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166)| 阅读与遗留话题

2023年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书(除了翻译的几本以外)。 几乎所有的书(一共两本)都是在飞机上读的。一本是在来回埃塞的路上阅读《革命-后革命》。另一本也是革命书籍,在国内飞行时阅读的《The Day the Revolution Began》。余兴阅读,或许是那篇讨论反革命的旧文——“词汇量决定论”。 前一本书大致是8月读的,留下了一点笔记,后来因为忙碌,就没有进一步处理。略加修改,姑且抄录在这里,做一个备案。老徐说,这点选题都要够得上开研讨会了。但这一年,因为结识梁俊和大辉的缘故,我的关注重心逐渐向着被教会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或者有意识投靠教会的知识分子偏移,也有意识(或被推动)向着年轻职青偏移。但下面的笔记和思考,也可以说是我对自己这30年信仰经历的顿挫和反抗吧。我提到的事,都是我经验中有底色的…… 下面的内容几乎是笔记的抄录,仅隐去了几个可能不适合出现的名字。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认真回应的时间,或者经验还不足以回应。所以就这样吧: 福音運動缺乏對社會階層的分析,對於〝罪人〞意識與榮辱文化,面子文化的切入不深,沒有明確方法研究,與社會脫節? 一個運動,是個人性質的改变和推动,還是社會性質的改變? 当代社会的“打工人”和雇佣关系,模糊和打破了階級意識,带来的原子化社會,房地產,教育和獨生子女的牽涉,讓社會動員的難度增加。 本質問題:福音對中國社會的意義何在?当〝人民〞的概念更为强调,而階級的概念相對弱化,如何拓展福音。 福音的內核是固定的:基督耶穌的十字架,神的話語和主權……教會的組織與功能結構,權力結構的穩定性與張力。福音的勝利必定是超越宗派的〝基督〞的勝利。釋經學仍然將是唯一合理的聯合要素,達成共識和理解的關鍵。 活潑的講道和寫作至爲關鍵。 起點原本現代的福音運動,被前現代,反理性,反科學的基要主義思潮所浸染,侵奪,失去其對知識分子的吸引力和更新爲煥然一新的感覺,構成對心靈的壓迫和對壓迫感的麻木與承認,從教義理性來壓制情感自發,性別壓迫帶來普遍的不滿,女性受壓感嚴重,而男性愈加迫切地強調壓迫-順服敘事下的性別互補。 接受施瑋的〝叛教者〞,和接受李麗的〝企業家〞同樣艱難。 问题意识:普遍的传福音困难,存量事工的原因是什么? 寻找福音对特定人群的切入点,还是寻找福音对特定人群具体关切和迫切的心理、社会、精神、组织参与(民主生活)、宗教(来世与超越境界)之解决资源。 对福音本源的亚洲性认识。 ciu,一个持续百年的“理想”社区组织。为什么倪柝声组织的小群会内聚化、倪本人无法脱离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色情性趣?与其有染的两三位姑娘的心态与文化根源?逼迫叙事下的抵赖与消解。马丽的叙事与施玮的叙事,反应为何如此不同?可以用传统教会与当代城市教会的比较研究来展开分析吗?(方法论问题) 美国经验的平移,对于中国教会的影响: 资金和资源投入,奖学金与神学培训资源的开放 信息不对称性造成资源无效投入 神学地位(传统)不对称性造成城市教会的畸形 韩国(鲜族)模式的对标与资源偏倚造成持续性影响(包括..神学院的问题) 属灵影响力应该是一种扎根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规模和人数的竞争和比较。 下一代焦虑,特别是下一代领袖的焦虑问题 joshua harris 20岁接班的焦虑;mark drisco; …接班人问题 异议人士转型牧师的教会理想与治理能力问题;幼稚的政治动员手段(签名)与低水平的逼迫叙事“圈套” …的洛桑会议代祷与包装的政治诉求 强势文化下神学教育的殖民主义倾向 翻译事工的意义与意识形态问题 知识分子基督徒的苦恼 放弃知识分子批判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第一代城市基督徒 他们的第二代命运与信仰实质如何? 这是否表明福音的切入角度有严重的、有待识别、更有待梳理、探索和设计解决方案的问题 稳定统一的国家结构,人民意识的潜意识根据,是否使得福音切入的秋雨模式在这个时代阶段必然遭遇挫折,外部的怀疑与内部的不解 宣教动员是一种有限的社会动员。实际上,本地化-近文化植堂,几乎变成首先唤起知识分子基督徒与本地基督徒的和解… 知识分子基督徒自我认同的丧失与抽离,不得不安放在本来难以稳定和现实自洽的基要主义意识中。 在英美成长的台湾和香港基督徒以语言为掩盖植入的异种神学,和韩国教会利用鲜族基督徒可以对照观看。 我的嘲讽、冒犯和现实主义,取代无力感与伤感 边缘化的民运基督徒,实在无力融入强势文化,却带着相对强势的神学做了宗派殖民主义者。…。 我的威敏情节从何而来? 教会的泊来:我以为是一个现代化和西方文明的伴随与时髦,却发现是一个阻碍文明和现代性,甚至在科学、文化、人性解放等方面前现代的、傲慢封闭的意识形态实体。在城市新型教会层面🙂,始终没有融入文化和社会,始终被社会所警惕,时常发生冲突,显出隔膜与异样,没有成为一种参与社会构建的力量。 知識分子對教會諸事的批評,學術的着力,是否天然代表教會廣大的感受和靈性、社會性心理,而他們自認爲所代表的神學是否就是歸正? 如果基督還沒有來,而且從心理感觉上,基督似乎也不大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到來,我如何過一種有意義的,生命仍然充實飽滿的生活,同時有對教會預備與通往天國有實際促進與把握的討論。盼望如何不至於羞愧。 屠龍勇士如何避免自己惡龍化?牧師如何避免成爲名牧?宣教士如何避免成爲雲弟兄(而不是戴繼宗),改革宗如何避免成爲五月花或秋雨? 福音可以安頓身心嗎?如何安頓? 服侍可以保持熱情嗎?飽滿的理想主義(盼望)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抵悔之中積累 陳映真的〈人間〉發刊詞,〝因爲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 改良,尤其是福音對人性的改良(重生與成聖),與啓示錄那樣的革命意象,天地變色日月無光,大有不同。革命本質上是人間推動,還是基督再臨所發動,有着末世論意義上的本質區別。但大規模的逃跑避難,或者小規模的成功逃跑被樹立爲屬靈上令人豔羨的得勝,而不是出於人道主義的關懷與施恩,將會引起一種更輕易的出世思潮和不耐心沈着一點一滴改良和傳福音帶動社會和人性改變的心理。 在此意義上,需要更多批評“五月花”,而不涉及安全敏感的要素。 出埃及是神的大行動,是所有神的百姓得救贖,而非迦南基督徒接應之下,埃及教會一小羣人得了救。關於韓國政府,聯合國等的性質認定,人道主義,而非宗教動機。但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一個人道主義考量。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December 25, 2023 · 1 min · eddy

