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随想(1)| 失落的领袖

早晨起来赶工,预备下午去看望朋友,晚上去听贺照田兄讲“大海变成高山之后——哥德巴赫猜想”。中午预备动身,发现朋友的档期已经没有了,只能下一次再去见王总了。于是停下来写点文字。 使徒行传一共28章,第15章显然是文本的中心,也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从这一章开始,彼得退场,保罗成为主要角色,甚至巴拿巴也隐身了,乃是教会前世今生的分野之处。 Bruce老人家在评论保罗和巴拿巴之争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It is a pity that the dispute was allowed to generate such bitterness; it might not have done so but for the memory of the incident at Antioch when “even Barnabas,” as Paul says, followed Peter’s example in withdrawing from the society of Gentile Christians. After that, it is doubtful if Paul and Barnabas could ever be so happy in their association as they had once been....

October 24, 2019 · 3 min · eddy

一个多线程译者,何时可以译完使徒行传?

我有几位顶尖的程序员朋友,比如非非和川川,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其他程序员的低效和bugs,一向是自己一手包干所有的代码。他们从前曾经提携我,逼着我用gentoo,写汇编语言,但是我终究还是成了一个系统分析师,采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就是容忍那些初学编程的孩子们在我的团队里混日子,慢慢成长。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诉他们如何写hello world,采用怎样的工具和库,用何种构架编程而已。一般每周一次我会召集他们来做集体代码评审,将一些“code complete”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于是我就成为一个著名的Multi-thread负面榜样,Emma常常要求我减少一点事情,特别是当我事情太多,于是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或者偶尔对孩子们失去耐性的时候,Emma就会严肃地和我谈这个问题。 不过仍然没什么好转,还是5-6个项目同时在线,毕竟生存压力仍然巨大,而凛冬将至,严寒也迫近了。 最近两天的工作,都是专心在使徒行传的翻译上。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用来保证温饱。过了这两天,就要开始上课、开会、校对、预备论文、预备讲道稿等等各种事情了,甚至还要为客户预备一份英文版的合同,签下下一本书的翻译任务。 本周翻译时间 8:50:20 完成句子 264 英文原文 6311 汉字译文 10725 汉英比 10725/6311 = 1.7 每句话耗时 530 / 264 = 2分钟 小时翻译量 10725 / 530 分钟 * 60 = 1214字 这周效率不高,因为一边在捣腾evernote的笔记。我用evernote差不多10年了,从前都是付费用户,但是最近费率年年看涨,而且evernote的服务器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系统,常常显示unresponsive,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同步。所以这次到期之后,就没有续费。云存储从google到dropbox到microsoft到amazon和evernote,加上公司采用的box,经历了各种波折之后,终于还是消停地选择了自己建立云存储系统Nextcloud,顺手将邮件系统也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就不会再有任何选择困难了,有付给evernote的钱,大概也够我管理自己的服务器了。 但是大概60G的笔记需要转移出来,确实在是一件麻烦事情。我采用了基于nextcloud的joplin代替evernote,这两天正在一个一个的笔记本迁移之中,偶尔分心看看,所以翻译的进度也比较慢,大概我期望的效率是每小时翻译1667个字,也就是比本周的效率高27%即可。多出来这27%的时间,是要安排阅读和学习希伯来语的。 说到希伯来文,旧约的文本从前是没有元音标记的,要到马所拉文本开始,才有了元音标记符。 举一例说明这种差异: 阿摩司书9:11-12: 11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象古时一样, 12 使以色列人得以东所余剩的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国。此乃行这事的耶和华说的。 使徒行传 15章里,雅各在16-18节引用了这句话: 16 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17 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18 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 这两处经文的不同,在于旧约是用马所拉文本翻译过来的,而雅各所引用的则是七十士译本——一种古老的希腊文旧约译本。 按照语境,雅各自行修改了两处:(1)“到那日”变成了“此后我要回来”,因为从前的预言,现在已经在耶稣基督身上成就了。所以不再是“到那日”的将来时,而是“我要回来”的完成时;(2)“此乃行这事的耶和华说的”,变成了“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大概因为阿摩司书要鼓励的回归后的以色列人,而雅各要说明的是神拯救外邦人的心意从未改变,一直显明。 但是真正有趣的地方是“得以东所余剩的”变成了“叫余剩的人”。这不是雅各所改动的,而是他引用的七十士译本已经和马所拉文本不同了。 这就是一种语言缺乏元音标记带来的影响了。缺少元音标记adm(אדם) ,可以读成ʾāḏām(“人”,“人类”),也可以按照马所拉文本的方式写成ʾēḏōm(“以东”)。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动词和名词的位置(主语还是宾语)的问题,以及几种不同的希伯来异文,使得七十士译本完全将这句话灵意化解释了,不再是涉及巴勒斯坦具体的地点“以东”,而变成了“余剩的人”,要蒙神的呼召。 于是,雅各就按照七十士译本引用为“οἱ κατάλοιποι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我在CIU的第3年,因为Lisa出生,实在太忙了,就按照家庭优先的原则,放弃了希伯来文的学习,而且将希腊文(4)改为了在线课程,自己在家里自学,蒙混过关。时间和精力确实节约了不少,但是原文基础确实没有打好,现在也只能重新再慢慢的学起来。我暂时大块的时间学习希伯来文,每天只有半小时而已,跟着一个叫做Rosseta Stone的软件学习。我学习的不是圣经希伯来文,而是现在的希伯来文,也就是可以简单对话和在以色列生活的语言。我的计划是等我将课程学习完了以后,再来读旧约圣经,补充词汇和希伯来文解经方面的知识。 但是仅仅是大概学习一点希伯来文,也可以了解这种地方,专家们的讨论是如何展开的,在翻译涉及原文的地方,略微知道应当如何处理。 回到《使徒行传》的翻译上来。按照目前的速度,还有3633句话没有翻译,我的翻译速度大概稳定在2分钟一句话上,因此还需要7266分钟,折合121个小时。如果我每周工作40个小时,一个月可以做完。但是我每周大概不会超过20个小时,于是仍旧按照原定计划,在圣诞节之前完成全部译文吧。 其他计划:下月初应该交付《广西宣教史》的校对,《出埃及记查经》的校对,感恩节前发布《坚固的服侍》。下月初开始连载《双塔矗立》。到年底这些项目都该收尾了,明年要开始全新的计划。

