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真言 | 为羊舍命的联想

许多年之前,我设想过一个简单的比喻,记录在《事工哲学(7)——为羊舍命,还是为狼舍命?》。其中的故事段落引用如下: 有一位牧人担心狼来伤害羊,就严严实实地修了羊圈,认认真真地照顾和保护自己的羊,心中预备着为羊舍命。他心里想着,万一狼来了,我真的丢了性命,是否就可以保全所有的羊呢?于是,他也训练羊群,让他们变得强壮,安排他们在狼袭来的时候,四散逃跑的路线。 第二位牧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训练、鼓励、带领群羊,一道进入森林向大灰狼发起进攻,希望可以赶走大灰狼,建立一个羊掌权的森林。他的羊和牧人一样勇敢,跟随牧人一起进入了森林…… 请问,牧人的责任是保护羊群,为羊舍命,还是定意要赶走大灰狼,不惜为狼舍命? 请问,羊的责任是跟着牧人进入狼群打仗吗?若狼要把牧人吃掉,羊应当怎么办? 有人说,第一位牧人和他的羊之所以安全,是因为第二位牧人和他的羊勇敢地与狼作战,狼若不跨过他们的尸体,就不能越雷池一步伤害其他的羊。所以,所有的羊都应当离开第一位牧人和他修好的羊圈,进入森林里参战吗? ——eddy的儿童故事集 但最近翻译约翰福音注释,似乎有了新的想法。在繁忙赶工期之余,简单记录存档…… 9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耶稣使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里,他是门。凡从门进去的就是牧人。但这个比喻所对照的是正常进门的牧羊人和翻墙而入的“盗贼”。所有的牧羊人(宗教领袖)都要首先通过门进入,或者说,他们自己先要藉着上主得救。 另一方面,羊也是从这门出入的,在耶稣看守的羊圈里,他们没有危险,也没有失去自由,而是按着丰盛的恩典出入、得草吃。 1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捨命。 在第二个比喻里,耶稣是好牧人。这里的好牧人是唯一的。别的牧人也可能是“好牧人”,但并不要求他们为羊舍命。 唯有这一位好牧人,他所强调的主要特征就是“为羊舍命”,而且是主动的、自愿的。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权柄捨了,也有权柄取回来。 其他的牧羊人无论如何夸口,他们的舍命都是“情势所迫”或某种挑衅意义上的“碰瓷”。他们既无权柄舍去,更没有办法可以取回来。于是,无论是逃亡还是在某种隐喻意义上“舍命”,他们都可以算作 撇羊而走;狼攫羊,亦驱之亡…… 这就是我对几年前那个儿童故事的新认识。也许是因为我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几岁,所以他们需要新的故事或者故事新编了。 最近对一群神学生上课,对他们将来服侍的劝勉是这样,“不进去,不出去”。是为他们将来做事的六字真言,或者他们将来面对现实处境时需要回应的生存挑战和精神抉择。 约翰福音的第10章注释已经翻译完。一共930节,其中脚注占了43%,共402节。所以我实际的工作大概是528节。原文有18,069个英语单词,但需要翻译的只有9,299个字。翻译成为汉字,大概16,578字,汉英比为1.78。 翻译用时大概为15小时,自我校对用了1.5小时,这一章总共用了16.5小时。 按照这个速率,一小时产出正好1千字汉字,或者560个英语单词。 我目前的翻译流程并不利用chatGPT来辅助,因为这些工具固然可以更快地输出(主要是不知疲惫),但却无法完全信任。一旦起了完全放手的心,就可能被大语言模型的幻觉所欺骗,轻易放过错误(特别是微妙的神学错误)。翻译不在于一时的精进,而在于长期的自律和端正。但偶然遇见难解的句子,我是会问问chatGPT的。只是从整体上看,大语言模型**提高了翻译的质量,但并不节约译者的时间,反而加大了成本,提高了劳动强度。**这事以后再说。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30, 2024 · 1 min · eddy

