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2013年冬季学期,我在哥伦比亚国际大学选过一门乔治·慕理博士(Dr. George Murray)的“高级讲道学”课程。我们在亚特兰大救世军总部上课期间,慕理博士会找机会和学生一起用餐聊天。我记得他说,有一本书是他每年都会重读一遍的,名字叫“The Progress of Doctrine in New Testament”,作者是一位英国牧师,托马斯·伯纳德。 这书是19世纪晚期的作品,原文现在已经进入公版。我一直打算翻译此书,但这些年来忙于其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动机。 2023年,我和Luke讨论在New House做一个针对职青基督徒的工作坊,在“四福音书之和谐”和“救赎进程”两个题目之中,我们偶然选择了“救赎进程”。 “救赎进程”算是哥伦比亚国际大学(前身是哥伦比亚圣经学院)的王牌课程。从哈奇教授(Buck Hatch)在1950年代开设这门课以来,这门课就一直是CIU学生最热爱的课程之一。在哈奇教授之后,杰克·莱曼博士(Jack Layman)继续教授这门课。在莱曼博士退休之后,由唐·豪威尔博士(Dr. Don Howell)担任主讲,现在则是凯文·迈克威廉斯博士(Kevin McWillians)博士讲授。 这门课也是CIU毕业的校友在宣教工场上针对不同文化和族群宣教的时候使用最多的处境化圣经培训之一: Author Philip Yancey, in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Jesus Read, says that Buck Hatch was the one “who first opened up to me the delights and mysteries of the Old Testament....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这本书带领我们从新约的开头行至结尾,从伯利恒的摇篮直到上帝之城。我们看到,新约收集了各种类型、源于不同场合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藉着各个阶段的进程,这个计划逐渐完整的显明出来,并按照自然的先后顺序向前推进。 首先是道成肉身者的显现——在四位见证人的共同见证下,福音书在最清晰的亮光中,以最简单的形式陈述了耶稣在世间生活服侍的事实。这见证本身也是循序渐进的,在最后一部福音书中,人物的光辉更加耀眼,事实的意义也更加清晰。 然后,使徒行传宣讲基督是完备的救主,是世人的避难所和生命。基督显现之后果在使徒行传中得到总结精炼,此书也呼召世人相信福音,并且因此而得救。凡领受福音之人,就彼此进入一种新的关系。他们成为一体,渐渐长大,成为一个圣洁大公教会,并在其中共同生活。 他们所进入的新状态需要阐释,在教会里开始的新生活需要教导。使徒书信承担了这一任务。书信回答了初次委身基督之人普遍存在的疑问,让原本笼统的信仰变得明确起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教会而言,新生活的迫切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认识到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应当如何喜乐的思想和生活。 最后,作为基督肢体的一员,我们发现自己参与到高于个体的伟大集体生活和历史之中。我们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冲突的宏大计划中,但这计划此时此刻还无法实现。因此,我们最后的教导来自先知预言,认识到终极的问题不是我们个人如何得救和得胜,而是整个战役将如何展开。启示录向我们预言了一座圣城,在其中,救赎达到了终点,救主找到了他最后的喜悦;在这座圣城里,人性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神圣的应许得以成就;在这座圣城里,理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在上帝的同在和荣耀中得到了完善。 世人无法把握这些教义;随着基督教义的进展,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人的无知。世界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待基督,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基督的显现。它也许会听闻和接受基督传讲的大致说法。但它无法接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藉着圣灵在基督里生活,也无法忍受基督的国度与其自身的对立。 随着信徒共同体越来越坚固,按照圣经所推进的教义路线不断成长,他们与世俗道路和思维习惯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值得为之而后悔吗?若按照今世的精神,我们可以在教义上取得何种进步?它又能将我们的灵魂引向何处?若没有圣经,我们将只有模糊的欲望,却没有任何对应的实际;怀着伟大的想法,但只是停留在思想上;我们的心中将充满不确定和困惑,精神上留下无法克服的空虚苦恼。只有顺着上帝留下的书面话语,满怀信心地循序渐进,才能引领最软弱或最聪明的人进入基督里,享受无比福乐的生命,进入上帝之城的最终荣耀。 当圣经学者领悟到这些叙事、书信和异象实际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维持着刻意设计的相互关系,凝聚成一个有序、渐进和完整的教义方案时,他的思想就与上帝的思想建立了有意识的联系。这样,圣经表面的多样性就会被本质的统一性所掩盖。许多书卷变成了一本书,许多作家变成了一位作者。我们将不再单单是一群对马太福音、保罗或约翰著作抱有批判兴趣的学者,而是成为更有信心的基督徒,怀着神圣的喜悦打开我们的主和救世主耶稣基督的新约,并且当我们从他手中接过这永生之书时,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他说:“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约 17:8)。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8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启示录 21:2 这句话打开了先知预言最后的异象和圣经最后的教导。主对门徒的应许是,他从父那里差来的圣灵,不仅要引导他们明白所有的真理,还要向他们显明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发现,这个应许将分为两个阶段成就。正如书信是对“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 16:13)的保证一样,“[他]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 16:13)也在启示录中得以应验。启示录延续了贯穿新约的历史预言路线,乃是整本圣经预言的最终完善。 我们已经看见,我们的主在肉身中所说的话,是后来所有教义所依托的实质。可以说,它们是新约以后各章节的标题和摘要。正如书信中所有伟大的教义都可以在上主不同的讲论中发现的点滴珠玑,启示录的主要轮廓也藏在基督谈论自己国度将来历史的比喻和话语之中。 当他坐在橄榄山上,望着眼前的耶路撒冷,他的门徒来问主说,“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豫兆呢?”。在马太福音24章的回应中,他给了这一小群将来要代表基督教会的门徒一生最后的演讲,为他们勾勒出历史预言的轮廓,其内容及特征,将会支配篇幅更大的启示录对于历史的解释。 与教义性教导一样,使徒见证也确保了预言性教导的统一性——福音书时期的教师,正是后来赐下启示录的同一位教师。我们不仅从主的话语中看到后来的启示录各种教导的浓缩表述,也不仅从他那里得知他的这一部分教导将由他所差来的圣灵继续完成,圣灵会向我们展示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启示录开篇特别用心地告诉我们,当上主最后一次亲口赐下他的教导时,他向教会保证在他启示的话语中,有他真实的同在。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启 1:1),这句话重复了福音书一切教导之基础,同时也是“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的具体应用之一。约翰作为揭露将来之事的主要先知,再一次看到了主耶稣熟悉的形象,以及基督周围环绕的威严审判象征。因此,圣经正典中先知预言的连续性,与教义发展的连续性一样清晰,都以耶稣道成肉身的话语开始,都因耶稣在圣灵中的话语而完善。但是,如果预言有别于教义,那么预言在一本关涉教义的书卷中将占据什么地位? 只要把先知预言视为预先说明的事实(无论其内容如何难解、本质如何被象征所包装),就可以让我们在处理预言与教义之关系时,采用处理历史或事实记录与教义的关系类似的方法。在福音书中,教义和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福音书的教导全部建立在历史事件之上。福音书教义的基础是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实:耶稣死了,升天了,他要再来,他将在荣耀中作王。这些都是不争的外部事实。通过对我们内在意识的影响,借助其功效或应用,这些事实进入了教义的领域(教义一词,在这里按照我们通常的用法理解)。如果耶稣为了担当我们的罪而死,如果他升天是为我们在上帝面前做中保,如果他会再来审判我们,如果他将在荣耀中作王,成全我们的救恩,那么这些事实本身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外在的历史了。它们将作为我们整个思想体系和感觉习惯的基础,并在教导这些事实的过程中,成长为一种教义体系。从整体上看,预言的进展与教义的进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一个方面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涉及另一方面的进展。然而,预言和教义仍有某种区分。 我们无意在此详细解释启示文学,只想说明有关未来启示的一般教导之意义,并指出圣经最后一卷中对这些教导作了何种补充。以前的经文揭露了主耶稣基督的救主身份——他不仅是个人灵魂与身体的救主,也是教会全体的救主。他显现的最终结果不仅表现在每一个人获得的平安、圣洁、与基督的团契以及承受永恒基业等事实上,而且表现在一个共同体的形成上——一个使人的灵性得以建造的社群,一个荣耀上帝的国度。福音书的比喻和箴言似乎告诉我们,上帝的国度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目的、历史和命运,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成员都有关系。在使徒行传中,上帝的国度逐渐现出了端倪。一个荣耀的社群建立了起来:上帝之家,永生神的教会(提前 3:15),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 2:22)。它不仅仅是许许多多独立个体的拼凑,而是作为基督的身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弗 4:16)。它具备一种集体人格,可以更完整地显明救赎的全部结果,因为她是自己所深爱的基督之新娘,基督为她献出自己的生命,叫她可以献给自己,毫无玷污、皱纹,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 5:27)。 照此看来,与其说教会是为了个人的缘故建立,不如说个人是为了为了教会的缘故加入。它的完美和荣耀,它对基督工作的充分回应,它对上帝旨意的实现,构成了其中每个成员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思路贯穿了新约书信,将个人性救恩的教义发展到更高的形式。然而,这一教义在书信中并没有完善,需要启示录继续阐发和结尾。 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集体,有着超越个人的共同历史和命运,往往会把个体思想推向未来、展望历史的发展、期待荣耀命运成为现实。当理想与现实处境之间存在强烈反差时,我们的思想尤其如此。若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失望,我们会更热切地转向更光明的未来,力图超越黑暗的笼罩,竭力要看到地平线上闪耀的光芒。谁不对现实感到失望呢?于是,教会的前景越发光明,开始迅速地成长!既然这场运动的开局如此良好,我们自然对最为光明的未来抱有最高的期望!但我们很快就发现,当最初的冲突过去后,更多的冲突接踵而至。与黑暗势力漫长疲惫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会让人更觉痛苦。信徒必须预备分担基督的苦难,有火炼的试验临到身上,却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但对教会来说,内部的恐惧将更有破坏性。那些早就自称接受了福音的人,需要重新接受上帝神谕的教导。他们正从恩典中堕落,重新成为罪和律法的奴仆。有些人已经转而追随撒旦,剩下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错误,也令人忧伤地陷入冷漠,被世俗精神所吸引。“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 2:21)。争吵不断,分裂蔓延,人们奉基督和真理的名互相挑衅,嫉妒纷争。基督教思想与世上小学、东方哲学随意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异端。有人像雅尼和佯庇抵挡摩西一样抵挡真理,心地败坏,在真道上是可废弃的。也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之辈,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虽然使徒写下了当时的实际和事物的可见趋势,再明白不过地提示了教会历史的走向,同时,他们的预言性暗示也使得教会的前景愈显黑暗:圣灵明说,在末后的日子,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其道德败坏的程度,甚至可能压倒福音的影响;那时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圣灵还说,在主的日子以前,必先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他要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敌基督必要到来,甚至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他们既不认父,也不认子,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慾的机会”,自取速速的灭亡。 