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翻译杂谈(35)|传道人的文字能力

按:我不太发表自己的讲章。是为藏拙。但传道人以话语为服侍工具,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至少需要意识到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必要性。近来读一些(相对)年轻的传道人、译者和神学生的文字,颇觉不安。 作为一位常年编辑大量译文的非高级编审,我也接触过许多有同感的编辑和资深译者。本文亦作为“神学翻译杂谈”的一篇吧。不另开副本了。 一本正式出版的、有编委会和匿名审稿机制、有定价、有ISBN书号和ISSN刊号的学术杂志,《福音与当地中国》季刊第15期(2022年春季刊),发表了一篇名叫《浅谈“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以及神学意义》的文章(链接到杂志网站)。 撇开观点不论,从这篇文章的文字来看,作者缺乏基本的汉语表达能力,行文语法混乱,逻辑不清。兹随手引用一段: 当上帝与亚伯拉罕约定的400年的时间日期满了之后。摩西作为上帝所选召的领袖,背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但上帝在旷野中向以色列民启示了进入应许之地的要求。摩西在西奈山所领受并颁布的律法,是作为以色列人在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土地上的生活准则。这准则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进去,因在《创世记》15章16节:“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李天禄。《浅谈“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以及神学意义》。《福音与当代中国》季刊第15期(2022年春季刊)41页。 这段引文的第一句,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严格地说,只是一个片语:“当上帝与亚伯拉罕约定的400年的时间日期满了之后。”这个句号用得毫无语法根据。 第二个句子,*摩西作为上帝所选召的领袖,背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背负”这个动词无法接续“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 第三个句子,“但”字引起转折或对比,但不知道作者要对比的成分是什么。 第四个句子,“是作为”,冗余了。“是”,“为”,“在”等系动词,一般不这样连用。 第五个句子,*这准则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进去,因在《创世记》15章16节:“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逻辑不通顺,看不出来后面的引文和前面的四句话有什么逻辑上的因果联系,也看不出这准则为何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进去”(而不是前文所谓“在土地上的生活”)。 我不讨论这篇文章的神学或圣经研究结论,单从文字上看,我不认为这是一篇合格的文章。这篇文章通篇是破碎的句子,混乱的语法和逻辑。再举一例,此文的结论部分第一句话(应当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 当再一次回到上帝赐予以色列“流奶与蜜之地”这件事情上,从环境、到土地、从方法、到条件,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特别的,是人所不能想象的带领。 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主要的动词是什么。“带领”显然不是动词,“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特别的[,]”,这个逗号不知所云。 我认为,编辑应当有责任拒绝这样的文章发表(或者帮助作者将文章修改通顺),否则将极大地降低这本杂志的学术水平。 我们有很多传道人的讲章,在文字上似乎也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口语表达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无论是讲章的要点还是结论,都不像文字这样可以反复阅读理解猜测分析。 这一期杂志上还有我几个朋友的文章,甚至还有我儿子张之陶翻译的一篇文章,《李提摩太:福音使命的变化与永恒》。但很遗憾,无论是正式出版的杂志还是网站上的文章,仅署了原作者的名字,没有署译者的名字。对于杂志的编辑工作而言,这是不应该的失误。 **慎重声明:**我和《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的许多编辑和同工也是好友。我乐于看到杂志的编辑水平能够提高,发表更多高水平文章,发挥出更大的属灵影响力。为此,我无保留地支持这份杂志,并且已经两次应邀在其平台上做公开讲座——下月应该还会再做一次吧。 但既然是一份公开发表的杂志,我仍然对其编辑工作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下一期杂志无论在学术水平还是在编辑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更加有助于我们在汉语处境下的神学讨论。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17,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4)|Nuance的味道