并非书评(11)| 为《创世记导读》(Navigating Genesis 1-11)写作的两版序言

2022年夏天,“今日佳音”的编辑请我为Dr. Hugh Ross的《Navigating Genesis 1-11》一书的中文翻译版写一份序言。前几天(2024年1月)“微读书城”的朋友对我说,这书已经出版上线了。因为我自己没有看到样书,就问他说,“我写的序言吧?”想着这大概是他特地告诉我消息的缘故。所以我就去找“今日佳音”要一本电子版样书,目前还没有见到全貌。 2022年夏天我正在束河休息,等着David参加一个夏令营。本来没有什么工作计划,不过是和Emma带着两个女儿四处逛逛,偶尔喝点咖啡,读一点闲书。为了这书的序言,大概用去了两个半天。先写了一版,得到的反馈是过于尖锐,于是另写了一版去,并授权“今日佳音”随意按着发行推广逻辑自由裁量。因为我还没有看到样书,所以不知道最后呈现的样子如何。 我一直觉得我的第一稿是值得保留的,是写得还好的,讨论的问题自有其意义。但为了“友商”的缘故,隐忍不发,等待此书出版再来发表,原是合宜的。但这份序言大概没有特地夸赞此书的好处,而是借题发挥,更为一般性地讨论翻译、神学输入、基要主义对大陆神学的影响。作为一本讨论“创造论”的书籍序言,确实不大合适。但写作就是这样,总得反应一个人当下的思考和关切,而不是简单的应景。这事就不多说了。另一方面,其中的诸多议题,也没能完全展开。如果详细分析,应该成为一本“1980年后中国教会神学发生史”。 下面我就把序言的第一版发在这里(篇幅并不长,不到2千字)。我的第二版语气会温和许多,也去掉了许多点名。但对于《创世记导读》这本书来说,大约是更切题的推荐。无论如何,此书值得严肃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一读,无论是让人虎躯一震还是娇躯一颤,都会像疫苗一样,让人在轻微感染之后增强思想的免疫力。 在十分真切的意涵上,两个版本的序言对读,可以算是我和读者在互动之中创造的一个当代行为艺术。其中体现的张力将不仅在于“创造论”,而是弥漫到更大的思想版图和地理空间。 这样的方式也造成中国教会的成长路径依赖:北美福音派神学资源与训练→中国中心城市教会与翻译出版事工→二线城市→农村教会。而且,在2015年前后互联网在线教育成熟之前,神学观念和议题的传播,因为需得借助翻译出版事工和神学留学生的训练与回国服事,往往有较长时间的滞后——一般在10年以上。同时,依赖于北美资金支持的翻译和观念推广,在翻译的侧重上往往体现出各个事工机构的神学“傲慢与偏见”。有些资金雄厚的事工机构,以免费公开发行图书、提供全额神学训练奖学金、差派高水平宣教士和神学教师进入中国教会服事等方式,逐渐将自己的神学输入中国教会,并建立了较为坚固的事工基础结构。举例而言,我们在城市教会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即有泛福音派立场的“福音联盟”,改革宗浸信会立场的“健康教会九标志”,改革宗立场的“第三千禧年”以及“恩典城市”,“渴慕神”和约翰派博牧师的诸多图书与讲章,约翰麦克阿瑟牧师的恩典社区教会及其诸多出版物与讲章,等等。 在上帝的恩典中,中国教会借此获得了自己的丰富性,无论是神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40年的“黄金时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缺乏基督信仰深刻丰富的本土表述,特别遗憾的是,甚至我们中间发生的一些神学争议也仍然是从北美输入——不仅滞后多年,而且缺乏处境的切适性。另一方面,圉于国内言路不畅,我们听到最坦白自由的汉语神学表达,往往仍然是北美或欧洲的华人牧者或学者在发言。 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卷入了一些在北美正激烈展开或者已经过时的神学争议,比如美国2020年大选。大致而言,这样的争议少有时效性和现实感,乃是依附在前述的神学“品牌”中,作为一种副作用输入,增加了我们反思本地处境,回应迫切神学议题的难度。 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教会对北美“基要主义”神学议题的误解,可能是最值得讨论和澄清的问题之一。在“基要主义”这个大的框架下,源自基督徒在20世纪初对现代性和“自由派神学”的抵触,由“安息日”派加以教义化,在1980年代由美国基要派基督徒重新复兴的“年轻地球创造论”和“大洪水地质学”,以一种排他性(这本来就是基要派的典型特征)的姿态,借助免费的杂志、不断更新的网站、免费下载的电子书籍和培训,通过激烈地攻击现代科学和其他解释方案,逐渐进入了中国教会的神学视野。但“年轻地球创造论”的流行,是一种典型的“代理人战争”形式——一种单边的立场,以免费竞争的方式,在更新频度和言辞的激烈上压倒其他解释,在一个本来不成其为主要文化议题的异文化(从北美文化迁移到汉语文化)中,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神学立场。 从神学发展的均衡安稳而言,我很赞成“今日佳音”翻译介绍罗仕优的《创世记导读》一书。关于此书的前因后果以及试图回应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有着详细清楚的说明,无需赘言。但此书代表着一个很重要的神学建设方案,即,一位受过高等科学训练的委身基督徒,如何顺服良心的带领,回到上帝的话语上来,仔细地权衡信仰与科学的协调与冲突,而不是盲目接受流行的基要派立场。罗仕优博士此书以及他所建立的“信仰原由会”事工,乃是理解信仰与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进路,帮助了许多同样受到高等科学训练的基督徒。 我最近翻译了费城威敏神学院溥伟恩博士的《救赎科学》一书,并开过一次读书会。我们用了两次讨论的时间来考察对创世记1章的数种不同解释,比如年轻地球论,框架理论,类比日理论,成熟创造论,日龄论,等等。我们的讨论并没有得出统一的认信式结论,而是将历史上各种释经理解及其理由作一简单的概览。但仅仅是这样的讨论,也足以使得这些从前只知道“年轻地球创造论”而内心有所不安的基督徒重新认识自己的信仰,在良心上得到释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面前的这本《创世记导读》,无疑可以作为一种处理信仰与科学的范例。读者不必全盘赞成罗仕优博士,但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获得道德和理性上反思的勇气,学习如何借着上帝的话语来审视自己所接纳的某些舶来观念,在圣灵的带领下更加重视良心的提醒。 本书第2章对于信仰与科学之关系的模式描述,以及对于“抗拒信仰与科学协调”之理由的分析,是极有启发性的。而后面的章节对于圣经原文与最新科学理论之讨论,也能帮助我们理清诸多概念。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整全地看待当代北美教会在“创世记”1-11章的解释以及信仰与科学之争议,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面对的信仰氛围和处境。同时,此书以及“游子新歌丛书”系列的其他书籍,也代表着“普世佳音”团队对于汉语神学建设的主动思考,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知识分子基督徒的神学和教牧关切,以及有意识设置神学议题的能力。 是为序。 2022年8月13日于云南束河古镇伯利恒客栈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20, 2024 · 1 min · eddy