October 23, 2019 · 1 min · eddy

和合本翻译研讨|使徒行传 15:7

我久已不和学术界交道,自觉已经生疏了不少。安家在重庆也算是一种自我放逐,避开寒冬里低端人群被强拆出租屋驱赶的命运。每日若有“赶水”牌豆腐乳下饭,就可以知足了。不过,偶尔和学界的方家一起聊聊,还是很愉快,甚至勾起我做学术的浓厚兴趣。 昨天很高兴地知道,在重庆也有这么一群年轻人,目前很热心地追求神学的学习,希望日后他们中间也能出来一些可以讨论学术的专才,将本地的牧养和神学水平提升一层。牧者的学术水平提高,虽然不一定直接反映到牧会的效果上,但在大的图景上,一定是很重要的事。(初学神学,还没学完的阶段,可能是体系最为混乱的阶段,在牧会的时候或者卖弄,或者骄傲,或者讲得太难,很可能起着反作用。要到毕业后4-5年左右,才会慢慢平衡下来。于是众人都恢复了罪人的本性。) 随手举一例,就是所谓没有什么用处的纠结和着力。 7 πολλῆς δὲ ζητήσεως γενομένης ἀναστὰς Πέτρος εἶπεν πρὸς αὐτούς, Ἄνδρες ἀδελφοί, ὑμεῖς ἐπίστασθε ὅτι ἀφʼ ἡμερῶν ἀρχαίων ἐν ὑμῖν ἐξελέξατο ὁ θεὸς διὰ τοῦ στόματός μου ἀκοῦσαι τὰ ἔθνη τὸν λόγον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 καὶ πιστεῦσαι. 翻译F.F.Bruce的使徒行传注释,看到这句话很有意思。Bruce的英译是这样: After long debate, Peter stood up and addressed them. “Brothers,” he said, “you know that a long time ago God chose us in order that from my lips the Gentiles should hear the message of the gospel and come to faith....

