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21)——基要主义偏见

以下部分引自“理解和应用圣经”一书。中间有一句话没有翻译,但给出了完整的上下文: If a resolution is to be found when Bible and science disagree, we must be certain that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ripture that seems to be in conflict with empirically derived data is a final and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大部分基督徒译者看到这句话,第一次翻译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噢,抱歉,也许偶然翻译对了,但是心里的理解不一定对。就像我们谈到的那个翻译定理: <pre class="wp-block-verse">翻译不正确 -> 没有读懂原文 其逆否命题是: <pre class="wp-block-verse">读懂原文 -> 翻译正确 但这是逻辑上的蕴含关系, 并不表示读懂原文就能给出正确的翻译。 我的初稿是这样的:“ 如果要找到圣经和科学相冲突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对圣经的解释——似乎与实验获取的数据相冲突的解释——乃是最终的、权威的解释。 ” 这种翻译,带有很深的基要主义偏见(fundamentalism bias),大概是带着教义的有色眼镜,在审视原作者的意图。对于翻译一本释经学的经典而言,这种翻译充满了反讽。 也许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翻译”的定义。有些翻译,在我认为,乃是译者脱离原稿的自由创作(或者是一种“注释型翻译”),甚至连原作者的逻辑结构(比如,if … then …,都没有好好的反映到译文中)。 其他几种译文是: 穆桑(1): 要想在圣经与科学不合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必须确信,我们对圣经的诠释看似与来自经验的数据冲突,却是决定性的、权威性的诠释。 穆桑(2。倾向于着一种):要想在圣经与科学不合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必须确信,圣经看似与来自经验的数据冲突,可我们对圣经的诠释却是决定性的、权威性的诠释。 皮皮(v. 2.0): 如果当圣经和科学相矛盾,而需要做决策时,我们须知道,我们对经文的诠释 — 看起来是与科学经验数据相矛盾的诠释 — 是具有最终性且权威性的一个解释。...

