中丢失的下一代。所谓“当今知识分子最为陌生的功课”,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力的托词而已。希望以时代错置的方案来继续安顿资讯时代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唯一的路径就是让他们放弃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成为基要传统教会里二等敬虔的顺民吧。 引用一位姊妹的发言: 我对于十多年信主的过往,在跳出那个圈子后,有着深深的后悔,和很多个为什么,为什么我可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这样的顺服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后悔我对于教会的执念太深,为什么需要十多年这么久,为什么没有早点遇到你们……悲观的时候我感觉我整个青春都被”基督教”毁了 但我不是那么悲观。思想总会发出力量,就像Dr Ian在侏罗纪公园里说的那样,“Life Finds a Way”。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6, 2023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