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143)|修饰词、属灵套话与福音理解

我一度打算研究“和合本翻译对汉语处境下福音理解之相互影响”这个课题。在翻译的时候,我收集了一些例子,比如 “十诫中的‘孝敬’父母与路加福音 14:26”的比较研究, “马可福音 10:30-31中的‘或是’与‘就是’”, “罗马书 12:1-2为何成为中国基督徒最喜爱经节——‘不要效法’与‘心意更新而变化’” “希腊文中的五种(或四种)条件从句在和合本中的翻译与辨析” (早晨读了一点《小王子》,语言有点圣-埃克苏佩里。我调整一下……)后来,我渐渐为了生计和事工忙了起来,研究的想法就放下了。我在工作坊里常常分享这些研究课题,希望有人可以拿去做(博士)论文,因为我大概日后不会再做狭义的学术。如果能在致谢中提到“有些思路来自某某部落格的某篇”,就更好一点。 说到形容词,昨天看到一个讨论,“为何信徒不愿或不能为主付出代价?”结论里有一句常见的激励,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深刻经历基督的救赎”。好吧,我承认“深刻”在这里不是形容词,也许更宽地讨论“修饰词”比较合适。 论到形容词,英语里有13种: 比较级(Comparative):我的信心比你的大。 最高级(Superlative):属灵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读经祷告传福音绝不缺席礼拜坚持十分之一或者更多。 谓词判断(Predicate):这人的生命看起来还不错。 复合形容词(Compound;汉语似乎没有对应的形式):我们教会里生命正在不断成长的(life-growing)弟兄姊妹很多。 所有格形容词(Possessive):我们教会里生命正在不断成长的弟兄姊妹很多。 指示形容词(Demonstrative):这个教会很不错,这位牧师是云上名牧。 专有形容词(Proper):这位名牧是改革宗背景,全栈式改浸。 分词性形容词(Participle):我们正在推广一对一圣辅(Bilical Counseling)课。 限定性形容词(Limit):我们教会只有部分成员达到了圣洁无罪的程度。 描述性(Descriptive):在网络上,我遇到过许多有趣(bing)的基督徒。 疑问性(Interrogative):你最喜欢的宗派是什么颜色? 分配性形容词(Distributive):每个教会都有圣灵的同在。他们在各城里的各个教会按立长老,为他们禁食祷告,就交托给所信托的主。 属性(Attributive):他念得一手流利的主祷文,一句话之后总是微笑着说“感谢主”,“阿不阿门?”。 关于“深刻经历主”,作为愿意付上代价的条件,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我考虑的只是实践问题: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深刻,他是需要自己努力变得“深刻地经历基督的救赎”,还是承认这是一件超出有限人类能力的事。或者,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基督的救赎,在这个经历之中,他是拼命去经历,还是在街头接了一张福音单张——这是他可以控制的事情吗? 昨天因为悲伤,阅读了几篇讨论悲伤的文章。这是我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将情绪上升为理性分析,试着抽离灵魂,远远地观看这个悲伤的自己。 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更饱满,我上网下了一盘围棋,很快就认输了。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更系统神学化,我就想,也许“深刻地经历主(的救赎恩典)”不是一件自己可以深刻下去的事情吧。如果我能自己凭着意志深刻下去,我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我可以选择深刻或不那么深刻,控制自己愿意付上的代价。 为了设想一个人可以如何主动发起一种“深刻经历主”的行动(更加实践神学化的理性),我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这似乎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许是一种循环论证或因果颠倒:愿意为主付上代价的人,可以深刻的经历主;而更加深刻地经历主,可能让付上的代价显得不那么严重…… 也许我们(这些在教会里作传道人的)并不能轻易对一个人说,“你的生命不太成长,因为你最近没有深刻经历主。”在实践层面上,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提醒一个人去更深经历一个超越的对象,就像我陷入在现在的悲伤之中,不知道如何自拔。 我怀疑有所谓笃定的“修炼”方法,无论是玫瑰还是心祷,对于我建立某种“更为深刻”的关系有明确、直接而显著(这些概念都在统计学意义上讨论)的作用。但我知道有人可以用我所不知道的奥秘方式来达成深刻,比如有位著名基督徒的名字就叫“箫深刻”,与那个讨论18年挖个洞(不是高尔夫的18洞72标准杆)自我救赎的电影同名。 我有时会想,因果链式的陈述“你不愿为主付上,因为你没有深刻经历主的救赎恩典”,大概是要想激励行动的。大体而言,我的理解更接近“如果你愿为主付上,你将更深地经历主”,或者马太所说的应许,“你们去……,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里是时间意义上的end of time,而非地理意义上的far end of the world)。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26, 2023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42)|”孤勇者“与家人

