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8.5)|被猴子审判,也将被孩子审判

关于猴子审判的各种有趣细节,以及基要主义的兴起,请参考“Christian History (Issue 55): The Monkey Trial and the Rise of Fundamentalism”。这事说起来和在家教育运动有很大关系,和我们家确定在家教育的课纲也有很大关系,所以简单说一下。 我就是这样理解基要主义历史的。随着整个世界逐渐进入现代,某些500年前的古典神学和古典教育已经无法回应,所以有一些心中焦急的基督徒走上了基要主义。在猴子审判的惨败和公众形象受到很大损害的前景之下,他们开始走基要主义路线,提前抛弃了这个世界。(这是美国往事,实际上和我们断裂了1949之前传统的中国新兴城市基要派关系不大。) 但从教育的角度,有些州不断在推动公立学校教导创造论的议题,但没有哪一次的结果比猴子审判更好。年轻地球论、智能设计论、神导进化论都无法进入严守政教分离的美国公立学校体系。 在这个前提下,在家教育提供了一种教导年轻地球论的可能,一种防守反击,一种封闭的圈子以延缓被历史抛弃遗忘的日子到来。在家教育的家庭多了,自然也有相应的出版物配合。我见过BJU出版的精美画册,讲述各种恐龙是如何在6千年前尚与人共处,如何登上方舟,如何在洪水中失足…… 我们家在确定在家教育的课纲时,我只设定了一个原则,不采用年轻地球论立场。在我看来,在家教育采用年轻地球论,无异于知识性自杀。我和一些实施在家教育的家长讨论这个问题时,曾经问他们,如果你的孩子进入(常青藤)大学之后,受到教授和同学的影响,会如何反思这段年轻地球为主题的在家教育经历?(年轻人在18-21岁时总是要自己选择一次世界观的;对于任何一个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人来说,“反叛”是青春期到成年人的应有之义。参见创世记3章和旧约每本书的第一章。) 我听过的最佳回答是,继续读BJU(或者Biola,惠顿)咯。对了,如果大家感兴趣,一定应当读一下杨腓力的新书,Where the Light Fell: A Memoir,大概就知道我在美国基要主义在家教育处境下,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不多说了。下周要上课了,不一定会更新。今天这算是中途岛,为了下一次讨论课纲做预备。如果大家无聊,就读我的“低端护教学系列”吧,我要说的许多话都在里面了。坦率地说,我不认为年轻地球论可以给人一种整合信仰与现代性的一致世界观。但这事真的需要家长自己来判断。盲目顺从教会里的“首席科学家”或“首席神学家”,不能说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4,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8)|自由的代价

按,我随便说,你不用听我的。我不卖课,不打卡,不组群。我的读者甚至不是从事在家教育者——讨论一个主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已经作出选择的人,而是为了尚未作出选择的……仅此而已。 南橘北枳婴闻之…… 昨天和一位资深的在家教育家长略微交谈了几句。她说了一些国内在家教育圈的网红,我都不认识。她说在家教育圈子里乱象丛生,有些妈妈的脑子被巴兰了(不对哟,是被巴兰的驴踢坏了),什么推销都敢接,什么课都敢买,什么新式都敢用在亲生孩儿身上一试——而且还发朋友圈。这我是真不知情,毕竟陪都不比帝魔废蜀四大都,信息闭塞,自从抗战胜利之后,就成为文化沙漠了。 但直觉上,我不会责怪通过贩卖焦虑来推销课程、书籍或打卡的网红,只是为了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而吃惊不小。我的朋友单单提到“妈妈”,已经是个蕴含千言万语足以写一篇博士论文出一个系列图书的宝藏单词了。 带着Lisa在父女约会日,GoGoJump的音乐太嘈,翻译速度下降了34%,从1分钟一句话变成了1.3349分钟一句话。想起美国人为了抓捕巴拿马前总统,在人家大使馆前用高音喇叭放卖课·接客迅摇滚乐的往事。 这就说说我对Classical Education和Liberal Education的前世今生之理解吧。 我对在中国基督徒家庭(学堂)实施古典教育,也持有深刻的怀疑。简单地设想,从古典教育毕业,学了一套七艺的孩子们,如何就业?古典教育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很小众的选项,基本上是一个基督徒中产到贵族的运动。国内的穷人是很难在这条道路上“卷”的。我觉得大概家里有矿,成年后不需要搬砖的孩子可以使用古典教育,学些古代的死语言,熟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与摩西,还是不错的——至少他们读得懂加尔文以前的第一手文献嘛。 我和兆俊聊了一下,我说古典教育是为了将来的基督王国培养政治家,他也承认中古时期的古典教育主要是为着培养教会领袖和民事官员。