凡读过这些书信的人,都不会对教会后来的历史如此走向而感到意外。在这些著作中,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净化大气的短促风暴,而是感觉整个天空充满了暴雨将至的紧张和死亡气息。每时每刻,邪恶势力的爪牙都更加嚣张。他们越聚越多,毫无驱散的迹象。或者,换一种比喻,我们看到己方军队的领袖已经参战,但他们的获胜并没有任何保障。新的攻势正在形成,新的战术正在战场上实施,而新的敌人正不断涌来。远处的山丘黑压压地聚集着许多人,那些死战不退、倒在阵地上的人发出最后的劝勉,呼吁后来者同受苦难,好象基督耶稣的精兵,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战。 随着我们翻阅更多的书信,越来越多的迹象向我们指示了未来。在福音书的教义完全澄清、个人性救恩已经圆满、教会的理想品格得到最清晰的光照和分析之后,外部历史之阴影正在加深、迫近、越发浓重。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的遗言,彼得在第二封书信的最后话语,以及约翰和犹大的书信,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历史趋势已经可以清楚看见。就此而言,这些著作构成了启示录的前奏和过渡。 因此,当我们阅读启示录的时候,我们期待从中找到它必须回应的答案。我们读到这卷书的时候,不再单单是个体意义上活在基督里,知道他活在我们每个人里面;我们也作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参与到教会的集体生活中,定意在其中变得更加完善,在教会的荣耀中,将荣耀归给我们的主。然而,为了这种完善和荣耀,我们不得不经历世上的混乱,在邪恶不断的攻势和变化之下徒然地等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究竟有何意义?历史的终局会是什么?我们所盼望的将会实现吗?在一个渐进发展的教义体系中,每个阶段都自然而然地建立在前一个阶段之上,因此上帝所赐教义的最后一部分,将会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相信,比起今日而言,或许可以这么说,启示录所假设的心态、愿望和人心的需要,在过去的教会里显得更为普遍,也更加明显。我们这个时代的虔诚生活似乎过分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内。我应该被上帝宽恕、得救和成圣,我的事奉应该蒙上帝悦纳,我应该安详死去、在基督里得安息,我应该怀着毫无羞愧的信心迎接他的再来——这些都是合理愿望,值得期盼不朽生命的我拥有,而福音也为它们提供了保障。但敬虔生活远不止于此。它使我成为基督国度的一员、上帝之城的公民。我的内心应该有一种意识,与这一地位匹配!我应该在感情和精神上突破个人的历史,与更大的历史联系起来,因此更加渴望基督的国度降临,上帝之城的彰显。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启 1:3),但这福分唯独属于那些念了、听见又遵守的人。 这是阅读启示录所必须的心态,理解它的先决条件;当这些条件满足之后,我们就可以指出启示录在教义上的主要特征,以说明它如何满足我们的盼望与需要。这些特征虽然各不相同,但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启示录的教义是关于终末成全(consummation)的教义。 首先,启示录教导我们,耶稣赎罪之死是历史走向终末成全的原因。但这是一种教义的进步吗?难道基督伟大牺牲的性质和功效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吗?在个人救赎的意义上,情况自然是如此。然而,这卷书展示了个人救恩和普遍救恩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它们共同的道路。新约书信已经清楚地阐明,个人灵魂的救赎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就的,更为具体的说,我们是藉着他的宝血得蒙上帝的救赎。在书信中,他死亡的牺牲和挽回祭是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永恒原因,也是我们获得一切祝福的源泉。 启示录开篇的荣耀颂赞,“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 1:5),为接下来的内容设定了基调。当历史异象展开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位可以打开上帝封印之书,实现历史终极目的的大君王。“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象是被杀过的”(启 5:6),他的形象唤起了歌唱,“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启 5:9-10)。 异象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启示录的开始直到结束,通过漫长的冲突和得胜,凸显出“羔羊”乃是这位征服、审判和统治全地者的荣耀称号。是羔羊为我们争战并得胜:在羔羊的愤怒之中,君王和列国纷纷逃跑。他的仆人靠着他的血得胜,用他的血洗净袍子,穿着白色的衣服站在他面前,并将救恩归于他。在羔羊的生命册上,写着得救者的名字。圣城是羔羊的新娘,是他的妻子。主神―全能者和羔羊要成为城的殿,城里的光,生命水的河要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永远不停地流出来。约翰反复提到被杀和流血的羔羊,于是我们从这个称号明白了最重要的教义——个人得救的根据也是普遍救恩的基础。基督牺牲之死在个体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与它在教会历史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一样。他为我们得胜,在我们中间作王,成就万物的复兴,因为他首先为我们献上了自己。看哪,这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其次,我们在启示录里得到了历史终末成全的教义。换句话说,除了先知预言的历史事实之外,我们还有价值远超前者的尊贵解释,涉及到历史之目的。此书是有关眼见之事与未见之事如何关联、地上之事与天上之事有何牵连之启示。这个启示将两者融合为一出伟大的戏剧,使人类的行动和可见之事的进程一半被掩盖,一半被揭示,其中间插着属灵力量或荣耀或可怖的工作,围绕着我们四周,为着永恒的利益而争斗。我们被带到天庭之上。上帝在天上的圣殿敞开,我们看到地上发生的一切都来自天上的斗争。在天上,封印开启、号角催促、宝碗倾倒而下,操控着教会与世间万国的变迁。随着此书的深入,我们越发清楚地看见,地球乃是天国之中光明黑暗相争的战场。对于邪恶势力的存在和行动,我们得到的启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古蛇作为一方,羔羊则是另一方。同样的光照,在显明我方首领和救赎者的行动时,也照亮了敌人和毁灭者的行动。通过所见之事与未见之事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周遭混乱的场景中发现某种计划和目的。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组成部分,即主的降临以及随之而来的胜利、审判和恢复。 启示录是一部关于我主耶稣基督将要再来、施展大能的启示之书。“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启 1:7)。这句话是此书的关键。写给七教会的书信(象征着整个教会在不同境况下的遭遇)全都根据这一句话来定基调,它是那速速临到的上主在说话。接下来的异象指向了同样的终局,全书最后一句话则回应了开篇的表白,证明这正是全书的主题和目的。“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启 22:20)。基督徒其余的向往盼望,都与此景密切联系。被造之物从眼下的呻吟苦难中蒙了解救,我们的身体得赎,在圣洁的共同体中得以完善,内在本性的更新以外在的形式实现——所有这一切的盼望,都有待于他的再次显现。 虽然之前使徒的著作将我们的盼望隐约地指引至此,但从前它仅仅针对我们的个人生命,而且面向上帝的国度和整个世界。在这里,它却成为万物的归宿。恶者更充分的暴露和敌人一时的得胜,都是为了基督的到来而预备。尽管人们对历史发展细节的解释存在分歧和不确定性,但我们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主耶稣基督大能降临的历史。虽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握有确据,知道基督必要再来,但在急难、责罚、凌辱的日子,在先知预言的最黑暗时期,我们需要更为专心地定睛在福音的保证上面。 基督再来的教义本身是一个得胜的教义,而得胜则是末世教义的典型特征。“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 16:33)。这句话是上主在最后的讲论中留下的遗言,从此之后,我们要从他仆人的行动、举止和言语中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他们与这世界及其中执政的、掌权的角力,但却摆出得胜征服的姿态,知道他们的主已经战胜了仇敌,在十字架上胜过了对手。因此,他们靠着爱他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 8:37),并且明确宣告自己的信念说,“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么?”(约壹 5:5),“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 5:4).在启示录中,这种精神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因为在那里,虚设的胜利变成了上主及其子民眼见为实的凯旋。写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每一个应许都是留给那“得胜的”,而最后一封信将得胜的仆人与他们得胜的主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体:“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启 3:21)。在预言性异象开始的时候,羔羊展开书卷,代表了胜利的结局。第一个异象就是一位得胜的征服者要出征讨敌,随后尽管他会面临诸般冲突战争,我们对于他最后的得胜已经有了把握和预期。我们得知,他们“胜过他,是因羔羊的血”(启 12:11)。我们听见他们高奏凯歌,手舞棕榈之枝,直等到最后一战中他率领天军横扫天下。随后,得胜者洋洋归来,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 19:16)。 但一方的得胜将是另一方的失败和定罪,所以在启示录中也有审判的教义。今世的君王受了审判。这句话可以作为全书很大一部分内容的总结。基督以世界之王的身份施行审判,于是这世界落入他的审判之中。邪恶势力一度占领这个世界,以及基督必要审判这个世界,在新约之前的作品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最后两封书信(就是彼得和犹大的教导里),上主公正审判的庄严宣告,已经成为震耳欲聋的雷鸣狮吼,完整回应了我们在旧约中早已多次听见的全部先知预言。 我无需特别引述启示录中贯彻这一教导的方式,也不必提说邪恶势力如何以各种强大形象出现,更不必多说上主投下的各种灾难、惩罚和最终的毁灭。基督再来之宣告,一开始就注明了世人之遭遇:“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启 1:7)。这样的语气贯穿了全书。世界并没有一声不发地在上主面前消化,安静地变成上帝的国度。相反,这世界将化为灰烬,承受全能上帝烈怒的酒榨,落入烈焰硫黄的火湖。而且,审判不仅要落在执政掌权的邪恶力量上,也要落在人间万族头上;不仅临到每一个国家,而且落在每一个人身上,落在每一个没有记录在生命册上的人身上。凡不承认这世界将因为背叛上帝而遭致毁灭,拒不接受基督愤怒审判将要成为现实之人,必然会将这整本书从正典中剔除,同时也不得不将前面的每一卷圣书中大量充满生命力的部分撕去。 世界末日作为终末成全教义的一部分,其诸般特征在书信教导的基础之上有了明显的进展。但只有当先知的预言越过耶和华的日子那至大至终的危机之后,这种进展才最为清楚地被我们所看见。主的再来并不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最后一件事情。当他再来结束这个时代之后,当争战已经得胜、审判已经完成、万事都已过去,世界的最后结局才会显现出来,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归根结底,“复原”才是此书的终极教义。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 21:1-2)。就此,我们来到全部圣经教导的顶点。在这最后一步,从前关于未来如何的教义将拥有清晰的定义,给出令人完全满足的答案。人性将要完全——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社会的完善。上帝之城出现——圣洁之城!人性发展的真正趋势要成为现实!上帝古老的应许要全部成就! 请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此书最初读者的语言中,“城”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一个城就是一个完整构建的社区,有自己的居民,建有一组形式各异的建筑物,表明其生机勃勃的生活。它是一个成熟社会最完美的实现形式和最典型的代表,在其中,人与人彼此依赖,关系交杂,协作增进了每个成员的福利,并确保合一的共同体生活。如前所述,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养活自己的居民,也是人类最高福祉的条件。 无需赘言,现实中的城市是如何乏善可陈,我们也无需讳言其失败的原因。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所有族群都饱经外忧内患,经受过各种冲击创伤,往往只能依靠暴力和压迫他人才能勉强存活下来。