最近一位年轻的妻子在微博上为自己的传道人丈夫发声呼吁,因为她的丈夫被抓了快5个月了,罪名是很无语的“诈骗罪”。这也不是个案,最近似乎听过好几个地方以“诈骗”为名逮捕家庭教会传道人的。这位传道人才30多岁,无辜而可怜,妻子一人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生活也艰难。除了为他们祷告,我的同情完全站在他们一家。有位律师后讨论过“收受教会奉献款认定诈骗罪之法律辨析”,虽然其中没有具体辩护意见,但还可读,我也同意文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用”诈骗“来处理教会传道人不妥。 最近讨论过一点疫情期间实体聚会/在线聚会的勇敢问题。我的朋友们各有立场和表述,构成富有参考意义的讨论文本。当然,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疫情过后来讨论,离开事件的进程之后,反思起来会更自在一点。 引用(完全不评论)一下对话片段,每一点都是不同的人发言,以流水帐的方式呈现,中间有省略: 也要允许一些人勇敢,不能因为有一些人惧怕就剥夺勇敢者勇敢的权利。……比如怕疫情感染要求教会停止实体聚会,那不就剥夺了不怕感染的人实体聚会的权利了吗? 照这个逻辑,那只要有一个勇到底的人,是不是教会就总要开放线下聚会……勇敢的人要勇,很难拦住的啦。“体恤软弱的人”,本来就是更加指向更有信心的人的要求。要反向应用的话,我只能说,很新颖 ……家庭教会历史上的做法形成了文化,认为“一切勇敢都是搞政治”,也是另一种道德压迫。 我认为个人权利应该得到保护,仅此而已。想不去实体的人可以不去实体,自己承担后果;想去实体的人可以去实体,自己承担后果。但不能因为自己不想去就要求别人也不去,也不能因为自己想去就要求别人也去。有点拗口。 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政府原则上禁止聚会,是否抗命?有人阳性,是否能够勇敢来聚会…… 之前香港,如未接种三针疫苗,禁止进入教堂,引来种种争议。 还是不完全是个人的选择,需要基本共识。对于人数较多的教会来说,是很难的决定,需要同情。 我就在微信里指责过一个外地信徒,明知道自己与其它朋友都阳了的情况下,还跑到外面餐馆里大吃大喝,美其名曰都放开了、人都需要吃饭。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聚会引起疫情扩散,教会是否能承担可能的责任。我们是以小学的上课为指标。如果一个地区的小学停课,我们就转为在线。…… 简单总结,一种实践是尽量不以集体名义拒绝个体基督徒希望实体聚会的意愿。一种实践是预设某种标准(小学生停课),见教会的决策责任转移到政府公共卫生决策上。当然,无论是什么策略,核酸和封控的三年对于教会来说还是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 前面提到的两件事情实际上都有关教会的决策与勇敢,并非全不相干。春雷长老有几首“狱中诗词”流出,其中有一句是“联署竟成眼中敌,按图索骥各地缉”。我觉得算是前面第一件事比较准确的政治神学理解。 于是,这里的勇敢问题或许可以代换成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传道人为着某个(完全可能极为正义高尚的)”cause“,在没有征得会众知情同意时,参加一个联署,将自己的名字和教会的名字署在其上。我的一位在成都的朋友也受到这事的牵连,面临许多挑战。她对我说,”作为平信徒,我们[对联署]毫无知情权,对于‘牧师’在干什么完全不知晓。……我们也没有签名,甚至不会同意身为牧师去搞签名这种事情的神学合法性……但是我们也被连累……“ 我很同情为丈夫呼吁的陈迎,也怜悯三个年幼的孩子。按照她分享的信息,她丈夫在2019年才成为传道人,所以并不曾(没有合适的身份)参与那份牧者联署。但他们所在教会另一位传道人签名在上。他们在为自己教会从前的行动付出代价。 这里仅仅是说明一下我对这件事情的政治神学逻辑的理解。对于联署,我并无价值判断在其中。 正好最近在讨论勇敢,看到许多妻子在为自己的丈夫勇敢发声,为他们祷告之余,略记感想。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anuary 10, 2023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41)|(无宗派/独立)福音派神学院的大溃败