三类文字,我觉得是难翻译的。第一是智慧书,比如《沙漠教父言行录》;第二类是古英语,比如《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第三类是神哲学意味很强的文本,特别是在书评中断章取义引用的文本。 简单地说,智慧书的翻译,往往一字之差,就失了味道。比如: 相传,当蛮族侵略瑟格提斯时,其他长者们都逃了,阿爸但以理这位老先生说:“如果上帝不看顾我,我还活着干什么?”之后他在蛮族群中经过而没有被发觉。于是,他对自己说:“你看,上帝不是看顾我吗?因为我没有死。既然如此,我也应与常人一样,与教父们一块儿逃生。” ——《沙漠教父言行录》p104 基督教经典译丛。中译:陈廷忠。北京三联,2012年。 It was said concerning Abba Daniel, that when the barbarians invaded Scetis and the Fathers fled away, the old man said, ‘If God does not care for me, why still live?’ Then he passed through the midst of the barbarians without being seen. He said to himself therefore, ‘See how God has cared for me, since I am not dead. Now I will do that which is human and flee with the Fathers....

May 11, 2022 · 2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2)|古今传奇之翻译心理学

昨天,朋友圈里多位朋友推送一篇叫做“极端加尔文主义、理性主义和反预定论主义”(提取时间,2022年5月7日。当然,本文之后,这段话可能会有所修改……我就不截屏了,没啥意思)。 十年前,有一位博学的浸信会历史学家艾斯特普(William Estep)曾发表了一篇误导性很强的论文。我感到惊讶的原因并非因为他反对加尔文主义。反对的声音已经司空见惯了。**要知道,在十六世纪,坚持加尔文主义的基督徒每个星期被杀的数目过万。**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面对各种攻击,千万别当加尔文主义者!让我惊讶的是许多学术界已经确认的历史事实竟然公然被忽略掉。如果他们愿意出版这类书籍,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说出什么东西来。成千上万的学生已经被这种偏颇的课程误导了,他们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些,这实在令人惋惜。 这篇文章译自“Hyper-Calvinism, Rationalism, and Anti-Predestinarians”,作者是司考特·克拉克,翻译者是王一。其中的黑体和斜体强调是我所增加,不属于原文。 我读到“要知道,在十六世纪,坚持加尔文主义的基督徒每个星期被杀的数目过万。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面对各种攻击,千万别当加尔文主义者!”这句话时,非常诧异。我的数学不太好,但也知道16世纪一共100年,一年有52个星期——每个星期**被杀**数万,这得多少加尔文主义者才够呀…… 钰炜说,怕是指“圣巴多罗买日前后”吧(你是对的)。 古今传奇的前资深编辑穆桑(嗯,他是我的朋友圈里第一个转这文章的)给了几个问号。 秀丽姐说,“因为没有人像你这么认真读一篇公众号文章”(我对此评论大吃一惊,因为我这要也算认真阅读,woe to those 读了标题就转文章的人)。 子玉说,“向你学习”(我疑心他是第二个转这文章的人)…… 查了一下原文,是这样写的: “We’re part of a tradition in which tens of thousands were killed in one week in 1572. If you’re not ready for rejection, don’t become a Calvinist! ” 我对圣辅不太感兴趣,但对翻译心理学有兴趣。我认为,讨论翻译心理学,有助于培养更好的翻译。所以,在出现翻译失误的时候,我通常会分析一个译者究竟是(1)语言表达能力不好,(2)神学理解不充分,(3)最近心情或灵性有些搅扰,(4)在时间压力下技术变形。或者,(5)有意误译以安插自己的神学,也是有可能的。 先说一下”rejection“。这个词的意思是”拒绝“,不是”攻击“。把别人的拒绝视为攻击,是不好的——这样的翻译也不太好。 把”1572“翻译为十六世纪,我不评论了。把in one week翻译为”每个星期“,大概是中文表述上的技术问题。 part of tradition,意思应当是说”我们只占了一部分传统“。翻译为”坚持加尔文主义的基督徒“,大概是历史的误会。 当然,连起来读这句话还是很有力,值得再重复一遍: 要知道,在十六世纪,坚持加尔文主义的基督徒每个星期被杀的数目过万。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面对各种攻击,千万别当加尔文主义者! 作为一个心理分析案例,我就不给结论了。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分析。当然,重复一遍,这样的例子,最好不要用圣辅来分析。 更正说明: 穆桑先生从前并不是“古今传奇”的资深编辑,而是“今古传奇”杂志的编辑(非资深)。 Clark博士的文章是2013年写的。我讨论的这段里涉及1997年Dr. Estep和Roger Nicole的文章,原始链接已经失效。我检查了一下,如今的链接应当是“Founders Journal: Issue 29”。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7,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25问|公民性?