历史不过是人类社会的记录簿,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庞大帝国不断地走向灭亡。它们兴起又消失,另一个帝国在留下的废墟上重建,最后也化为泡影。甚至从该隐出发建立第一个城市开始,这一无穷无尽的循环就再也没有停止下来。谁要是对曾经和现在遍布人类世界的社会成果进行考察,一定会精疲力尽、心灰意冷,几乎无法从社会的进步和世人的经验中预见到人类社会完善的一天。 然而,人类的天性就是要实现自己受造的倾向,满足自己的盼望。历史让我们绝望的地方,圣经为我们打开了希望之门。事实上,圣经正是一部预备上帝之城的冗长历史记录。从这个视角来理解,圣经的内容将更为清晰。我们习惯把圣经视为一部个人得救的指南。它的确有此功效,但其目标远不是如此简单。它向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个体的恢复,还有社会生活的复原:上帝所创造的不仅是人,还有上帝之城。它所呈现的社会或城市,并不仅仅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而是有其自身的存在和生命;上主在其中得了满足,人也在其中完全实现其命定的目的。天上的耶路撒冷,在上主而言是新妇,是羔羊的妻子(启 21:9),在人而言,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加 4:26)。随着它的出现,上帝启示的救赎之路上升到顶点,而人类的历史也在此终结。因此,圣经的最后几章通过完成全书之前篇章所绘制的蓝图、揭示前面所有步骤所达到的结果,宣告了圣经的统一性。 若是从圣经中拿掉最后“天上耶路撒冷”的异象,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段落、一段崇高的描述、一个重要的启示,还是全书的结论、让之前的一切得到解释和证明的最后安排。于是,我们手中将只剩下一个未完成的计划,在其中人类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神圣的预备也没有取得充分的成果。对于那些不满足个体生命完善的人来说,如果圣经的结尾没有为我们建造一座上帝之城,上帝的启示就不无遗憾,反而留下了许多未得解释的事。但圣经没有使我们失望,它什么遗憾也没有留下。伟大的终末成全历历在目。从最初人类的盼望直到上帝的各样预备,全都无一例外地指向终局。 在这神圣故事的起头,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紧随其后的是那些与他同为应许后嗣之人。他们在世上仿佛客旅,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因为他们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 11:10)。到了时候,神圣的目标逐渐变得坚实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拣选的民族,一个上帝亲自构建的政体,一座圣城,一座上帝的圣殿。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通过上帝奇妙干预和圣灵的激励,这个属世的预表系统被分别为圣,得了荣耀。然而,我们是希望看到先祖盼望的实现,还是希望看到他们所预表的一切恩赐成就?先知和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然后是福音的确认,最后是上帝亲自出手,将整个旧约体系从地上扫除。当约翰写下这段文字时,当圣经最后出现的新耶路撒冷不再是旧耶路撒冷的重建,而是作为预表之事的成就时,旧的系统早已不复存在。 这个异象告诉我们,在蒙选的子民看到他们永久居住的城之前,世间的大戏要先结束,这个时代将要过去,上主要降临,死人要复活,审判要临到,现在的天地要销灭,新造的世界将要出现。 而眼下还是预备的时间。还有许多未竟之事,需要耽延许多的时日。上帝预定了一个新的社会,要从众人之中将其成员一一找出,并将他们聚集在一处。他们也要经过试炼磨砺。将来社会的基础,必须他们亲手劳碌奠定。这个完美社区要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恢复上,也要靠着他们彼此无私的连结。罪已经摧毁了真实的关系,他们必须在废墟之上重新理清头绪。这事的成就,就在耶稣基督里!代偿和赎罪,和解和救赎,这些术语说明了基督中保之工如何帮助我们修复与上帝一度破裂的关系。凡接待基督耶稣,承认他是主的人,就因此进入了恩典之中。罪不再使他们与上帝隔绝,视同陌路。上帝要转脸向着他们,他们也要转向他。他们与天父相交,也藉着圣灵与圣子合一。上帝住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住在他的里面。这样,首先是每个孤独的灵魂在基督里与上帝恢复了关系,随后,当圣徒相聚一堂,上帝的宝座和被杀的羔羊将住在他们中间,他们的共同体要得荣耀,而上帝要永远与他们同在,永远做他们的上帝。 人不仅需要恢复与上帝的关系,还需要加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好。要了解人类的堕落给每个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只要看一眼世界史或社会史的任何一个片段就足够了。不要说全地遍满强暴,就是法律和司法机构本身也无法公正待人。保罗说得不错: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恶行,根源在于人性的堕落。如果我们可以恢复普遍的正义和爱,那么个人内心的幸福和完美就有了保障。基督徒将在上帝之城里得到安全保障,城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是义人,那里的爱将永不止息。 在这个阶段,上帝的教导显然集中在公义慈爱的品格培养上,以福音为基础,激励人彼此相爱。命令的总归就是爱——爱才是人生的最高成就,是上帝育人的目标。这一目标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生活预示着未来,而未来我们要生活在集体社会里,住在联络整齐的一座城里(诗 122:3)。因此,对于接受福音的人而言,上帝已在他们的心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团契基础,教育他们养成爱的习惯,为将来之事做好准备。为了强调当前工作与未来福音应许之间的这种联系,我们的主委托最后一位在世的使徒作为圣经最后一卷的作者——他既是主要的教师,教导我们要爱自己的弟兄,也开了我们的眼,使我们看见福音最后成就的完美。 因此,这个世界是为预备上帝之城而搭建的脚手架。在今世,福音的基本原则得以建立,天国的子民被招聚在一起,受训和预备停当。与此同时,所有的道德品格都在冲突和日常经验中得到了锤炼,但在最后的烈火和永恒的审判将罪恶永远清除之前,虚荣的自负和邪恶的狠毒还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待到巴比伦大城倒塌,上帝之城将显现。 如果个人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理想,那么回到恢复原貌的伊甸园,也许就足以让新天新地的居民安居在旷野,躺卧在林中(结 34:25)。这种对人类幸福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人的脑海中,他们厌倦了社会的混乱、腐败和苦难,甚至认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人性完美的障碍——事实上,这个世界几乎就是邪恶所生长的身体。因此,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希望简化一切社会关系,喜欢描绘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天堂,并要求重新恢复伊甸园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宗教也都以这种方式承认了对人类社会的绝望,无意识中承认自己的计划缺乏真正的社会基础。但上帝的启示并不被启示领受者的期望所影响。尽管其他方案回避人性深处发出的最高呼唤,但上帝的福音定意要实现人性的最大需要。它不仅命定了个人幸福,而且要完善成就整个人类。在全书结束的时候,它预言永生上帝已经为自己的儿女预备了一座城,一个新耶路撒冷。...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7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 ——哥林多前书 1:30 上面提到的经文包含了整个书信集赖以成立的基本思想,并赋予其教义特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一部分圣经与新约前面的部分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如果我们把这些书信视为神的话语,那么就必须考虑它们对教义进展之贡献,因为它们不可能只是简单地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它们或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或者对从前传授的内容加以解释、扩充和重新安排。为此,有必要通过几个重要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福音书教导我们基督是如何向世人显现的,并为接下来的属灵生活预备了条件和材料。我们把随后的使徒行传看作历史性教义,让我们认识到使徒如何向世人传讲基督、总结基督显现的后果、依靠圣灵的见证来宣告基督,并把凡接受基督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教会,开始新的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发现书信加入了教导之中,作为圣灵对成为信徒、进入教会之人的教训。它们是为了教育那些已经开始属灵生活的人——他们已经在基督里蒙召、分别为圣。我们已经看到,基督呼召保罗作为书信的主要作者,本身就意味着这一部分圣经将要教导基督在天上的职分和事工,以及当他在地上的工作完成之后,圣灵在世间的职分和事工。因此,书信的实际教导内容必然与福音书或者使徒行传性质不同。正如基督的显现要为基督传讲的福音让路一样,在世人接受了基督传讲的福音之后,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将会向我们敞开大门。书信正是以新生命的存在为前提,这生命同时存在于共同体与个人身上,而书信的教导将培育和发展新的生命。因此,书信的每一页都表达了同样的基本思想,“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相信,他们彼此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属灵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从何而来?在基督耶稣里! 在基督耶稣里!这寥寥数语的宣告,具有重大意义和无穷后果。让我们试着说明它所表达的实在,因为这句话不是什么象征性言语。这是一个事实陈述,它在属灵意义上的实在性,与我们的身体在世上的存在一样真实。生动地意识到这种实在性,乃是书信无处不在的特征!基督已经显现、被人传扬和接受。那些接受他的人不仅仅奉他的名字被称为基督徒,学习他的教训,追随他的榜样,或者分享他的恩赐。他们甚至不仅仅是一群因他的死而得救赎、有份于他的荣耀之人。这些都是外在的联系,让我们这与神隔绝的生命与他建立关系,就像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教导、施舍或行动,于是二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但是书信的预设是,耶稣的信徒不再仅仅过着一种与他的圣洁生活平行的外在生活,而没有与他在生命上相交。如今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了,他也在他们的里面。 在基督活在世上的日子将尽时,他预言门徒将会在接下来的时代里获得一种明确的意识,乃是他从前与他们同在时,他们不曾知道的:“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 14:20)。书信是对这个应许的回应。它们的作者,是那些照此预言知道这事,并根据这种新认识来思考一切主题的人。作为基督的信徒,他们分享他所做的一切、拥有的一切和完整的存在。他们与他同死,与他一起复活,与他同住,在他里面与他一同坐在天上。当上帝注视他们时,他们的生命是藏在基督里的——在他里面的人,就不再定罪了。他们因他的义而称义,靠着他的爱来爱人。因他是上帝之子,他们也成为上帝的儿女,与他一同继承天上的基业,不久之后,将在他的荣耀中与他一同得荣耀。他们在基督里拥有这种地位,连同他们现在和未来蒙福的保障,都是出于上帝的永恒旨意,在创世之前就已经预定。 正如我们在书信的字里行间时常感受到信徒在基督里获得了新的地位,照样,基督住在信徒里面、与他们整个内在和外在生命同在的感觉,也渗透在书信的每一页里。除非他们是上帝的弃民(被上帝拒绝之人),否则他们一定知道耶稣基督在他们里面。他们现在活着,但不再是他们自己,乃是基督在他们里面活着(加 2:20)。他是他们的力量和诗歌。基督的内住是通过圣灵实现的,所以教导基督在我们里面的经文,同样可以说圣灵在我们里面(罗 8:9、10),或者圣灵在我们里面,我们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林前 6:15、19)。 因此,藉着两种不完全对等、但彼此交织的关系,“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人的生命成为在基督里的生命,并藉着圣父圣子联合这更高的奥秘,显明我们是在上帝里的生命:“到那日,你们要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当我们翻阅书信时,我们会看到这一天已经到来,认识到耶稣所预言的事成为了现实。这个观念构成了书信所有表述的基础,书信作者看待每一个主题的视角,基督徒评判所有品格和行为的标准。 尽管福音书已经事先为我们做好了准备,使徒行传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如今我们才真正进入了这个新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我们从未达到的教义高度。在福音书中,我们仿佛站在那里,看着一座宏伟大厦渐渐崛起,逐渐熟悉其外在轮廓和细节。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大厦的门次第打开,人们蜂拥而至,进入自己的避难所,在其中安置家园。