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翻译:Perfection,even及其他

事实上,英语中间有些词是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法上称为"absolute adjactive",比如unique,square,final,entire,等等,总之你不能说一个东西比另一个东西更unique或者更square。 参见“http://www.englishokay.com/absolute-adjectives-list.shtml” Absolute Adjactive 校对“福音的成圣奥秘”第二章。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之前有文章提到过这个问题),证明确实我们经常忽略“绝对级形容词”的翻译: The greater God’s excellency and perfection is, the greater evil He is to us, if He hates and curses us. 神的威荣如果越大、越完全,祂若恨我们、咒诅我们,祂对我们而言就是越大的恶。 讨论:这里的perfection该怎么处理为好,乃是系统神学著作中绕不开的一个术语。显然我们不能把greater perfection译为“更完美”。 工具格 工具格和手段格,指的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或手段。比如这句话里的“by disorderly lusts”。第一种译法没有清楚地表明工具格,所以需要做一点修改。 And this was enough to work a shameful nakedness by disorderly lusts, a turning his love wholly from God to the creature, and a desire to be hidden from the presence of God (Gem. 3 8, 10) which was a total de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God’s holiness....

September 9, 2019 · 2 min · eddy

若不翻译,清教徒还能在文化上与我们有关吗?

The great duty is love to God with our whole heart, and not such a contemplative love as philosophers may have to the object of sciences, which they are concerned in no further than to please their fancies in the knowledge of them; but a practical love, by which we are willing that God should be absolute Lord and Governor of us and all the world, to dispose of us and all others according to His will, as to our temporal and everlasting condition, and that He should be the only portion and happiness of all those that are happy; a love by which we like everything in Him as He is our Lord – His justice as well as any other attribute – without wishing or desiring that He were better than He is; and by which we desire that His will may be done on us and all others, whether prosperity or adversity, life or death; and by which we can heartily praise Him for all things, and delight in our obedience to Him, in doing His will, though we suffer that which is ever so grievous to us, even present death....

September 5, 2019 · 1 min · eddy

“理论未必指导实践”之实践探讨

一日,在中国最重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访谈了5个村庄,了解包产到户的“生不增、死不减”原则出现的历史背景,争议和效果。 30多年前的1980年代,第一次分田到户之后几年,农村家庭的人口因为婚丧嫁娶,已经有所变化。于是村庄里面临二次分地的难题。如果频繁地重新分配土地,农户因为对分地预期,可能会减少对土地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能将第一次分到的低产量田地拿出来流转,其他农户并不愿意接收。因此,家中儿子多的农户极力要求在分配土地,而姑娘多的农户则希望保留现有的土地。村民们在一个油坊之中开会,在经过3天3夜的激烈争论还是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一位旁听的大队干部生气地拍了桌子说,“干脆生不增死不减!” 这句话几年后进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影响中国农村政策的关键性经验。 当晚的经验分享会上,温老师通过网络连线,也发表了他的观点。他提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制度设计问题,认为实证的结果表明,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前设条件(一旦限定了土地的长期私有——“生不增死不减”,加上自由市场的假设,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倒逼没有土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进入其他产业)在实践中是无效的,80年代初分田到户所带来的红利,很快就消耗干净了,并未达成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预期。温老师希望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具体验证这一命题。 这算是我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第一次看到“新古典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交锋片断。 几天以后,我们去了傈僳族聚居的老君山地区,访问黎明村。陪同我们去村里的是邓仪先生的“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团队,一个“民非”机构。我们到了几个村民小组,观察了“村寨银行”的借款和还款,也有许多时间听邓老师及其团队的经验分享。 邓仪老师从事环境保护三十多年(看来比我1994年参与建立的“重庆绿色志愿者”还早几年),在实践中有过四次工作模式的调整。目前他基本采用不干预村民自治的原则,在任何事情上,都听随村民自己的意见。比如,在“村民公约”上,一个村提出“不许在树上打洞”,以保护木材的价值为目标,另一个村则提出“允许在树上打洞”,以吸引野蜂筑巢为目标;在村寨银行的放款用途上,也毫不干涉,即使村民用钱赌博喝酒,只要第二年能还上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作为一位行动者,他在餐桌上说,许多NGO带着已经设计好的理论到农村实施,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在实践中,“理论无法指导实践”。 从黎明村回到丽江,我们又访谈了“种子保护网络”,谈及大资本和国家对种子资源的垄断,以及随之而来的多样性消失,生态脆弱等问题。大家都觉得有些气馁,因为这样的趋势似乎无法阻挡。仍旧是行动者们给了我们希望,因为从理论去推导理论,在粗暴的跨国种子公司和国家层面的种子安全战略面前,学者们的理论似乎并不总是能够影响到实际发生的事情。 但是,管奇在丽江的工作,以及他的同事们在广西的工作,至少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保留了种子的多样性,构成了现有情势下的B计划。 在大理,我们访问了5对“新大理人”,有保护古建筑的美国人林登夫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马”、手工纸和毛毡的田老师,返乡创业的白族夫妻小白和张斌,搞自然亲子旅游的悠悠,以及民俗“四十英尺”的王丹。 在行动中,他们展现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大大减轻了前面几个访问地点带给我们的悲观调子。 乡村建设的核心经验之一,就是“国际视野,在地行动”。我在反思如何将这样的经验应用到我的行动之中。唯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展现出福音的可能性,也唯有在多样化的行动中,才能发展出处境化的实践神学。这大概是这次旅行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August 28, 2019 · 1 min · eddy