Life-giving Leadership工作坊

计划在6月份开始第一期“Life-giving Leadreship”工作坊。从今天起开放报名。 时间过得很快,2019年春回到重庆,到明年(2024年)夏天就是安息年了。过去的三年之中,几乎没有旅行。当时设想的一些事情,也未必见到很好的效果。 那时,我为自己规划了三个工作坊,每年按着进度往前推进。一个是“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针对传道人最基础的技能,希望可以提升传道人的效率,减轻其工作压力。这个工作坊做了5期,我的自我评估还是不错的。不提。 第二个是“事工倍增循环工作坊”,仅仅做过一期。这个工作坊是为了宣教动员以及真正的事工导向而设计的。也不提。 第三个就是“Life-giving Leadership”工作坊。这是为了传道人、宣教士的“属灵建造(Spiritual Formation)”而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如何manage-manupilate会众。“教会管理学”是另一门课了,“教会建制”则是另一门课隔壁的另一门课。 这个工作坊已经说了好久,一直没有开放。一开始是预备文本的问题,我要的书籍迟迟没有翻译好。当然,这是我的责任。有时候为了生计,不免先做一些有近期收入的项目,将这样的远期项目拖延了。此外,译者曾经一度有些低落,进度上也比较缓慢。无论如何,今年书已经翻译完成,定稿了。 所以,这就开放报名“Life-giving Leadership Workshop”。 具体条件如下: 在线方式,每周一晚上7:30-9:30。一个月三次,6月-9月,一共12次讨论。每个月剩下的周一晚上,我要主持“跨文翻译工作坊”,国庆之后我要开始第6期“释经讲道工作坊”。明年是我的安息年,所以第2期什么时候开还不确定。 材料:《Life-giving Leadership》by Dr. Roy King. 报名请使用安全邮箱发送邮件到 mailto:[email protected],说明你的神学背景,主要事工,以及对工作坊的期待。 这一次有录音,但不提供回放。报名前请仔细衡量自己夏季的时间,如果不能坚持,或者周一总是有别的事工耽搁,就不要报名了。这个工作坊不适合半途而废的人——有作业!!! 其他我就不介(zi)绍(kua)了。对了,照例不收取任何费用。 例钞杜甫诗一首: 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 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 别筵花欲暮,春日鬓俱苍。 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May 17, 2023 · 1 min · eddy