October 22, 2019 · 2 min · eddy

你被绊倒的时候,我也被绊了一个趔趄

至于保罗,则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当问题涉及信仰的本质和基本的基督教伦理时,他与别人一样极为强硬地要求信徒们逃避偶像与淫行。但是在(比如食物等)信仰与伦理上中立的问题上,他并不强求人遵守律法。他认为,没有任何食物本身是“俗而不洁净的”——即使被摩西律法所禁止,或者来自于向异教之神献祭的动物,也不例外。食物无关紧要,人的态度才是关键;基督徒在衡量是否吃某种食物时,应当考虑吃或不吃对身边其他基督徒的良心是否造成不好的影响。当有人询问保罗是否可以吃“祭偶象之物”时(参林前 8:1–11:1),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引用耶路撒冷教会约束外邦人基督徒的决议。当面对这一类问题时,他采用创造秩序和从律法中解放人类的福音之伦理意义来论证自己的意见。 参考英文如下: As for Paul, he took a different line. Where true religion and basic Christian ethics were involved, he was as peremptory as anyone could well be in directing his converts to avoid idolatry and fornication. But in matters (like food) which were religiously and ethically neutral, he refused to lay down the law. No food, he maintained, was “common or unclean” per se—not even if it had been forbidden by the law of Moses, not even if it came from an animal that had been sacrificed to a pagan divinity....

October 19, 2019 · 2 min · eddy

贫困经济学(2)| 传道人的贫乏

昨天那篇关于“贫困经济学”翻译质量的评论出来之后,有朋友看到我提及重译翻译得不经典的经典问题,于是留言说将我的文章转发给了两位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朋友,顺便在此表示感谢。 利用《贫困经济学》的理论,简单谈一下贫困对传道人的影响。 明宽在群里派送儿童主日学的参考书《听妈妈讲那圣经的故事》,说起每个人最多可以免费领三套。于是在5分钟内,许多传道人都留言说“给我来三套”,我估计大概30套送完,明宽就说,没有了。 大家友善地分享,说“我只需要一套,多的谁拿走吧。我们拿一本自己去印。” 明宽说,“最好尊重一下版权,不要随便印。” 这段对话很感人,甚至可以让人哭出来。传道人之穷乏潦倒,友善互爱,一心想着提高教会儿童主日学的质量,从中可见一斑。所以一开始每个人都申请三本,发现总数有限之后,又相互谦让,再想着自己去印些出来敷衍使用,都是一心为着教会在考虑。 我也讨论一个校对《广西宣教史》的例子。 这本书里有许多宣教士的名字需要查证,花费的时日不少,将其他工作也耽搁了。后来我查到2017年8月,中国社科院的黄光域老先生曾经出版过一册《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洋洋洒洒地编列了1万多名宣教士的行传,费尽心力订正了他们的名字,来华时间,服侍地点,所做事工等等。此书对于我的校对翻译,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网查询一下,此书16开精装大册,1196页,定价超过300元。按照我多年翻译的经验看,投入毕生精力得到这样一份有价值的成果,再考虑工具书的使用率相当低,这个价格显然太低,大概1000元一册,勉强可以弥补作者的付出。 但是作为一个自由译者,我也觉得300元太高,若只是查询几个名字,然后占据家里0.015平米的书架面积(折合楼面价格大概也要300元),在经济上也难以承受。 于是我考虑189.2元的kindle版,但是工具书若是索引编辑不好,电子版几乎无法查阅。于是只好去网上查阅,看看有没有办法找到网页版。果然,有一个网站叫做“挑灯夜读”,居然将这本书全部上网了,分为了将近400个页面。然而还是无法查询,因为原书的索引对应的是页码,而网站上的网页并无页码,所以还是无法是使用。 我就忍受着这样的不便,心里想着先将文字校对完成,再统一去图书馆借来这本书,一次性校对吧。但是校对了几天,还是心痒难挨,我知道这是IT技术完美主义症发作了。没办法,在群里询问教会里的各位IT高手,有没有人愿意将此书从网络上下载下来,制作成数据库,方便我查询。 朝飞说,等他得空再来做。于是我就又将就了两天。终于等不及了,就像浪子回头一想,我父家里有锦衣玉食,我却在这里吃猪食,为了那般?我也一想,虽然离开IT行业10多年,究竟我也做过IT公司的CTO、GM之类的,难不成自己就不会做了吗? 于是……以下省略技术细节5万字,涉及技术为curl, vim, filezella, linux bash脚本,mongo db,deep mind,never mind,python,redis等。还没有做完,暂时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 传道人的贫乏就是如此。当传道人没有太多收入的时候,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了,于是在信息、学习和知识上的投资就会犹豫不定,300元买本工具书也会相当心痛,不能心安理得的让孩子们跟着禁食一天。 这就是《贫困经济学》提到的,贫者在消费选择上的限制,让贫者陷入了“贫困陷阱”,越发贫困。在这个层面上,贫乏的传道人不仅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成长,而且会对自己的下一代产生很大的影响。 贫穷不仅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和翻译的效率,而且在一个明明可以花钱解决的简单工具书上,不得不采用了极为迂回的手法,借着人工智能的手段来建立一个数据库,不仅花费时间,还有侵犯版权的嫌疑。 这就是保罗为什么临终之前,也要叫提摩太找几本书,和冬衣一起送来:“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 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对提摩太说“因为我们没有带甚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甚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传道人的贫乏,乃是教会的贫乏。或许是该读读这本《贫困经济学》了。