July 19, 2019 · 1 min · eddy

以神学翻译为志业

按:这是我在教会杂志发表的长文。既然发表了,姑且存在博客上存档。 首发: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190701.html。经《教会》杂志同意转发。 前言:神学翻译生态圈之现状 2016年夏天,我的一位同学从哥伦比亚国际大学毕业,即将回到一线的宣教工场去服事。临行之前,我们有一次聊天提到神学翻译的话题,她的一席话对我颇有触动。她说:“以汉语为母语的基督徒已经好几千万。任何好的译作,潜在的受益人群都极为庞大。这不像某些小语种的未得之民,大概翻译好圣经就行了;汉语的神学翻译,是值得投入极大的热情做好的。Eddy,我自己不是做神学翻译的料,但我认为你的工作非常重要。” 从前我一向以神学翻译为“织帐篷”的手段,凭着自己的手快、翻译质量尚可,挣点生活费来贴补牧会和宣教的事工。但是从那天起,我开始认真思索“以神学翻译为志业”的可能性,以及上帝在这个事工上对我、对我的团队、对我的“跨文翻译”公司的呼召以及我们的使命。 然而,目前神学翻译的状况颇不如人意。我自己是从信主以来就很少看中文翻译的神学作品,偶一为之也常常看出许多翻译质量不佳之处,以至于后来我一听说某书的译者不是我认识的有限几位高水平译者,心中先就存疑,必要寻找原文对比之后才下结论。于是,目前的汉语神学翻译领域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目前的汉语神学界无法产出足够的高水平神学著作;另一方面,神学翻译的质量相当之差,很多时候令人不知所云,或者与原文差异较大以致引入了错误的神学理解。[1] 因为我担任过几个大型神学翻译项目的主编,所以与不少译者合作过。我自己也是从最低级的译者开始做起,深知一线译者的难处。同时,我作为主编和项目管理者,既需要雇佣译者,也需要和发出项目的机构或事工打交道,对他们的难处也略知一二。而在牧会和植堂之中,或者作为一个普通基督徒灵修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教会对高水平神学翻译作品的迫切需要,以及各种滥竽充数的出版物对整个教会事工、信仰生活所造成的并不总是正面的影响。因此,我认识到主内出版机构(负责选题、版权谈判、聘请译者、预备书号、出版发行)、译者(负责提交高水平的译作)、教会(因为高水平的译作而受益,因为低水平的译作而受到损失)、基督徒(隶属于地方教会的具体读者),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大部分主内出版机构都是由教会或者少数基督徒支持建立的,即使纯粹市场化经营,其目标市场也是教会和基督徒;出版机构支付翻译的费用,请译者完成翻译;大部分译者也是基督徒,很多人还以别的身份参与教会的服事。 但我认为,目前的神学翻译事工的整个生态环境,存在一些需要生态链上各个环节一起参与讨论的问题:1)总体上看,出版物质量不高,因为缺乏一群委身在神学翻译事工上的高水平译者;2)译者收入和工作难度、付出的辛劳严重不匹配,译者群体总体上相当年轻、流失严重,很少有人在神学翻译上长期坚持和委身;3)缺乏培养和保留高水平译者的机制。于是,整个神学翻译事工的生态构成一种“逆向淘汰机制”:教会对神学翻译事工的支持不足,导致出版机构举步维艰;出版机构用较低的酬金请译者完成翻译,让高水平的译者难以长期坚持服事,大部分会转行或成为输出量较低的兼职译者;高水平译者的缺位,降低了出版物的水准;低水准出版物在教会和基督徒中获得较低评价,使得出版机构更难得到充分的支持。 这些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将随着将来出版政策的收紧而趋于恶化。作为一位以神学翻译为志业的译者,神将极大的负担放在我心里。本文是我对神学翻译事工的一些思考,希望借助这样的探讨,引起教会、基督徒、机构和译者更多的反思,一起促进神学翻译事工的发展,使教会和基督徒个人能够接触到更高水平的译作,在属灵和神学上受益。 一、神学翻译之重要 神学翻译,是耶稣和使徒们所使用的方式,无疑也是让福音在一种文化中扎根的重要基石。耶稣尽管可能通晓希腊文,但日常与门徒们的对话和讲道,大概使用当时通行的亚兰文(参太27:46;可5:34)。我们如今读到的“登山宝训”(太5-7)或“楼上房间的演说”(约 13-17),有很大可能是福音书作者将耶稣本来所讲的亚兰文译为希腊文呈现给我们的。而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更是主耶稣及使徒们日常所用的圣经。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英语的“英王钦定本”或者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译本”,可以说奠定了各自语言和文化下的神学基础。与此相应,汉语的“和合本”圣经,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很少有别的源头可以相提并论。 教会在真理中的建造,亦得益于神学翻译。比如早期教父“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 3),与各种异端殊死论战,与逼迫教会的文化和政权在护教学上的申辩,以及由此形成的信经、信条和经典,多以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这些文献的中文译本和介绍阐释大公教会信仰之经典译作,亦构成中国教会坚持正统、分辨异端的根基性文献,让教会在认信大公教会信仰上与普世基督教会有着可靠的共同基础和共识。若无一百多年来若干汉语译者殚精竭虑的努力,中国教会的大多数人就无从知晓究竟,无法在先贤圣徒所捍卫过的真理上建造。 宗教改革以来,以德语、法语和英语写成的若干信条、信经和经典著作,亦构成了新教教会的信仰根基。