释经工作坊|中文语法分析

“工作坊”前三天过去了。每天讲6小时,有点累。 但狗急跳墙,人急上房,这一次无法使用希腊文,甚至也不能使用英文做语法分析,所以临时要求大家用中文做语法分析。 正式规定了一下,需要标识出所有的主语,谓语(动词:[陈述,命令,祈使,应许,祝福]),定语,状语(及其功能),宾语,补语,并想办法说明经文的关系。 大概评估了一下,这样或许就够了。下面是一个slideshow——今天的突然袭击式示例(有同学随便抽出一段,立刻完成分析)。 释经大纲就不帖了。分析也有心得,发现了从前没有注意的一句: 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 所以,良心软弱并不是什么好事,看来在这里是如此。 晚上和兆俊去接了我们的家眷,一起吃饭。大家都玩得愉快的一天。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pril 6, 2022 · 1 min · eddy

“跨文翻译”的2021

刚整理完2021年的账单。 参与或组织翻译的书籍(涉及跨年结算的项目): 《Westminster Theology》。448页。 《Workplace Discipleship 101》。280页。 《Beyond Biblical Integration》。256页。 《Ministry Multiplication Cycle》。198页。 《Lord, Teach Us to Pray》。312页。 《Providence》。752页。 除了《Lord Teach Us to Pray》,其余几本书我都做了extensive editing,许多地方近乎重译。而且在详细编辑之后,还请了第二位编辑来做文字修饰和通读。《Providence》的情况比较特殊,有两位译者进行了完全的重译,我做了第一遍编辑,Annie做后面的文字编辑工作。 在翻译中跨年的书籍包括: 《Life-giving Leadership》,375页。2022年1月中结束。 《Ephesians: A Expository Commentary》,960页。预计2022年3月初结束。 《Redeeming Science》,384页。预计2022年6月结束。 2019年完成的《The Gospel-Mystery of Sanctification》,314页,还需要最后一遍校对,计划明年4月完成。这书的难度超过大部分译者的水平(我的两位译者中途放弃项目,基本算是新译+重译),似乎编辑也有些束手无策,如果有热心的志愿者想尝试一下我遇见的最难英语,也是一件乐事。 除了书籍之外,2021年翻译了两个长篇系列: 《圣经辅导运动》与《低端护教学》,算是工作之余的发泄。 另外,还有三门课程的翻译,大概是新约概览,系统神学之类。每个课程讲义大约78万字,一共20万字。 另有几篇杂志文章,大约23万字。 总体上估算,2021年跨文翻译涉及的文稿大约300万汉字。引用2019年的总结: 作为一个Business As Mission的事工,“跨文翻译”不仅支持了我们一家在重庆的生活,而且为其他译者们提供了一点点支持,让他们也能有一点收入,有一点成长。这基本上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事工模式: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让更多的人可以稳定地参与其他事奉或学习。 明年的自选项目还没有决定。我希望是《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When Narcissism Comes to Church: Healing Your Community From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Abuse》,以及普兰丁格的《Knowledge And Christian Belief》。有没有出版机构愿意去拿版权? 明年上半年的官方项目已经定为Zondervan出版的教材: The New Testament in Antiquity, 2nd Edition, 624页。 Thinking Through Paul, 416页。 Readings from the Ancient Near East, 240页。...