好的翻译的反面(或者低质量翻译的定义)

他的要求是希望看到“翻译是以神学优先,较快速度,不需要太完美的翻译水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我曾经讨论过项目的三要素:速度、费用和质量。一个古老的笑话说,客户希望项目开发快速、费用低廉、质量上乘。但是,客户只能从这三个要素中选择两个。 当然,这里要求的“神学优先,较快速度,不太完美”的翻译,显然隐含着低成本是一个既定的约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也是很多客户一开始的想法:能不能以低成本,快速地翻译出可以阅读的神学材料。比如,许长老曾经希望探索计算机实时翻译,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阅读到英文文本的时候,系统才立刻将文字翻译为可以阅读理解的中文。这样,大量的英文材料就不需要翻译了,因为我们无法预知一个人要阅读什么材料,所以可以采用“Lazy”策略,将翻译推后到使用的时刻,用AI来进行自动化低质量翻译。 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要略微澄清翻译或者狭义的“神学翻译”的定义。 在我看来,“不太完美的翻译”是一个错误的目标。一个译者,或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并将原文正确地转译为中文表达,因此是一种“好”的翻译;或者他/她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或者不能正确地用中文表达作者的原意,因此是一种“(神学上)错误”的翻译,而不是一种“不太完美的”翻译。换句话说,在神学翻译上,不太可能存在“神学正确、语言表述不太完美”的翻译,以此为目标,得到的结果更可能是“神学不正确、语言比较流畅”的翻译。因此,这种目标至少在神学翻译上,是一个不现实的目标。 否则,我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训练译者,或者探讨神学翻译的问题了,只需要按照翻译的质量,对报价进行调整即可。 另一方面,一位翻译“不太完美”的译者,并不太会是一位高水平的译者,有意识降低自己的水平,快速输出一些“不太完美”的译文,在客户面前扮演一位“不太完美的译者”。任何译者都有足够的动机尽力将手中的文字翻译好,因此好的译者和不太好的译者,在翻译一段文字时花费的时间不会相差太多。如果粗略地将一句话的翻译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原文”和“选择译文”,那么不太完美的译者在理解原文的时候甚至会花费更长的时间。 归根结底,翻译并不是一个按照质量来计费的工作,而应该按照工作时间来计费。现在按照字数计费的模式,只是因为缺乏合理的计时方法而采用的变通手段。如果我们仅仅支付“不完美”的译文1千字30元的酬金,即使最不完美的译者也会尽快改行他投,因为这样的收入不足以支撑译者的生活。 我一直在争取改变译者的生态环境,因为我认为,这是提高翻译质量,让最终用户(读者)可以借着翻译受益的唯一方法。 “跨文翻译”的做法是邀请一位译者翻译,再使用第二位独立译者校对。我们认为,这样的两道工序已经是翻译工业中最精简的流程,是“不可约简的复杂性”,是我们接受任何项目——甚至那些声明不支付校对费用的项目(比如CIU中文项目)——的基本翻译流程。 很多事工采用“一次翻译,三校三读”的流程,虽然每一步的成本会压低,但是总体成本还要更高。 当然,我随时欢迎潜在的译者或客户,自己测算一下你翻译一段神学材料(比如2000英文单词)需要的时间,然后将原文和译文发给我批评。这样,我可以帮助你们大体上评估得到“不太完美的”译文,到底要花费多少时间,以及译文不完美在什么地方,是读起来拗口,还是包涵神学错误。