2023:我最珍惜的留言(Merry Christmas)

在“自我关顾”的服侍中,celibration,或者在各种里程碑时点上自己给自己一点鼓励,是维持动力、疏导属灵压力、帮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方式之一。陷入在事工之中,有时会觉得十分纠结。但回过头来,或者缓过气来,看看一年的果效,还是颇为有趣。这是第三篇为自己而书写的“水文”。 2023年的博客空间 事工哲学(165)| 2023年的年终幸存指北 关于LGL工作坊的评论,见LGL工作坊后采。 关于目标认可: “我希望为了那些受了律法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压制,受了属灵伤害和虐待,却无法表述自己伤痛,甚至在现有的语境中找不到词汇来表述自己经验和憋屈的人提供可以表达的语汇,帮助这些亲爱的弟兄姊妹去思考和经验我们面临的若干问题。” 谢谢你,在我被巨大黑暗牢笼时,你宝贵的文字,像光一样照入,打破黑暗。祂记念你对这个群体的帮助。 一位一开始因为不想(没有时间)做作业而有些退却的朋友,在几周之后的留言: 谢谢Eddy老师, 原来最好的课程是可以如此小众,而且全然免费的。 让释经成为真正的释经,讲道成为真正的讲道。 这样的释经,适合每个想认真阅读圣经的人学习。 圣诞快乐! 一位传道人的分享: 亲爱的张老师: 圣诞快乐! 谢谢您的付出和耐心的讲解。看了你的机械分层和释经大纲的操作,给我每日灵修默想的时候在做观察经文部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最近都按着你做的释经大纲的样子在练习呢。 “我们的讲道或教导,完全可能从圣经本身得来,无须依靠外部的资源,同时也不匮乏和干枯,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挖掘。” 这样的初衷特别棒!我也很认同圣经本身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而我们预备讲章的人就是要解开那丰富。 真的感谢使我能够有幸参与这样的学习。很期待下一次学习。 真心不容易? 关注弟兄很长时间了,我们也进行了八年的在家教育了,你这段时间的在家教育分享写出了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感受,真心不容易。—讀者留言 优质读者留言(因为留言现在要单独审核,所以那些更为神学化的神话和神叨叨话,基本上被微信清除了。许多都没有备份): 我承认评论区比正文精彩很多。 关于讲道(我不发表讲道。我不希望有传道人听见我对某段经文的解释,就被“固化”了观点,也不希望读者因为听见我的讲道,就觉得自己的传道人讲道似乎略微不同……所以,“订阅费”是一个玩笑而已): 轻轨战舰差点变身脱轨战舰。 昨天下午3点开始培训和辅导,从停车场出来一看,8个半小时过去了。回家洗碗睡觉,一夜无话。第二天高高兴兴去礼拜,等到11点,曾阿姨说,**你不讲道吗?**一查看日程,竟然真是我讲道。完全没有预备,只好拉出几年前的程序单,用吉他弹了两首圣诞歌曲,脚下控制不住地发抖。 讲道就即兴发挥了,采用昨天培训的材料—创3,题目差不多是“为什么需要圣诞节”,主要点两个:你在哪里?你兄弟亚伯在哪里?结论是“全都来这里过圣诞节吧”。 两个问题一出,结论就昭然若揭了。据说人民群众反应良好,听道之后情绪稳定。而我礼拜结束就请四个人抬着,瘫子一样放下在耶稣面前,他说,你的罪赦了,拿起褥子走吧。 评论来自朋友圈“看到即听道”的好友: 耶和华问亚当:“你在哪里?”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这是平安夜听到最贴切而深刻的讲道,From Eddy。 但更深刻的评语,也可以作为真正的圣诞讲道题目的,应该曾阿姨的灵魂拷问(以下评语,同样来自朋友圈的好友Enosh),是: 你不讲道吗?!!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December 25, 2023 · 1 min · eddy