在书信中,我们仿佛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观看它内部的装潢,因为看见可供我们使用的器物是如此丰富,心中惊叹不已。我们是在基督耶稣里了。不久前矗立在我们眼前、吸引我们进入的大厦,如今成为我们站立的地板、呼吸的空气、赖以生活、动作、存留的日常事物。 教会在基督里;她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基督里。他们藏在基督里,在基督里得蒙保守。他们在基督里得拯救、成为圣洁。他们在基督里扎根、建立和完善。他们的道路就是在基督里的道路。他们的信心、盼望、爱、喜乐甚至整个生命都在基督里。他们的思想、言语和行动都在基督里。他们的劳苦,他们的忧愁与喜乐,他们的得胜征服,都在主里。他们在主里彼此接纳,彼此相爱。因着这包罗万象的共同纽带,人与人之间最疏远的距离被拉近了。受洗归入基督的人,就是穿戴了基督;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他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它的影响遍延至整个行动领域,因为上帝的子民无论做甚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他感谢父神。他们所持有的真理就是在耶稣里的真理,引导他们的旨意就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对他们的旨意。最后,若有人去世,他们是在主里死去,在耶稣里沉睡——他们是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当他再来时,上帝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他们要在同一位耶稣基督的生命里,与他一起作王。 “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这不是一句教义陈述,而是对生命的总结。这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吗?福音呼召我们活在基督里,在他里面享受我们拥有的一切,并实现我们将要成为的一切。教义在各个方面明显进展,无论是进入更深的层次,还是涉及更加广泛的领域,都带有这一基本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福音书里的拯救通常是病人的身体得了医治,但它们指向基督在属灵世界的类似工作。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的信心还在较低的层次上,所求之事不过是疾病得医治或从死里复活(这个词在这里不具终极性),但耶稣仍然宣告他的罪得赦免了。福音书也包含具体的邀请和断言:那实实在在对人说话的耶稣,也是要来拯救世界,寻找挽回失丧之人的基督;他呼召世人来就他,好因他的名得生命;信他的人不被定罪,永不灭亡,反得永生。福音书不时提到这样的话语,暗示了救恩的方法。例如,福音书会提到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他要像旷野中的蛇一样被举起,凡仰望的人就可以存活;他要献出生命,作为多人的赎价;他要用自己的血立一个新约,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然而,在阅读书信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基督教义在整体上获得的确定性和发展所震撼。到这时,人们已经接受了伟大真理的第一方面,相信主耶稣会赦免罪孽。如今他们正继续不断地发现新的洞见,越发知道灵魂最初在福音中找到自己的安息与喜乐并非空泛的保证,而是有着值得探索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上帝之道不断地借着基督拣选差派的解读者(使徒)引导他们,他们越发清晰鲜活地看到自己的救恩是如何坚定在基督的工作上,知道自己的信心如何成为得救的不二法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一个关键问题上——罪人如何获得上帝的公义。书信的各种表述都肯定了基督赎罪工作的真实性,论证的每一环节都体现了这样的思路。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罗 3:25)。我们因上帝之子的死亡,得与上帝重归于好。我们因他的宝血称义。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弗 1:7)。我们这些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 2:13)。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 5:21)。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 3:13)。基督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来 9:12)。基督既然一次被献,就担当了多人的罪(来 9:28)。他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来 9:26)。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前 2:24)。你们蒙赎,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 1:19)。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 1:7)。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 2:2)。...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6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罗马书 1:1-7 这段话是一封书信冗长署名的开头和结尾,标志着一系列使徒书信的开端。这个署名形式与前一卷书形成了紧密而有机的结合;通过前一卷书,我们已经知道保罗是耶稣基督的仆人,蒙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并让他去到罗马,亲自在那里为福音作见证。若有人曾经仔细研究他在使徒行传中对自己所传福音和采取立场所做的说明,再来考虑他在罗马书问安部分就同一立场发表的简明陈述,把上帝特派自己所传的福音描述为,“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无疑将更深刻地认识这封书信与使徒行传的关联性。使徒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就像他在前一卷的历史叙事中一样,坚定地沿着旧约之预言和历史路线,以之为出发点,阐明以基督复活为源头和应许盼望的圣灵时代,宣告万民都当信服这真道。 当我们从使徒行传的历史转到使徒著作时,这种连续性见证尤其重要,因为历史从教义中获得意义,而教义从历史中获得权威。使徒行传中的人物和事件之所以重要,因为他们乃是基督为阐明福音真理而命定的。但是他们要阐发的真理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撇开耶路撒冷会议的辩论和保罗在米利都对长老们的劝勉,使徒行传记载的所有演说都是写给那些还没有成为基督徒的。这样看来,基督已经被传给世人——但论到基督,教会将如何言说教导呢? 这个元素在使徒行传中尽付阙如,尽管我们自然想要从中找到线索。考虑到其中提及许许多多的教会,保罗绝大部分辛劳都是为了建立它们,坚固其摇摇欲坠的信仰,这样的缺失尤其显得注目。例如,路加告诉我们保罗在以弗所待了两年,在哥林多停留一年半之久,在他们中间教导上帝的话语,几次重访自己创立的教会,给他们许多劝勉,长期在教会或弟兄家里传道。但是我们没有任何保罗在教会里讲道、教导和劝勉的细节。考虑到我们有着保罗在不同非基督徒群体里布道的样本,我们很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例告诉我们,当人们信主之后,该受怎样的教导。但是,那些认为圣灵规划了整本圣经的人不会贸然发问,因为他们看到,这个遗漏是圣灵计划的一部分,他要通过收集使徒书信,以更有价值和完美的方式为我们提供这些信息。 书信是写给那些已经成为基督徒的。本章开头的引文将他们称为“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随后的书信接二连三的在问安部分重复这样崇高的称呼,提醒我们将要面临的文本,会用深奥的教义来包围我们。无论这些著作在教义上表现出怎样的进步,这个事实才是关键。它必须在主题上有明显的进步,切合因基督显现而给人的良心带来的必然后果。 当我们读完使徒行传并打开给罗马书时,请注意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步。基督显现的事实已经完成,并由上帝亲自拣选的见证人给予完全而确凿的见证。他们不仅为事实作见证,而且总结了这些事实,按照上帝救赎世人的伟大旨意宣告福音的范围和目的,呼吁人们通过悔改相信进入信徒共同体,分享救恩的果实。他们不是凭自己作证,而是靠着从天降下的圣灵作见证——圣灵的见证与他们自己的见证合而为一,圣灵也进驻凡接受使徒见证的人,以启发福音的意义,印证救赎的真理。于是神圣教会形成了,立即显示出自己的扩张力量和合一精神。在它的保护框架内,圣徒共融,同享一灵,所有与基督联合、被上帝分别为圣之人共同参与保守同一份属灵产业。因此,人与上主联合,也彼此联合,并因为罪得赦免、身体复活和永生的意识而在灵里得了安息。就福音的基本条款而言,基督教会的信条已经完成。 这就是使徒行传结束之时,我们到达的地步。有人可能会问,“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基督徒已经出现,并形成了自己的基督教社区。现在,就让他们享用自己手中取之不尽、存到永久的资源吧。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但在上帝的怜悯中,他的教导并没有就此停止。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无论是在知识、道德和社会层面,都需要若干不可或缺、有待发展的元素。基督的启示如同清晨,刚刚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照射到这个疲惫绝望的世界里;福音无疑大大地刺激了人的思想和感觉,最初带给世界的震撼,是现在的我们很难估计的。如此关键的时期,定然需要上帝活泼有生命力的话语继续推动,将人们所领受的原则转化为生活和实践。 上主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并通过使徒在人间的声音满足了教会的需要。他们的书信代表着这一阶段工作的永久记录。他们是圣灵的声音,在教会内部对属于教会的人说话,说明作为耶稣的信徒,他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用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和生活原则。因其形式、方法、作者身份和注重关系的特点,书信特别适合担当这种教学。 首先,请注意,这种教导采用了书信体这一非常重要的体裁。事实上,与旧约圣经相比,书信是新约圣经独有的杰出形式。它提醒我们,如今启示真理可以在众人之间公开交流、平等参与,新约教会这一标志性特征乃是从前所无,表明教师和受教之人因真理而联合,在共同的属灵层面上维系着团契关系。 在旧约中,先知单方面向百姓传授神谕。而使徒则给同在基督里的弟兄们写信,留下开诚布公、毫无保留的解释,也常常情感流露、不能自已——这些都是书信体所特有的。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更亲密的交流形式,通信的双方地位对等,至少应当是对等的关系。使徒教导以书信为主,不仅与先知教导在形式上大有出入,而且与一般的古代教导采用论文或对话体相比,也是甚为特殊的形式。然而,新约书信结合了论文和对话体的优点。一封书信可以准确全面地处理重要主题,但采取的角度与实际生活直接相关。它是为了满足特定场合而写成的。它针对某个具体的心态。它带着作者倾心吐意的情感。它旨在处理紧急情况,作者落笔时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展露无余。从这些方面看来,书信非常适合这样的教导时期:在这个时期,上帝并不采用单向知会信息的方式,而是更多地谆嘱教诲,或者换句话说,不是抽象地传授真理,而是按照领受者的心理状况,依托亲密关系来影响教导的果效。 这就是我们在书信中看到的。受众已经接受了基督。基督徒生活已经开始了。基督教共同体已经形成,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领受的伟大原则。有些原则集中在一处,另一些则放在别处讨论,有些没有被教会完全理解,甚至被人故意歪曲,或实践中误用,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纠正;也有一些属灵原则被教会正确理解、充分应用,甚至让教师的心中充满喜悦赞美,觉得自己可以打开上帝的奥秘,在他们中间讲述完美的智慧。这些心理状况不是个别。罗马、哥林多、加拉太、以弗所等教会,代表了人类思想在接触福音原则时的不同倾向,囊括了不同文化响应福音的典型特点,对于指导后来世代教会的实践,在其中宣告上帝的话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信件最为有效处理的不是各种可能性,而是实际的案例,既有从远处审视所带来的广阔视野,也有倾注个人情感提出的细致应用。因此,书信对真理更充分的阐述,其基础在于福音的首要原则已经深入人心。它的教义更为清晰、确定、成熟和综合,符合信徒已经具备的能力和迫切需要。 讨论过形式的调整,我们接下来要涉猎使徒著作为了完善福音教义而采用的方法。方法和形式之间有着完美的和谐。使徒在教导的时候,更多是陪伴而不是一意孤行的授意与支配。作者没有宣布一连串启示,也没有用“耶和华如此说……”这样使人无法辩驳的套路来阻止人心中的询问。相反,他唤醒人心,激励情感,通过说明自己的做法来引导人的思想。他提出自己的信念,倾诉自己的经验,呼吁别人评判他所说的话,并在上帝面前向他们的良心举荐自己。他接受辩论,不以权威压人,通过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借助对已有经文(旧约)的解释和应用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例如,请读者想一想,在罗马书的开头部分,保罗如何在旧约的帮助下一步一步通过论证,建立了称义的教义。这些事情本来可以通过一位上帝拣选的权威简单直接地向教会宣告,为什么要如此费尽心力,点点滴滴地证明?