然后,再来思考为了不太完美的译文,应该支付译者的合理酬金。 没有人愿意在神学翻译中出现神学错误,于是我希望没有人以低价或免费换取“神学优先而不太完美”的翻译。因为,这样的译文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事实上,我认为难解的译文,甚至比错误译文还要糟糕。一篇微信公号发表的翻译文章(意味着可以公开讨论),“教会应该如何处理它所收到的奉献?”,讨论了一个有意思的实践神学问题。 这篇译文的第一句话是: 每个教会都会接受某种类型的捐赠或奉献。它可能是通过“传递捐献盘”或在圣所的后方放置一个盒子或其他的收集方法,教会需要资金来运转。 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不太完美”的翻译,因为你不知道“教会需要资金来运转”和前面用逗号分割的子句,“它可能通过……”,到底有什么联系。它指的是什么?采用这些收集方法,影响到教会需要的资金吗? 幸好这是一篇中英双语的文章,所以我们能找到原文: Every church receives some type of tithes or offerings. Be it via “passing the plate” or setting a box in the back of the sanctuary or some other collection method, a church needs funds to operate. 于是,我们看到的不完美之处是: tithes or offerings 的差别没有翻译出来。 the back of the sanctuary是指教会的礼拜堂进门处,不是“圣所的后方”。 Be it via …是个虚拟语气,译者对这个语法结构的理解完全不对。 这里面体现出三个问题:神学术语的准确性,缺少海外生活经验,以及对语法的理解有误。事情往往是这样,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要求“神学优先(神学无误),不需要太完美”的译文。所有问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我相信这位译者在翻译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并不会比我下面的翻译花费更少的时间:...

August 23, 2019 · 1 min · eddy

翻译的志愿者

目前为止,效果算是不错。有三位好友各自贡献了一两章的译文,包括昨天发出的第9章。也有几位好友拿到了任务,但是没有时间做,所以我就按照发表的进度,将没有做完的章节补充完整。Caroline的第12章还没有看,我先抽时间翻译了第13章。 即使不是志愿者,我也知道签约的译者有时候不能按期交稿的情况。翻译是一个孤独的工作,对于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相当高。没有人来监督进度,更没有人能监督翻译的质量,一切都是靠着一种模糊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这也是我一直不打算使用志愿者做大型项目的原因——管理上太困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机制。许多译者都有其他职业,翻译只是兴趣或兼职,一旦有了其他工作安排,自然会将翻译的进度放在一边。但是甚至停工不做,也比低质量的译文要好处理许多。 我仍旧希望每个项目都有充分的预算,有固定的、有责任感的译者负责,无论经验和水准,至少有比较稳定的输出。 接下来的10天,我要到西南的乡村,跟着几位农业研究的专家们考察新农村建设去了。明天开始闭关,将这10天的旅行当作一门课程对待,争取回来之后,对我的目标族群可以有点新的认识。 第13章花费了140分钟,译文有4120个字。