猴子审判

按:20世纪的第一次广播审判揭示了美国基督徒之间的巨大分歧。后来的许多运动都离不开这个事件以及布莱恩对公众的影响。 ​基要主义的地下化,可以与我们194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家庭教会地下化对读。同样,基要主义嵌入美南以及川普主义的兴起,似乎将再一次引发“猴子审判”,这一次他们因为与右翼政治的结盟,看起来强大得多,但其弱点昭然若揭。与之对读的,大概是中国新兴城市家庭教会在改革宗这样“先进”、曾经改变整个社会形态的神学基础上嵌入了无条件接受的基要主义——年轻地球创造论,圣经辅导,七大山头,主权神学,箭袋神学,文化战争……以及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撕裂。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甚至缺乏布莱恩这样的历史连续性,也没有一个可以结盟甚至可资利用的右翼。 如果改革宗神学要在中国的大城里站稳脚跟,将不可能沿袭隐藏在美国中部大农村的基要主义,否则这不过将是另一种自我放逐的有神论意识形态。你不可能在神学上跟从提摩太凯勒,而在创造论上否认凯勒,同时在大都市中产教会中自洽。 作者:大卫·戈茨 翻译:Eddy 来源:Christian History: Issue 55 — The Monkey Trial and the Rise of Fundamentalism “现在开庭,”约翰·T·劳尔斯顿法官宣布。“请卡特赖特牧师祈祷。” 那是 1925 年 7 月 10 日星期五上午 9 点,在田纳西州代顿市,一个约有 2,000 人的山地小型社区。这是田纳西州对约翰·托马斯·斯科普斯(John Thomas Scopes)的审判,也是美国第一次通过全国广播网直播的审判。 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案例:一个高中数学老师改行的生物老师是否在课堂上教授过进化论?如果事实成立,那么斯科普斯就违反了田纳西州一个新制定的法律。 但此案迅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媒体事件之一。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O.J.辛普森审判一样,这个案件本身并没有开创重要的先例,但它揭示了美国和美国基督教中不断扩大的鸿沟。 媒体马戏团 一月份,大约在(后来被称为的)“猴子审判”前六个月,田纳西州立法机关下议院通过了巴特勒法案: “任何大学、师范学校和州属公立学校的任何教师,若有否认圣经中神创造人类的故事,教导人类是低级动物后裔的做法……均属违法。”任何被裁定犯有此轻罪的教师将被处以100至500美元的罚款。 该法案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立即宣布将支付律师费,以实际案例在法庭上测试这项法律。田纳西州代顿的采矿工程师乔治·W·拉佩利亚(George W. Rappelyea)说服了约翰·斯科普斯(John Scopes)公开承认自己违反法规,成为测试案例。 当全国知名的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决定加入辩护团队,对垒此案检方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时,此案通过无线电广播的计划确定了下来。 两人都处于职业生涯的暮年。将近70岁的达罗刚刚在芝加哥结束了一场备受关注的审判,以精神错乱为辩护理由,将两名承认谋杀罪行的杀人犯(内森·利奥波德和理查德·勒布)从死刑中解救出来。达罗被广泛认为是“激进分子”的捍卫者和直言不讳的不可知论者。 布莱恩曾三次参加总统竞选,还担任过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政府的国务卿。虽然他已经30多年没有从事法律工作了,但他是关于圣经的每周联合专栏的作者,并被公认为新兴基要主义的主要发言人。 审判开始时,包括一贯语气尖刻的H·L·门肯(H. L. Mencken)在内的100多名记者来到了小城戴顿。 媒体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报道角度。对他们来说,达罗象征着客观、宽容和前瞻性思维——头脑清醒的现代性。布莱恩则象征着狭隘的思想、部落主义和落后于社会的群体——最糟糕的是有倾向性的基督教立场。 同样从一开始,控方和辩方就了解到这场审判将是媒体的狂欢,每一方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打动陪审团,而且要打动全国关注此事的百姓。 斯科普斯是否违法? 在审判的第一天,多达一千人挤进了有着700个座位的法庭。在退回新的起诉书后(以确保不会进行误审),陪审团遴选程序开始了。 早期的法庭交锋揭示了这场审判的派性斗争。辩护律师达罗穿着紫色吊带,白色衬衫和白色绳领带,正在质询一名潜在的陪审员——一名巡回牧师。达罗问道:“你从事何种职业?” “我是一名牧师,”J. P.马欣吉尔(J.P.Massingill)回答。“你曾经布道传讲过进化论吗?” “我不这么认为,当然,”牧师说,“我的意思是,我不曾单独传讲进化论。” “这么说,除非你态度公平,你不能进入陪审团,对吗?” “当然,我想要公平;是的,先生,“传教士回答说。 达罗再次问他是否宣讲过进化论,这位传教士说他的讲道严格依据圣经。 达罗追问道,“我说的是进化论。我不是在谈论圣经。你是否在布道时同意或反对进化论?” 当这位传教士说:“我当然反对它!”法庭爆发出掌声。 “注意法庭秩序,”法官咆哮着,最终免除了这位传教士的陪审团职责。 陪审团选定后,由于控方和辩方就起诉书是否合法还有争议,陪审团暂时解散了两天(辩方认为巴特勒法案违反了田纳西州宪法,剥夺了言论自由)。最后,法官裁定起诉书合法,于是辩方转而采用另一个辩护策略:斯科普斯无罪。 第四天,双方各自给出初始陈述。辩方称,审判代表的不是世俗人文主义者和基督徒之间的冲突,而是宽容、受过教育的基督徒和不宽容、蒙昧主义的基督徒之间的冲突。辩护律师达德利·马龙(Dudley Malone)说:“我们相信进化论和基督教信仰之间没有冲突。进化论与控方的布莱恩先生所代表的福音派领袖之特定基督教思想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但我们否认站在控方的福音派领袖可以代表整个美国基督徒…我们坚持认为基督教不会抵触任何科学理论,并将证明这一点。 另一方面,控方表示,审判是关于直接事实的:斯科普斯是否实际上违反了田纳西州的法规? 控方的指控于下午开始,首先传唤了县公立教育总监沃尔特·怀特作为其第一位证人。怀特作证说,斯科普斯向他承认采用了教科书《公民生物学》(Civic Biology),并且承认自己“不可能教授这本书而不教进化论”,并且评论说“该法规违宪”。...