December 31, 2021 · 1 min · eddy

作为项目的教育及其要素

这学期结束了。David参加了三年级(G3)的Iowa Assessment考试,成绩如下: 1年前,我们家的在家教育多少陷入困境。Emma一个人负责3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很快就觉得有些做不下去了。所以这一年我负责教David,Emma负责Lisa和Angela,这样可以并行教学,提高每个孩子的专注程度。 大体上我的日程是早晨7点30分起来煮咖啡,叫孩子们起来吃饭(一般而言,我们要到9:30才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抓紧时间做一点翻译。然后就开始教David学习。 作为一个全科老师,我们从Window Of The World(Operation World的儿童版)开始,首先为了一个族群祷告,然后是Language/Art,Math,Science,Bible/History/Geography等等。 David的作文和数学很慢,每周到了这两科,有些内容就会推移到下午。而下午是我的午休和工作时间,所以他就自己阅读,或者和Emma一起做实验。 天气良好的话,11点我会带着三个孩子去打篮球,充作体育锻炼。 我和Emma这一年睡得都很晚,因为其他的工作无法在白天做完。好在我们都是在家办公,所以时间上还算自由,压力没有朝九晚五那么大,如果太累了就给孩子们放假,以后再补课。 我们作为父母的策略是自律,但不要成为强迫症或律法主义。 我把教育视为一个项目。或者说,教育不是批量产品,无法抄袭别人的经验,也不可退货换货,而是一次性的工程。这就像NSA发射空间探测器,预备和飞行了10年,好不容易到了木星轨道,却发现天线无法打开,或者镜头失焦无法拍摄清晰的照片,各种紧张,但从成本和时间上已经无法重来。 因此,对我们来说,教育是家庭的冒险,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必受外人的指点或质问。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稳定、系统、保留路径,大概是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稳定,包括我们需要在一地定居,需要生活的平安,没有太多外部的波折或冲突,以及能够持续15-20年的教育过程。需要信仰生活的稳定,婚姻关系的稳定,收入和经济的稳定,教学时间的稳定。 所谓系统,需要采取一套教材,若无大的问题就坚持下去。我们家使用SonLight,没有采用BJU或REBECCA,主要的原因是我希望为孩子们在解经上保留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或者说,我不希望他们过早陷入基要主义和年轻地球创造论的泥潭里,日后在这些议题上无所适从。 SonLight的好处是系统,为在家教育定制(无需课堂环境),采用真实的材料(而不是专门编写的课文),阅读量比较大,更依靠家长(而不是教材)对圣经世界观的教导。我认识的神学院教授、宣教士和牧师们中间(当然,平信徒也很多),有许多人选择SonLight,大抵是这样的家庭在信仰层面上比较笃定,不太容易随风而去。 所谓保留路径,是为了孩子们日后进入大学而保留各种可能性。最近听闻有传道人的孩子研究生阶段进入美国的名校,因为基要主义信仰受到教授的强烈冲击,信仰摇摇欲坠,父母痛不欲生的故事。教育是个项目,路径选择是无法回头的,虽然我不知道我们家的孩子们将来如何,但我至少希望他们日后无论进入天体物理或地球物理,都不至于为着一些明显不科学的解经而失去信仰。另一方面,也保留他们切换到公立学校的路径——万一有什么意外,或者我们教不下去了,还可以继续教育的过程。 按照一般的教育学原理,教育是教材、教师、教学管理(质量控制和评估)构成。 教材既定,教师也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剩下就是质量和评估。 评估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校若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到了最后或许露出破绽,那时办学之人随意撒手,孩子和家庭(从项目实施的角度)就可能烂尾。 评估也简单:教材和系统的稳定性;教师的稳定性、资格和水平;办学的稳定性;以及孩子参加标准水平测试的得分。 对于其他的学校和教材体系,实际上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无法给与评论。这就是教育的项目特征——基于稳定性和延续性要求,我们不会去尝试其他系统,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也不能拿来做实验。我从小的教育过程可以说颠沛,读过3个小学,但一共只接受了4年小学教育。我很喜欢这个过程,但并不打算让我的孩子们重来一遍。 给我们意见和出主意的朋友大概也不少,但任何改变都需要慎重地祷告,无论是共学、采用别的系统或者形式,目前我都没有太多的精力和信心去考虑。 系统性的教材有了,所以,我们今年第一次采用Iowa Assessment来评估教学质量。 令我们高兴的是,至少上一年度David的教育,和美国的同龄孩子相比还没有落后。对于不求甚解,也没有时间全力投入在教育上的我们而言,这样大概就足够了吧。 总结起来,主要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教材。SonLight的workbook规定了每一天的工作,父母只要按图索骥地监督和指导,按照材料讨论即可。我照例是不备课的,David也基本可以自主学习了。若是需要自己来设计和思想用什么材料,估计我早就无法兼顾了。 其次,我的翻译工作允许在家,这种灵活的父母共同在家教育,相互鼓励帮助的模式,大概是我们能采取这样形式的一个要素——有的时候,孩子们是真的会淘气把人气死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任何经验都无法复制,也不能作为典型的案例。