有一篇名叫《自由七艺:古代西方的人文教育》的文章(首发大概是澎湃新闻)说, 虽然“七艺”这个名称的正式出现不早于罗马帝国晚期,但其基本要素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并同城邦的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古典时代的雅典采取民主政体(限制在本城邦的自由人当中),所有重大事务需要公众讨论并以投票形式解决。在这种体制下,如何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政见,并将之付诸实施,就需要非常强的演说和辩论技巧(这一传统在英美等国的选举、公投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当时的智者学派(Sophist)中许多人以教授论辩演讲技术为生,训练年轻人如何运用华丽的修辞、雄辩的风采和丰富的逻辑技巧来参与城邦治理。因此,演说论辩所需要的语法、修辞和辩证法(逻辑)就成了最基础的训练。语法强调用词的准确性,修辞注重演说的流畅和感染力,使之富有文学色彩并能打动人心;逻辑则是采取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使整个演说条理清晰、论证合理,并能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手的漏洞。 现代的古典教育,本质上也不是有没有合格师资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回答的哲学和政治学问题——“为何需要古典教育?” 美国的古典教育推动者之一,Doug Wilson,就是那位写了《为基督教古典教育辩护》的,如今在美国早已因其支持奴隶制、属灵虐待等丑闻而臭名昭著,但说实在话,我对一位推动美国古典教育的北方牧师支持南方奴隶制毫不意外。毕竟,古典教育出来的精英与贩夫走卒又有不同,乃是将来社会的统治者。如果没有庞大的奴隶制(或我们不是最后一袋的韭菜或矿藏)作为支持,哪有余裕早年学习古代语言,阅读原典,成年后以雄辩治国。我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已经到了《爱的教育》里抄信封的父亲那样的劳作程度——我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我晚上入睡的样子,只会记得梦中爸爸的电脑还在发着微弱的亮光,心里涌起甜蜜的平安——是绝不可能学会七艺的。 说起古典教育与奴隶制,简单提一下“博雅教育”的英语叫做“Liberal Education”,本意是指自由人所学习的技艺。我就这么直言吧,“自由教育”和“古典教育”,都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奴隶阶层来支撑的精英教育,在目前的基督教会处境里,并不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主意。 古典教育的理想是很美好的,教育的成果也可能很好,但从基本的社会经济层面分析,能以基督教古典教育的出生在当代中国进入这种教育所预设的“民事官员”(实际上就是贵族统治者)阶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迂回间接才行。至于将“自由人教育”改名为“博雅教育”是否就名至实归,我觉得不太好说。 教育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逻辑问题,在中国以反公立教育为出发点的博雅或古典,大抵是一根3D的莫比乌斯带罢了。在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中间有一定社会基础的“Logos”学校,换一个处境就可能成为失落的技艺,变成”Loos“的在家古典教育。 沙盘推演的结论:基督教古典教育和基督教重建主义的联系很密切。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3,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7)|在家教育的成本

按:如果一个家庭从事在家教育,孩子还没有从大学毕业,没有就业,不要轻易地、完全地相信父母之在家教育经验。许多人有很高级的理论与神学,但未必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好的教育。 我以为,教育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即使成功,也不是单单谈到的那点经验。 免责声明:在教育上,我们家是探索者,不是可以模仿的榜样。 主权神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任何推崇的事物推崇到极致,再归在上帝的主权和上帝的荣耀之下。 我听过有将教育提高到毁家高度的,结果大概是毁了家,也失了学。毕竟,儿女只是箭袋里将要射出去的箭,而婚姻才是那“离开父母,二人成为一体”的核心家庭。在教育上激进,乃是未必教育规律的。如果不打算毁家,则在家教育是需要估算成本的。 我们家的在家教育课纲选择了SonLight,理由是阅读量大,采用真实出版的读物,比较方便进行灵活的世界观教育。