October 26, 2023 · 2 min · eddy

LGL工作坊后采

关于微信公众号留言的补充说明。2022年11月,有一个《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出台,今年对于评论的管理明显加强了许许多多。昨天我的那篇“牵连与处境”,一度达到6条留言里3条违规被删除的程度。这些问题需要读者们注意,自己小心。留言并不是可以随意发泄意见的地方了,而且法律责任是你们自己要负担。 在此基础上,也请参考“给我留言的推荐规则”,“请不要用语音留言和我聊天”,“FAQ”,“不说谎会死”,“写作是一种冒犯”,“代码管理说明”等说明文。(微信读者应当点击“阅读原文”,以访问这些文字) 我用了很多心思,将我能发出的文字尽可能完整的发出来,没有字母代码(除了“以JD为中心的JD”一句例外),没有乱七八糟的插入符号(没有为了逃避审查而留下“上%帝&爱~你&#”)。很多看起来随意的写作,也不是那么随意就能过审的,希望大家的留言也一样安好,不然就没的玩了。不提也罢,下面是关于LGL的后采了。 总算是将这事做了一场。聊记几句,做个案底。 2020年9月,在模仿司马南先生名言的时候(“反美是工作,留美是生活”),似乎首次提及LGL的翻译。事工哲学(53)|翻译是工作,神学是生活。那时得到Dr. King的授权,可能是因为他代替Dr. Murray主持了我和Shin老师在CIU学生中心的那次短暂的见面吧。Dr. King将自己的原稿发给我,对我说你随意翻译吧,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处境随意裁剪修改。我在CIU的几位老师,似乎都是这个态度,Dr. Larkin甚至写过一本“处境化释经学的教材”,似乎构成接下来的HHW工作坊的基本哲学。 2021年8月,我有了一点时间,于是发布信息,要翻译LGL一书。跨文翻译众筹|Life-Giving Leadership。筹款情况不算理想,这是典型的“跨文翻译自选图书”。我记得Vivian是很支持的,后来工作坊她也来捧场,但我们的年龄和阅历已经过了对这样工作坊感兴趣的阶段,因为她已经在一家大型机构工作了4年多,如果还需要这个工作坊来解决遗留问题,早已经做不下去。所以不听也没有什么,这些内容不过提醒而已。 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我自己也没有安排好时间做翻译的事情,就请陶陶来做了。儿子愿意帮助一下,还是停欣慰的。他在工作期间也有懈怠,也有“阳了”或者更让人担心的健康问题,但到了2022年初稿出来,2023年2月,我总算将此书校对了一遍,算是结案。还债式译书:《赋予生命的领导力》 2023年3月结束了HHW,受不了托马斯的小火车几年来一直催促,所以就在2023年5月开始“LGL工作坊报名”与解释工作,设想能做12次讲座。当然,也有朋友认为这就是一个读书会而已。关于“赋予生命的领导力工作坊”:都免费了,你们还想我布置和批改作业? 2023年六月开始,中途因为出差、称病等借口停了几周,但总算在9月全部做完。这个工作坊拖拖拉拉3年才终于做完第一期的借口是杜诗一首,涉及45个很不错的借口: 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 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 别筵花欲暮,春日鬓俱苍。 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 我的本意是针对传道人的属灵建造和长期事工维持,从事后的反馈看来,基本上大家也Get到了。但也有一些案例的讨论和处境化分享,补充了许多可以阅读的书籍和方法论,隐约地灌输了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每次都是我语速飞快、滔滔不绝地讲2小时。 一共做了300页的ppt,算是我准备最认真的一回。构架我就不说了。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回应,来自新神毕业的Andrew——他希望继续参加(观摩)HHW工作坊。理由是,1、好奇您在领导力工作坊中提到的讲道训练法。2、很少碰到如您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3、自感技术不足需要提高。 Andrew如今在某个岛上开拓,他的三个理由,我希望是从LGL来的:好奇、良好学习氛围、技术上的提高。一个工作坊能做成这样,内容是什么大概也不重要了。 其他回应: 有帮助的地方:有趣的案例分析;思维框架和工具;我的博客。 新的视角; 推荐了一本“重要的书,一定要读”。据说我第一次说这样的话推荐书。 孤独传道人的共鸣。了解国内社会性事工。 整合与传承。 实际的帮助和决策支持。 自由的信仰与生命; 个人关顾问题; 多样性与反向平衡;向上领导的勇气。 国度心态…… Anyway,总算是做完了一次,积累了一点经验。照例是事工之后的抑郁期,不想写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29, 2023 · 1 min · eddy

