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书生,你的张老师在xx医院病危,想见你最后一面。请有群的都随手一转。动动手指就能助人,这样愚蠢的事不做可惜。电话xxxxxxxxxxxxx。

×××××××××××××××××××××
因为某一篇博客,和过去的学生,现在的桥梁检测博士随口聊了几句。突然想起上述信息也是群里流传最广的类型,就是没有人愿意打电话去查证,然后证实这不过是谣言。所以我就以这样的形式给我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其他人也是)留言如上。
清晨接到电话,他问我“张老师,你住院了呀。”我说暂时还没有。他很担心的说“谁给我留言这样,真的以为你生病住院了。如果不是在广西出差,我已经马上回来看你了。”
我很感动,有点不知所措了 。只好说,我们不是正好在讨论关于《转》的问题,所以想起来这一条是大家常常转的信息,就如此这般参与讨论了。估计另一位张博士正在某桥顶上吹风,所以他说,“没有料到你用这种方式来讨论。”其实以前上课的时候,我们偶尔也用这种方式讨论问题。
×××××××××××××××××××××
昨天来了另外一个学生。如果大家记得群里的Philip, 那么她是Philip的同班同学。
闲聊的时候,她说可以给公司老板说说,请我去讲座。
我的回答来自一个数学家的自传。这位数学家是冯诺依曼的同事,和陈省身也熟。他的经典函数论教材,我老爸曾经收藏过一本。很多年以前,我读了这本《我想做数学家》,有两个事情给我很深的印象。
1. 关于如何判断好的大学:3流大学缺少博士,所以对老师的尊称是“博士”;2流大学评教授很难,所以对老师的尊称是“教授”;1流大学,对老师的称呼和对一般工人的称呼一样,“先生”。
2. 如何避免过劳死:很多人请他去讲座,或者请他写书评,或者审稿。如何避免人情下的过劳死?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开一张发票过去,说我的工作每小时收费若干。
我有一个朋友,他长期被别的人麻烦,邀请去家里给人安装计算机系统,或者维修硬件。因为邀请的人都是朋友,所以他也不收费。他比我大两岁,但是现在看起来像55岁的样子。因为长期免费人情,自己的事情只有深夜加班不睡觉才能做了。 所以我从10年前就制定了原则,称为“有价无市”原则。那时我就告诉每一个想请我去帮忙修计算机,开发网站,做数学模型,技术咨询,写项目计划,作讲座的人,我的收费比较高,500元/小时。(海归以后,涨价了,1500)。
从来没有人付给我钱做以上的事情,所以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自己在家里看书,翻译,准备讲道,做婚前培训,和朋友一起吃饺子。
这就是我从一位非著名数学家的自传中学到的功课: 通过给自己的时间定价,节约了时间,增加了收入(Jason和Water这两位金融界的朋友会指出,正确的说法是增加了自己的机会报酬,或者机会成本,或者自我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