Fiona去访问芝加哥,有一天突然发来一条感慨,原来哥顿康维尔卖了校区,芝加哥三一最近二十年学生注册减少44%,不得不裁掉差不多一半的教授,Fuller放弃搬迁计划,而穆迪决定关闭自己的本科学院……相关链接见CT的文章:How Seminary Downsizing Cuts into Community,限于版权我就不提供翻译了。 七、八年前,CIU因为财政困难而放走4名极好的老教授,关闭trailer house,也是引起校友和学生的许多苦涩反响。那时我听教会历史教授Dr. Barnett讲,按着福音派教会发展的趋势、在线教育的进步,以及神学院与提供经费支持的保守基要基督徒之间思想鸿沟的加大,所有神学院的博士项目都要亏本,道硕/神硕项目若无法吸引全时间学生,将不得不转为线上,只有本科项目因为提供食宿而能够有些盈利,因此CIU必定会大力发展本科。 事实的确如此,很快CIU就把道硕的学分减少了12个学分,更换了校长,更加注重本科建设。我有许多同学对CIU的改变不太满意,但Fiona从芝加哥感叹说,看起来CIU还算做得不错的,至少没有卖地,还建了两个学院出来。 Fiona还说,我们从前的旧约教授Dr. Gault因为希望开设希伯来文4,凑不起5个注册学生,所以转去达拉斯了。听起来是挺难过的,我曾经想要听Dr. Roy King的教练课也因为注册人数不够而落空,这样的事情是很遗憾。最近看到修订NASB 2020的一位专家说, I worry about the future’s ability to support scholars with sufficient language facility. We found it pretty difficult to find a team of people who had mastered He­brew, Aramaic, Greek, and so on. Most Protestant denominations don’t require Greek or Hebrew for ordination, so faculty are teaching these languages less. I’m not optimistic that a review begun in 2050 will find the necessary scholars to do what we did in this updated edition....

January 8, 2023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40)|灵性低潮

上个周日之后开始生病。大概算是这10年来第一次卧床的“轻症”吧。第一个晚上没有睡好。没有吃退烧药,但心跳太快,静卧也超过115/分。此外就是腹泻也影响睡眠。Emma强迫我多卧床了一天,直到她自己病倒卧床,我才“精神抖擞地”起来照顾两个同样卧床的女儿。当然,为了节约体力,世界杯半决赛是不能熬夜起来看了。 女儿对我说,爸爸,你的眼睛红了。是的,看屏幕多少有些模糊,所以也无法恢复工作。一家人就这样混了一天,吃着汉堡、饺子和面条,直到Emma有力气做了一餐给大家吃,大家就都大大地好了起来。 今年圣诞假期应该是黄了。留着一点时间等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高峰过去之后,给David更新护照的旅行吧——他转眼就11岁了。 还差着3个月,就要进入回国的第5个年头了,时间过得真快。不过这期间,真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疫情的阴影笼罩之中,许多计划的事情都没有能够做出来。但工作又不能总是由无穷无尽的“愿景”来替代,也无法藉着“口号上的属灵复兴”来获得满足,而总是拿着疫情作为无所事事的借口,似乎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的无聊起来。 需要平衡的事情多了起来,对于灵修、节制和时间管理的要求大为提高。最近一段时间感觉不是太好,颇有疲惫之感。特别是从10月重庆渐渐封闭之后,似乎就浑浑噩噩,工作效率低下,心浮气躁,不知所谓。这状态Emma也看出来,对我说,你灵性不好,没有人可以帮助你解决,总得想办法重新建立与耶稣的关系。 我们聊了一阵子,然后我慢慢地祷告反思,也许只能回到基本,一点一点地来吧。Emma又说,不要以为读了神学就是灵性好,也许什么也没有读的人比你更好呢。 过去一年,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惊奇的新闻发生,若是混迹在朋友圈里,大概思路总是跟着数字资本家所设计的方向转圈吧。每一天都是纪念日,每一天都有各种在线学术会议,讨论各种长阔高深的问题。即使是尽量想要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也难免受到一点影响。我几乎不评论热点问题。但凡刷屏的事件,大概不用借助任何特定推送,大家都会知道的。信息社会之下,似乎无从屏蔽无效信息,反倒是有效信息才需要付出时间、金钱和技术去获取。但过去这一年,我批评的兴致明显降低了不少,许多话也懒得反复了——谁知道是谁在破罐子破摔呢? 一切持久的写作都是对既有文本的回应。也许明年要调整阅读量,做一点读书笔记了。但读书的问题在于,要整合知识,突破下一个知识瓶颈,还在遥遥无期之外。无论如何,做出一点调整罢了。明年的努力——reconnect with God.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December 17,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9)|与沃格林对灵知主义的批判无关