听来的故事(2)| 桃乐丝克里太太的一生

威廉克里,现代宣教之父……(John Brown Myers,William Carey: The Shoemaker Who Became “the Father and Founder of Modern…, 4th ed.(London: S.W. Partridge & Co, 1887), 27.) 桃乐丝,一个愚钝、无知、对丈夫的崇高目标完全无感的女人……(Charlotte Yonge, Pioneers and Founders (London: Macmillan, 1871), 97.) 威廉克里是几乎所有新教差会都敬重为现代宣教之父的属灵为人,他的语言能力、学术能力和献身精神,对于当代的宣教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他的传记充满溢美之词,他在印度的遗产(圣经翻译、大学、宣教社区)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 但这个故事的另一半,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桃乐丝悲惨的遭遇。而正如引言中150年前的传记作家所谓,桃乐丝似乎是一个愚钝、无知、没有呼召和感受力的女人。 但即使在威廉自己的时代(为了表明我没有时代错置),威廉对待自己家庭、妻子的态度也并非没有任何非议。但那时的属灵氛围对于女人的态度与现在完全不一样,姑且不提亚里斯多德那句“女人没有灵魂”的名言,据说18世纪有位法学家Sir William Blackstone对当时婚姻法的总结如下:“夫妻二人要合二为一,而丈夫就是那个一。” 当威廉执意要去印度时,带着三个年幼孩子(还有一个怀孕在腹中的)桃乐丝不愿意去。威廉打算去了之后就再也不回来了,而桃乐丝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小小村庄和扩展家庭的农村妇女。而且威廉从来没有和桃乐丝商量过这事。当他突然冲动宣告自己要去印度的时候,是在另一个城市参加浸信会宣教聚会上。 当然,威廉大概一直都是冲动型人格。他不到20岁就和比自己大5岁的桃乐丝结婚,尽管看起来他和桃乐丝一点也不般配,甚至也不爱桃乐丝。年轻人没有读过“真爱值得等待”,“Kiss Dating Goodbye”,看来还是不行。 桃乐丝不识字,是个典型的农妇,神学上偏清教徒改革宗。而威廉倾向于浸信会,希望接受成人洗。但要说威廉不爱桃乐丝,他们很快就生了三个孩子。作为一个贫穷而喜欢读书的皮匠,他在英国这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几乎养不活一家人。他不事本职工作,热心教会服侍,家里一直都在贫困线之下挣扎。尽管如此,桃乐丝尽量支持威廉的事工,甚至支持了他的成人洗,加入了浸信会。 但考虑到经济状况、长期旅行的危险、印度的医疗条件、一去不回的决绝,桃乐丝一开始就拒绝了威廉去印度的计划。威廉一意孤行,决定独自带着大儿子去印度。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就是永远抛弃妻子和另外几个孩子了。 说句顺应时代的话,美国的妇女是因为二战的时候男人大规模去了欧洲打仗,工厂不得不招募女性工人,在战后才勉力挣得了选举权,后面的民权运动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马丁路德金博士被刺杀,才换得有色人种的选票。18世纪的美国,伟大的爱德华兹还买了两、三个奴隶,而英国的家庭里,妻子和孩子几乎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桃乐丝大概想着坚持一下,丈夫或许就改变主意,但威廉的性格坚毅无比——估计上帝也是看上了他这一恩赐。 于是威廉就带着大儿子,与一对同工家庭托马斯夫妻上了船。但托马斯欠着一点债没有还清,所以被债主从船上拖了下来告了官。他们就暂时没有走成。读过福尔摩斯或基督山伯爵就知道,这样的事情也属于寻常——若不还清最后一个子,是走不得的。 打工还债的半年,给了威廉机会继续劝说桃乐丝。威廉用托马斯太太的榜样来鼓励桃乐丝,而托马斯先生则直接了当地威胁说,如果桃乐丝不跟着丈夫去印度,就是分裂和抛弃家庭,以后再也看不到大儿子,会因为这样不顺服丈夫的大罪而痛悔一辈子的。 桃乐丝后来勉强同意去印度,但要求带着妹妹一起去照顾孩子。但她从此余生再也没有快乐起来,而贫穷、疾病、妹妹出嫁离开、三个孩子因病死亡,带给她的是无尽的痛苦。托马斯夫妻似乎比较有钱,而且住在条件较好的加尔各答。威廉选择了孙德尔本斯丛林地区,更是增加了桃乐丝心中的苦闷。不久之后,妹妹就嫁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孤独的桃乐丝开始有了精神问题。 