October 16, 2019 · 1 min · eddy

贫穷的本质(贫穷经济学)翻译批判

Banerjee和Duflo的获奖作品,“Poor Economics”,早在2013-4-1就由一位名叫景芳的译者翻译成中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今天带着Lisa去领事馆更新护照,一路无事,我就顺手找来此书的英文版看了一眼,又带着职业有色眼镜,简单评估了一下中文版的翻译质量。 这样说吧,豆瓣上的第一条评论是这样的:一部经济学相关的书,把大萧条翻译成“极度沮丧”。对于我这样科班出身的技术经济学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比吃重庆五十强的小面,突然发现半只苍蝇还要难受。 所以我就顺手反到此书的第一章第一句话(托尔斯泰说,好的译作各有不同,不好的译作一般都是这样的。比如,Grudem的系统神学,第一章第一句话也翻译得有些问题,整个系统神学大家学习下来,会不会走火入魔,原地爆炸,就像最近高喊“哈里路亚”拯救了一架从中东飞中美洲的飞机那位姐姐,就不知道了): Every year, 9 million children die before their fifth birthday. A woman in sub-Saharan Africa has a one-in-thirty chance of dying while giving birth—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chance is one in 5,600. 中文版的翻译是这样的: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 简单批评一下: 概率和比率是两个严重不同的概念。译者想象力过分丰富了。 one-in-thirty,翻译为33%,译者的算术不好,以后还是不要换算了。 第二句是这样的: There are at least twenty-five countries, most of them in sub-Saharan Africa, where the average person is expected to live no more than fifty-five years. In India alone, more than 50 million school-going children cannot read a very simple text....

October 15, 2019 · 2 min · eddy

译者的工具箱

但是,工作效率仍旧不高。校对《广西宣教史》成为一件难事,因为整个假期上网都很困难。 现在的任何职业几乎都重度依赖于互联网,从前学者们呼吁,一定要留下scholar.google.com,即使gmail不工作,至少科研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若是将谷歌学术封锁掉,在国内这样图书馆资源匮乏的地方,几乎做不出什么优秀的研究来(杂交水稻除外)。 《广西宣教史》需要查证许多史料,我向来是需要依托整个互联网的资源。但是这段时间即使可以查询,网速也特别慢,无法流畅地工作。有一天托管eddyemma.com的博客服务器也因此垮掉了,因为我在升级系统的时候,ssh链接突然就断了,再上网去,服务器内核升级到一半,直接仆街。 只好提交工单去修复,因为上面的三个网站加一个邮件客户端并不是全都有备份。后来用另一份以前的内核启动了系统,才算将服务器修复了,这就是网络不好造成的生产力受损。 就这样耽搁了至少一天时间,然后就收到MemoQ的邮件,说协议到期需要续费。上网查询了一下从前的发票记录: Date Product type Net grand total VAT rate Gross grand total Oct 3, 2016 license 539.00 USD 0 % 539.00 USD Dec 20, 2016 license 462.00 USD 0 % 462.00 USD Dec 20, 2016 license 462.00 USD 0 % 462.00 USD Sep 14, 2017 upgrade 154.00 USD 0 % 154.00 USD Dec 17, 2017 upgrade 154.00 USD 0 % 154.00 USD Sep 22, 2018 upgrade 124....