难道使徒直接宣布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另一种说法才是真理,不足以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争端吗?毫无疑问,保罗可以这样做!但是,这样不足以训练人们的头脑,使真理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或者教育他们活用经文,作为日常生活诸事的恒常指导。 书信中的个人经历和感情流露也是如此,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基督启示如何影响信徒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作者在同一封书信(罗马书)的第7章和第8章中敞开了自己的心扉。首先,他从罪和死的律讨论到在基督耶稣里属灵生命之律,然后告诉读者,在他们的主基督耶稣里,没有什么能使他们与上帝之爱隔绝,他们现在和将来都是上帝的儿女、与基督一起同为后嗣,这极大极多的祝福,是他们心里可以确定的。这不仅是准确的信息,也是有效的教育,表明上帝的启示如何在一个人心里发展成终极而主观的形式,并借着同情和榜样,帮助其他人在心里经历同样的过程,内化上帝的启示。 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书信中的基督教思想教育方法只是把使徒与读者放在同一水平上,以平等的方式交流真理,这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使徒书信还有一种崇高而坚定的权威感。无论是加拉太人的乖戾或哥林多教会的混乱,都可以见证使徒毫不犹豫、绝不妥协的主张。当有必要对以前的启示进行明确补充时,就像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人一些他们从前不知道的事,教导死人和活人在基督再来时如何与主相遇的细节(帖 4:13-17),教义的进展也可以采取先知式宣告。 因此,使徒权威和直接启示赋予了书信自身的确定性和威严,但并没有超越教义的一般特征——基督徒仍然是从至圣者受了恩膏,从上主知道这一切的事(约壹 2:20)。教师的心灵仍然与他们所教导的心灵保持着自由自在的伙伴关系,同时,也在锻炼和教育他们的属灵能力时保持着使徒的权威,以便在他们无法作出结论时给予决断。 接下来,我们转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身份。如果说这种基督教教育计划的形式和方法是其重要特征,那么如何选择其代理人也是一个重要特征。谁是基督指定,作为教会之师的?彼得和约翰,两位首席使徒;雅各和犹大,主的弟兄。我们知道他们曾经与耶稣同在,并拥有他可能交付给人的最高权柄。但是,在这个教学体系中,主要讲师并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甚至他们合在一起也算不上是主要的教师。他们的合著只不过是使徒书信集的第二卷,而且是一本很薄的书,篇幅只有第一卷的五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对第一卷的补充。基督将梳理基督教信仰之各项原则、清晰定义核心教义的任务交给了另一个人——使徒保罗。 将这项极为重大的工作分配给一个没有见证过上主在世间生活,没有亲自看见或听见任何值得一说的耶稣往事,没有亲自服侍跟随过基督的人,难道不是一件大有深意、甚至令人震惊的事情吗?我们还记得在补选马提亚为使徒时,门徒们强调了成为使徒必须的几种资格条件:“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徒 1:21-22)。然而,保罗从未跟随过基督或与其他使徒做伴,上帝却将使徒工作中最重要或至少具有最广泛持久影响的部分交给了他。 保罗在其他方面具备资质,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在他蒙召的时候,这些因素得到了基督公正的赏识和充分的对待。我们所有人能感受到他那积极行动的活力、热切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温暖的情感、温柔的敏感、敏锐的头脑、慎密的思维、对内在生活经验的生动把握、受过严格的希腊和希伯来学术训练、牢固建立在律法和先知传统上的思想、对犹太教错误理论可能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和实际后果有着深刻的个人体验,以及最后,上主如何突然与他相遇,使他从一种独特的视角理解了福音。他比其他人更清楚两种得救方式的本质不同——或是靠着律法行为得救,或是唯独恩典、藉着信心得救;他也靠着自身深刻的经验,比众人更明白,若那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人,使之脱离罪和死的律,将会为一个人的生命带来多大的改变。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与那些曾经与耶稣生活过使徒相比,这些资质胜过了没有亲炙基督的劣势,也解释了为什么基督会专门在使徒中间补充一位在其他方面特别适合这项工作的人,即使他出生太晚,没有赶上前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但是,如果他出生太晚、没有赶上时代这件事本身就是他适合从事这项工作的资质之一,那么我们最好将这一条件也纳入判断保罗一生贡献的原则之中! 请记住,所有的人事,所有历史发生的轨迹,都是上主预见,并由他亲自预定拣选。如果他在拣选和训练了十二使徒之后,又呼召另一个人,无须参与同样的训练,而是特别委派他担任使徒职分;我们不能说这是基督事后的补救,仿佛建立教会是人类发动的事业,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上帝才看出从前的安排不够充分,需要调整一般。我们可以肯定,保罗在基督降世显现的事工完成之后才蒙召,与十二使徒在他显现开始时就蒙召一样,都是神圣计划的一部分;后来的呼召一定与他蒙召从事的特定工作完全一致,就像之前的呼召一样。我们再一次看见,使徒的见证是双重性质的:首先是见证基督显现的事实,其次是见证福音对人的属灵状态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那些蒙召见证上主之言行、思想和世间生活之人,必须是曾经与主亲密交往,在心里打上了基督圣洁形象的人,他们要向人见证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那些符合资格的人已经尽职尽责,使用四重福音将自己所知的耶稣介绍给世人。但信徒也必须受教,认识这种新的属灵生活之全部含义。使徒关于这个主题的教导永远沉淀在他们的书信之中,而这些书信很大部分的作者,又明显地落在一个特殊的使徒职分上。我们自然会设想,使徒在教导中会大量引用我们主耶稣的话语和行为,作为指导教会的丰富素材来源。但是我们在书信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引用,甚至暗示也很稀罕,直到读到雅各、彼得和约翰书信,才再次听到了他们转述上主(也是我们的主)的话语,回到福音书熟悉的氛围。教会的伟大教师没有这样的往事记忆。他与主的关系是在耶稣得荣耀之后,从圣灵的时代开始的。如果其他人是见证基督显现的使徒,那么他就是见证福音大能的使徒。在他的教导下,我们从耶稣的生平、品格和话语所生发的教训,进入对救赎、与神和好、永远之救恩的独特阐述——这些概念和现实,都是基督显现的结果。...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5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 ——使徒行传 5:42 耶稣基督升到荣耀中,圣灵降临到人身上。正如所看到的,这些事件并没有结束启示的进程,而是开启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完全确信,我们从前的教师仍然是我们如今的教师,而他的第二种教学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先进。我们现在需要问的是,第一,教导的侧重有何变化,第二,教义的推进现在将采取何种计划展开。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使徒行传这本作为导论的书卷,了解福音真理传播的外部历史。虽然历史记录不是对教义的阐述,但这样一本书仍然会呈现教义的一般特征,并澄清教义成熟的手段和步骤。这正是使徒行传的目的——一个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目的。 有些作品浑然天成,举重若轻,若只是草草浏览,好像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写成这样,或者它们只是一时冲动的游戏之作。然而,更细心的学者会意识到,要写出这样大巧若拙的作品,其作者必须有着奇异的天赋,依靠整体设计和准确选材,才能安排好看似偶然的事件。使徒行传就是这样的杰作。它的叙事生动丰满,风格灵动简洁,笔触自然轻松,带领我们经历了一段无比有趣、又极其重大的人类历史时期。它描述的这个时期,将会推进福音,检验神的儿子降世为人之果效,揭发基督赐给人类新生命之本质,在斗争和征服的过程中彰显福音的大能和真实。在这个时代,教会正逐渐脱离犹太教的外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大公性;教会将检验自己的资格,承认自己的命运,向着胜利发起冲锋。在这个时代,人们心中充满热情,乐于效法遥远时代的榜样;许多圣洁英勇的人物登上了庄严而激动人心的历史舞台,行出神迹奇事,通过他们的辛劳、冲突、痛苦和旅程,透过他们与所有阶层的碰撞,产生了无数令人神往的故事,其素材之丰富,让历史学家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然而,所有发生的一切似乎带着一种明确的目的,很容易被人所忽视。作者没有事先宣告自己的写作目的,其无拘无束的裁剪、轻松自然的风格也没有透露一丁点暗示。我们感觉自己在阅读几位使徒的轶事或个人回忆录——事实上,一些评论家把这本书视为作者随意收集拼凑的故事集,或者是在保罗的旅行日记中随意插入了彼得生活的片段。但我们知道路加拥有聪明、好奇的头脑,也有收集相关信息的机会,从一开始就理解发生之事的意义,并熟识那些从起初就亲眼见证和传讲上帝之道的人。他对使徒工作的了解,远远超过书中记载的这一点故事。例如,他知道约翰或雅各的工作,掌握着此书没有记录的诸多有关活动和事件。事实上,我怀疑是否有另一本书比使徒行传更清楚地体现了历史研究领域细心观察、刻意选材的原则。 诚然,作者没有说明自己记录某一篇讲道、却没有收录另一篇讲道的具体理由,也没有告诉读者为何他会详细记录一事,却在另一件事情上轻轻带过,然而,当读到此书结尾时,我们却可以从结果中看到原因。我们发现,使徒行传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使我们能够追溯基督教会各种观念的实际发展过程——首先是与其发源地犹太宗教之关系,然后是与更广大的世界发生的关系——当时,世界正向福音敞开大门。当腓力或司提反、彼得或保罗的言行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我们感觉自己也与他们同在,经历各种惊心动魄之事;但是当书卷后半部分彼得毫无预告地离开之后,或者当我们读到保罗住在罗马两年之久,却发现此书嘎然而止,我们就会明白所读的不是他们的个人回忆录,而是历史的某些高光时刻借着他们的职业生涯片断,引人注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单独考虑这本书,其最终结果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若将它放在整本圣经中来审视它的地位,观察它的功能,思想它与后面书卷的关系,我们将更为清楚地看到它在教义发展史上发挥的作用。 这样说是不是显得太过分了?毕竟,无论使徒行传的作者有多少设计,我们都不能把此书进入圣经正典,被放在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之间,归因于他事先的谋划。然而,教会一向认为,还有另一个伟大心灵主宰着这些书卷的写作,也是这个伟大心灵决定要赐给我们一部圣经,并亲自指导了圣经各个部分的写作,使它成为现在的样子。当我们考察使徒行传在新约教义进展中所起的作用时,正是采用的这种圣经观。为了回应上述疑问,我想指出使徒行传带来的三个无可置疑的后果。 首先,使徒行传确立了使徒教义的神圣权威,因为他们被圣灵充满,充当了主耶稣基督在世上进一步阐明教义的代理人。作者在最后一章里,主动讨论了使徒行传的这一首要写作目的。其次,它体现了使徒向世人所传授教义的一般特征。第三,它追溯了基督教义逐渐成熟的外部历史步骤。现在我们要考察此书的后两种职能。 使徒行传中基督教义的一般特征,在其文本中有所体现,“他们就每日……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类似的表达随处可见:“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 8:5);“他向他传耶稣”(使徒行传 8:35);“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徒 9:20);“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徒 11:20);“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徒 17:18)。福音书中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宣告。福音书宣告的主题是上帝的国度,不是基督本人。耶稣前来,为要传讲神的国。与其说他的比喻和一般性教导关涉他自己的身份,不如说聚焦在天国之上。他差派门徒出去传讲上帝的国度,甚至要求他们不要对人说明耶稣是基督(太 16:20)。人子在死里复活之前,禁止门徒将所看见的事告诉人(太 17:9)。由于缺少他自己或仆人的说明,我们发现施洗约翰也感到不安和困惑,曾经派出几个门徒去见耶稣,希望听到他亲口宣告。群众后来抱怨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诉我们”(约 10:24),大祭司也因为无法寻到耶稣公开见证自己是基督的把柄,只好半带着祈求地问他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可 14:61)。 然而,使徒行传里福音传讲的基调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耶稣基督降世拯救,逐渐成为福音信息的主题。基督正在不断向世人显明,四卷福音书似乎有一个清晰的计划,要引导人类在寻找天国的旅程中,将他们的目光逐渐定格在主耶稣基督身上。福音建立在犹太人对上帝国度的古老期盼之上,但现在需要解释这种期盼如何在耶稣身上得以实现。上帝应许的实现过程,就是基督真理的展开历史。