August 17, 2019 · 1 min · eddy

坚固的服侍(10) |上帝如何得荣耀

作者:Dr. Terry Powell 翻译:佳蕾 校对:Eddy 中文版权:跨文翻译 什么让你心生绝望?你会因什么弱点或险境,感到完全无助,需要援手?什么事情会让人完全依赖上帝的帮助? 让上帝的仆人陷入深深的无助,不得不等待上帝援手之事,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不同。也许是主管所定不切实际的期限或工作量;也许是教会内不够成熟的信徒,不愿当面提批评意见,而是在与其他成员交流时背后中伤;也许是与你疏离的女儿,再次断然拒绝和解请求。 或者你性情上的软弱已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榨干了你的能量,不得不祈求上帝的介入;或者最近收到巨额医药费账单,无力偿付;或是事奉上看不到成果;或是眼见自己距离心仪的全职服事职位越来越远。 于我而言,是与已经成年的、患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小儿子之间又一次紧张对峙。有一次,我们发生了唇枪舌战,而那周恰逢我的教导学课程教导领袖们如何管理冲突。这使我对自身资质产生怀疑,对我们的关系感到无助。其他时候,则是又一轮抑郁发作,让快乐逐渐消失。绝望的感觉笼罩我,让我无心做事,甚至完成日常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进度极为缓慢,但我正学着把此类痛苦视为契机——通过自己的生命和事工,展现上帝的荣耀。在我展开这一视角之前,容我先分析上帝的荣耀这一概念。明白这一概念,是理解本章背后原则的关键。 上帝是沉重的 圣经强调上帝的荣耀 ,意指祂的分量。这是名词”荣耀“和动词”使其荣耀“的基础概念。上帝是沉重的,以一种修辞的方式强调了祂的意义或重要性。上帝坚称,祂为了自己的荣耀创造了我们(赛 43:7)。诗人曾大声呼吁:“ 耶和华啊,荣耀不要归于我们,不要归于我们,只要归于你的名” (诗 115:1)。保罗写道,“无论你们做什么,都要为神的荣耀行”(林前 10:31)。约翰•派博说得更大胆:“上帝创世,旨在彰显自身荣耀的价值”。[1] 与上帝的荣耀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尊荣上帝,蕴含值得尊敬,或理应回报之意。你的教会给客座传道人或会议负责人一份谢礼,暗含对方理应获酬劳之意。在众多赞扬基督至尊价值的经文中,提前6:16颇具代表性:“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祂”(对“尊贵”的强调是我所加)。 此章所涉问题如下:我们如何最好地荣耀上帝?我们如何最有效地提升祂的重要性、彰显祂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上帝的荣耀和我们完全需求祂之间的关系。 软弱是出路 当圣经老师花费许多时间,做着枯燥乏味但却至关重要的课前准备,他是否在荣耀上帝?是的。 当传教士夫妇选择离开家人朋友,远赴海外,这是在尊荣祂吗?当然。 当家庭主妇与邻居喝咖啡,引人入胜地介绍福音,这算传播上帝的价值吗?毫无疑问。 当我们再次克服反复出现的诱惑,或在压力面前决不妥协,我们是否彰显了祂的荣美?绝对是。 然而,我深信正是我们的软弱而非刚强,正是我们的需要帮助而非无可指摘的精神状况,正是我们的破碎而非安稳,正是我们的缺乏而非满满的自信,正是我们的困境而非无忧无虑的日子,让我们有更佳的机会,在所遇、所知、所服侍的人们中,抬高上帝的声望。