October 14, 2019 · 1 min · eddy

“宗教难民”

而守望的牧函有一段话耐人寻味,或许包含着这个具体案例的避难理由和对这一案例的价值判断: 但不管怎样,若是因为守望教会的争战而导致灵性的软弱,这是一个属灵的问题。属灵问题的解决,应当用属灵的方式,而不是用属世的方式。比如在小组里面加强彼此之间的连接,主日去其他教会聚会,等等。将自身属灵生命软弱的问题,完全归因于信仰迫害是不对的,以教会多年没有正常的主日聚会导致灵性软弱作为申请政治避难的理由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能为一个人的属灵生命负责,政治庇护也非解决灵性生命软弱问题的方案。想要去往一个在信仰更加自由的国度,或者想要去一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更好的地区生活,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良心自由选择,本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常存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 在此我们呼吁弟兄姊妹起来一同为教会的圣洁来祷告,因为教会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力量打败,却会被自己的罪腐蚀。求主以他的宝血洁净我们,堵住一切群体和个人生命的破口。 数年前,CIU来了一位中国同学,身份姑且不提。这位老兄上了一学期课就退学回家了,几年后听说去了另一所神学院,终究还是在美国留了下来。因为时间短,又没有一起上课,所以交道不多。记得有一次路上遇见,他问我去哪个教会。我就回答说,去年去的一个大型的浸信会教会,今年该去长老会教会,参与植堂。他就颇为诧异地看着我说,你怎么能中途换教会呢?不知道要在一个教会待满两年,才能申请宗教签证吗? 这么一说,我自然虎躯一震,诚实地回答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申请宗教签证的问题,反正毕业就回国,大概也没什么影响吧。 但我内心推想,他大概来神学院的部分原因,是想要留在美国吧。那时我在Logos教会厮混,自以为属灵上高超,心中颇为鄙夷这人。当然,几年之后听说他退学、回国、再来美国,心里已经释然,人各有志,无可厚非。 今天不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乃是一个人作假宗教签证的广告,说只要拿着旅游签证去美国,声称自己是基督徒和获得免除恐惧的自由,他可以100%保证帮助申请人拿到难民身份。于是下面有人询问,需要如何证明自己是基督徒?答曰,无需证件,只要照片和受洗证即可。问:没有受洗证呢?答曰,去找个教会受洗即可。 2011年,洛杉矶有个案子,两位华人为超过800个中国人办理了假宗教难民,根据难易程度每个收取3500美元到6500美元的代办费,被警方钓鱼抓捕起诉。 我发截图本来是谴责之意,题头写了一句“十分不堪”。但我没有说清楚,所以有弟兄好奇,来问我如何才能办理宗教避难,想要咨询一下具体流程。我解释了一下立场,既不认识截图中的当事人,也不赞成用这种方式移民,于是自然误会冰释。 过了一阵,那位弟兄又问我,如果真有受到逼迫,需要避难的人,又当如何处理呢?我的回答是,但凡能拿着旅行签证出去的,都不算真有限制。 生命季刊曾有一封读者来信,署名“文文”。内中引用了她与一位牧师就此的讨论,牧师说: “大家都知道大陆新移民来教会都是为了办宗教庇护的绿卡,教会也知道是说谎,还是帮助他们出证明,证明办身份者是基督徒。移民局也知道是作假的,但神允许中国大陆人有这样的机会,就是让他们来认识神信靠神。不是为了可以办身份,有的人永远也不进教会,永远不得救。神总要给人一条出路。未婚同居的问题和办身份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有的牧师当作看不见,我是一位资深的老牧师教导我,为他们立约是条出路。怜悯是向审判夸胜。我们的主耶稣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定人的罪,而是为了拯救。我也为此事祷告很久,一位资深的老牧师教导我可以在教会给人立约,宣告他们是夫妻,我心里非常平安的。”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会为假移民出具洗礼证明,看来确实能找得到愿意做的教会。至少这种做法,并不能让神得到荣耀。