在家教育25问——目录 0. 前言 合法性 胜任性 经济性 多样性…… 执行性 社会性…… 安全性…… 使命性…… 精英化? 公民性? 第10章 在家教育的学生会成为好公民吗? 与“在家教育的小伙伴们,能融入社会么?”紧密相连的是“好公民”的问题。人们认为,如果孩子未就读公立学校,他们将不知如何成长以及在“真实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 这种思维方式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说法真实可信吗? 这种思维方式起源于哪里? 在美国和欧洲的公立教育系统成型之初,有影响力的社会工程师们(social engineers)设想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新世界里,所有国家都被重新塑造,形成社会主义的新世界秩序。 新社会秩序 正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共产党宣言中,论到“用社会教育替换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设想了一个存在许多“有用的白痴”的世界;这些人绝对拥护掌权者的命令,让我们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他宣称: 抛开生活和政治的学校教育就是谎言和虚伪。资本主义社会就沉浸在这个谎言中——通过宣称学校教育在政治上持有中立态度,皆在为人民服务,来掩盖使用学校作为统治手段的事实。我们必须将学校隐藏的政治功能公诸于众。尽管我们之前的斗争旨在推翻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但新一代人的目标则更加复杂:我们要建造共产主义社会。1 他也在1918年8月28日的首届俄罗斯教育大会上说明:“我们在教育领域的工作是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的一部分。我们要公然坚称,脱离生活和政治的教育不过是谎言和伪装罢了。”2 下面是摘自William L. Shirer的第三帝国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赢得并训练年轻人为“新的民族国家”服务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成为德国独裁者之后频繁探索的主题。“当反对者说:‘我不会站在你那边’,[希特勒(Hitler)] 在1933年11月6日的演讲中说,“我会从容地告诉对方,‘你的孩子早就属于我们了……你又如何呢?你会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你的孩子们现今有了新的阵营。很快,除了这个新社会,他们将一无所知。’” 1937年5月1日,他又宣称:“新的帝国不会将年轻人拱手让给别人,反而将重视他们,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培养的机会。”这不是街头段子,而是当时实际发生的历史事实。德国的学校,从一年级直到大学,急速地被纳粹化。3 显然,这些社会工程师们(social engineers)意识到,假如想使船朝新的方向航进,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开始某种“再教育”或教导的过程。社会主义进步教育运动的鼻祖约翰·杜威(John Dewey),也曾公开承认: 常听到人们这样形容学校教育:“老一代作为一个整体,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被旧的社会制度所固化;我们只能等待他们步入坟墓。年轻的一代才是我们积极盼望所在。”4 “合格的”公民 如何定义“合格的”公民?“进步主义者们”的愿景是要塑造这样的公民:经济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神学上的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道德上的相对主义者。他们已经以令人吃惊的程度,完成了设定的目标。 美国共产党领导人William Z. Foster于1932年就预言(美国)国家教育部的建立,会协助学校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下面是美国苏维埃政权采取进一步加深改革的重要措施;将各学校和学院进行协调分组,归属于国家教育部、以及它的州立和当地分支机构分管。彻底改革学习内容,清除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宗教信仰、爱国情怀等特质。教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国际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伦理为基础的知识。5 这一目标直到1979年才实现,时任总统吉米·卡特最终实现了“先进的”国家集权教育的梦想。 但是你需要明白的是,隐藏在政府控制教育背后的议程,自从这样的愿景孕育之初就已开始缓慢地推进了。美国公立教育系统并非起初建基于基督教教育理念,而后才“偏离方向”的。它的初衷就是要推广一种叫作“人文主义”的宗教。该信念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所以我们完全不需要上帝来辨别是非。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该做的事。这其实就是蛇在花园里对夏娃所讲的——自此之后人类就陷入堕落的深渊。 因此,当我们追问“在家教育的学生会成为好公民吗?”之前,有必要先定义某些术语。“好公民”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好公民”?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教导说,教育的目的是为着服务(国家的或全球的)政府的目的,塑造不会质疑的公民。基督教的世界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荣耀神,以及为用实际行动爱邻舍、服侍邻舍做准备。 学术知识是预备年轻人应对生活的方式。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可用于服侍国家(马克思主义)、个人(人文主义)或者上帝以及他人(基督教)。 从基督基督教的立场看来,培养未受“政党路线”影响的学生至关重要。我们期望学生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非仅仅是学校教育),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不畏惧反对标准和质疑现状。家庭学习环境培养的个人主义正好与这一目标相吻合。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期望培养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我们期盼他们能真诚地关爱他人。这就是我支持基督教在家教育(而不只是在家教育)的原因。 基督教的定义是,我们愿意人们: 1. 明白自己的信仰(坚信) 2. 关注社会和文化问题 3. 愿意就重要的公民议题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意见 4. 积极参与地方、州和国家选举 5. 帮助愿意保护和捍卫宪法的候选人胜出 6. 为慈善事业贡献时间和钱财...