可以说,若无严密精确的汉译《威斯敏斯特信条》与《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若无经过数次修订再版的汉译《基督教要义》,今日中国的改革宗教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各种基督教神学经典、教材、灵修书籍、历史文献、赞美诗、伦理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都有大量重要的著作需要翻译。对于这种需要,兹举两三个例子,略作说明。(为了行文方便,以下仅讨论英文著作到汉语的翻译问题。读者需要意会,凡提及英文的地方,均指所有潜在需要翻译的语言。) 第一,现在的许多海外神学院希望将课程汉化,免费或以国内一线传道人可以接受的水平提供给中国教会,但课程开发进展极为缓慢。因为课程讲义容易翻译,但是几乎找不到可以替代英文教科书的中文神学著作,也难以找到翻译水平相当、深度相若的译作作为辅助读物。我最近与几位在读的中文神学生(同时也是一线牧会的传道人)交流,他们都有意继续深造,但都因为担心图书资源的匮乏而不愿意选择在线神学项目,更希望去海外神学院学习。因为比起海外神学院10万册以上的藏书和数以百计的神学期刊资源,中文神学教育所拥有的资源的确相形见拙。我曾经采用公开的搜索引擎和亚马逊、当当、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为工具,试图建立一份目前在中国大陆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正版神学翻译书籍的目录。经过数月的努力,所得图书不过万种。 第二,对于传道人的讲道预备和平信徒希望了解神的话语而言,在工具书、各种程度的注释书(教牧类、工具类、灵修类等)上远远不足以满足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讲台的深度。 第三,网络上翻译的各种短文碎片化,质量良莠不齐;正规而整齐的神学/基督教译作,目前大陆每年出版不过数百种而已(参见几大出版机构每月的新书推介可知),然而需要量巨大。 基督教会是建立在神的话语启示上的教会。毫无疑问地说,奠基性的神学翻译著作,例如“和合本”圣经或者加尔文《基督教要义》这样的经典译作,对中国教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超乎任何单独的教会、牧者或神学家。根据某些学者的估计,今后20年内,中国基督徒人数就可能超过美国基督徒人数,成为世界上基督教人口最多的国家。任何一本高质量的译作,不仅可以惠及数千万基督徒,而且其中的经典可以流传数代,奠定将来教会复兴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神学翻译实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工,值得教会和广大基督徒加以重视,以祷告和其他手段给予支持。 二、良译难求,竭泽而渔 若说神学翻译对于中国教会来说甚为重要,那么相对而言,中国教会界从事翻译事工的优秀译者则十分缺乏,并且我们缺少对译者成长的关注,妄论培养。 1、合格的神学翻译著作甚少 今年4月,我参加了一次纪念“和合本”圣经翻译出版百年的活动,忝为主题讲员之一。按照我的水平和资历,本来不配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做专题发言,但主办方直言,目前汉语神学界在“和合本”圣经翻译的研究上具备水准的研究人员大多出自高校和学术机构,一线牧者中很难见到专注神学翻译,并对翻译事工有所思考和发现的人,因此才邀请我从遥远的重庆过来。 若以此类推,要翻译高难度、高水平的神学著作,大部分合格的译者当求诸高等学术机构。但是,事实上高水平的神学翻译又很难假手于完全不信仰基督教的学者,或者无法稳定委身教会的文化基督徒来完成。 例如,美国的加尔文神学院有一位重要的神学教授名叫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是通过认识论来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也是在福音派基督徒中间少有的能够和其他哲学家们进行高水平对话的神学家(1981-1982年,他甚至担任了美国哲学家协会的主席)。正是因为这位神学家在知识论上的重要性,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在2000年完成的重要著作——《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北大译本是四位哲学博士合作翻译的,并经过时任北大哲学系主任的著名哲学家审校。我无意于批评这本书的译者,仅仅就翻译质量作简单的技术探讨。首先,较为明显的是,译文中有些术语和圣经引用上的问题,比如把《海德堡要理问答》译为《海德堡的教理问答法》(141页),但是总体上无伤大雅。其次,若仔细阅读文字,就会发现全书在整体上行文生涩、带有比较浓厚的学术味道,也会有一些误译,例如下段文字[2]: (以下为技术性讨论。若对于读者而言太过艰深,请直接跳到本节的结论部分,并不影响读者对本文主要观点的理解。) Compare belief of this sort with the a priori and memory beliefs I spoke of above. In a certain sense, there isn’t anything to go on in any of the three cases. You don’t accept memory and obvious a priori beliefs on the basis of other beliefs; but you also lack the detailed phenomenological basis, the rich and highly articulated sensuous imagery that is involved in perception....