October 9, 2019 · 1 min · eddy

Every Name Matters

译文的质量有1%的问题,但修改起来不难,都是一些初级错误。译者那段时间搬家,事多心烦,不在状态。这样的情况我也曾经有过,15年离开Logos教会,Emma,岳父和老父亲加上我自己轮流做手术,然后就是预备Angela到来的各种忙乱计划,有一段时间客户差点把我的项目砍掉了,说我的翻译错误太多,各种问题。后来我花了一个月时间重新校正自己的译文,才算是过关了。 大概每个译者都应该有此一劫,如果还没有应劫的,大概都难得满足我对译文的要求。 校对这本书,主要花费的时间是在史实的查证上。这是要避免将Chiang Kai-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或者认为《念奴娇·昆仑》是诗人“昆仑”的作品。有关笑话可参见百度百科——常凯申。 但是,另一方面,早期来华的宣教士们大多有一个中文名字,这是联系外文史料和中文史料的重要环节。译者没有做查证的工作,所以我基本上每个名字都要仔细的查证。这些人都是因为爱耶稣基督,爱中国才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到这片土地上的。他们所历经的艰苦,在传福音、兴学、办医院、照顾麻风病人等许多事情上,为广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我来说,每个名字都无比珍贵, 如果可能,我是尽力要找出每位宣教士的中文名字来。 所以,原定的校对和发布时间只能略微拖延了。目前校对到了32.4%,到了第三章关于新教来华宣教的历史。 略举数例。 Charlotte Bailey,桂林历史上第一位西医。29岁的英国姑娘,1911来华。后来嫁给John Bacon,改名叫做Charlotte Bacon。好吧,她的名字叫柏德贞医生,丈夫名叫柏约翰。 de Tartre and Cardoso。查了好久才找到,这两人分别叫汤尚贤和麦大成,曾在康熙年间为朝廷绘制了南方几省的地图。 Andrew Xavier Koffler and Michel Boym. 这两人是耶稣会的宣教士,清朝入关之后,曾经随着南明朝廷到了广西,为皇太后、皇后、皇帝的生母施洗。Boym还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两人的名字叫做瞿安德和卜弥格。 一个可能出现的“常凯申”:Luke Jiaolian是谁?肯定不是纽约那位健身教练。这人是南明大将焦琏,曾经带领300从澳门借来的葡萄牙火枪手,击退了清军的一次进攻。而他的上司Thomas Qu Shisi,乃是徐光启的学生,官拜南明广西总督的瞿式耜。两人都是基督徒,后者在史书上被称为民族英雄。 长话短说,花费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查不到中文名字(一定有的,就是查不到),最后连墓碑都被我搜出来了,居然还是没有中文名字刻上去的,是伟大的密西西比女宣教士Lackey。我只好在她的电子墓碑前献了一束花。 Moreover, he has extraordinary faculties for several cases reserved otherwise to the Apostolic See, such as, for instance, absolutions from censures, dispensations from matrimonial impediments. 这句话就全部都是天主教的术语了。译者原来译为: “此外,在几个方面,他还具有教廷专有的特权,比如免于审查、婚姻限制的特许。” 当然,这样是不行的。再次花费时间研究,absolutions from censures指的是有权取消对教徒的处罚,比如恢复圣餐之类。dispensations from matrimonial impediments指的是有权批准离婚或者娶一位离过婚的人。著名的例子是英国的亨利八世想去哥哥的遗孀凯瑟琳,得到了教皇的dispensation,顺利成婚。后来亨利迷上了Anne,想要和凯瑟琳离婚,教皇就不同意了,没有给dispensation。亨利于是宣告在宗教事务上不听教廷,英国国教就出现了。这可是教会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经过好一阵走神之后,修订为: 此外,在几个方面,他还具有主教专有的特权,比如赦免惩戒、宽免婚姻限制等。 迄今为止,“跨文翻译”的出品,我都亲自校对。在神学翻译上,我有我的质量标准,通常我修改一句,也会告知译者他的问题出在何处。这样的沟通也花费额外的时间,但是大概是一切时间中,最值得花费的。 这里仅举一例,是关于分词处理的问题: One change was that prescriptions needed to come from a doctor approv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October 7, 2019 · 1 min · eddy

译者的状态(下)