April 3,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0)|无暇阅读

周一是个晴天。Emma安排一家人的郊游,去了空无一人的玉峰山,孩子们在飞跃冒险,而我有闲暇读了50页“魔戒”。托尔金一个生日场景写了50页,这书大概也没有几场戏。但读起来很有趣。 从事翻译以来,很少阅读。周日晚间到周一凌晨,加班完成了“以弗所书注释”的审读,修改了我能发现的疏漏、错误和笔误,将这个已经拖延了期限的项目结题。Mark在春节时曾来信说感谢多年合作翻译出版注释书云云,随口附上一句,“希望你在翻译的时候从中得着很多的恩典和收获”。忍不住长叹一声,翻译并非阅读,而是左脑在英语、汉语和希腊语等三种语言之间不停高速切换,以构造不那么“翻译腔”的句型。限于合同,最近也不再分享注释和解经书籍的翻译,都等待以后出版吧。 唯一欣慰的是,翻译不太使用右脑,所以我还可以用来听巴赫。严格的说,我最近在听Bylsma的大提琴全集,除了巴赫,我更喜欢维瓦第的R.V.418,Bylsma的演绎实在是杰作,常常听得人黯然泪下。这似乎是翻译的时候唯一可以欣慰的心有旁骛。 在翻译“以弗所书”的空档,也在审读“成圣的福音奥秘”一书。这书是我目前为止翻译的天花板了,英语之难,几乎叹为观止。唯一欣慰的是,我相信此书的翻译,可以让当代中文读者比当代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书真是好书,但我自己翻译、编辑、审读了三遍,一点感动也没有,只有对于17-18世纪英语的厌烦感。这是那种翻译10来句就得进健身房的书籍…… 接下来是“救赎科学”。今天看了前两章的文字,似乎是我翻译的第一章,校对的第二章。第三章需要修改的地方多起来,速度慢了下来。不过我突然有了阅读的感觉。前面关于现代性与宗教私人化的讨论颇为有趣: 现代世俗主义者们对待商羯罗的印度教哲学的方式正与他们对待万物有灵论的方式类似。首先,他们通过将自己沉浸在“幻象”世界里的方式,委婉地拒绝了商羯罗的观点。他们的实践表明,他们已经从原则上认定商羯罗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并不会查阅、权衡商羯罗的主张,而是径直与现代世界同流,宣示了自己的决定。与对待万物有灵论的方式一样,世俗主义者们乐于容忍社会中少数拥护商羯罗观点的人。但是这些观点要经过仔细的“私人化”,也就是说它们仅能存在于个人或家庭的私人领域。同时,现代世俗主义者让宗教在公共领域里成为禁忌的做法给持有信仰的少数群体施加了很大压力,致使他们只能在私下里持守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道德非难的压力只能来源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宗教观念,即物质世界不是幻象,而是最基本的真实存在。…… 关于角色冲突——阅读和翻译就是表面的一致掩盖着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有时会外显,演变成我对孩子们的不耐烦。在翻译的三种语言将心思占满之后,实在无法在专心听他们偶尔插入的要求…… 孩子们是我的天使。他们常常原谅我的粗鲁俗气,在冲突之后仍然笑语盈盈的带我在户外散心,为我用树叶做饭,用花瓣做香水。 于是我可以在秋千四周散步祷告,放松思考…… 疫情以来,心绪不宁,许多朋友都许久不见。想要有趣而放松的茶话会也不可得。 对了,最近也很少批评各种翻译了。似乎人为地将话题分为了几个部分:私人聊天,希望随意而轻松;群聊,几乎潜水,只有一个群或许话多一点;朋友圈,以不正经的发表6000-1万年以前的考古照片或者1百万光年前的星系照片为主;公开的博客和公众号,对所有事工都予以正面鼓励(嗯,我没碰的事情,都是鼓励……)。 特别是私人的聊天,因为随意而自由,往往可以有许多创见或新的想法冒出来。这是很难得的享受。但一个新的想法,特别是批判性观点,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酝酿,经过仔细的权衡,才会考虑发表。这种私下分享,也许我会随意地评论一个不太了解的领域,但并不打算在学术上予以严肃的回应,因为我已经脱离所谓的“神学家”领域,或者至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神学家。不打算发表的思想,我大概谈过就放下了,对于灵性的打磨或许有些益处,但就像举铁,本身不是目的。 下周做线下的“释经工作坊”一次。欢迎重庆主城区白天有时间也感兴趣的各位参加。 这也是压力源之一。不提。2025年我是一定要休息安息年的。 好了,多重角色是压力的最大来源——(家庭角色之外)译者,校对,项目管理,教师,牧师,以及若干需要同时面对不同人事的角色,比如筹款,客户沟通等消费内向型人格情绪精力的工作,都使得我这个译者疲惫不堪。 好吧,继续为了跨文翻译2022年度自选项目众筹| You observe days and months and seasons and years!而努力。下周上完工作坊之后,找时间报告筹款进度。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rch 29, 2022 · 1 min · eddy