毕竟,任何家庭都是个案,都是一个独特的教育项目。简单讨论,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松一口气,放几天暑假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15, 2021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总是需要写作来对抗遗忘。写作也总是为了对抗遗忘,而不是为了对抗“杠精”。按:本文不涉及神学或解经问题,不涉及某些立场的“神学正确是一种神学不正确”的问题。 在帝都的每一天,都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有些朋友因着教育而搬家,有些朋友在严肃地讨论古典教育,有些朋友在忧心教育的质量,有些朋友保持在不婚或没准备好接纳家庭新成员的状态…… 我们家选择了在家教育,我的考量已经在这篇文章里加以说明:事工哲学(23)——我们下一代的吗哪(关于教育),但似乎仍有再说说清楚的必要。 在学习项目管理的时候,我们会首先强调项目与产品的不同。项目是一次性的,占据稀缺资源的(比如房地产项目);产品是可复制的,可批量产出的(比如教材)。 从学校的视角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可以在墙报或更有影响的报纸上发榜,“某某同学喜得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云云。但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而已,教育是一个项目(Project),不是产品(Product),既是一次性的,也占用家庭的稀缺资源,比如学费。 为此,我放弃了继续读神学博士的打算,不想10年后面对因为缺少学费而失学的孩子们,“爸爸拿了两个博士,而我们却连上大学也没有钱。” 传道人的简朴生活,或者傅士德的“简朴生活礼赞”,大抵如此自觉。 从项目安全的角度,我选择了在家教育,因为我略微担心各种教会学校或基督教学校的稳定性与师资。 稳定性的问题,各种新闻或传闻中随时听到,搬家,关门,消失,解散……我为了那些孩子们揪心。 而作为一个20多年教学经验,10多年牧会和教导经验,属灵恩赐中“教导恩赐”较强的译者,我不以为英语出色的人就天然是一个好的英语教师,或者本科毕业就能随意地教授幼儿园全科。而我知道的一些学校,其师资流动更替之快,以及每换一个英语老师或中文老师,就更换一套教材或大纲(若有),隐隐约约让我对这些“项目”的质量感觉不安。 所以,我选择了“在家教育”,或者按照流行的说法,“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当然,从项目的角度来说,既然是一次性地消耗稀缺资源,任何项目都有风险。比如近来有位学生被家长当众责打而跳楼,对于社会来说是个引起反思的悲剧,对于家庭来说,这个项目就算是“失败”,所有的前期投入都没有了回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有承担在家教育风险的预备,也有纠结和缺乏信心的时候。 另一方面,选择在陪都长期居住,就意味着和北上广的丰富教育资源隔得遥远了。有时候我想,现在我们做的“SonLight”,似乎没找到一起实施的家庭,信息闭塞、孤陋寡闻的我们一家,是在重新发明车轮。 我有时给Emma建议,要不我们每月开放一天,请其他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家庭来观察?Emma说,家里的收拾和清洁不做好,似乎不宜接待。要不你来做?于是暂且作罢。 其他关于教材体系选择的考量,我在前一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主要是希望为了孩子们保留理性上的自由和开放,不希望灌输太多不可变的“绝对真理”。从教育的角度看,我更看重圣经世界观之上的批判性思维: 但我的顾虑主要是教材中的“基要主义倾向”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改革宗教会有着与基要主义联合的趋势。Fiona说,这种趋势或许是为了对抗极端灵恩派而造成的。如果有一个“敌人”,或许我们自然就会不由自主地偏向另一个极端。于是,我们的“基要主义”并不是仅仅包含基要真理,还牵涉到各种与拯救无关、神学上没有定论的教导,作为“基要”的一部分增加了进来。或许,还有一些律法主义的元素在里面。 ……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辨就接受基要主义的某些观点(比如,创造论观点),到了青春期与父母关系紧张,又离开教会去到大学阶段,受到同龄人玩世不恭的嘲弄或教授们的自然科学话语体系的挑战(比如化石证据,岩石证据,宇宙论证据),看到建基在科学上面,拥有庞大技术体系,支撑着整个工业社会运转的现代知识体系,有着时候或许有可能有一些些的概率失去信仰(有更大的概率在35岁的时候回归)。 从我的项目风险管理偏好来说,只要教会继续热心地“反科学”,我就不打算将孩子们送去教会的学校。一方面用“六艺”来训练逻辑,一方面毫无逻辑地教授“如果心理学符合圣经,我们不需要心理学;如果心理学不符合圣经,我们更不需要心理学”;或者纯粹从所谓“护教”的角度,在论证的时候排除压倒性的、更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相反的科学证据,仅从神学立场上坚持恐龙与诺亚一起进入了方舟;或者以政治正确的立场呼吁某种基要的观点——我不太认可这样的教育模型,而是尽量保持一点距离和警惕。 实际上,当教会以细分的“神学正确”为驱动,不管是“十字架神学”还是“苦难/荣耀”神学,同时又排斥分学科的现代教育,提倡整体性古典教育时,我也认为其中有值得讨论的内生逻辑矛盾。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从[email protected]的项目角度来考量,也仅仅是我们此时此刻的选择,并无任何推广、反抗或显摆的意义。