我说应该没问题吧,我自己看过了,试卷有至少5个大题类型(三个客观题——天空、多选、判断正误;两三个主观题:计算、分析、编程),覆盖了大纲上的全部要求(分析、设计、测试、代码构建),而且学生的成绩经过我的统计,正好服从正态分布,不及格率正好15%…… 作为一个横跨计算机和数学专业的实践工作者,我还是知道高斯分布的用法。尽管我已经觉得我教授这门课的态度极不负责,出题仅仅用了2个小时,改试卷平均每份不超过4分钟,但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我还是能满足的。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我觉得我的试卷虽然不会出问题,但是也不会比别人好到哪里去。未曾想到的是,新学期开学后,抽检100门课程的试卷结果下来了,汪老师通知我说,全校的抽检试卷中只有我的这份所有指标全部合格!为了表彰我,教务处奖励人民币1千元。 后来的剧情是这样的:软件教研室决定,发给担任该课程的教师500元,剩下500元作为全教研室的奖金,大家愉快地吃了一顿。酒过半酣,我对盛老师说,其实我知道自己出题和改卷的态度,远远够不上这么多的奖励。我并不高兴这样的结果,因为如果我的试卷是唯一合格的,意味着其他教师出题的质量和态度可能还不如我,这样的学校,唉…… 于是,盛老师严肃地告诉我,这种话决不能告诉别人,以后不说也罢。从此学校也再也不抽查我的试卷,我就乐得采用另一种出题形式:最后一节课复习的时候,公开出题。其中60分的客观题,要求每个学生出一道题目上来,我当场写在计算机屏幕上,略作修改,大家投票通过,同时讲述前面的典故,并介绍一份优秀的试卷应当具备何种条件。 客观题60分,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及格;主观题则由我来出,覆盖课程的重点,作为拉开成绩差距的杠杆(还有两道附加题,使得我的试卷总分在140分,为真正优秀的学生预备)。唯一的条件是,他们在期末给教师考评的时候,必须让我位于top 5%的位置上。我告诉他们,这叫做政策导向的师生互动。我并不觉得学生有足够的见识可以评价我的工作和水平,但既然学校要用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来约束教师,那么考试就是我的杠杆,来驱动学生给我最高的考评分。另一方面,既然高校扩招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而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比例,那么每个支付高昂学费的学生都应当获得60分以上。至于他们是否学到真正的知识,我的意见是,他们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如果愿意学习,跟着我听课自然能得到不少的长进,但不听课也没关系,一定要投票保证张老师是学校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前面的试卷评测已经部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作为他们选课,用学费支持和养活我的回报,我允许他们每个人得到60分。 最后我会严肃地警告每个人,如果在我的课程上得到且仅得到60分,意味着他这门课的最终成绩是0分。这是他们以后自己面对社会和就业时会明白的道理…… 《译者的状态》一文发表之后,好些朋友关心我的状态,希望我可以减少一些培养译者、校对(=重译)缺少经验的译作的时间,否则一根蜡烛两头烧,总是会烫手的。其实,我从来就不是那么认真,上面的往事就是我一贯的工作态度。当我批评别的译者的时候,不是表示我自己翻译水平很高,而是希望借着讨论,能看到更多高水平的译者出现。 这不过是工作的常态而已,而且我的状态也没有那么不好,一小时输出1千字,仍然还是在水准线上吧。我希望明年可以将神学翻译基金会建立起来,更多地推动神学翻译,提高译者的水平,资助译者的生活,推广优秀的译作。请大家为此而祷告,谢谢。 回到前一篇文章里那几句烧脑的句子,我说过要讨论我的翻译,也欢迎各位发表你们的高见: 第一句话:主语超级长,补语超级短。头重脚轻,又遇见一个著名难翻的“so joyful a message”。 But God reversed the judgment of men: here the constant note of triumph which made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so joyful a message is struck again. 这句话是对使徒行传13:30-31,关于耶稣复活信息的注释。问题在于主语很长,而且不好处理。首先要确定constant的含义,是表示时间(“持续不断的”),还是性质(“不变的”)还是态度(“忠贞不移的”)。其次,note是什么意思?记录?便签?音符?钞票?preaching呢?最后,这么长的主语,以及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如何来处理比较好? 我的选择不会是最佳的(我已经讨论过,职业翻译需要平衡质量和时间,如果是翻译研讨会或者给翻译专业的学生上课,当然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这一句话,可能时间还不够!),但我选择用一个破折号引导的定语从句,将冗长的主语分解为两个部分,使得句子多少可以平衡(谢牧师喜欢用括号,但是这本书是注释书,括号已经太多了,所以我还是选择用破折号吧): 但是神反转了人的判断:那不变的事实——让使徒布道变成如此喜乐福音的得胜信息,在这里再一次迸发而出。 第二句话:谁知道“No more than in the Gospel of Luke”作主语,该怎么玩?“in an address acsribed to Paul”是不是保罗的电子邮件地址? No more than in the Gospel of Luke is any mention made of resurrection appearances in Galilee....

October 5, 2019 · 2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