基督的显现已经完成,天国近了,凡接待他的人,就可以进入。他战胜了死亡,清除了障碍,向所有信徒敞开了天国的大门。故此,那从前吩咐人不可随便说明自己是基督的,如今要求以色列全家“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徒 2:36)。事实上,他们要向天下万民宣告这个事实,一个也不遗漏。 正是讲道性质的这种变化,帮助我们理解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在布道效果上的惊人差异。大约三年之久,耶稣在圣殿、会堂、私宅、海边和路边传道,但他只留下了一小群自称信徒的人,而且就是这些人似乎也常常疑惑,不确定所信为何。在耶路撒冷的一次重要聚会上,与会人数大约一百二十人(徒 1:15)。当时所有号称耶稣门徒的一共不过500人,这是我们后来听保罗说的(林前 15:6)。然后,耶路撒冷那次聚会之后几天,彼得就高声对群众宣讲福音,那一天约有3000人加入教会。上帝之道继续推进,信徒人数不断增加,甚至许多祭司也信从了这道(徒 6:7),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追随(徒 21:20),教会在外邦人中间遍地开花,在帝国各处仿佛雨后春笋。...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4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 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使徒行传 1:1-4 以上经文将新一阶段的历史和既往的教义联系起来。圣经中有些整合各个部分,帮助我们把握整体连续性的作品,特别值得重视。约翰福音20章结尾,看起来就是福音书合适的结束,也是预定的结论。然而,福音书作者又增加了一章。乍一看仿佛是事后的想法,但从本质上讲,这一章把四福音书与新约后面的作品联系起来。主不再与他们同船,而是朦胧地站在岸边。他从那里发出指示,在门徒看似孤立无助的劳作中显明自己的大能。然后,他指派他们喂养他的羊,最后,隐约暗示了两位首席使徒未来的命运。 同样,使徒行传的开头与在前面的福音书记录无缝对接。它把我们引向前作——一本从头至尾记载耶稣言传身教的福音书。它迅速地回顾了使徒们与上主同在的最后时刻,强调他们是主选择的工具,预备要完成他留下的工作。后续的历史就是以这种方式与过去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拼接成为一个整体。教会在地上的建立,乃是由上主亲自开始,并由同一位主拣选使徒,继续加以完善的事工。 前一本书(路加福音)并没有把耶稣一切言行全都传给我们,而是把耶稣在世上服侍、直到被上帝取走的那一天所有的作为和话语留给了我们。随后的著作旨在告诉我们他升天之后继续从事的工作和教导之事。 当我们越过这一分界线,进入新约教义进展第二阶段时,有两点需要加以注意。首先,新约作品具有连续一致的权威性,其次,教导的方式从此有所调整。我们自然希望考察第一个事实的证据和第二个事实的理由。 首先,我们转向摆在我们面前的书卷,看看它们显露出什么样的证据,证明在教导的第一阶段不言而喻的神圣权威继续存在于教导的第二阶段,或者换句话说,和福音书的启示一样,新约的这一部分也属于上帝给人启示的真理。 使徒的教义著作以使徒行传作为序言,首先告诉我们使徒做了什么事工,再引入他们的教训。这本书以基督在地上的最后遗言开始,提醒我们他亲自拣选了使徒,交付给他们使命。然后他就离开了,留下他们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然而,直到应许的圣灵降临,他们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件事表明他们心中笃定,知道从前指导他们的那位现在仍旧定意要指引:“众人就祷告说:主阿,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徒 1:24)。这种语言暗示,他们仍然觉得自己与主保持着亲密关系,虽然如今已看不见他。不久之后,应许的恩赐降下,圣灵的时期开始了——他们把圣灵视为耶稣的事工代理和恩赐:“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 2:33)。 这种把圣灵的运作视为主耶稣在继续做工和教导的观点,贯穿了接下来的整个历史进程。历史正如上主所应许的那样展开,“保惠师要到你们这里来”和“我要到你们这里来”,只不过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关键时刻以及以后的每一步进展中,上主的操作都清晰可见。 向埃塞俄比亚那位进犹太教的太监传福音,向外邦人传福音,允许外邦人进入教会,都是教会早期取得的进步。在每一个决定性事件中,上主都施展了手段——差遣天使通知腓力和哥尼流,赐给彼得异象和声音,让外邦皈信之人经历第二次五旬节一般的圣灵浇灌。当福音外展进入最伟大一步时,教会的元首(基督)指派了一位新的使徒,使得福音的教义和命运可以在他手中得到广泛而独特的发展,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人(对于今日某些研究这些文本之人而言,似乎仍然有此感觉)觉得这几乎是另一种福音。 上帝采取了惊人的手段,以认证这种教导是出于他的旨意。主亲自出面传福音使保罗归信,又亲自教导、差派和指引他。保罗行在路上,主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用太阳一样明亮的光照耀他,用天上的声音对他说话,叫他的名字,说服他,接纳他,指引他,吩咐亚拿尼亚关照他,并(显然是一再的)宣布他是主亲自选定要使用的器皿。 保罗随后的经历不断见证了同样的神圣干预,尽管他的每一个行动都让人怀疑,不知道他做这样的事究竟是自己还是出于基督。当他渴望服侍自己同族的百姓时,圣灵立即强迫命令:“后来,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主向我说:你赶紧的离开耶路撒冷,不可迟延;因你为我作的见证,这里的人必不领受……主向我说: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徒 22:17-21)。当他在安提阿城安顿下来担任教师,圣灵又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徒 13:2)。圣灵阻止他前往亚细亚和庇推尼,呼召他将福音带到欧洲。在哥林多,主亲自发声,指示他留下来。在耶路撒冷,当他心灰意冷,甚至对自己所走的道路有所怀疑时,他的主亲自向他显现,保证他过去为福音所作的见证已蒙悦纳,并宣布他要去罗马作见证;最后,在沉船海难中,当所有得救的希望全都消失时,他却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清楚了上帝的旨意: “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徒 27:24)。 在教会建立之时,已经在门徒众目睽睽之下升上高天的基督,如今继续出现在事工现场,指引着使徒。他的使徒不仅按照他过去的使命行事,而且在他当下的指导下行事。他并没有完全隐去,消失在他们视线所不及的云彩之外。他的声音仍然传来,他的手仍然伸出,天空偶然裂开,他的光芒仍然闪耀。这一切显现、声音和异象并非偶然的恩惠。它们出现在那些决定福音走向的关键时刻——神圣指引出现的时机,证明整个历史都在神圣指引之下。历史巨轮往前冲去,避开了暗礁,穿过汹涌的波涛,始终保持自己的航线。船员们忙碌操作,但没有设定航向。我们可以看到舵在有力地转动着,甚至不时能看到一只坚定把握着它的手。没有偶然性,没有风或水流能够影响航程,上主亲自驾驭着航船,只有他知道这船要去往何处。 使徒行传所显明的神圣指引,乃是行动的指示,而非教导的指引。它引导福音进入各地,而不是进一步归纳福音。在本书中,我们主要关心福音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它的传播过程。然而,在使徒时期,这两种进展并行不悖,连贯一致。上帝对福音外展的指引,保证了上帝对福音型构的引导。在前一个阶段,耶稣所行之事证明和支持着他所教导之事。在后一个阶段,他继续指引和介入使徒的行动,保证了使徒教训是在延续他的亲自教导。这个推论是自然的,其意图显而易见:如果导论性质的历史记录(使徒行传)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显明了上主指引的迹象,那么在随后的教义书卷(使徒书信)中,我们也必须仔细寻找他指引的证据。只要我们将教导视为行动的伴奏,这样的推论很容易看出。若我们认识到,使徒的唯一计划和目标就是向世人宣告真理,这一推论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使徒行传中记载的事实不仅是书信中教义具有神圣权威的保证,使徒的行动本身也是完善教义的手段。在圣灵的引导下,当福音经历了与当时犹太教的冲突,从希伯来人传播到希腊人,再到大流散的犹太人,然后是敬畏上帝的外邦人,直到更遥远的异教徒;当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安提阿,再到哥林多,甚至到了罗马;当它首先通过彼得,再通过保罗带给我们,它的教义在每一步都变得更加确定而丰满。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迫使每一位使徒作出决定。领受真理之人的思想传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这并不要求使徒发明新的真理,而是需要开发已有真理的新应用。教会的成长和基督徒生命的进步,引发了之前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也见证了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帝对历史事件的引导,只不过是他引导教会精进教义的神圣手段之一。如果是上主亲自干预,差遣彼得去到凯撒利亚,呼召保罗在外邦人和君王面前为他的名做见证,那么不仅这些步骤,而且它们在教义上的后果都清楚地包含在上帝的旨意中,打上了属天的印记。 除此之外,我们不知道还能从使徒行传中获得什么教益。它为我们刻画了福音进展的外部场景,目标就是要记录事件的进程。我们可以带着充分的信心,从使徒行传进入到使徒书信,知道手中的历史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书信包含了主耶稣亲赐的教义——如果这些教义看起来比基督在世时亲口所说的话更进了一步,这进步也是由他亲自推动的。 书信中最多的是保罗的作品。它们显然带有他的思想痕迹,甚至这些教训可以称得上“保罗的教义”。但这仍然是百分之百的基督教义吗?或者它只是基督教义的一种变体,仍然处于原始真理允许的范畴和形式之内?或者,它是一种象征,表明教会中各种合法的思想体系可以共存?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是:保罗在圣经中所说的,是否被教会当作耶稣的声音?作为历史记载的使徒行传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提到过使徒保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蒙上主亲自拣选、呼召、差派和具体指示,以及上主如何在他的行动最为可疑的时候给予他确认,在他最为孤立无援的时候与他同在,指引他的去向。但还有一个比这更直接的答案,就是他自己的证词。 在保罗的作品中,他通常会小心翼翼地明确自己的使徒身份,提及这身份是上帝亲自指派,并带有上帝认可的印记。保罗对自己身份和蒙召的强调,与他人质疑其使徒职分、从而有损其教导权威性的程度成正比。在加拉太书信中,当他必须坚持自己的福音乃是唯一真正的福音时,我们看到他精确地反驳了那些否定自己使徒权威的人:“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加 1:1)。他宣称自己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他的,乃是那坐在天上宝座的耶稣基督亲自启示给他的(加 1:11-12)。因此,他将蒙召做使徒的权威,与自己在使徒职分上所作的教导联系起来。但他还更进了一步,断定这些教导本身就是从主耶稣那里领受的,其权威性并不亚于他所领受的使命(加 1:6-9)。...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3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 希伯来书 2:3 我想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因为它提到了一个符合我们当下思路的事实:这伟大救恩起先是由主亲自讲说的,后来则由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来 2:4)。 新约多次提到说,旧约的话语乃是借由天使所设,由天使所确定,或者说,由天使所传(徒 7:53;加 3:19;来 2:2)。这些服役之灵——上主的使者和仆人,起着引入预备系统的作用。另一方面,新约的救恩不是由仆人介绍给我们,而是由上主亲自带来。他并不仅仅提供了救恩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亲自降世显现,做成救赎大功。他既是这救赎的信使和教师,也是其创始成终的作者和赐恩者。救恩完全由主做成,也始于上主的宣告。福音最初出自上主之口! 然而,当上主个人的事工结束时,救恩的话语只达到启蒙阶段,尽管这乃是后续教义发展所必须的最重要阶段。我们如何看待上主亲自教导的话语,视其为已经完成的终极之道,还是圣道的开头,将会对处理后续教义发展阶段的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命题:首先,福音书中上主的教导蕴含了所有基督教义的实质内容,但不具有终极特征。其次,上主在福音书中的教导有一个明显的推进过程,但在其最高点却亲自宣告说,他留下的教义尚不完整性,并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阶段的教导。所以,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福音书中上主的教导蕴含了所有基督教义的实质内容。 上主的教导是自然而有机的。根据场合,他随意地给予教导。他在世间游行,所遇之人的性格、言语和行为极大地塑形了这些教导的特征。他的教导从当时的环境和场面中借用了各种意象和比喻。像这样的教导似乎不可能系统性涵盖整个真理体系。我们应该预料到它是片面而零碎的,根据场合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完整的,在另一些方面则有所不足。 同时,上帝之子的显现并非偶然,也不由环境决定,而是上帝的预定。