威廉一定也感受到了疏离与痛苦,但他们在1796年又生下一个儿子。不久桃乐丝的病情就更重了,不时出现幻觉,觉得丈夫出轨,有时在街上追着丈夫骂。有时候她也很清醒,但那时没有圣辅,所以情况还是一天天恶化下去。最恶劣的时候,威廉不得不把她锁在一间屋子里(请相信我,我在这里没有联想到丰县),自己在另一间屋子里发抖音翻译圣经。有位来访者的回忆如下,“他那疯妻就在隔壁,不时发出痛苦大声的喊叫。” 事工繁忙的威廉自然也没有时间管孩子,只是随着他们野蛮生长。其他宣教士看不下去,就帮着照顾这些孩子,承担了父母的责任。威廉家的老大16岁就登台讲道,22岁就由自己的父亲亲手按立差派了出去做宣教士。儿子离开之后不久,桃乐丝就去世了。 威廉在妻子去世之后38天,写信给英国的姐姐通告妻子的去世。信中也提到他打算娶7年前认识的一位富有的丹麦女伯爵夏洛特。周围的宣教士一开始有些非议,但很快也就接纳了这事,为着威廉总算找到一位志同道合,有学识与共同语言的女士而高兴。夏洛特也很好的参与到宣教工作中,她的财富、才干与精通5、6种语言的天赋都有充分的发挥。威廉在夏洛特的陪伴之下度过了一生最快乐的13年。夏洛特死后,60多岁的威廉又娶了一位比自己年轻10多岁的妻子格蕾丝,但死后要求和夏洛特合葬,只是将自己价值无法估量的图书馆留给了第三任妻子。 威廉的家事对后来的宣教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反思,许多宣教机构都开始要求宣教士说明自己的婚姻状况,是否打算保持独身,妻子是否有宣教呼召。如果单身宣教士回国娶亲,宣教机构会给予最长一年的假期,让新婚夫妻可以享受生活,达成共识。妻子若不情愿,宣教机构罕有鼓励丈夫武断勉强去宣教地的行动,而是会更有耐心地处理这样的案子。 从宣教士关顾的角度看,桃乐丝的精神疾患,大概是因为无法处理连续不断的失落(loss)造成的悲伤(grief),落入在长期的抑郁或愤怒阶段,最终没有恢复。 说一下威廉克里的贡献。威廉后来因为自养教会的策略无法得到其他宣教士的理解,搬家去了丹麦管理的赛兰坡(Serampore),在那里建立了宣教社区(嗯,他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就是在那里认识的)。他在那里翻译了印度语、孟加拉语、梵语等版本的圣经,他的同工马氏曼甚至翻译了一本中文圣经。按照维基百科中文页面,他对印度社会贡献之全面,甚至比加尔文对神学和法语文学的贡献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大概也超过了陶恕吧。但他的妻子际遇之悲惨,大概也远胜其他两位的妻子…… 克理把圣经译为孟加拉文(Bengali),印地语(Hindi),梵文,阿萨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语文。并将部分圣经译成其他二十九种语文及方言,又继续编订不同语文的文法及字典达六种之多。在另加上与Marshman合译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种圣经译本。他们也把印度文学中的史诗,和中国古典文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为了促进文化和社会福利,他首创印度的医药宣教事工,储蓄银行,并神学院,女童学校,和孟加拉文报纸。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现代印刷所,造纸厂,和蒸气火车。他也翻译西方的农业及园艺书籍介绍到印度,并推广农业改良试验;于 1820年,成立了印度农艺学会。 在克理任教九个月后(1802年)就开始调查印度民间的传统被西方视为残忍的习俗,就是把寡妇用火烧死,给亡夫殉葬,以表现寡妇对丈夫的贞忠,称为”苏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理认为是极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圣人”泰戈尔(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泰戈尔的父亲)的支持,经过他近三十年的努力终在1829年,正式禁除了这个被西方社会视为残忍的举动。 我喜欢复杂和真实的案例,讲道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叙事,总是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思想自己事工和家庭的资源。不多说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你被绊倒的时候,我也被绊了一个趔趄