July 18, 2019 · 4 min · eddy

事工哲学(20)——睡觉是最好的灵修(如果你早晨5点起不来)

唯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圣经·旧约·诗篇127:2下 有姊妹来问我祷告的问题,说最近祷告不得力,常常祷告中睡着了。 我就分享我的心得:对于我目前的状态来说,睡觉是最好的灵修。 当我们讨论抑郁症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抑郁是一种疾病,就和心脏病或者癌症一样。我们不会劝癌症患者“你没什么事情,坚持一下就好了”,而是希望他们积极治疗,所以也不劝抑郁症患者“放松心情,仰望神就好了”,而是劝他们先去就医,用药物控制病情,再来寻找抑郁的原因,或许可以从根上解决。 同样,我们都知道身体需要食物才能保持长期的健康(我相信有人可以40天禁食,有一个见证说,禁食完成后腿部肌肉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花了6个月才调养复原。所以,这种事情或许保罗一辈子也没有试着做一次)。但是睡眠呢?因为可以偶尔熬夜,并不能让睡眠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至少我知道,如果长期缺乏睡眠而勉强花费时间祷告,我是会癫狂的。对于我这种每时每刻抓住时机就想睡觉的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灵修,每次睡醒之后,我都精神清爽,信心满满,与神的关系似乎也很亲近,甚至近来连“预言”的恩赐也开发出来了。 至于那些传说中**每天**12点睡觉,早晨5点不到就爬起来祷告的敬虔之人,我只能羡慕并谨慎地说,我如果早晨5点不到就起床,一天就全废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我是习惯睡前祷告的,神给我的祝福就是祷告到一半就睡着了。 实话实说,今天一直在校对《理解和应用圣经》一书,因为承诺Joshua本周交稿。大概一天之内做了1千句话的校对。12点带着三个孩子出门运动了一下,1点回家吃饭,2点躺在床上休息了5分钟就起来继续干活。干到4点钟休息,将午餐的碗筷洗干净,5点带着孩子们第二次出门运动。晚餐之后家庭祷告,我在沙发上就睡着了,直到Angela跳到我身上,我才像曹操一样大喊一声,拔出宝剑——Angela已经一脸茫然地跑到墙角看着我了。于是起来继续干活。 在此期间: 帮一位朋友审核工作签证的材料(这难道不是专业律师才做的事情吗?) 与另一位朋友讨论“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一个地方教会,还要签署协议?”的问题(感谢九标志和派博牧师) 与第三位朋友——刚从狱中出来,觉得生命毫无意义的人——聊信仰 顺便约定明天和第四位朋友见面 为Fiona填写了一份TTi的入学推荐信 升级Calibre电子图书管理软件 顺手填写Wipf&Stock出版社《广西宣教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GUANGXI, CHINA )一书的版权申请表 SmartCat上有人请我汉化一个天气预报软件的界面,于是随手翻译了280个单词:NNW-西北偏北, Precipitation – 降雨量,等等 发了3个微信朋友圈,两张图片到Signal I have a great jealousy on this head [point] never to speak more or less than I believe to be the mind of the Spirit in the passage I am expounding. If a resolution is to be found when Bible and science disagree, we must be certain that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ripture that seems to be in conflict with empirically derived data is a final and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July 17, 2019 · 1 min · eddy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昨天写了一篇博客,皮皮同学说我对“between”都翻译不对的点评——估计大学四级是很难通过的——有点太狠了,因为大家都怕被大牛否定。赶紧解释我一点也不大牛,因为我自己就没有过四级,最终连补考也没有过,就这样没有拿到本科学位证,只好去考研究生的悲惨经历。 其实每个译者的成熟,都是一部血泪史。我们都是从没有经验的“小白”渐渐成长起来的。下面是一篇中英双语的译文,征得译者同意,我要简单地讨论一下其中的一些句子。 (声明:本文仅评论汉语译文,并不表示我赞成文章中的观点。Disclaimer: this is a critical comment on translation; it does not mean the author agrees with any points in the original article.): 亲爱的Roger, 我和我的丈夫打算买房。关于买房,有没有合乎圣经的指导?如果有,是否可以分享给我们?我们将非常感激您提供的任何建议。 Dear Kimberly and Don, Let me share with you some things to keep in mind from a biblical perspective when you are thinking about purchasing a house. 亲爱的Kimberly和Don, 当你想买房子的时候,让我从圣经的角度和你分享一些要记住的事情。 [注:Let me share with you, 译为“你们”比较好,因为Kim和Don是夫妻二人。] BIBLICAL ECONOMICS BEGINS WITH GOD’S PROMISE THAT IF WE GIVE HIM THE TOP PORTION OF OUR INCOME, HE WILL MEET OUR FINANCIAL NEEDS....