November 30, 2020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69)|在家教育

我的教学生涯,从教本科渐渐转到研究生,然后就变成了释经工作坊这样的成人教育,和在家教育这样的学前、小学教育。算起来明年就是从教30周年了。 有微信上未曾见面的朋友问起几个问题,简单答复一下。 教育的目标。 做传道人没钱。老大义务教育,从来没有缴费择校,小学升了初中,初中升了高中,大学进了重庆市考生最容易考的一所“211”,我几乎没有任何辅导,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每周六带着小区散步1小时到2小时,随意闲聊,坚持了10年左右。 David和Lisa在美国读过3年幼儿园,中英双语学校和蒙特梭利学校。同样的状况,在美国做传道人也没有钱,守着CIU门口的Ben Lippen也读不了,去的都是公立学校。Angela从婴儿开始参加First Step,一周1次老师上门1小时。如果在美国,我们大概会继续选择蒙特梭利学校。 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重建的项目。任何选择都有风险,而且要到多年之后才能见效。所以,我们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确定教材。 我们服侍的呼召在国内,所以一开始就计划做在家教育,算是事工计划的一部分。在搬家和规划事工时,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医疗保障、将来退休等各种问题都考虑一下,否则很难持续地做事。2019年回国,我们就从蒙特梭利切换到SonLight体系。请参考下面确定SonLight的理由。 经济考量(也是事工的长期性考量):事工哲学(14)——我们下一代的吗哪 2. 拒绝过早的基要主义倾向: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3. 为什么是SonLight:事工哲学(23)——我们下一代的吗哪(关于教育) 在家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家长的自我管理问题。孩子们有自己的特点,凡是学习新的知识,都是在挑战他们的舒适区和知识的极限,所以他们会不断地抵抗学习。需要耐心和坚持。第二大挑战是时间管理。我们的事工太多,选择的事工模式也颇有挑战性,所以常常会觉得教育投入的时间不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也许需要进行调整。 我不喜欢太多的选择摆在面前,或者没一学期都忧虑一次要不要改变教育方式。所以有意识地断掉了更多的选择,只留下了一个选项。换句话说,孩子们现在的身份状态,我们家庭的经济状况,既去不了公立学校,也读不了国际学校或者私立学校,也没有合适的教会学校可以考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在家教育。我们没有B计划。 我的恩赐中最大的是教导恩赐,其次才是讲道、牧养和传福音之类。所以我并不太担心教育质量的问题,总是可以有办法教育孩子们。 所有孩子都是个案,所有家庭的选择都是立项可行性报告书。我们只是在尝试之中,而且在我们定居的城市里, 暂时还没有遇到采用SonLight的其他家庭。所以算是一种探索性的事工,并不是有经验的做法。需要10年才能看到效果如何,而且不能反悔重来。我们不鼓励任何人选择在家教育。 孩子们的个性不同,即使同样的教材和体系,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November 30, 2020 · 1 min · eddy