摇笔望白云|关于众筹的一点说明

诗曰:物远风尘异,山倒洞庭波。摇笔望白云,天路将因何。 Wilson来信,询问众筹有关事宜。这些问题也是Emma和家父常常念叨担心,念兹在兹的事,既蒙君子过问,简单讨论一下。 对于翻译而言,目前所谓“主内翻译”给出的酬金(也包括出版社支付的酬金标准),实在是太低了。网上对此也有许多讨论,但似乎并无太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当然,市场经济,做不下来的译者可以做别的事情去,倒也没什么,但按照我对“主内翻译”和出版书籍的评估,好的译者寥寥无几,而好的译者能安心翻译出好的文字,又不为生活所累,近乎凤毛麟角,或许绝无仅有。 大部分人文社科书籍的译者都在高校工作,不完全依靠翻译的收入,凭着专业喜好,可以慢慢打磨文字。但另一方面,工作之余的翻译并非要紧,所以输出速度缓慢,常有弃坑的风险。比如今年我会翻译的“彼得后书”注释,就是一册拖延了5年的注释书…… 关于具体的业界生态,以及为何“主内翻译”成为市场失效的负反馈闭环,可以参见《以神学翻译为志业》一文,几年以前的讨论似乎并不过时,反而让人觉得空耗了时光,努力之余,于事无补。 我在自由译者市场上的报价,大概是这样的: 对于主内的项目,大部分是按照60美元千个原文单词的报价,包括一个译者翻译,第二个译者独立校对,基本上交付的文稿就可以用了。跨文翻译合作过的不少主内机构的编辑,都可以对“跨文”输出的文稿质量背书。 这个报价,不到我自己商业报价的1/3,我有一篇《神学翻译的内卷与自废武功》,记载了有关报价和客户回馈的清奇思路。可以参考。 为了保证“跨文翻译”的品牌,几乎所有的译文,我都会亲自看一遍,才交付客户。严格地说,有些译者并不能达到我期待的标准,但从“跨文翻译”输出的文字,应当可以达到“跨文翻译”的质量控制标准。目前规模太小,没有使用ISO17100/2015标准……抱歉。 具体到2022年众筹报价,就是60美元/千字原文。 书名: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 作者:Dr. Beth Barr 计划翻译英文字数(Source words):72,405 译稿中文字数(估计):1213万字。 筹款金额:$4,344.3 (RMB 汇率:BOC今日中间价 $100/¥631.85)= RMB 26810 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参与到翻译和编辑的工作之中来。 另外两本今年计划要翻译的自选书籍,也一同发布。 书名:Jesus & John Wayne (How White Evangelicals Corrupted a Faith and Fractured a Nation) 作者:Dr. Kristin Du Mez 计划翻译英文字数(Source words):118900 译稿中文字数(估计):20万字。 筹款金额:$7,134 (RMB 汇率:BOC今日中间价 $100/¥631.85)= RMB 45,076 书名: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作者:Dr. Mark Noll 计划翻译英文字数(Source words):92536 译稿中文字数(估计):1516万字。 筹款金额:$5,552 (RMB 汇率:BOC今日中间价 $100/¥631....

March 15, 2022 · 1 min · eddy