July 15, 2019 · 10 min · eddy

事工哲学(19)——成员动力学

57 众人大声喊叫,摀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 我曾经在一个封闭的教会里成长。数年之间,这个教会的成员们给数千人传福音,作过决志祷告的人大概有3,000人,每个人都有详细的记录数据,什么时候,谁传福音信主的;甚至每个听了福音不信的人也有报告,他/她为何不接受福音,理由是什么,当时如何劝勉的,以后可以如何改进传福音的方法,等等。 后来,教会因为另外的原因而关闭掉了,最后的结果不是太好。 但是我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教会尽管传福音带领很多人信主(甚至受洗的人也很多),但是到最后关闭的时候,全教会不过300人而已,剩下的90%,都早已不在这间教会聚会,或者后来就不再参加礼拜了。 于是我从成员动力学上来考察。这间教会的治理比较严格,牧师和师母的权柄很大,稍有不满就严加斥责。留下来的人都是经过“顺服”训练的人,对牧师和师母百分之百的听从,从来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所有的异议份子,要不就自行离开了,要不就被牧师赶走了,要不就在牧师一点一点地操纵下, 投入了太多的(属灵的/金钱的)成本,在组织中换来了较高的地位,不舍得放弃,只能顺服地留下来了。 我也观察到另一些教会,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出类似的动力学来。有的时候,是某种宗派的神学立场及其在生活中全方位的、毫无弹性的应用,构成了某种过滤机制,将所有稍微不能同意的成员都过滤掉了(或者直截了当地使用“分裂式植堂”——一个“1984”式的新话),同时又吸引了一些同质的成员进入。有的时候,是某种看来正当的政治或社会诉求,甚至对基督教教育的强调,构成了动力学的过滤机制。 这样的情况大概需要5-10年的发展,教会就基本趋同,也不再有反对牧师的声音了。这个时候,即使带领者发现苗头不对,想要掉头,在教会中也找不到任何同盟了,反而可能被会众一致地推动、胁迫或抬举,采取某个不明智的行动,导致惨重的损失。 我从前提倡的多样性,大体上倾向于恩赐的多样性。如今从成员动力学上考虑, 我更关注神学洞见、知识分布、阅历背景的多样性。教会里有不同意的声音,是一件应当感谢神的事情。教会里的牧师觉得治理长老“制肘”,是一件应当大大感谢神的事情,不要因为事工推动缓慢而心生焦虑,而应当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神的保守和恩典。 大家自行脑补Illustration吧。我先睡了。