按:2019年10月的旧文。近来偶尔看到一些评论,大约是说如果有弟兄润了,不要去论断,最好为了弟兄良心的缘故,跟着一起润,免得叫弟兄跌倒;如果有弟兄抢盐,最好是为了弟兄不至于跌倒的缘故,一起哄抢;如果有弟兄不敢吃什么食物,不要以为你自己更加通达,反而可以为了弟兄的缘故也不吃。 这样的事情,在我是很困惑的。或者,我就应该生活在“真理与合一”的张力之中,一边寻求“真理”,一边寻求“合一”。但世上既然有宗派,而且是在我出生之前数百年就有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在某些甚为基本的问题(比如洗礼和主餐)上都吵得翻天,老死不相往来,在吃盐的问题上或者我讨论的许多问题上,完全的合一大概是我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我的写作上,大概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明:如果您觉得被我冒犯,很可能我是无意的,而您并不是我心目中想要影响的读者;如果您读了之后若有所思或若有所失,也许您是自己对号入座的读者了。我知道这些文字和大多数人的经验都不配合,但也只好如此了。 Together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翻译完了《使徒行传》注释的15章导言,重点是讨论使徒行传15章和加拉太书2章1-11是否同一件事,以及加拉太书2:12-14责备彼得一事,在时间顺序上的先后。Bruce老爷爷最后对保罗有一个评述: 至于保罗,则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当问题涉及信仰的本质和基本的基督教伦理时,他与别人一样极为强硬地要求信徒们逃避偶像与淫行。但是在(比如食物等)信仰与伦理上中立的问题上,他并不强求人遵守律法。他认为,没有任何食物本身是“俗而不洁净的”——即使被摩西律法所禁止,或者来自于向异教之神献祭的动物,也不例外。食物无关紧要,人的态度才是关键;基督徒在衡量是否吃某种食物时,应当考虑吃或不吃对身边其他基督徒的良心是否造成不好的影响。当有人询问保罗是否可以吃“祭偶象之物”时(参林前 8:1–11:1),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引用耶路撒冷教会约束外邦人基督徒的决议。当面对这一类问题时,他采用创造秩序和从律法中解放人类的福音之伦理意义来论证自己的意见。 基本上,这也是我的伦理学态度。 我一直想要讨论,关于我们做了什么事情,“绊倒”某些人的问题。比如,我讲道的时候说“每个人都是罪人,你也是罪人”,然后就让一位姊妹再也不来教会了,后来有人提醒我,那位姊妹也许正在抑郁之中,我的讲道伤害了她的良心。这算是我讲得并不错,但是仍旧可能“绊倒”人的情况。 或者,我的口头禅“这个太容易了”,也曾经绊倒许多人。我有位学生在三四瓶啤酒下肚之后,曾经哭着对我说,“张老师,你在课堂上讲‘这个太容易了’,伤害了广大学生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没有看懂这道题目。” 记得那一次我的系主任也在场,于是委婉地批评了我一顿。 按照保罗在罗马书14章里的讨论,是这样的: 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所以这实在是一个两方面的问题,吃的人无需和不吃的人辩论,也不要轻看那些软弱的人,但不吃的人也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也就是说,不仅信心刚强可以吃百物的人可能绊倒软弱的人,同样,软弱的人若以为自己软弱,就去论断那刚强的人吃了什么,也可能绊倒刚强的人。 问题在于,如果有人并不清楚理解福音,倒是一直软弱,又不愿意在神的话语上成长,自以为敬虔,却以自己的良心可能受伤为理由,道德绑架那信心、知识和生命坚固的人,约束他们在福音里的自由,按照我的理解,自然是用罗马书14章3节作为引子,解释我们为何不要论断他人,再将神的话语正确地解释给软弱的人听。 有人因为教会传道人领取薪水,就看不得传道人的妻子略略打扮起来,觉得这简直是浪费大家的奉献。但教会若议定了传道人当领的薪水,难道不是他和家人自己决定如何花销吗? 或者有人阅读广泛,而有人只读圣经;在青年交友的群里分享读书会信息的时候,也会因为这样的问题争执起来,岂非互为绊脚石,彼此跌倒吗? 如果彼得和巴拿巴对保罗说,你刚才这番话将我们绊倒了,让我们的良心很受伤,而且你还将这样的事情写在信件上,发给加拉太教会的外邦人,甚至记录到新约圣经里面去了,不知道保罗会不会将这段话从加拉太书中抹去。 天哪,太复杂了。我还是暂且收手了吧。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9, 2023 · 1 min · eddy

交换故事(1)| 我要进口Marto的咖啡

喝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主要目的是“exchange story”,虽然我自己的故事乏善可陈。 5年前,他的孩子们还很小,他们一家搬去了一个全部都是穆斯林的村庄里。每一天,他的女儿都会在学校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有时头发被揪,有时嘴角流血,哭着回来。但这孩子成长得活泼,很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那孩子已经14岁。Marto突然听见她在哼一首歌,音乐和歌词都优美深刻,却是从来没有听过的。他就问女儿,“这歌是从哪里学来的。” 女儿说,“爸爸,你喜欢这歌吗?” “是的,这首歌很好。” “那是我10岁时自己写的。当时天天被其他孩子欺负bully,我写了这首歌,告诉自己,无论这世界如何对我,永永远远不能改变我爱耶稣的心,永远也不能……” 昨天和Marto一起喝咖啡,我们决定今天合唱这首歌。(录音小样稍后发布) (Update) 录音小样 最近有位名叫Beth的少女出版了一本“Mayflower Beth”的书,四处在做发布会。So far so good, 自然是这样,流亡的孩子们写书,而留下的孩子们歌唱。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8, 2023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