君子不器|往事二三

昨日年满五十,正式跨入“中国老牧师”行列。 一、 早晨有朋友询问,说起一个由资深牧师发起的年轻传道人培训项目,问我是否有兴趣。我随口玩笑说,如何参与?是去培养年轻人,还是接受培养? 答曰当然是接受培养。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这样的年纪,早已既无时间,也无心情再接受那几位“资深”牧者的培养和带门徒了。 回头想想,对Emma说,自从Logos事件之后,虽然口中说没有什么影响,其实想起来,我对于其他人主动发起的“带门徒”活动,已经有了深深的、深深的戒备。大概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单纯地委身在一个“属灵牧者关系”之中了。 我唯一主动邀请做我属灵导师的,只有CIU读书时的老校长Dr. Jones一人而已——神学训练与灵性栽培本是一体。 二、 生日在家简单,打电话叫了陶陶也来一起吃蛋糕。 陶陶前一天的晚上刚刚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道路、真理、生命”一书。上一次的译者诊断会上看着译文的质量还过得去,即使在我所有合作过的译者之中,也可以算是不错的。陶陶自己说,这本书比从前给他的那些文字似乎更有帮助,他自己也觉得翻译的水平提高了不少。 将最后一部分译稿校对了一遍,计较几处细节。总体质量尚佳,颇觉欣慰,喝了咖啡,吃了生日蛋糕,就高兴地打发他回去了。 三、 晚上从前的几位同事正好撞上日子,一起聚餐。 天安说起当年我给他的建议,于是送了孩子去学习书法。似乎确实是我建议的,那时他为着几岁的孩子调皮而忧愁,我说学习书法一方面养性,一方面潜移默化传统文化,或许能有点帮助。现在这孩子已经大二了。 认识这帮朋友时我还年轻。那时刘发也不过35岁,遇见才20多岁的我,就邀请去做了总工程师,后来这50多人的技术团队,大多是我一个一个面试了进去了。 说起当年我常常邀约大家在情报所前面的“霹雳火”喝啤酒划拳,三拳拿不下中波小弟,我就自饮一杯……现在已经10多年不太沾酒了。 现在大家都已经离开从前的公司,不过友情还在。后来自己开了公司的几位,现在也常常照顾那些只喜欢技术的同事,AB明年也要满50了,其实说起来现在应该连做小区保安也不会有人要吧,他还在写另一位同事的公司里写Java。 我忍不住感叹,至少那时带领技术团队的时候,团队酒文化建设还是比较成功。我35岁离开前公司自己创业,现在“坦荡科技”也已经15年了,这帮老兄弟见面还很亲切。 他们喝了一瓶多53度白酒,教了我一个新词,“扶弟魔”,9点钟各自叫了代驾回家。 四、 回国之后一直在讲“以赛亚书”,断断续续,才到了32章。 翻开经文,发现心中已经有些气馁。从一间教会已经讲到植堂分开,这卷书连一半也没有讲完。而且,我的心态似乎已经有些软,看着这卷最为丰富复杂,也不太好讲的先知书,似乎不知如何下手了,缺了一年之前的干劲。 想了一下,开始要给自己一点意志上的决绝,这周继续吧,32-35章一次性拉过去,将前半部总结一下,下周进入36章的叙事段落。 寒夜祷告,读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伯明翰监狱书信”, One has not only a legal but a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obey just laws. Conversely, one has a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disobey unjust laws. I would agree with St. Augustine that “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 嗯,明天的讲道主题是”公义“。