July 10, 2019 · 1 min · eddy

释经工作坊随笔

每到周六晚上,就是三个孩子按照计划三班倒不让Emma和我睡觉的时间。Angela先拖延到12点才勉强上床,Lisa又在凌晨2点开始流鼻血起来。等到早晨我们刚刚睡去不久,David起来呼喊两个妹妹,在屋里开始Lego游戏了。 所以,临去教会的路上,我已经觉得头痛,不知道能不能好好开车。 中午躺下休息一会儿,小麦和小鹿在外面欢笑,闭上眼睛略微休息,心一横就开门出来说,“我从坟墓里被唤醒了。”于是开始下午的释经工作坊。 随意询问了一位参加的传道人下周预备要讲道的经文。他说哥林多前书6章。于是我们用了40分钟,达成如下成果: 首先,确认他不应当讲整个第6章,因为这一章讨论了两件事情,最好分为两次。所以我们决定只分析6:1-11节。 接下来,我们简单检查了上下文,意识到5章最后的几节经文,已经自然地开始往诉讼方面过渡。 然后,我们粗粗地在经文上整理了释经大纲: 1 你们中间有彼此相争的事,怎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呢? 2 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么?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么? 3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何况今生的事呢? 4 既是这样,你们若有今生的事当审判,是派教会所轻看的人审判么? 1-4节:关于教会里会众出现争端的真理(强调):普遍原则 1. 你们中间有相争的事,应当在圣徒面前求审。 2. 原因(前提):圣徒要审判世界。 推论:你们配审判这些小事。 3. 我们要审判天使。 结论:我们可以审判现在的事情。 4. 结论:不要派教会所轻看的人(不义的人,非圣徒)审判。 5-8节:具体的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对上述原则的违反) 5 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耻。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审断弟兄们的事么? 6 你们竟是弟兄与弟兄告状,而且告在不信主的人面前。 7 你们彼此告状,这已经是你们的大错了。为甚么不情愿受欺呢?为甚么不情愿吃亏呢? 8 你们倒是欺压人、亏负人,况且所欺压所亏负的就是弟兄。 限于时间关系,释经大纲省略。 9-11节:真理的教导(劝勉的意思) 9 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象的、姦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 10 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 11 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 不要自欺! 解释:**淫乱的、拜偶象的、姦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 11. 事实陈述:你们中间有人从前是这样。 转折:**你们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 时间:如今 方式:奉主耶稣基督的名 工具(手段):并藉着我们神的灵 词汇分析: 你们彼此告状,这已经是你们的大错了。 7 To have lawsuits at all with one another is already a defeat for you. ἤδη μὲν [οὖν] ὅλως ἥττημα ὑμῖν ἐστιν ὅτι κρίματα ἔχετε μεθʼ ἑαυτῶν....

July 7, 2019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8)——Media Engagement

And he wrote a letter to this effect. (Acts 23:25 [ESV2011]) “Media engagement” may include “Media Awareness”,“Media Presence” and “Media Ministry”。 最近刚出差回家,倒时差和补充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 中,不想考虑术语翻译的问题了。连续三天没做什么事情,上午陪着小孩子们休整,下午小睡一下,指导另一个大孩子系统神学。 大概明天要调整好情绪,开始预备主日的讲道了。 媒体接触问题,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意识到媒体正在传播的事件,从圣经的世界观去思考和理解这些事件。现在的时代,大概获得真实的信息也比较难得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接触媒体,分析媒体,许多重要的事件会被淹没在碎片的信息之中。 其次,如何积极地参与媒体,按照圣经的世界观对各种事件予以报道和评论,或者和报道这些事件的媒体互动。比如更多的基督徒在主流媒体上发声。 最后,如何利用媒体来参与创造使命、大诫命和大使命。 Emma和我所做的一些事情,至少在目前所在的城市里很少有人在做。我们选择“Tent-Making”的方式回国,建立貌似一个事工,其实是商业实体的“跨文”,探索Business As Mission的模式,甚至采用“Son Light”教材做在家教育,也暂时还没有遇到别的家庭。 许多选择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艰难,而是因为没有同伴而倍感孤单。 最近三个月,我大概维持在2-3天一篇文章的频率上。每篇文章尽管不长,但是耗时不菲,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来完成写作、修改、发布。这是一种刻意调整的事工态势,希望通过媒体接触,与更多的人互动,建立更多的关系,让我们所付出的一切产生更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些努力的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微信公众号上,有些朋友开始比较多的互动回应,也有在别的城市里遇到类似问题的传道人主动联系,开始交流和分享经验。甚至在推动神学翻译生态调整的事情上,公众号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许多孤单的译者渐渐可以聚集成为一个社区。 我有一个朋友,一个名叫Louisa的年轻巴西女孩。她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孩子,于是放弃了工作,成为一个全职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和抑郁之后,她开设了一个blog,分享家庭、事工、信仰和养娃的艰辛,几年之后,有了许多读者与她互动,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工。 从媒体接触和媒体宣教使命上,我更愿意看到其他的基督徒都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单单针对基督徒,而是面对自己的朋友圈。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督徒把媒体接触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工——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明确地引用圣经,但是却可以通过信心的生活体现出基督信仰的独特之处,将荣耀归给上帝。 我从来不在基督徒聚集的群里推送自己的文章,包括自己教会的群也不例外。公众号和私人性质的聊天群本质上是两回事。若不能依靠大众传播而获得订阅者或者读者的转发,这些文章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当下生活或心情的片段记录而已。而无论是按照何种目的建立的聊天群,只要不是XX粉丝群,大概都不大适合推广自己的私货。 于是,我的“engagement”就只不过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接触而已。媒体多样性的含义,大抵上等于不媚俗,不抢热点,不发通稿,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不接受命题作文,也不讨好任何群体。 昨天发了一篇介绍新书的文章,甚至不能算是评论,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太贵,一般人大概无法看到,而主题又值得讨论,所以引用了一段作者在前言中的叙事而已。 但是这个主题在当下太敏感,甚至引起了几位熟悉的朋友较为激烈的反应,我担心他们对原书作者的批评会投射到我这个吃瓜群众身上,赶紧删除了文章,并诚挚道歉。 看来还是表达自我比较安全。所以,我整理了所有零散的“事工哲学”系列,汇成一集,取了一个fancy的名字,就叫做“事工哲学系列”。