但一开始计算的成本是一年一个邮包将所有书买回来,后来发现一年需要10个联邦快递邮包,光是在邮资上就要花费差不多1千美元。算起来,每年的教材费用是近2,500美元,加上打印耗材(彩色激打墨盒与打印纸),文具,实验用品和空调水电之类,以及家里的空气净化器,大概还要1,000美元。这是明面上的成本。至于课外阅读,我们买外版书几乎不眨眼,而且同时订阅了audible和***Epic!***两个阅读服务。 另外,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我们家,Emma是全时间投入,按着她在国企做白领的价值,至少1年15,000美元;我这自由职业就不算了,一天投入4小时在教育上,按着我的翻译产出计算,大约1年18,000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外活动(社交需要)的成本,比如报名体育活动或者field trip等等。 大致而言,我们在家教育3个孩子,明着投入的成本一个月差不多要5千元人民币,而投入的时间成本则在1.5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 我不喜欢毁家办学这个说法,但算起来我为了省钱而停止读博士,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工作和教育安排,还有若干巨大的压力,至少算是败家兴学了。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我们在重庆的生活大抵如此,也许一线城市会好不少吧,但我没有什么经验。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也许父母之一就能完成教育,但若孩子多,有孩子存在学习障碍,父母分工,一人教育一人工作,未必能够。 还是回头说说父母共识的问题。教育是一个长程项目,即使一开始有共识或者一方略感勉强,到了几年之后,转换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难,而可见的教育成果并不一定那么好,父母共识也许会有些动摇。我也见过因为这事成为怨偶的夫妻,虽然勉强,但毕竟是在家教育,责任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不能说公立出了问题,也不能说学堂不稳定,一切的后果都得自己承担。工作挣钱的一方或许会怪罪在家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教育,而在家的一方或许会苦不堪言,积着满心的忧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家采用父母一起在家教育,而且每年轮换教导最难的孩子,彼此都能理解其中的甘苦,在一个人对着孩子发怒时,另一个人可以温柔地拥抱一下对方,好言相劝。自然,这涉及到事工的整体安排,就是昨天讨论的话题。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2,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6)|教育的整体安排

按:个体经验,不宜模仿。我不鼓励任何家庭从事任何特定形式的教育,也不推广任何特定课纲或教材。今天专心致志地做彼得前书4:4的翻译,被一个句子所困扰,完全不在状态。 这个句子(黑体)是:Peter noted that the continued pagan expenditure of energy was directed toward immoral and profligate ends, “into the same flood of dissipation” (eis tēn autēn tēs asōtias anachusin). “Flood” (anachusin), occurring only 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means “a pouring out” and came to denote an abundant outpouring, “a wide stream, a flood.” The readers’ energies had been directed toward an overflowing of ordinary restraints. That exc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two modifiers, both in the attributive position, that depicted its essential nature: the “same” (autēn) identified it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old vices, and “of dissipation” (tēs asōtias) indicated its dissolute nature....