结构疏林下,书案任成堆

有时候我想,如果可以设立一个基金,一年一年地推进神学翻译,培养年轻译者,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书,或许是一件快事。 而针对项目的筹款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一个神学教育项目,三到四年的周期,我觉得真的有价值,于是推动,亲自投入,上课,培训,管理协调,筹款。做过一年,总有心灰意冷、不如人意之时,倦怠之中,颇想放弃。但既已置身其中,实在很难措手。 而神学翻译项目的筹款,也是一个常常让我为难的事。一旦开始项目的筹款,实际上就没有回头路了,只能坚持下去。不论最后的进度是40,80还是100,承诺要做的书都需要翻译出来,才算对得住支持者吧。 作为一个常常希望躺平的译者,发布一条筹款信息似乎需要积累好几个月的勇气。 昨天发布的跨文翻译今年自选的三本书的众筹,到今天为止,第一本书大约已经筹集了34的经费。 今天也有一位从北美著名神学院毕业的译者加入到翻译团队之中,与另一位译者Alice一道,开始翻译“圣经女性观的形成”一书。Alice是老朋友了,在“双塔擎天”等书中,她也翻译了许多文字,一直合作愉快。 特别感谢我在神学翻译圈、主内出版机构的朋友热情推荐和转发。在神学翻译上做了这几年,有幸结识一大批好友,实在是出人意外的祝福。我也感谢最近每年都支持“跨文翻译年度自选项目”的许多朋友。每每看到素未蒙面,但名字早已熟悉的各位,就忍不住感谢那拯救我们出黑暗入光明者的美德。 跨文翻译过去三年的年度总结:《跨文翻译的2021》;《2020:寻找恩格斯》;《跨文翻译的2019》。这三个年报,可以大体了解“跨文翻译”做的事情是什么。 另外,《以神学翻译为志业》,《神学翻译作为议题设定》以及《从但以理到跨文翻译》,可以了解译事之艰难,和“跨文翻译”希望推动的目标:通过创新的翻译项目,培养和保留高水平译者,提供高质量译作,改变整个神学翻译和阅读生态。 筹款已经很顺利了,昨天还新增了不少订阅公众号的朋友。对于新来的朋友,推荐阅读《导读:跨文翻译之迷宫》,预先了解“跨文翻译”不想承认自己是“主内公号”,若有不适,可以考虑退订。 我的项目勇气来自于“双塔擎天”中的哥伦比亚圣经学院。34的筹款,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足以让我们启动项目,相信神会保守,以各样的奇迹赐给我们所需的资源。我的筹款策略也来自CIU——只告知需要,请求祷告,并不特别提出具体的筹款要求。 为了鼓励大家支持跨文翻译的2022年自选项目,我会在最近重新连载两本书籍:“在家教育25问”,“双塔擎天”,希望可以提前感谢关心支持“跨文翻译”的朋友们。对了,还有师妹恩琦最近发来的“为何需要圣经辅导”一文,要求我发表在网站上。我明天看看她的文字,这就发表出来…… 不多说了。谢谢大家!我这就预备连载去…… 筹款链接:跨文翻译2022年度自选项目众筹,为“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Jesus & John Wayne”以及“The Scandal of Evengelical Mind”筹集翻译和校对费用。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rch 10,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29)|术语的含义漂移