September 30, 2020 · 1 min · eddy

恋地情结 | 存在从来不翻译任何作品的翻译大师吗?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2:38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蹟给我们看。 39 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蹟以外,再没有神蹟给他们看。 (起)通过禤老师和Lara的介绍,与比我年轻不少的刘苏见了一面,蒙他请我吃了牛面,喝了咖啡,相谈甚欢。 (承)刘苏是北师大地理学博士,在西南大学已经工作了7年。其中有6年的时间,他都在翻译(与师兄志丞合作)或者等待商务印书馆将他们翻译的《恋地情结》一书出版出来。去年此书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虽然我不太喜欢商务印书馆过分简洁的封面(没有将译者的名字印上封面),但仍然为刘苏高兴。 刘苏送我一册,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略略读了一下,单看译文,可以说翻译得非常好,文字流畅,内容明白,选题也很有意思。刘苏说自己还有几本书已经译好待出版,我们也商量着要将普兰丁格的一本40多年前的旧书"上帝、自由与罪恶"翻译出来的计划。 (转)对于《恋地情结》这本书,我和刘苏的对话和评论如下: 此书耗时6年出版,出版社付给两位译者的酬金不过万元。可以说,耗费心力翻译这样一本重要的著作,并将质量控制在水准以上,但从收入、耽搁了其他工作等方面看,不是一件经济的事情。 刘苏在高校工作。目前似乎很少有高校将翻译视为著作(可以理解,许多人并不够格翻译)。因此,翻译一本重要的书籍,并不能帮助提职称。我的朋友贺照田先生说,或许在评职称问题上,应当将重要的译作视同于重要的著作。 对于6年的时间,两位高水平译者,1万元酬金来说,出版社的稿酬几乎等于0。翻译出版绝不应当成为译者主要的生活支撑。刘苏的情况是,高校(或者说国家)负担了他大部分的生活,方才提供了足够的闲暇时间,让他可以没有压力地打磨此书,同时成长为一位优秀的译者。至于如何培养、支持高水平神学翻译的问题,大概是需要教会来考虑的。参见我的“以神学翻译为志业”和“跟清教徒学英语(6)”有关的讨论。 刘苏是地理学博士,《恋地情结》的领域专家。当他想要跨越到神学翻译领域时,我们正在随口交谈。我口里冒出一个词(注意,是口语,并未写在纸上),“megachurch”,他的反应是,“Eddy你说什么?可以再说一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他对神学领域的词汇,似乎还需要补足。 刘苏很谦虚,认为商务印书馆给他机会出版这本《恋地情结》,乃是因为真正高水平的大牛不愿意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他才有幸拿到与大牌出版社合作的机会。 我的意见是:不存在太多从来不做翻译的“高水平大牛”。我经常说自己是从来不弹钢琴的大师,所以给了郎朗机会,这样可以吗? 翻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需要匠心的事情。翻译大体上等于带着镣铐跳西洋舞,还要跳得符合当地民间舞蹈(扭秧歌、广场舞,you name it)的范儿。老实说,我见过的“改写”、“编撰”和乱来的所谓译作, 比认真翻译的《恋地情结》多得太多。许多所谓的译作,已经是译者参照原作者的写作框架,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知识面改写的结果,基本上无法代表原作者的意图、结论或论证过程了。 翻译也需要掌握一整套工具。目前的翻译市场是技术推动的,在价格不见提高的情况下,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高,让许多译者还能坚持数年。但一个从来不做翻译的“大牛”,Excuse Me?能学得会CAT工具吗?还愿意学习和精熟一组(并非一个)与领域无关的工具吗? (合题)这个时代,除了刘苏一样下死工夫的人以外,还有别的从来不翻译的翻译大牛能显出一点活气,以为神迹吗?

December 11, 2019 · 1 min · eddy

开场白——我的沉沉的影子

有一段时间我是半职业音乐人。其一,我每天在夜店弹琴,怀着民谣复兴的伟大抱负。其二,那时在夜店弹琴的收入大约是在高校做老师的5倍,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养生之道。 当时写的歌已经大半忘掉了,记得的也不全了。作为我自己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有时间我会一点一点的录下来。 专辑:水 时间:1988-1994 词曲弹唱:Eddy 我的沉沉的影子 我的沉沉的影子,轻轻的一笑…… 黄昏的时候,我对你说出我的请求: 远处池塘是记忆的故乡 一页乐谱在浮萍下隐藏 请你去为我取回它 在我等待的时候,我会调好我的琴弦。 这首短歌作为开场白,显然是合适的。那些往事和等待,都已经要消失不见了。 https://eddyemma.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my-heavy-shadow.m4a

September 4, 2017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