September 1,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5)|神学牵连与中国处境

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条理,没有大纲。主要是描述我们家自己的实践,既非已经成功的在家教育,也不用做其他家庭采取行动的依据。但提出的各种问题大约是每个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家庭都可以思考的。 最好的教育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对已知的问题给出标准答案。 坦率地说,我对当下的“学堂运动”持有深刻的怀疑。说得具体一点,我对当下中国、由特定教会(或区会、联会、团队、网络峰会等)推动的、以圣约神学为基础的、以申命记6章1-9的”退思”(twisted)为依据、以6月1日为号的“学堂运动”持有深刻的怀疑。 我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教育是家庭的事情,还是教会的事情,这是值得讨论的。如果教育不能成为国家垄断,那么教育为何可以交给教会来垄断——这不是一个修辞性问题。 第二,用申命记6章来支持学堂教育的人,就像用哥林多前书4:1来支持“只能由按立的长老会牧师施洗”一样,都是奥秘。(参见我的“洗礼故事集”)。不仅我觉得这解经牵强,脱离上下文,而且我的许多朋友也是一样的看法。 第三,在现有的处境下,我不太赞成将儿童教育与教会绑定在一起。教育需要某种稳定性,而某些教会的事工导向却以对抗性为荣。按照我的看法,一个常常与现行制度对抗,被誉为“先知性”的教会,是不应当在中国办学堂的。在某些情况下,将学堂绑定在教会之下,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孩子的教育需要高度稳定的环境(课纲,师资,场地等),不适合经受频繁的变更和冲击。我更赞成将学堂与教会切割的做法,一来可以更安全持续,二来可以让真正的专家来从事教育。 第四,以信仰水平代替专业水平所聘请的师资,不太能做好教育。我观察到某些学堂,师资水平不高,倒是教会将很大部分教牧资源和经费投入了学堂,优先保证了传道人的孩子得到某种程度的教育。 教育是个持续进行的项目,所以大部分家庭很少随意改变教育路径。如果学堂能过得去,就一直学堂好了;如果Abecca还能继续买到教材,那就继续Abecca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家庭对于其他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很少有切身体会。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Veritas,因为我不使用古典教育,所以略微交谈几句,觉得对“唯理达”一无所知。其实我对BJU,Abecca,以及林林种种的课纲都可以说一无所知。所以我问了我那位对Veritas有些了解的朋友两个问题,“Veritas会教导YEC吗?”“Veritas的毕业生出路何在?他们毕业之后会服务中国社会吗?” 说完了之后,我自己也查询了一点资料。Veritas的科学课纲,采用如下材料: Apologia Science / Answers in Genesis / Glencoe Physical Science / Bob Jones 别的内容我不太知道,但“Answers in Genesis”是我知道的,意味着Veritas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是一位预定的年轻地球创造论者。关于“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问题,以后再说。 对于我们家的在家教育选择而言,我们选择了SonLight。我的理由比较系统地表述在《事工哲学(23)——我们下一代的吗哪(2)》里面,目前并无太多的改变。简单的原则是,保留孩子成长的最多可能性。 谈谈我喜欢Sonlight的地方。David最近的历史阅读是一本讲述Wilberforce的叙事短诗集,《One Voice: The Story of William Wilberforce》,作者是Amy Lykosh。这是一本真实出版物,不是编写的阅读教材或历史教材。通过讨论,David很清楚地知道英国废奴的经过,也知道了Wilberforce是一位Methodist,而他的妈妈曾经长期反对他接受John Wesley的教导,而借助真实的文学材料,我们随意地展开各种讨论,包括为何”Regulate Slave Trade”与“Abolish Slave Trade”有本质的不同,以及为何Wilberforce首先选择了废除交易,而不是废奴的策略。 他的科学课程,今天阅读的是这一页(The Usborne Science Encyclopedia): 简单地说,在神学牵连上,我希望采用在家教育的时候,也可以执行一定程度的“教育/宗教分离”原则。公立学校也许在这方面矫枉过正,但我觉得某些类型的学堂和在家教育课纲也有点单调。 我的原则依然是,为孩子的未来保留最大的可能性,不要在宗派或部落(demoninationlism/tribalism)意识形态上太早地定型。否则,在家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其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30,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4)| 评估体系