按:这半年的100篇短文,是“事工哲学”系列的导读。我的主要目的是为每一篇“事工哲学”创建一个二维码。这些文字会比较简短地梳理过去的思绪,或许会澄清一些表达,但不会有长篇大论。 在宣教实作中,有个词叫“Mobilization”,一般会翻译成动员。 昨天开会的时候,因为影响力焦虑的缘故,突然想到这个词。当我使用“动员”一词,更多采取的似乎是“主观能动”的概念,但失去了真正使一个人从一地到另一地迁移的动感。 最近为着这个事情而苦恼。我有位印度朋友,已经动员了200个植堂者,计划培训、差派,进入印度南部的未得之民中去。而我仍然无法说动任何人真实地动起来。 看起来,似乎Mobilization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失去了自己的动能,只剩下势能了。宣教动员仍然很难。 昨天略微提到修辞胜过逻辑,是写作中的荒诞;而在翻译过程中,滥用成语,往往是术语漂移的来源。 每种语言都有成语,其含义大体固定,表现能力因为附着在其上的典故而强大。但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固然可以成为某些译者炫技的花招,却也因其固定,而夹带了含义漂移的可能。 顺便说一下,当需要精确翻译时态的时候,成语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和合本的翻译里很少出现成语。比如,你看不到“开天辟地”,“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摩西。甚至“道成肉身”也是“道成了肉身”,必须表明这是一个过去完成时或者一般过去时,不是现在进行时或将来时——而成语是搞不定时态的,或者说,成语是无时态的强烈的夸张的诗性的炫目耀眼的修辞。 在设计事工的时候,我最大的苦恼是“全职”问题。但这是一个很难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主流的教会文化中,大部分传道人都已经全职或者打算全职的状态下,这个问题几乎难以开口。 所以,《To Full or Not To Full》,仍旧语焉不详。 或者说,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一个案性质的选择。但其逻辑和理性,似乎还是成立的。不多说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February 12,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28)|失格的代词