疫情之中,闲来无事。这个月开始整理旧债,一一归还。 完成了大部头的《以弗所书释经注释》,补译了《彼得前书注释》,和研经工具定下了下一本圣经注释的翻译意向,Leon Morris的《约翰福音注释》。Morris的《约翰福音注释》,霍纳的《以弗所书注释》,连同前年翻译的F.F.Burce《使徒行传注释》,都是新教神学家的顶尖注释作品。从2015年神学院毕业开始,每年翻译一本重要圣经注释书的工作还能继续坚持下去,也算是目前想来有些价值的事工了。若是这一代人被按下暂停键,至少可以为下一代积累一点工具书。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我还看不到汉语神学家们有能力出版自己的WBC或NICOT/NICNT,更不用说NIGTC这样的系列了。在这个意义上,优秀圣经注释的翻译应该是自觉地成为我的优先项目,更何况“研经工具”网站将所有的圣经注释全部免费上网,和那些较为昂贵难得的纸版圣经注释书相比,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NIGTC的主编是Todd Still博士。出于偶然,这个月也在校对他写的《Thinking through Paul》,预备明年为某个神学班开设一门“保罗书信”课程。所有这一类课程,最为缺乏的无疑是教材。市面上关于保罗书信的讨论和注释,或耿于过详,或失之过简,翻译一本篇幅适中的教材虽然无法留名青史,倒也不算浪费时间。 国庆至今,几乎封闭在小区。闲暇之时也完成了《广西宣教史》的校对和补译,以及《主,求你教导我们如何祷告》讲道集的校对。前者已经付印,后者大概很快可以在几个在线书城上线。 陶陶为CIU教育学院翻译的《Distinctively Christian: A Christ-center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Spiritual Development》也在这几天校对完,交付使用。这个系列还有两本,一本叫做《Distinctively Christian: A Christ-center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Philosophy & Principles》,另一本叫做《Distinctively Christian: A Christ-center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 Learning》,如果可能,都想翻译为中文。看起来,即使义务教育阶段遇到困难,幼儿教育阶段至少还有可为。 处理完这些杂事,这几天发现小区高风险了。所以从今天开始,安心修订《赐予生命的领导力》一书。这是拖延了太久的项目,我的“领导力工作坊”也因缺乏教材而延期了至少1年。这书也是陶陶翻译的,看起来能够长期合作的译者不多,儿子算得上一个。 疫情初起,小区渐渐封闭,我对陶陶说,安心下来,封闭期间工作效率大概会下降一半。他不置可否,大概是不信的。过了半月,陶陶来电话说11.11更新的设备,但工作效率确实下降了许多。他现在实证老父亲说的还是有道理,于是问我这是什么心理现象:“我起初以为,即使不封控,我也不大出门。对我的影响不至于那么大……” 当然,这似乎就是常识而已,一个敏感的人对于失去自由的心理消耗是巨大的,甚至足以影响工作效率。我的工作效率也大受影响,虽然按照日常,我们家本来就采用在家教育,并没有因为孩子们需要回家上网课而打乱节奏。看起来,像我这样自律而节制的译者都会觉得翻译为难,今年的GDP目标实现起来还需要统计局更努力才行。 总结起来,封控期间洗碗的频率下降了30%,所以可以利用洗碗的时间刷完了权游——没有采用倍速。正好在翻译《领导力》,看起来龙妈前期的领导力值确实是0,所谓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放松的时候,带着Angela在院子里游戏,我在手机上看《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或者《新政治科学》。 微信上《新政治科学》第5章的试读,《诺斯替(灵知)革命:清教徒的案例 | 沃格林》,感谢老徐的朋友圈指引。沃格林的讲座是1950年代出的,这本书也被圈内公认为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学著作之一。我有些疑惑,自己竟然错过了,从前没有读过。仔细想想,虽然我基本上只读英文原著,但选择读什么书,仍然依靠中文翻译出版市场。 对我早期世界观造成影响的以赛亚柏林,哈耶克,卡尔波普,弗里曼,阿兰雷蒙之类(大部分是犹太人),无不是因为翻译引介而来。倒是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候,对哲学的关注很少,以后也没有什么时间再阅读哲学类图书,精力都放在见效快的教牧类书籍上去了。 不过疫情期间,生活停顿,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固有读哲学的心情。对于日下在教会神学中占据主流的改革宗思想而言,沃格林对灵知主义的政治学批判是很重要的进路,帮助我整理自己零零散散的神学观察和反思。《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帮助我看到人本主义与宗教改革进路在回答某些核心问题上的失败,如何引发了现代性进程;《新政治科学》帮助我看到清教徒神学在文化上的断裂,反过来理解“灵知主义-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到我们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文化断裂,梳理我对某些神学“代表”出于本能的沟通不力,或者对于济州岛普利茅斯的鄙夷。 读了一点沃格林的原文,比较了《新政治科学》的两个中译本。我倒是觉得段保良的译本是不错的,与后面孙嘉琪(李晋校)的译本各有好处。在我比较的第5章第1自然段: 对灵知主义经验的分析所得出的现代性概念,其含义似乎与 这个词的传统含义不相符。西方历史通常以1500年为正式分界, 其后为西方社会的现代阶段。然而,如果现代性被界定为灵知主义的生长,这种生长大约早在9世纪就已开始,那么,现代性就是西方社会内部的一个过程,深深地渗透进了中世纪时期。因此,前后相继的分期概念,应该由连续演化的概念来取代,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现代灵知主义成功地崛起,压倒了一个源于地中海世界对人类学真理和救赎论真理的发现的文明。这种新的概念本身不过是反映了经验主义史学的当前状况,所以无需进一步证明。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历史分期是否和灵知主义的问题毫不相关; 如果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的自我解释中被广泛地接受,却与对真理的代表这个根本问题毫无联系,这本身确实就是奇怪的。 ——段保良 我们针对诺斯替经验的分析,已经导出了一种现代性概念,它似乎与这一术语的传统含义有些差异。在传统上,人们以公元1500年左右作为正式的分界点,将西方历史划分为几个时期,1500年之后的时期是西方社会的现代阶段。然而,如果现代性被界定为诺斯替主义的增长,这可能早在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么它就变成了西方社会内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深入延伸到了中世纪时期。因此,连续性阶段的概念就会不得不被一种持续演变的概念所替代,在其中,现代诺斯替主义成功兴起,进而取得了对一个源自地中海地区,发现了人论和救赎论真理的文明传统的支配地位。这一新的概念本质上不过是反映了经验性历史编撰学的现状,因此,我们就无需进一步的证明了。但是,这里仍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历史分期与诺斯替主义的问题是否没有任何关联;因为,如果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的自我解释中已经获得了如此广泛的接受,却与真理代表的基本问题之间不存在某些方面的关联,这的确会令人感到惊讶。 ——孙嘉琪 THE analysis of Gnostic experiences has resulted in a concept of modernity that seems to be at varian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the term....