一般而言(沙盘推演),在国内的在家教育到初中之后,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去公立学校卷过,大概很难跟上国内公立学校的程度。大部分走在家教育的家庭,似乎都是厌倦的公立体制,希望自己走出一条新路来。 这事涉及“评估体系”问题,同时也牵连“选择课纲”问题。但似乎首要的问题是评估体系。 举个David的例子。上一个学年他由我来教导,我们每天上午花费大概两个小时时间学习,下午我午睡、做家务、工作,他自己阅读历史和科学课程指定的材料。我们中途有很多中断的时间,有时是需要帮助其他孩子学习,有时是我出差在外,有时是另有活动安排……最后的在家教育成果是,36周的课,我们只完成了大约18周。另外,我教了他一点打字、Python编程,Meditation。在数学上,我们随手弄了一点斐伯纳切数列,学习了长除法开方,以及他那一点加减乘除,还有大约3周的每个上午都在看NBA Final。到了学年结束,当然怎么赶也赶不上进度。一时间家里阴云笼罩,骤雨将临。 好在我们使用了IOWA的评价指标,有着前一年的成绩作为参照。我自信满满地以为,今年的教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投入的都是有效时间,虽然课纲没有完成,但教学成果还是可以检验。 David这一年增加了认知测试(智力测试)的成绩,最终如下: 当然,若没有这个标准水平测试,我自己也不会有信心认为用半天教授了半个课纲的在家教育是一种合格的教育。标准成绩也使得我和Emma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接下来一年的教学方案。我们最终决定,接下来的一年慢慢将David的教育从完全的在家教育转为部分TPS网课。这样的考量是为了节约我的工作时间,同时保证可以完成基本的课纲。所以我们将Language & Arts交给了TPS,我只负责数学、历史和科学。 无需过多解释,在家教育的评估,Emma注重过程评估(摸着石头过河),我只希望做结果评估(白帽/黑帽,能Hack就是好猫)。最后,自然是衡量了时间分配、家庭收入来源以及教学安排做出某种妥协。 按照我的血泪经验,如果没有参考评价体系,在家教育很容易陷入“自以为义”的崇高境界。举个从微信公众号上看来的例子。仅做事实引用,不做价值判断。下面的引文出自公众号“文以载c道”发表的《基督化教育的悲剧》,作者肖遥1973,黑体和斜体为我加的: 对于林语堂取得的文化成就,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能否做到,因为我不在乎、也不稀罕,谁羡慕、谁跟随。 但论到基督教教育,论到我孩子们的未来,我读完他的传记之后,心理非常沉痛,我问女儿,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问了三遍,她的回答是:“荣耀神,服侍人”。 如果我能选择孩子们的未来,求上帝怜悯我,我宁愿他们是:爱主的贩夫走卒,只懂中文,熟悉中文圣经,热心传福音,参与教会建设,而不是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文化大使,一辈子悖离上帝的教训。 但愿他临死的时候,像十字架上的强盗突然悔改了,非常戏剧化,这只有上帝知道了,我最媚俗,也不敢称之为弟兄或基督徒。 第一句话我看懂了,最后一句话看不懂,似乎爱主的贩夫走卒也不见得就会用中文的标点符号。(关于标点的批评,参见《不用句号的写作》)。但我更担心的是,爱主的贩夫走卒甚至连成语“贩夫走卒”的意思都不懂,因为无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结果都没有可资比较的标准。否定性的教育目标是很容易制订的。“不在乎、不稀罕”这种目标我可以随口说一百个不重样,但判断一个孩子“懂中文而且只懂中文”,大约要难很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不能排除文化而掌握语言,一个掌握语言的人能否甘于做贩夫走卒(按照现代理解,在城市里做快递和保安,当然也可以考虑协勤与辅警,都是我很尊重的职业),也是另说。但从在家教育的实施而言,教育的目标总是需要有可以评价的指标,否则可能引起各种不必要的动摇和疑惑。这些问题以后再讨论吧。 关于路径选择,可以参考两篇旧文: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作为项目的教育及其要素 事工哲学(69)|在家教育 其他链接: 在家教育(1)|美南、杜家、禁枪与川粉:处境化,系统迁移与目标理解。 在家教育(2)|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产品还是项目? 在家教育(3)|教育的可能性: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条路是多车道,还是高空钢丝悬索?或者,有没有通过不同教育路径,最后达成同一个目的的可能?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9,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3)|教育的可能性

略微发散。略微隐喻。 最近30年来,北美的(独立、无宗派或者泛福音派)神学院的日子似乎都不好过。招生困难,年轻人愿意读神学的不多。读完之后,大部分道学硕士的工作是Walmart收银员,比较好的可以考个教师证,去中小学教书,很少有人能找到全职牧会的工作,能植堂成功的凤毛麟角,能筹款做宣教士的也越来越少。这个观察不是我做出的,而是我的历史神学教授在讲授教会历史时告诉全班同学的。 本质上看,所谓的“古典教育”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保留(或者开发)一个人的所有潜力,以避免孩子成年之前就自我封锁了世界观,灭失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无论是语言、社会科学还是STEM,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在这个高度分工合作的社会生活下来。 回顾我自己的一生(进度条>=52%),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各种观念上的改变(不一定是成长)。比如,我在上小学以前几乎毫无疑义应该是一位“军国主义分子”——我喜欢闪亮的五角星,喜欢豹子头林冲,喜欢没羽箭张清的石头袋子……但现在我几乎变成了一位“和平主义者”了。