因此,一切场合和条件安排必定有着完美的天意护理,才能让他以这种方式说出上帝之道,顺利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意味着,当他降世为人之时,一般性的宗教气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日渐增强的反对以及他在生活中偶遇之人的状况、场合和处境等等,都在上帝的护理之中,以有效地完成他的使命,成为人类领悟真理的教师。因此,不仅在他的演讲中,而且在他短暂的谈话和突然的回答中,在可怜之人的呼吁、敌人的诱惑或门徒的错误中,在他对恶人的强烈谴责或对软弱者的温柔安慰中,基督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表达,神圣之道逐渐丰盈起来。 例如,罗马书关于“称义”的整个论点,都围绕着这样一句断言,即“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 3:14-15)。加拉太书对基督徒地位之阐释,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 8:35-36)。希伯来书有关献祭的教义,下面一句就暗示了全部的意义:“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 22:20)。不难看出,书信中扩展的每一条教义都植根于基督在福音书中的某句话,而圣灵向使徒启示的每一真理,其发端都是人子口中所出的话语。后来的启示可能会扩充较早的启示,可能会显明其意义、定义其应用,但较早的启示仍然是后来启示的支柱。我们对新约每一部分的初步了解,都要归功于我们主在私人交流中谈到的救恩信息。按照使徒的话说,我们仍然以主耶稣的话语为指南。然而,主耶稣的这些话语并不具有终极性。福音书所传达的教义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组合和发展,也留下了这样进展的空间。 论到其形式,特别前三卷福音书的教导,我们的主一般采用比喻或箴言。但上主常用比喻和箴言的特点,并没有被其仆人所效仿。众所周知,箴言的本质是抽离特定场合的智慧言说,因此它可以超越时间,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在简短的言词中蕴含丰富的含义。它非常适合表述基督教思想的伟大原则,使之在人世间流传,无远弗届,经年累月。然而,这种教学形式只方便知识的引入。它似乎旨在通过片段的真理及其象征,刺激头脑的思考,唤醒人们的探索精神。我们的主说,“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太 13:10-14、35;路 8:10),暗示这种形式的指导,适合于预备和试探阶段。针对普罗大众,我们主的教导主要是这种性质,但对他的门徒来说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他们知道,至于其他人看来,不过就是比喻(太 13:11;路 8:10)。 虽然这种说话方式在门徒受训期间得以广泛使用,但上主向他们保证,将来的教导将与过去不同:“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的告诉你们”(约 16:25)。 当他开讲登山宝训时,他给出了道德公义的伟大原则。但是,我们需要通过他的晚间私人谈话或回应对非信徒的挑衅,看到他在朋友坟墓前的叹息或悲伤,才会对他赐下的救恩奥秘有了最朴素的确据。即使在他平常的谈话中,我们也意识到字里行间隐含着其他真理,比那些宣布出来的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本来就不打算成为最终的真理形式。它们宣告着一个即将成形的真理体系,在其中,他所说的一切都会凝聚成为一体,他那些简短的格言将在体系中扩展完整。 如果耶稣个人教导的形式和方法暗示这并不是他教导的全部,只是真理的启蒙阶段,那么当我们考虑基督教义的实质时,将会更清晰地发现这个结论。...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2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马可福音 1: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带领我们来到敬虔之奥秘、世人之救赎、充满诸天之荣耀和那永远长存之国度的开端。马可采用的开场白,暗示福音是一个既定事实和完整计划,而他打算回到上帝最初向世人宣告这一事实的时刻。根据这位福音书作者的说法,福音并不开始于耶稣诞生、天使传信让极少数人知晓的时候,而是从约翰在旷野施洗开始,以基督耶稣主动出现,公开宣讲自己的话语作为起头。 彼得也认为,福音公开传播的这一刻,乃是整个福音的历史性发端:“神藉着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这都是你们知道的”(徒 10:36-37)。 保罗在向犹太人传讲救恩之道时,从约翰为基督预备道路,第一次向以色列人宣讲悔改的洗礼算起(徒 19:4)。 然而,用来宣告耶稣公开事奉生活起头的经文,同样可以适用于基督的一生。作为事实的福音从道成肉身开始,并在复活时成全。作为教义的福音从耶稣的第一次传道开始,并在圣灵降临时期成全。当上主离世升天的时候,他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福音素材,但对福音的阐释才刚刚开始。按照门徒日后的理解,圣道的“开始”及其“成全”,定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期。 当他们生活在圣灵的时代,将基督福音完全的祝福带给他人之时,他们会记得自己初遇耶稣的那几年,如何藉着眼前发生的事,逐渐被福音所吸引的。他们会记得自己从前对这些事实的理解是多么不完美,在耶稣教导这些事的时候无法全部领会;他们那时费尽心力也无法完全明白上主的行事,但这些事情的意义日后却慢慢显明(见约 16:13)。对他们来说,那几年似乎只是启蒙阶段——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事实正是如此。耶稣所传的福音,还有若干主要细节需要应验,在此之前,其意义无法完全显明。当历史事实尚不完整的时候,教义必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前面这句经文不仅刻画了福音的起头,而且准确介绍了基督在肉身中显现时的全部光景。福音的起头,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耶稣从公开服侍直到被接上天为止所有的活动和教导。 对我们来说,神圣教导的这个阶段由四位福音书作者所记录。让我们先从整体上考察这几件作品,将其视为整个新约中基督教义有序发展的起头,然后再单独检视它们每一件,辨别它们在各自的局限下如何系统性地推进教义发展。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观察这四卷福音书如何落位,按着现有的顺序履行它们作为新约中基督教义起头的功能。基督教义涉及若干历史事实,以及那位道成肉身活在世上、让人可以亲密交往的(基督)。所有被教会视为生命之道的根基,都建立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人手触摸的事物之上。 在我们得出任何推论或应用之前,历史事实本身必须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平铺直叙的言行记录,几乎不表露感情的简单历史叙述,没有明显计划或系统的事件呈现,罕有评论或反思,甚至偶尔出现一句解释就会使我们震惊不已——这就是前三卷福音书的特征。它们构成了后来所有基督教义的基础,提供了所有素材。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作者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事实,对耶稣充满热爱,再读到这几份平淡如水、冷静峻严的编年史,就知道这实在是一件最引人注目的文学事实。他们的叙述不加任何外部评论,只有众目睽睽之下的事实,教导我们与那活在世人中间的基督接触。福音书明快上口的风格,让我们以最清晰的方式了解场景、事实和基督的位格。 这一教导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首先把客观事实与鲜活人物形象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再借着对这段历史的四重复述,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印象。上主四次在恩典和真理的荣耀中从我们面前走过,无论每一卷福音书有何主题上的偏重或变化,它们都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四次重复刻画了基督的死亡和复活这一伟大事实。在历史事实和救主的形象被一个接一个的见证所证实之前,我们不会推进到更深入的启示之中。 在圣经的末尾,当圣书就要完成时,我们的目光将再次回到福音的起头,回到那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实在根据: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證,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 1:1-3)。 我们面前的这些使徒,不仅在谈论他们与主的属灵关系(只有在他离开后,他们才完全理解了这种关系),而且讲述了他从前在世上与他们同在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回忆。正是由于这个事实,他们的见证是有效的,并且对我们来说也是真实的。“[他]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约 1:14)。我们仿佛亲耳听到了从他嘴里说出的亲切话语,随着他经历各样事情,通过他的视角、行动与讲论来体会,感受他的辛苦、受难与死亡。我们站在耶稣的十字架前。我们进入那空荡荡的坟墓。我们看到他受难之后的复活。他将遍布钉痕的手足伸给我们观看。我们随他去了伯大尼,看他举手向天祝福,注目在遥遥升上天际的他…… 随意翻开福音书任何一页,栩栩如生的上主就在我们内心活了过来。我们会再一次感到自己没有被狡猾的寓言所欺,也不是在追求某种理想,或者徒然把握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对那位把我们称为朋友的救主感同身受。我们放下了怀疑和争议,也不再批评或理论。我们重新拥有了小孩心性。我们坐在耶稣的脚前,那印因着他的同在而生发的信心渐渐生长,勃然萌发,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出于这个原因,我劝读者诸君——尤其是那些善用抽象观念思考的人——把研读福音书当作习惯吧,以便从实在而单纯的信仰中得到启示。福音故事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对神学家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无论他们采取系统神学的整齐进路还是自由的思辨都不会例外。因为,除非使用合适的解毒剂,抽象的思维和教条式讨论会影响灵性,耗尽生命。为此,没有一种解药能像阅读福音书、不断回到历史场景那样有效——在这些场景中,上帝的话语已经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福音的第一堂课。 事实上,拥有四份基督在世上生活的见证,比起只有一卷福音书(无论单卷福音书多么完整)效果完全不同。比起一个长长的画廊而言,若一个画展(请允许我使用这样的比喻)布置了四个大厅,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欣赏,也更有宾至如归的体会。许多福音故事段落重复地摆放在略微不同的光线下,与其他故事组合成不同的联系,导致这些事实更深地沉入内心。 人们为了比较分析福音书的特征,已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许多人尝试协调或重建它们,以确定作者们的观点,解释他们在选择上、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上以及在耶稣各篇讲论(discourses)素材安排上的差异。显然,这四部福音历史乃是根据作者各自的选材谋篇原则编辑而成的,其依据的原则难以确定,但从结果看,我们得以从四个不同侧面了解同一位主要角色:神圣的立法者、大能的行神迹者、人类的朋友和上帝的儿子;四个侧写,但只有一幅肖像。 若只有一幅图画,无论多么完整,仍然会给人留下这是一个人怀着偏见记录的印象。谁能说其中哪一部分不是由于证人的视角误差造成的?如果我们有另一人的证言,也许所得的印象将大为不同。但事实上,我们手中有着四个不同的侧写,却构成了一幅一致的图像。它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绘制,但无论样式如何,都是同一个耶稣。概念的统一严整,证明了它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感觉到耶稣历历在目,就在面前。在世人之中,没有那一位的形象比我们所拥有的这位来自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更清晰、更生动、更真实、更确定。 耶稣基督不仅通过他的事工创造了福音,用他的话语传讲福音,他还教导说他自己就是福音:“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约 11:25)。后来,使徒称他为“我们的和睦”(弗 2:14)、“我们的生命”(西 3:4)、“荣耀的盼望”(西 1:27)。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 1:30)。那些得救的人是有份于基督本人的(来 3:14),而不仅有份于他的恩赐——无论这恩赐是恩典还是荣耀。...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展 | 前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1章 新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2章 整体审视四福音书 新约教义进程 | 第3章 福音书蕴含了后续一切基督教义的种子 新约教义进展 | 第4章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新约教义进展 | 第5章 使徒行传:使徒福音教导的本质 新约教义进展 | 第6章 新约书信:圣灵对教会说话 新约教义进展 | 第7章 书信揭开了历代的奥秘 新约教义进展 | 第8章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新约教义进展 | 尾声 新约教义进展 | 译后记 1 新约 “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约 17:8) 信条和教义的整个结构,都建立在上述经文所给出的真理之上。