基督徒生活中不合常规而又令人心安的一点是:祂因我们的脆弱和险境而得到更多的荣耀,因为此时我们最需要祂。这是上帝有机会出手相救的时刻。 这一说法深深扎根于诗50:15的肥沃土壤中。耶和华邀请我们:“在患难的日子,你呼求我。我必搭救你,你也必尊敬我。” 当我们软弱缺乏时,我们不得不信任祂,因为别无他路。外忧内患的压力,让我们只得祷告。于是,上帝回应我们的恳求,彰显他的大能。祂或使我们增力,或改变状况,好让我们可以赞美祂。我们向人述说上帝的所为。因为我们的智慧无所作为,所以祂有机会成就唯独祂能成就的作为,好让祂的威名得以彰显。 我感谢约翰•派博——他针对诗50:15的评论,让我意识到这一真理。他对这一关键经文的看法,激励我在痛苦时呼求上帝,好让祂可以彰显大能,大得赞美。派博坚称,我们荣耀上帝的方式“不是服侍祂,而是由祂服侍……[我们]荣耀上帝的方式不是满足祂的需求,而是祷告祂,求祂满足我们的需求——并相信祂会回应。”[2] 在派博眼里,“赠予者得荣耀。我们获帮助。”[3] 从前有个伟大人物,就是上述原则的例证。 恩典和荣耀 早在基督教电视节目借助卫星网络传遍全球之前100年,查尔斯•司布真就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英国牧师。因其讲道的深度和辩才,同代人视他为当时最伟大的圣经解释者。他二十多岁就在听众摩肩接踵的大会堂讲道。太多的伦敦人想听他讲道,以至于他有时恳请教会成员待在家里,好留给访问教会的慕道友一席之地,有机会聆听福音。司布真天赋异禀,让典型的基督教领袖相形见绌。今日,出版社仍在全球发布他的灵修书籍和讲章。 乍看之下,你会觉得他绝不可能自觉不足,或需要依赖上帝。毫无疑问,这名教会史上的巨人,其长处远远盖过了弱点。 错。 司布真成年之后,在大多数时候都有抑郁如影随形,反复出现。二十四岁那年,抑郁首次出现。他写道:“情绪低落到能像孩童一样哭泣一小时,却不知为何痛哭。” [4] 这一情况反复出现,他又写道:”抑郁毫无原因,逻辑上说不通。与绝望作斗,就像与迷雾作战。它没有形状、无法描述,却又混沌不清。"[5] 早在抑郁症被众人熟知前,他就在题为《 当传道人沮丧时》的讲章中,公开讨论这一问题。“强者并非总是活力四射,智者并非总是未雨绸缪,勇者并非总是充满勇气,乐者并非总是快快乐乐……好人在世上必会经历磨难。牧者经历的可能会比他人更大些,这样才可体会主的百姓之痛苦,或者成为合适的牧人,照顾遭难的羊群。” [6] 他的身体因痛风致残,特别是晚年曾饱受侵扰。1888年,他因关节炎而备受摧残,俯伏在地,说道:“除非身处另一种气候之下,否则无法变好。然而,除非身体变好,否则无法抵达另一种气候所在地。” [7] 约翰•派博正是因他对诗篇 50:15的评论而深受启发。司布真对此经文的评论是:“这……是上帝与你所立约:你向祂祷告,祂必伸手帮助。”他说,“你必将得拯救,但功劳都归于我。” 这一伙伴关系令人欣喜:我们获得苦苦需求的,上帝则将荣耀归于祂名下。”[8] 司布真因亲身经历,明白神的丰盛如何因人的需求更得彰显。他写道:“如果我们从主这里领受很多恩典,这必给神带来众多荣耀。” 我生命之诗 在与一段漫长而令人压抑的抑郁期作斗争时,我写了这首诗。此诗试图描述本章所探讨的诗篇50:15,如何提升我们的信仰。(译注:原诗押韵,译文暂时无暇打磨匹配。所以保留英文,在括号中翻译) How? (如何可能?) How can God receive most glory(神如何从我的人生剧本中, in the plot of my life's story?(获得最大的荣耀?) When I teach a class with flair,(当我在教室侃侃而谈,) or stop to show someone I care?...