July 3, 2019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补遗(135)|进入还是离开?

Sometimes, more than often, when you change yourself into full-time ministry, you are not going into your ministry but going out of your ministry. (有的时候,甚至比我们设想的情况更为常见,当你放弃职场进入全职服事,你不是进入了上帝呼召的事工,而是离开了上帝的呼召。) whosoever think this is true(愿意相信者姑妄听之) If God calls you into workplace, don’t lower yourself to be a pastor. (如果上帝呼召你进入职场,不要放低身段去做牧师。) Mats Tunehag (马刺·图你哈格) 我或许可以成为“全职”传道人,但是经过长期祷告,我并不认为神呼召我成为全职传道人。 至少在目前,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我希望见到的植堂模式是小型的家庭教会。我们不会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一个全职传道人,甚至不会有足够的经费来租一个公共聚会的空间。因为我们大部分收入(90%左右),优先考虑支持别的全职传道人——尽管我不鼓励比我年轻的弟兄姊妹们过早放弃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位全职传道人,但是我们很同情生活不易的传道人。 神学院毕业之后,我决定找一份工作。因为我不希望自己今后参与建立的教会里有年轻人对我说,Eddy,我们也想像你一样成为全职传道人,服事几年之后去美国读神学院,4-5年之后再回来服事教会。 不,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若要看到更多的教会建立起来,看到这个城市里出现一个“植堂运动”,绝不可能在每个新的教会里安置一位美国神学院毕业的神学生。 所以我决定找一份工作。 我对这份工作的定义是: 时间比较自由。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服事教会。 可以在家工作。因为我们家只有一份收入,所以不能负担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需要在家教育。 收入与工作时间成正比。若一段时间需要更多的收入,我可以增加工作时间。若积累了一点额外的经费,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增加服事的时间。 完全出于偶然,我认为译者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翻译工作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比如白天陪着孩子们玩,等孩子们睡觉以后再开始工作;只要有网络和计算机,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即使只有五分钟空余时间,也能抓紧翻译几句话;若需要更多的收入,就投入更多的时间翻译,暂时不写博客,不更新微信公众号。 我没有做全职传道人,而是成为了一个自由译者,于是Emma可以不用出去工作。可以想象,如果我做全职传道人,Emma多半要去某个基督教学堂做老师。所以,尽管教会可能没有了全职牧师,至少换来一位全职在家的“师母”(但不要当面叫Emma师母,因为她不喜欢这个称呼,而我不做全职牧师的理由之一,就是要避免大家叫Emma师母。) 所以我可以坦然地对年轻人说,慎重考虑全职的问题。至少,我没有做全职传道人,这样说起来不太伤和气。 关于工作,最近又有一些新的思考。 一个地区贫困、贩卖人口、犯罪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找不到工作的机会。于是,创造有尊严的工作机会,就成为对抗贫困的主要手段——这是联合国的白皮书说的,并不是我编出来的。(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lies at the core of poverty)....