这句话是传道人权威的依据、信徒的保证,也是教会存在的基础。它是基督教教义的根源。我们所有的见证、指示和劝勉,都来自于父赐给子、子又赐给他仆人的真理和生命之道,其不断改变人心的大能,也端赖于此。 我们的职责是把这些生命的话语传达给所有人——因此,我们持定圣经,成为上帝呼召的传道人、传教士、牧师和教师。但是,圣经时不仅呈现出上帝完整的启示,而且记录了启示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启示的各个部分和特征自然而然地按照某种顺序逐渐呈现,直到成为现在这样的完美形式。因此,圣经之中另有天地,其中蕴含着盼望与回顾、准备和完成,而且不同的部分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和圣经的各个部分一样,都是圣经实在的组成,若有人想要正确把握圣经整全的教义,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各个部分之联系。 通常的圣经研究致力于仔细查考各书卷的内在特征,或者比较它们在特定教导上的差异。然而,在本书中,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新约成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把新约正典中各书卷按照现在的顺序安排,上帝的启示得以成全。 正如本章开头的经文所说,基督所赐的道,乃是绝对而无可争辩的圣道。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或理性推断,从事物的自然秩序中发现上帝存在的证据,但圣经才是最清晰、充分的启示,可以在最强意义上被称为上帝之道。但上帝并不是赐给了我们一本单独的书,而是赐给我们许多书卷:若干独立而清晰、有着确定边界的作品,共同组成神圣之“道”。 旧约先知经常提到耶和华的话语“临到”他们,但上帝接着他们所教导的,只是导言性质的事。那些领受上帝话语之人,最终迎来了那位自己就是上帝之道的基督。道成为人,成为唯一真实永恒的先知,成为上帝的思想和人的思想沟通的媒介。他的肉体就像天地之间的幔子,以这身体降世的神子,从天上领受至圣的奥秘,又将它们赐给人类。他从上帝领受什么,就向人见证什么。他向世人说明,当他与天父在一起时,亲眼看见上帝所做的工作。他向世人讲述了自己在天父面前听到的话语。当他要离开尘世,结束自己在地上的教导时,他举目望天,说:“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如果我们需要确据,证明人真的领受了上帝之道,似乎不可能找到比这句经文更高的权威、更明确的断言或者更加无条件的陈述,来支撑我们的信念。 然而,我们能假设这神圣教导与新约的记载相吻合吗?我们能把新约等同于这神圣教导的延续吗?或者,我们能拒绝这样的延伸吗? 乍一看,圣经似乎暗示我们,应当把教义局限于主耶稣在世上服侍的几年亲自教导的话语。如果我们超越这限制,把人嘴里所说的话也包括在内,岂不是等于把自己的想法加入了教义发展的进程之中,使其存留到世界的末了?若真的如此,基督教真理的神圣传播过程,就不再与新约的内容完全一致。它要么只包含福音书,只给我们留下对特定教义的简短总结,要么通过无限的续集来延长,使得教会怀疑自己所传承的信仰实质,更怀疑它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圣道应该由何种文本构成呢?我们当在何种限度内寻求上帝之道?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在福音书中承认的权威与后来成书的新约圣经性质不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在处理福音书之后的教导时,就必须改变原则和精神。我们应当在神圣的教师(基督)面前默默屈膝,但在面对他的追随者时,却可以自由地辩论。只有基督最初的言论,才是我们安全站立的磐石。如果我们打算把圣经的权威从神子赐给人的话语扩展到那些最初领受这些这些话语的人(使徒)留下的话语和推论上,我们必须更谨慎地审视自己的立场。因为,我们如今所站的乃是不断变化的流沙,我们面前的道路遍布崎岖,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在新约的第一部分(福音书),圣经才是上帝对人讲话。其后的部分,似乎只是人们对圣道的理解。于是,我们只能把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当作“教会史”的初章来看待。事实上,它们只是人类试图理解神圣真理的少数样本而已。诚然,它们将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标本,因为它们是在特殊优势下产生的。但是,就像任何人类理解一样,它们受到人类作者个性和历史地位的影响,并不是永远稳固的真理典范。在耶稣说出约翰福音17章8节之后,“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上帝的话语是否已经完成?或者,教义的发展还缺失必要的环节,有待将来的补充和完善?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是本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此之前,还有第二个问题等待我们回答。如果我们看到,主曾经亲口否定这样的意见,并不将神圣权威限制在自己口中所出的那些话语中,我们又该在何处设立神圣教义的边界呢? 如果新约第二部分的作者明确声明,他们的作品只是复述从前从主那里领受的明确启示,在阅读圣经的时候,我们将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使徒的教导将与福音书作者相同(或几乎一样),都是在见证我们主教导的话语。但这并不是他们采取的方法。我们在书信中读到了新的启示真理,不仅是作为上帝的话语,也是人类对基督启示的理解。在读到这些书信时,我们似乎看到,福音就鲜活地存在于彼得和保罗、雅各和约翰的思想之中。在书信之中,福音与人类思想的发展、情感的变化相结合,带着更明显的个性特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教会中紧急争议事项的阐述,更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难道不正是教会历史上整个教义发展的基本进路吗?难道教会历史学家没有在使徒行传和书信中看到,人的思想在不同层面上对启示真理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释和更丰富的表达吗?这不正是一个延续许多世代,通过人类思想与启示真理的多样性接触,增进我们对启示理解的过程吗?——从个人、国家、时代的特质中,从教父和大公会议中,从争论和异端中,从希腊人、亚历山大人和罗马人的思想形式中, 从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视角,从腐败和改革的努力中,我们对教义的阐释不断得到补充。人类思想的状况是无限多样的,因此对教义理解的进展本身也是无穷无尽的——这种多样性有时融合为更高层次的和谐,但更多时候却以不可调和冲突敲打着我们的耳朵。 然而,在所有一切混乱中,教义仍然在进步。即使通过误解和歪曲,上帝之道与人类思想的关系也得到了更完美的揭示。真理的某些伟大特征,正是通过冲突和争议突破了迷雾,凸显而出。提起亚他那修、奥古斯丁和路德的名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关于基督本质、原罪和因信称义的教义,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 曾几何时,这些教义以生动、精确和有力的方式脱颖而出,挤入人类思想史,并通过越来越清晰的定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整个真理体系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引人注目的例子代表着一个更为普遍而持续的事实。每个时代、每个教会、每个教派、每一次争论,都以某种方式为上帝启示中某些真理的定义、测试或说明做出了贡献。当我们将目光从西方教会神学转向东方教会神学时,可能会发现印度或中国的基督教同样对教义的发展贡献明显。回顾曲折和激动的思想史进程,人们会发现,真理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得到广泛探索和实践,其定义变得更加精确,构建更加系统,从中推出了更多的结论与应用。 因此,从新约时代开始,人类对基督教真理的理解过程,将随着教会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时间的尽头。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史,上帝的圣灵参与其中,上帝的旨意塑造着它前进的方向。 那么,是什么标准,划定了使徒时期和之后所有时期的分界线呢?事实上,使徒时期不仅是人类理解真理的某个历史时期之一,也属于上帝启示教导真理的历史进程。它是人类认识理解福音真理的开始,也是上帝启示福音真理的终结。使徒著作的这一特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教会的承认。教会只承认这些作品的正典性质,从未将正典范围扩展到随后的解释或法令。只有某些暂时的狂热分子或古怪的教派,才宣称自从最后一位使徒去世之后,还有人继续直接领受来自上帝的教导。 使徒的著作是确立所有神学概念和上帝旨意的权威,只要我们清楚地了解教义是如何进展的,就能明显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说,关于基督本性的教义是通过尼西亚会议与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的澄清,成为一个新的独特教义,有着自己更为清晰的定义轮廓;那么,我们若仔细阅读阐明这一教义的信经,检查其中的定义,就会发现信经只是宣称给出了原始真理的某种更加正式的定义。信经和信条没有引入任何新内容,只是在面对某些新的理解壁垒时,采用新的表述来清扫障碍。尽管在宗教改革时期,“因信称义”看起来像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幽灵,但事实上,它只是对保罗从前教导的说明和领受,是在重申人们一度遗忘的神学主张。 总而言之,我们的结论如是:(1)主耶稣这样说(明确的教义性教导),“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2)他所赐的道不仅包括他在世上亲口教导的话语,还包括后来全部新约作品所代表的时期(使徒时期),圣灵藉着人的口说出,并且收录在新约正典之中的使徒教导。(3) 这些话语是在那一时期完成的,后来没有任何补充。 在这三点上,大公教会的判断一致,从未改变立场。因此,在谈到新约中教义的进展时,我们指的是在上述三个条件的限定下来自上帝的教导。这些教导出于上帝的旨意,构成一个完美的教导计划,可以接受新的解释和推论,但不能添加新的材料。简言之,新约书卷是上帝出于自己的旨意,为了永久而普遍的启示目的,赐给人类的神圣教导形式。它们是面向所有人的、永不改变的唯一真理形式。 任何事物体系的逐步发展,无论是宗教教义、科学、政治宪法,还是其他看起来完善的事物,都可以从其历史发展或构建角度加以描述。按照历史发展进路,我们探索导致最终结果的诸事件之精确顺序,而按照构建式进路,我们划分形成结果的各个阶段。在前一种研究范式下,我们单纯用事实发生的顺序来表述进程,而在后另一种研究范式下,我们的主要工具是分析思想(或教义)的进展。我们认为新约代表了教义的渐进发展,这种说法更多采用后一种范式,而非历史意义上的表述。新约是一件构建性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历史呈现。 例如,按照历史范式,约翰福音所记录的基督言行,发展了“基督在肉身中显现”这一教义,应该按照它们在实际事件中发生的顺序排列在前;但按照建构原则,它们被纳入一件单独完整的作品,用来发展同观福音书所呈现的教义。若要按照历史原则安排使徒教导(apostolical doctrine),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封保罗书信按其确切的写作时间排列,并将其插入到对应的事工叙述之中。另一方面,将教会的外部活动记录与其直接的教义作品分开,或不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这些教义作品,可以更好地达到构建性原则所要达成之目的。因此,新约作为一个整体,遵循构建性原则,而不是历史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介绍新约神圣教导的计划和进展。 也就是说,在新约作品所涵盖的时期,实际发生的教义进展和我们在这些著作中看到的教义表述有所不同,就像在一个军事战役中,指挥官采用各种简报和刻意选择的文件,以精心安排的顺序向部下阐明战役计划以及执行过程一样。采用构建性原则来安排作品的顺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约的主要角色和作者的思想,胜过将所有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一股脑地摊放在读者的眼前。因此,每个新约读者都当坚定,相信那引导真理在历史中展开的主,也是安排了新约作品最终顺序的真正作者。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另外为新约制作阅读导览图,只要按着现在的顺序研究即可。按照圣经现在的安排来追溯教义进程,使得我们不必重建历史发展的实际顺序。事实上,上主成就自己的应许,完善新约教义的整个计划,只能在回顾整部新约时才能看到。以新约人物和事件作为媒介来理解新约,只能非常不完美地呈现新约的真实体系和连贯性。在不同的新约教会中,有些真理可能探讨得更多,而另一些则较少——然而,这是主的决定,为要让整个身体得益处。有时,某个教会发生了一件暂时的事,并由某位使徒进行了干预,而使徒的处理和判断就成为一项基本而永恒的原则。 使徒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使我们看见一个充满激烈斗争、不断变化的时代,但在当时,人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视角,从教义进展的思路来看待自己的行动、书写和讲论,并挑选出重要的行动和文本,以便充分代表教会在教义方面所取得成果。只有当这些结果已经牢牢地扎根在教会之中,我们才能认出神圣教导的连续贡献,并看到它们在新约中应有的地位。为了展示神圣教义进展的计划,我们不需要大量偶然写成的作品,而是需要精心挑选和安排已有的记录。...

December 19, 2023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