August 16, 2019 · 3 min · eddy

坚固的服侍(9)|当你觉得不够

在他之所是和他之所为之间,在他的身份和他的成就之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鸿沟。 这个男孩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只受过短短几年质量参差不齐的正规教育。即使成年之后,他的信件也满是拼写错误的涂鸦。一位在英国听过他演讲的记者抱怨说,这位布道家没有掌握基本语法,仿佛在“肢解伟大的英语!” 当他17岁搬去波士顿,打算在叔叔的鞋店里谋份工作时,这个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每周参加教会礼拜。教授男孩主日学校的老师金波(Edward Kimball)说,他几乎没有遇到过“属灵上比他更黑暗的人”。[1] 金波带领这个年轻人信主,但是教会领袖拒绝了他的第一次会员申请。金波承认:“弗农山教会的委员会很少见到这样一位申请人,将来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对福音真理有明确认识的基督徒,更不可能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2] 但是上帝却具有某种幽默感。他喜欢颠覆人的看法,绕过人类的智慧。德怀特 ·L· 穆迪(1837-1899 年)是上帝恩典的明珠,作为一名福音布道家,在美国和英国的信徒中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有些布道会观众超过两万人。有一次连美国总统连同内阁都来听他的布道。这位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布道家建立了一个圣经学校,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芝加哥的穆迪圣经学院。 那位批评穆迪语法糟糕的英国记者,却也因为他布道的效果而大为惊奇。在描述了听众们踊跃接受穆迪的邀请,接受福音的情感反应之后,他感叹地说,穆迪的成功看起来完全没有说得过去的道理。 穆迪也同意这种说法,承认自己的成就没有任何自然的原因!他的某位传记人的结论是,“透过穆迪的生命,是神在亲自为圣道辩护,借着不可辩驳的恩赐和果效,将盼望放进我们这些仅有一丝才干、在神眼中渺小如尘埃的人身上;因此,竭诚为主(my uttermost for His highest)绝不是某个天才的发明,而是成圣的过程。” [3] 同一位作者坚持认为,“我们这纷纭烦扰的时代所需要的,并不是众多十分才干之人,倒是更需要被神征服的普通人。” [4] 穆迪自己的一生,乃是传说他最为著名的语录之“第一号证据”:“世界尚未看到,上帝将如何使用一位彻底的、全然成圣属于祂之人身上,与他同在、为了他的益处、通过他的生命、在他的里面、借着他的工作,所要成就的事。” [5] 但是,穆迪远不只是一位福音布道家、传道人和圣经学校创始人。最适合他的标签是:他是一位一无所长之人。 请允许我借着哥林多前书中一段令人鼓舞的经文来略作解释。 不太可能的选择 两个因素塑造了古城哥林多居民的思维:在罗马帝国里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强调学习和口才的希腊文化传统。在哥林多前书1章里,保罗花了很大力气解释神拣选的标准与按照社会地位选人的标准大为不同,神的智慧与人的机智也完全不同。 保罗承认,十字架的信息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愚拙,在那相信基督之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1:18)。接着,他总结说,“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林前1:25)。为了说明神的思维与行事方式与这个世界全然不同,保罗描述了他从前在哥林多建立的教会中人员的构成。接下来的经文中,“蒙召”一词表明神采取主动,拯救了我们: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6-29) 为了在城里建立一个基督徒共同体,神并没有从精英群体中精挑细选。他甚至没有优先考虑受过良好教育之人(有智慧的不多)。他也没有挑选政治影响力的人(有能力的不多)。主也没有选择富裕的贵族来保证教会的财政安全,巩固其社会地位(有尊贵的不多)。 不!上帝行事完全颠覆,拣选了一群愚拙、软弱、卑贱、被人厌恶之人。接着,保罗说祂拣选了“那无有的”(强调是我所加),为上帝令人迷惑的选择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无有的(are not)”这个短语,在一切实践的层面上,意思都是“不存在”。这里所暗示的,是按照那些有权之人或因世上的地位而得以之人看来,不值一提或不会带来任何差异的人。6 为什么上帝选择这样不可能的候选人进入服事呢?“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保罗如是断言。一无是处的仆人所获得的成就,可以让聚光灯打在上帝的恩赐能力上。