June 27, 2019 · 1 min · eddy

遥想摩西当年

申命记是我最喜欢的一卷书,没有之一。 一个老人最后的遗言娓娓道来,早已没有出埃及记里杀人越货击打顽石出水的暴烈,只剩下温柔的劝勉。 最后看一眼应许之地就消失不见的身影,有时让我联想到骑着青牛出关的老聃。 有一天,摩西愉快地携同以利亚回来,在三位不开眼的门徒面前,与耶稣交谈甚欢。门徒彼得不愿意离去了,或许是因为他们下山以后,仍旧是一个悲惨世界: 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罢! 道成肉身的神子,这短短一句话就道尽了一切。尽管如此,人仍然不来就他,他仍然要去耶路撒冷,要去命定的十字架: 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离开加利利,来到犹太的境界约但河外。 一路上,他治好许多病人,但是人心里的恶,却如山上的浓雾密云一般,不断向耶稣涌来: 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甚么缘故都可以休妻么? 他们不是来请教,而是来试探。于是耶稣说: 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甚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他呢? 在众人之中,我最敬佩摩西。路见不平,可以拔刀杀人;蒙召之时,可以坦然拒绝说,爱谁谁吧,反正我不想去;遇到难处,直接骂人说你们不是在抱怨我,乃是在抱怨神……最后,为了争一口气,哪怕进不去应许之地,也要用杖击石,发泄自己心里存着的40年郁积之气。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为神大发热心,孤身一人在山上与巴力的400先知斗法的以利亚,只有这样真实活过的人,才配得上登山变相时与耶稣把酒言欢。 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 作为牧者的摩西,无力改变人心,无论是埃及、米甸还是西奈的旷野,大概都是一样。 但是你们的心怎样的坚硬,摩西的心就怎样的柔软。神所设定的婚姻,那起初神所配合的,人不可以分开的神圣之约,到了摩西手里,也改了。不是因为摩西不认识神,而是因为他曾经面对面与神交谈,起初在西奈山上,后来在和烈山上——他太了解神的心意了。 作为牧者,摩西许了你们,不是因为这是当行的,而是体贴这悲惨世界中忧伤痛苦的灵魂。因为若没有基督耶稣,这一切的律法——禁止或允许——都不过是幻影而已,或者如保罗所说,只是增加我们的罪,或者让我们知道罪的样式而已。 甚至耶稣对摩西的选择也没有多加评论,只是淡淡地说**,起初并不是这样**。 所以,悔改归向他吧,就是神曾经预言要在摩西之后到来,将一切都传给我们的那位先知: 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 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象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命记 34:10)

June 24, 2019 · 1 min · eddy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最近差点中了计。有人用所谓“cashier’s check”骗局来诱骗我,说要采购翻译服务,而且也不讲价,也没有别的条件。看着奇怪,于是要求先给我PO(Purchase Order,采购单),并且预付50%。正在邮件交谈之间,另一位陌生人也要求用cashier’s check采购翻译服务,于是我幡然醒悟: 像我这样无名的译者,哪有这么好的运气,突然有两位陌生客户找上门来?所以我就专门去查询所谓”cashier’s check scum”,算是长了见识,知道craglist上这类故事颇多,到处都有提醒。 为教会的一对恋人做婚前培训,专门有一项指标叫做“Ideal Disorder”,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统合感知失调综合症”,常见于结婚以前的恋人之间,一般在婚后自动痊愈,无需治疗,仅以预防为主。但是,若这一症状比较严重,那么其他测试指标都必须依据这一症状严重程度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状况,给予比较合理的指导。 而我差点上了“cashier’s check”骗局的当,也算是Ideal Disorder的一种。当然, 两个骗子同时出现,负负得正,不药而愈,只是浪费了一点时间,结果还不算特别不好。 另一类常见的患者是“雄心勃勃的父母”,一般是生下孩子6个月开始,治愈时间无法确定。 还有一类是认定“自己教会的牧师是举目向四周望去,所见过最好的牧师”的基督徒。 软件工程领域著名的“设计模式”,其实是一套工程最佳实践的“词汇表”。据说命名一种设计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团队开发中的沟通效率,因为掌握各种古怪名词越多的人,平均收入就越高。 好吧,“Ideal Disorder” = “理想化失调”,或者“ 情人眼里出西施统合感知失调综合症”。 无聊之中谨记。

June 21, 2019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