November 21, 2022 · 2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8)|留在知识生产的现场——降维打击与低端护教

最近生活显著地慢了下来,核酸和防疫占据的时间和关切越来越重。 2018年之后,因为国门关闭,许多事工都抛荒了,在宣教的版图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空洞。2022年突然流行起“润学”,眼目所及,这次是更多的城市教会抛荒。 这时候不是弘扬主旋律或者讨论大局的时候,而是每个原子家庭去留之间的道德选择与困境。 若有可能,我是希望尽量能留下来。虽然生活多有不便之处,事工上也处处制肘,但留在现场,总是好过在远远的地方观望。朋霍费尔的道德选择(对了,中文维基百科上的朋霍费尔词条缺少太多信息,我得找时间补充一下):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 made a mistake in coming to America. I must live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eriod in our national history with the people of Germany. I will have no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ristian life in Germany after the war if I do not share the trials of this time with my people … Christians in Germany will have to face the terrible alternative of either willing the defeat of their nation in order that Christian civilization may survive or willing the victory of their nation and thereby destroying civilization....

November 11,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7)|万圣节的宣教意义(Hollowen as Mission)

按,本来不必细写。但“无法救赎的“单边”神学”似乎太隐晦了。这也是一个逐渐处境化的过程——尽量减少冒犯,渐渐地改变观念,争取更多的同意而不是对抗性思考。 我的叙事不一定是历史,所以不用和我争史实问题。我的资料来源就是维基百科,所谓下沉事工的脚手架而已。但从宣教策略上思考节日,无疑是有意义的,也是一种尽力的提拔,希望我们不至于沉得更深。 罗马人崇拜诸神。但凡征服一个民族,罗马人就把这个民族的神祗搬进他们的万神殿。这种做法颇像我们的“见庙就拜,见菩萨就烧香”,甚至不用看供的是谁。勉强说起来,白毛女就是靠着这样的文化传统有了供果吃,终于等来了大春。 罗马有个节日,名叫Lemuria,每年5月9、11、13日三天在家里赶鬼。赶鬼的习俗是家主在午夜赤脚绕屋,从肩头抛洒黑豆,口中念9次“都给你们;我用这些豆子赎回我和我全家”(Haec ego mitto; his redimo meque meosque fabis) ,而家里其余的人则9次回答说,“我父和先祖的鬼魂呀,去吧”。因为这个节日的缘故,罗马人认为5月结婚不祥,并有谚语说,Mense Maio malae nubunt (“坏女孩在5月结婚”)。 到了公元609或者610年的5月13日,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宣布将万神殿奉献为教堂,在那一天纪念圣母玛利亚和诸圣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宣教举动,我们在学习教会史和宣教史时,常常作为案例来讨论。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文化里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异教倾向,并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同化性,如何能够在一个混合着不同信仰的文化里最好地改变这种文化。