其他人看着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和事奉,只好得出结论说:“唯一可以解释他(或她)成功的理由,就是上帝亲自成就了!” 请参阅第十章 “神如何得到荣耀(暂译)”,更多了解神如何惯常使用不可能的人。 圣灵的审查 请借助哥林多前书1:26-29,让圣灵来审查你的生命。想一想你服务主的各种场所,你所担任的不同角色,然后琢磨一下你现在的责任。 你还记得自己有时没有智慧、甚至愚拙行事的往事吗?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缺乏权威或地位,无法完成重要的工作而感到沮丧吗?你有没有因为天生的弱点或气质,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被神使用?你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令人厌恶或卑微?当你为福音作见证的时候,当你作为领袖要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候,有没有人贬低或鄙视你?有没有人不尊重你,认为你微不足道,为主所做的工不值一提?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像一个“无有的”人? 如果你对上述任何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你有一流的机会竞争“事工最富有成果”称号。为什么?因为当你获得成果时,你不太可能夸耀,更容易将荣耀归于基督的恩典和充足。 就像德怀特 ·L· 穆迪一样。 我要再讲一个上帝如何利用不可能之人,因此祂,而不是他们得到了所有荣誉的故事。 神恩典的见证 这是我所认识的一个有缺陷但忠实做神仆人的故事。无论如何,他已经有果效地在两个大型教会服事过了。三十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博士学位,在一所著名的基督教大学任教。教学之余,他也在海外培训当地教会领袖。虽然远非知名人物,但他曾撰写或与人合著十八本书,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 但他自己说起来,他生命中的任何成果都近于奇迹。 当他十一岁时,他对性行为的看法十分扭曲,但却因为看到妈妈在汽车旅馆房间里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发生性关系,从此对性充满好奇心。她和一个同事带着他在一个州外的汽车旅馆旅行,然后抛弃了他——她和那个陌生人开车离去之后,在途中才打电话叫他爸爸穿过州界来接他。 羞愧难当,他看不起自己,所以在高中没有与任何女孩子约会,认定她们若看清他的本相,肯定会离他而去。周五晚上的比赛结束后,在学校健身房的社交舞蹈中,他独自坐在看台的黑暗角落里哭泣,因自己的不正常而厌恶自己。 高中毕业后一个月,他开始自残,用拳头一次又一次地很击自己的头,咒骂自己成绩不好、社交无能。他在课堂上做着白天梦,随意地写诗,平均成绩在C以下,SAT 的分数也太低,被心仪的大学拒掉了申请。 换一个地方大学毕业后,他记得申请研究生院时因 Miller 类比测试糟糕的成绩而羞愧不已。72% 的考生都考得比他好。 成年之后,抑郁症又常常拦阻他的上进。情感的钟摆在麻木如同机器人一样毫无感觉,与极度敏感的心痛和无法控制的哭泣之间反复摇摆。 直到今天,他也会随时承认自己的脆弱,那种与罪斗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让他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一位成熟的基督徒。他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幸福婚姻,但困扰他青春期的那种不安全感,仍然影响到其他的人际关系。因为自己的情感需求水箱异乎寻常的难以充满,他有时会对那些爱他的勇敢灵魂抱有太多的期望。他很容易放大自己的自卑感,别人无意的看法常常激发他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这对夫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也向自己的妻子抱怨说,“他索取得太多了。” 然而,从神而来的强烈呼召,推动他传达神的话语,训练他人进入服事,所以他每天都会与人打交道。支撑这个人的是他深刻的信念:上帝的应许比他自己变动不居的感觉更可靠。当他沮丧的时候,虽然他竭力想让自己喜乐起来,他提醒自己不要期待此地,因为上帝只应许了天国。 难怪这个人认为,哥林多前书 1:26-29 是他最喜欢的经文之一!这些经文让他充满希望:尽管他有着不堪的过去,神也会使用他。在教会里分享这段经文之后,第二天有位听众打来了电话。来电者要求与“无有之人的队长(Captain of the Are Nots)”说几句话! 那天正好是我接的电话。德怀特 ·L· 穆迪并不是唯一一位基督使用他超过常人预期的仆人。这也是我的故事。 陪审团已经合议回来,最后的判决是:那些显然没有资格获得丰富成果的事奉者,因着上帝相反的逻辑,是获得永恒红利的主要候选人。 Soli Deo gloria!...