从这个意义上,我受到的教育是好教育,因为我的观念始终具有改变的可能性,实际上也发生了改变。 有一些教育强调“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但我觉得父母没弄清“当行的道”是只有一条,还是有很多可能性。我和许多人交流的时候,觉得他们心目中那条“当行的道”就是所谓的“窄路”,或者万丈深渊之上的悬索,需得两手紧紧抓住平衡杆,专心一生走到头去: 关于路径选择,可以参考两篇旧文: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作为项目的教育及其要素 事工哲学(69)|在家教育 其他链接: 在家教育(1)|美南、杜家、禁枪与川粉:处境化,系统迁移与目标理解。 在家教育(2)|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产品还是项目?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7,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

看起来在家教育研讨会暂时做不成。打算抽时间随便聊聊在家教育的事情。【免责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或属灵权威。我所讨论的是我自己的经验,不用于任何专业指导。任何参考这里的意见教育孩子的,请自行承担责任。】 从国家的角度,甚至从学校的角度,教育是一种产品。Pink Floyd的MV,“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主要就谈这个问题。看看就了解了。 但对于家庭而言,教育是一个项目(Project),不是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可替代劳动力的产品(Product)。我觉得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做不做在家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线是很成熟的,连高考题目都有专门的团队可以来猜题,各种培训流水线一应俱全,个体家庭的教育其实很难在学术上与之竞争。 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感觉,现在的公立教育“产品”相当失败。我自己在高等教育行业做了20多年(19912011),也做过一点职业培训,对此算是有些见识体会。 而项目是资源限制之下的一次性“产品”。产品是重复的生产过程(process),项目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阶段(phases),对于家庭而言,意义完全不同。如果你是一位幼儿教育老师(比如蒙氏教育机构),你是在做产品,一年一年地提升产品的平均性价比;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幼儿,要考虑的问题完全不一样。 简单是说,教育是一个项目,每个阶段都很重要,而且不容易返工。如果在7岁的时候没有教会特定的认知与技能,10岁的时候是无法使用7岁的教材来回炉的。每个阶段的教材、教学法和互动方式,都是跟孩子的年龄高度匹配的。 我也不认为任何过去成功的项目可以用来抄作业。人家的孩子进了常青藤,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径能走通(走通就成为产品线了。而个体教育是个独立风险项目)。因此,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必要的冒险——直到2030年之后,才会有机会来最终评估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算得成功。同时,有些路径一旦选择了,改换为其他路径的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指数增加。比如,我们家的孩子一开始就打算实施英语在家教育,现在基本上不太可能进入国内的公立学校,甚至连学堂、共学之类的形式都很难转换。从各种迹象看来,个体教育都具有项目特征。 总结一下,个体教育是一个历时性项目,是一种必要的冒险。每条路都有自己的沉没成本(牺牲了其他道路),最终你的孩子会在不同的路径上展现出不同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尽可能保留孩子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是优先考虑因素。我不是上帝,无权剥夺孩子们太多的可能,未来的人生是他们的(或者被双重预定的)。 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的在家教育,大概会为父母和孩子增加许多负担。 其他相关文章: 在家教育(1):关于在家教育思潮的传来与滞后,以及处境化的提醒。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6, 2022 · 1 min · eddy

旅行作为思想与行动的资源