教宗波尼法爵四世的做法是有趣的,也很有策略性。他并不强迫异教徒信主,而是用万圣节替换了Lemuria,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改变某种文化。 大约公元800年左右,英国教会显然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将他们的万圣节日期调整到11月1日,代替爱尔兰和苏格兰流行的凯尔特节日“夏末节”(Samhain)。后来,教宗額我略四世在835年下令将所有的万圣节日期都调整为11月1日。这又是另一个很有策略的文化改变运动,也是用了大约一代人或者100年的时间来调整和基督教化某个异教的文化和节日。 嵌入文化的节期是一种普遍恩典(嗯,专门为您解释的)。 一位未识之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因此,两代教宗用200年时间,借着基督教日历上最普遍的纪念日万圣节(All Saints Day),与两个不同文化(拉丁文化和北方蛮族文化)的节日开撕,为日后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奠定了份额不详的基础。 在节日的意义改变之后,文化的样式多少存留,对抗异教的宣教意涵转换为孩子们的游戏。这实在是一种极为高明的策略。试想,对于一个严肃的异教仪式,最巧妙的非暴力驳斥难道不是让那些严肃的异教徒自己的孩子将仪式游戏化吗?一代人的时间,街上开始跑着讨要糖果的小孩,坚持围着房子洒豆子的主人家大概也会感受到荒谬与嘲讽吧。 没有什么比从孩子一代改换符号的文化含义,同时以荒诞的方式嘲弄撒旦的污鬼更有效的福音化节日了。 当代可以观察到的民俗演进,比如从光棍节到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节,乃是一种资本推动的暂时性文化现象,抄袭自资本家从宗教意涵夺回商业意涵的“黑色星期五”。资本的敏锐在于利用节日,绝不会抵制节日。想必,利润也是一种普遍恩典吧。 基督徒在文化上的败退,首先就是从节日上的败退。自我动摇是一种传染性瘟疫。“你过万圣节吗?我就不过。”“你过万圣节吗?你为什么过?我看过一篇公众号文章,说万圣节是交鬼……” 基要主义的偏狭,使得一种1400年前已经被教会击退的异端思想卷土重来,在拒绝万圣节的文化分离主义中复活。我看到的是随伙附和的人说,耶路撒冷来人了,让使徒彼得和使徒巴拿巴也一起装吧(加拉太书 2章)。 为了安慰大家,我还是发点糖吧。在节日的意义抗争上,秋雨的儿童节 + 胖子生日就很好。但文化对抗的手法是不好的,抬棺上街“传福音”是不好的。处境化是很难的工作,而懂得大众文化心态的精英基督徒不多。当高校学生抵制宿管阿姨发巧克力,而我们的团契进不去校园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吗?许多人无助地看着自己的教会老龄化,采取的策略是把不信的二代拉回来做基要主义的在家教育,让他们学习反科学的年轻地球论而不予知识上的平衡。不需要更精致的分析,我大概也知道许多教会将来的结局(美西南浸信会开始裁员和变卖资产,了解一下,去为了教会的将来囤点优秀神学家?)。正应了你们常常说的,因为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信二代和信一代相争,教会总是站不住的。 我没什么可说的。万圣节我们家的孩子高兴地在家打扮自己,妈妈给他们买了巧克力(孩子们不准吃糖太多,所以大部分由爸爸偷吃了),而邻居奶奶送给我们四颗莴笋,五个地里挖出的红薯,十个小小的土鸡蛋…… 云轩留言说, 记得大学里一群来自米国的foreign servants老师在万圣节办了一场化妆舞会(给我传fy的那位弟兄扮演的加勒比海盗,依旧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没有关起门来,或者警告未信的学生不要过万圣节,而是更新了万圣节中糟糕的异教元素,让万圣节成了爱邻舍,与邻舍建立关系的日子。 曼达洛人说,“This is the way!”。迪斯尼买了星战IP之后,拍得最好的就是这句话了。 作为普遍恩典的节日总是会出现的,也会有很多人庆祝。领受了特殊恩典的基督徒似乎无需普遍恩典了,按照保罗的说法,现在就离开吧,真是好的无比(腓利比书 1:23)。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November 4, 2022 · 1 min · eddy