August 16, 2019 · 1 min · eddy

当记念主日

你好, 小弟一直都很想找一位合适和高水平的翻译员把正确教导的英语属灵书籍翻译成中文,然后把电子翻译本免费的奉献给中文教会。 教会最经开始了读书会,我们阅读了一本关于主日的英文小书,大家都得到帮助,可惜没有中文翻译版,英文水平不高的弟兄姐妹就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帮助。 回家后,我就在网络上寻找基督徒的翻译员,我相信是上帝的带领让我找到你在《教会》杂志所发表的一篇文章: 以神学翻译为志业。 我很同意你的看法和建议。 小弟想询问你是否有时间接下翻译的工作,如果能够,请问如何收费和付费。小弟想要翻译的书籍,大部分都是英国Metropolitan Tabernacle 的Pastor Peter Masters 的著作。他的书籍的出版都是以无盈利的方式经营。小弟愿意自己付翻译的费用,然后把翻译本奉献给读中文的基督徒。 希望能够收到你的好消息。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欢迎大家免费下载。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纪念Patrick弟兄对神学翻译的付出。 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Peter Masters从1970年起,就在伦敦大都会教堂(Metropolitan Tabernacle)担任牧师。这个教会大名鼎鼎,从前是司布真在那里牧会。Dr. Masters的神学偏向改革宗,可以说非常保守。 Ruth在基督教学校教书,假期为我们翻译了这本小册子。我花了两天时间仔细校对,一共将近400句话,大概50%经过我的修改。所以,若有错误疏漏,只能算是我的水平不好,或者心态匆忙了。 我仍然鼓励基督徒个人、教会或者机构考虑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像Patrick这样自选书籍,资助翻译,免费发行的方式,大概是日后正规出版渠道难以走通的情况下,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子。特别是针对公版图书,这样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August 15, 2019 · 1 min · eddy

翻译问题(1)|双重主语

Thomas Watson aptly said of the Jewish sabbath that it was ‘a great badge of their religion to observe this day’, and the same goes for today. **沃特森(Thomas Watson)**谈到犹太安息日时,他恰如其分地说“遵守这一天是他们宗教的一个伟大标志”,而且今天同样如此。 修改:沃特森(Thomas Watson)在谈到犹太安息日时,曾经恰如其分地说,“遵守这一天是他们宗教的一个伟大标志”,而且今天同样如此。 Many Christian people, far mo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in Britain, go to restaurants for dinner on Sunday, but how can this be a necessity? 很多基督徒,其中在美国的基督徒比英国的多得多,他们星期天去餐馆吃饭,但这怎么可能是必需呢? 口语之中,也许可以这样说。但是,在正式行文的时候,如果担心中间的插入句影响理解,可以调整主语的位置。 修改:很多基督徒(其中美国的基督徒比英国的多得多)星期天去餐馆吃饭,但这怎么可能是必需呢? Furthermore, it supports an unnecessary catering industry which sneers at the Lord’s Day, and compels staff to work contrary to the creation decree and fourth commandment....

August 14, 2019 · 1 min · eddy

翻译的上下文如何影响理解

不过我暂且洗心革面,只提出正面建议,不涉及错误的例句。请翻译下面两个例句。 F.F.Bruce的使徒行传注释。例句中的1:8和13:31都是指使徒行传相应的章节。作者的上下文是讨论使徒行传10章,给哥尼流一家传福音的事情。 While the apostles’ commission was worldwide—“to the end of the earth,” according to 1:8 Peter speaks of it as specifically directed to the Jewish people (cf. 13:31); and this is in accord with historical fact. 圣经的上下文,翻译是否与圣经或正统教义相矛盾 作者的上下文。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怎么翻译比较好? The function of the risen Christ was by no means limited to the execution of judgment; he was also the one through whom, as the prophets agreed, those who believed on him would have their sins forgiven....

August 12, 2019 · 5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