困在网络和视频会议里将近两年,没有阅读和休息,总觉得思想与行动资源在渐渐枯竭。我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谈吐庸俗,心态卑贱,言语刻薄。 趁着David要参加老马的哈巴雪山单飞营,我担心他单飞不大现实,于是说服Emma带着两个妹妹一起送David去营地,我们也顺便避暑和休息。当然,按照保罗同学的说法,某些人的休息也比996繁忙,旅行也比在家无趣(《树林前夜话》1章25节),按下不表。 出门仪表盘上的扳手就亮了。开去休息站给维修工人打电话,回答说不管,这是需要保养了。所以就硬着头皮继续。到了不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的一号营地,第一晚Emma就”高反“,大大地担心了一番,最终放弃了爬雪山,选择了过草地。后来两个妹妹就和客栈老板的女儿玩high了,哪里都不肯去,但凡要开车出门,Lisa就要和我别扭一番,嚷着要回去和小伙伴玩。 当然,旅行的意义在于见到不同的人,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经验。虽然这次时间不够,展开的几个有意义的对话都没有尽兴,但也足以通过观看他人的生活,为我自己要展开的行动提供一点启发。 从安徽来到束河开客栈的老板一家及其朋友们已经很有趣了。如今难得看到还具有移动能力的基督徒家庭。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一旦结婚买房有了下一代,几乎无法再移动。所谓的”宣教动员“,重点在第三个字,但似乎大多数人都动弹不得。 从昆明来的一位弟兄在拜欧拉读教牧学博士,也很有趣。我们交谈的时间不多,因为David无法住进计划的青年旅社,我需得深夜去接他回来,所以未能尽兴就中断了谈话。但我略有时间询问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现代宣教问题之一,”昆明的外国人大多因为covid而退出之后,从前遗留的宣教根基是否稳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听他分析,不过最后只有时间鼓励他在做教牧学博士论文的时候,将这样的经验写出来,或者这是将来的宣教学所需要的洞见,也是北美教会需要意识到的问题。 为着David在登山营结束之后与老马的儿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都是third culture kids,在某种程度上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又多留下了几天,与老马一家有些交往。听听他说说自己在中国做camp的经验,也很有意思。我甚至想着明年也送David来参加,或者帮助老马做一点推广,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来参加老马的登山营。 Angela在束河过了自己6岁的生日,对我们说,现在我可以坐车子的第三排位子了吧。她一向坐在booster上,很羡慕哥哥姐姐有时可以爬到后面去坐着。今天则是陶陶27岁的生日,收到冠宇发来的《事工倍增循环》封面确认页: 旅行总是充满了乐趣,但具体的经验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内化。David昨天吃坏了肚子,我陪着他直到凌晨3点才睡。今天无法专心开车,不到300公里就歇了,下午就睡了过去……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8,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3)|提问:冒犯或笃定的方案

写作是一种冒犯。从前已经略微说明我的立场。 提出问题是另一种冒犯,许多教师或者牧师(当然也包括先知和假先知)都不喜欢被质问,不喜欢别人提出、而自己不能脱口给予回答的问题。我自己似乎在面对提问时也是直觉性地紧张,需要迂回地思考,才能知道为何是这样的反应。 8月的焦虑在于9月,9月的焦虑在于开学。最近希望组织一次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基督徒家庭的讨论会(非在线讨论,所以只限于重庆吧),因为许多家长都在焦虑之中。我想讨论的话题包括: 在家教育:观念之由来(家长对在家教育之了解与想象;信息来源):父母共识,家庭共识 实施在家教育的外部压力、内部焦虑与教会期待感:来自家长的焦虑感,来自孩子的不确定性 在家教育的可行方案:商业推广、文化代理人战争…… 后备方案的可行性(学堂、共学、公立:转入或互转):半途而不废 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否适合在家教育 家长教师角色冲突;父母的理念冲突;挫折感…… 家长对可能的教育后果之接纳,或者教育的目标与(未必)实现 孩子对教育成果的接纳与生活安排 教育出路:教育是一条不归路(一直通向永生或双重预定;通向难民或移民) 在家教育的经济成本评估 在家教育的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心理成本和共学成本 先驱者代价和社会支持 实践问题…… 神学牵连与中国处境 幸存者偏差:在家教育的成功案例与成才率……风险分析 心满意足地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心怀七艺、舌灿文化的贩夫走卒?然后再送去读一个圣经学校好了…… 我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我也不太喜欢那些仿佛有大智慧的名牧或学者以极为笃定的口吻给出的答案。我不喜欢二律背反的“要么……要么……”体。我的思考和我的实践总是脱节的,而我总是为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焦虑,与Emma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反复讨论,在方案上一点一点地妥协下去……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给出更多值得讨论的题目,贡献实践意义上的洞见(如果您已经成年、自己接受的是在家教育)、经验(如果您的孩子高中已经毕业)、探索(如果您的孩子还没上初中)、想象(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出生)或者科幻(如果您还没有结婚,对在家教育的想象出自阅读)。 我没有答案,而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荡。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0,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