不想冒犯你的悲哀

最近有个书城的库房被封了,无法发货。但很快就听说,这样的事情铺天盖地而来,或者并非个案。最近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好消息,唯有坚持当下、手中的小事,才能抵挡身边弥漫的抑郁情绪,安静地思考那些去国之人有些得意、有些内疚、有些不舍、有些不知所措的秋日红叶。 韩非子传道最近写了一篇《思想文士|一则让我不适的金句》。他一向写得很好,但唯有在面临被拉去酒店隔离的挣扎委屈之间,大概他才会想起这句话来,或者唯有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才有了酒壮心头志,意向胆边生的豪气,一抒胸意地写这样一段评论吧。我读了以后只是叹息而已,若干年之后,这些处境消失了,我们还会记得当年的写作动机吗?算了,不多说了。祝他在封控之中平安。 而我有点盼望天主教弥撒的“恩典注入”了。如果恩典和疫苗一样,打一针加强就可以管6个月,何必现在殚精竭虑有小心翼翼地想要在朋友圈注入一点盼望呢?一方面我不能说赞成“润学”甚至“难民润学”的得势,另一方面我又不太想冒犯许多亲爱的朋友那些悲观的情绪。事在两难,我只能想起大先生“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近体古诗…… 昨天的释经讲道工作坊,讨论了约翰福音 5:35-40,自觉颇多新意。主日讲道则采用前一周分析的罗马书 5:1-11,都是为了注入盼望。这一期的释经讲道工作坊做完,要开始做新课了。或者就是新约概览-保罗书信吧。不多说了,最近要抓紧做文本编辑的工作,文债已经堆积如山。但说几句总是好些。