有两个失格之事想要讨论。想了一下,还是讨论代词的失格比较安全。另一个事件,可以等待两周以后再说。 我打算讨论中文的代词。在屈折语言中,名词(或者代词)有四-五个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呼格。在中文中间,代词就是代词,你我他而已。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更喜欢把可能造成模糊的代词替换成先行词,虽然有时候累赘,但至少清晰可辩。 偶尔看到一篇清教徒文献翻译社的译稿——我只是做技术性讨论,不是针对这个事工,更不是针对这个译者的批评。这篇文章叫“5.痛苦试炼下的反应”,如果没有被封,可以点击访问。这篇文章来自**William S. Plumer的Balm for Wounded Spirits,**可以点击链接访问原文。 我读得粗略,但凭着语感,觉得下面的两个例句里有代词的失格问题,也就是难以说明代词的先行词及其词格的问题。希望大家阅读原文,阅读例句,理解我的意思。但为了严谨写作,我也检查了原文。按照我的意见,这两个例句都是误译,所以我也会给出简单的分析和理由。 怎么说呢?我理解这个事工的价值,也理解大概译者是自愿者,或者在神学翻译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讨论只是为着共同提高而已,别无他义。现在有理想和行动能力,能真正着手翻译清教徒文献的,实属难得,也颇值得鼓励。希望这些讨论,能促进这个事工的提高。 我翻译过一点清教徒,觉得是生平所见最难的文本。但这个事工选择的文本,据说并不太难,多是讲道稿等比较口语化的内容,所以能够充分地进行下去。 神有时会照祂所喜悦的突然拿去我们所爱之人。如果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但若是认为,他们之所以经历长期或严重的痛苦,只是为了让我们为分离做好准备,这种想法是可耻的。 对译文的单独分析。 我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从语法上讲,这是一个破碎句,也就是说,只有条件语句的条件部分,然后作者的思绪就飞到天外去了。保罗在以弗所书3章开头的地方,也是这样干的。 破折号之后的内容,我没有弄清和前面几句话的关系。 It pleases God sometimes to remove our loved ones very suddenly. If they are fully prepared for the change—it is ignoble in us to wish that they had suffered long or severely, merely to prepare us for the separation. 参考原文,发现译者把wish的意思翻掉了。 我的译文:神有时会照祂所喜悦的突然拿去我们所爱之人。如果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但若我们仅仅是为了自己预备好与亲人的分离,就希望他们经历长期或严重的痛苦,无疑是一种可耻的想法。 我觉得译者把因果颠倒了,“之所以经历……,只是为了……”,使得这句话很难理解,和原意大概也不太符合。 现在的问题在于,许多译者稍微碰到复杂的句子和需要精细的表达,就可能多少显得粗枝大叶。(这也是昨天我批评另一位译者的意见)。 大卫也在成年时失去了一个儿子,并以一种可怕的方式,他试图抢夺他父亲的合法王权。 中文的句子里只能有一个主语。这句话的主语是“大卫”。在句子中其他和主语匹配的代词,因为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区分,所以默认都是指主语。如果这句话里的他要指另一个人,需要非常特殊的理由——而这里并没有语法上的理由。 David, too, lost a son in mature years, and in an awful manner, fighting against his father’s lawful authority....

January 30,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26)|作为译者的人(中)

和Andrew开玩笑,“木星的光环靠自转,神学博士的光环靠内卷”。 最近在翻译以弗所书的注释。Hoehner的注释是从希腊文开始,然后自己翻译(大体上按照希腊文语序),然后再逐字研究和注释。 这样的注释书翻译,无法顺着和合本或者任何中文译本。所以,我的画风大体上是这样的: 但我想讨论的是译者的生态,所以开篇的那句话应当是: “木星的光环靠自转,博士的光环靠内卷,译者的光环靠回卷……“ 翻译是这样的。当我看到unwholesome这个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Heohner后面会如何评论这个词。所以,我首先会按着字典含义,并接受和合本的”污秽“。到了具体注释的地方,Heohner说, In the present context the word could not be rendered “rotten” but it could be “foul, putrid.”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mediate following words the implication appears to go beyond just foul language. Since all words are to build up fellow believers, it may well be that the adjective σαπρός has the idea of “unprofitable”,and could be translated “unwholesome”。 所以,这里明确地说,这个词不能翻译为”污秽“,而是具有”无益“的意思,可以译为”unwholesome“。 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前面的译文12句话之外(还是因为unwholesome是经文中需要解释地第一个词,所以不是太远)。 于是,我需要回卷到所有出现unwholesome的地方,并调整译文,确认整本书里术语的一致性和表述的流畅性。 简单地说,翻译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一个负责任的翻译,会不断地回到从前的译文上进行调整,因为他/她在翻译后面的文字时,发现了新的信息,恍然了旧的错误。 我在提交以弗所书注释的译稿时,每一次都会提交不少修改。有一次,我发现Meyer这个名字在我的术语库里是迈尔,而在译文中有一部分被神秘力量译为了密尔。这位老兄写过一本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 to the Ephesians and the Epistle to Philemon,在Hoehner的书里引用了一两百次。...

January 24,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