November 1,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6)|盼望不至于羞愧

不知道该说什么。几个朋友“润”了,几个朋友在申请签证,而“不要回来”的声音响彻整个聊天群。只有维瓦第的RV418第3乐章可以振奋一下。政治性抑郁的情绪弥漫整个朋友圈和聊天群,说什么都像是一种刻意的批评或伤害,或者苍白的口号与意识形态表达。当下,唯有埋头做一点能做的实事,或许在细微得几乎看不见的地方还能让那如今常存的三样(如果我要使用代号来表达,就用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的 WAX= 望、爱、信)点滴地发挥吧。 我已经略微讨论过“难民”问题。在我看来,“难民”的得意或“竟然是先知先觉”,与法老气急败坏夜间召来摩西说“起来!连你们带以色列人,从我民中出去,依你们所说的,去事奉耶和华罢!”完全是两样的做派。有位朋友曾说,”那些逃走的人没有资格说我们留下的软弱胆怯……“,每个人不过为自己当下的选择寻找合理性而已。 最近的工作效率低下,情绪和局面都有影响。许多时候不知道如此多的事情如何安排,如此多离去之人与弹窗阻碍,留下了一个一个无法弥补的事工空洞。我想许多人心思去意,大概也是因为找不到可以措手的具体吧。 盼望从来不是凭空,总是在撒种或奠基时若隐若现,在等待时生出老练的品格——哪怕时局再过于艰难,也许一点点小事就能支撑此时此刻吧。 实业、具体的事工或者实体教会,大概是唯一可以支撑盼望的工具,或者反过来说,大概盼望是唯一可以支撑实体的手段。 最近我们讨论过一篇叫“三个离婚男人的合租房变垃圾箱,的确那人独居不好!”的文章,大家都叹息。我想鼓励一下大家,于是说,我要写一篇“三个离婚男人把垃圾箱变成合租房”来鼓励大家——选题深得大家的好评。 是了,我或许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一点事情,就像洪七公说的那样,受了重伤,要早点按照真经活动身体,躺着养伤是比较慢的恢复方法。 好吧,写作是为了自己梳理思路,我已经知道了头绪。 列王记最感人的片段,无非是严重政治抑郁的以利亚,热心对抗了400位巴力的先知。以利亚的表现,甚至可以称为“政治性Bipolar”——三年大旱,400人的集体噪音,“水变油”的熊熊烈火,挣扎的结果不过是作茧自缚。解药也简单,无非是知识与行动,当下与未来的知识,当下与未来的简单行动…… 昨天和朋友喝咖啡,下午去帮助老父亲调整网络,修改最近一个月内不得不变化的服务器配置。今天下午去见老朋友,一起打桥牌、吃饭。唯有生活,能抵抗无处不在的抑郁吧。 社科文献出版社旗下的索恩工作室找译者翻译3本历史类图书,开宗明义地说,税前80元/千字(中文)。微博有评论说,“工资不是最惊喜的,最惊喜的是打钱时间是译著出版后,而现在译著从交稿到出版的时间间隔约为两到三年”。也就是说,算上翻译的时间,大约要3-4年以后才能拿到稿酬。 看起来,我常常垫资提前付给合作的译者,算是有良心的同事了。而神学翻译的盗版问题,典型的回应似乎是这样的自以为义: 《广西宣教史》下周送排,今年应该可以上架和上线了。一个项目从2019年开始(翻译只用了6个月不到),用了4年终于要出版。再次感谢当年几位朋友的支持(其中一位不仅从资金上支持,也仔细审读译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神学翻译大概需要回到patrons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了。也许我应该连载一下《斐奇诺书信》的译稿了,看看欧洲首富(或者当时的世界首富)梅第奇家族是如何支持斐奇诺翻译和注释柏拉图,推动文艺复兴的。文艺复兴,似乎首先是私有经济的复兴——后来的Freedman似乎靠着一本《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了,弗里德曼是我在某一篇讲道(经文大概是使徒行传8章司提反的演说)中提及的、对我的生命和知识产生重大影响的犹太人之一(其他几位大概包括爱因斯坦,以赛亚柏林、雷蒙·阿隆之类)。 最近视力下降,本来应该老花的眼睛竟然在继续近视之中。换了一副眼镜,继续努力吧。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October 27,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6)|教育的整体安排

按:个体经验,不宜模仿。我不鼓励任何家庭从事任何特定形式的教育,也不推广任何特定课纲或教材。今天专心致志地做彼得前书4:4的翻译,被一个句子所困扰,完全不在状态。 这个句子(黑体)是:Peter noted that the continued pagan expenditure of energy was directed toward immoral and profligate ends, “into the same flood of dissipation” (eis tēn autēn tēs asōtias anachusin). “Flood” (anachusin), occurring only 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means “a pouring out” and came to denote an abundant outpouring, “a wide stream, a flood.” The readers’ energies had been directed toward an overflowing of ordinary restraints. That exc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two modifiers, both in the attributive position, that depicted its essential nature: the “same” (autēn) identified it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old vices, and “of dissipation” (tēs asōtias) indicated its dissolute nature....

September 1,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