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使徒行传:使徒教导的基础

“ 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使徒行传 1:1-4

以上经文将新一阶段的历史和既往的教义联系起来。圣经中有些整合各个部分,帮助我们把握整体连续性的作品,特别值得重视。约翰福音20章结尾,看起来就是福音书合适的结束,也是预定的结论。然而,福音书作者又增加了一章。乍一看仿佛是事后的想法,但从本质上讲,这一章把四福音书与新约后面的作品联系起来。主不再与他们同船,而是朦胧地站在岸边。他从那里发出指示,在门徒看似孤立无助的劳作中显明自己的大能。然后,他指派他们喂养他的羊,最后,隐约暗示了两位首席使徒未来的命运。

同样,使徒行传的开头与在前面的福音书记录无缝对接。它把我们引向前作——一本从头至尾记载耶稣言传身教的福音书。它迅速地回顾了使徒们与上主同在的最后时刻,强调他们是主选择的工具,预备要完成他留下的工作。后续的历史就是以这种方式与过去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拼接成为一个整体。教会在地上的建立,乃是由上主亲自开始,并由同一位主拣选使徒,继续加以完善的事工。

前一本书(路加福音)并没有把耶稣一切言行全都传给我们,而是把耶稣在世上服侍、直到被上帝取走的那一天所有的作为和话语留给了我们。随后的著作旨在告诉我们他升天之后继续从事的工作和教导之事。

当我们越过这一分界线,进入新约教义进展第二阶段时,有两点需要加以注意。首先,新约作品具有连续一致的权威性,其次,教导的方式从此有所调整。我们自然希望考察第一个事实的证据和第二个事实的理由。

首先,我们转向摆在我们面前的书卷,看看它们显露出什么样的证据,证明在教导的第一阶段不言而喻的神圣权威继续存在于教导的第二阶段,或者换句话说,和福音书的启示一样,新约的这一部分也属于上帝给人启示的真理。

使徒的教义著作以使徒行传作为序言,首先告诉我们使徒做了什么事工,再引入他们的教训。这本书以基督在地上的最后遗言开始,提醒我们他亲自拣选了使徒,交付给他们使命。然后他就离开了,留下他们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然而,直到应许的圣灵降临,他们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件事表明他们心中笃定,知道从前指导他们的那位现在仍旧定意要指引:“众人就祷告说:主阿,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徒 1:24)。这种语言暗示,他们仍然觉得自己与主保持着亲密关系,虽然如今已看不见他。不久之后,应许的恩赐降下,圣灵的时期开始了——他们把圣灵视为耶稣的事工代理和恩赐:“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 2:33)。

这种把圣灵的运作视为主耶稣在继续做工和教导的观点,贯穿了接下来的整个历史进程。历史正如上主所应许的那样展开,“保惠师要到你们这里来”和“我要到你们这里来”,只不过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关键时刻以及以后的每一步进展中,上主的操作都清晰可见。

向埃塞俄比亚那位进犹太教的太监传福音,向外邦人传福音,允许外邦人进入教会,都是教会早期取得的进步。在每一个决定性事件中,上主都施展了手段——差遣天使通知腓力和哥尼流,赐给彼得异象和声音,让外邦皈信之人经历第二次五旬节一般的圣灵浇灌。当福音外展进入最伟大一步时,教会的元首(基督)指派了一位新的使徒,使得福音的教义和命运可以在他手中得到广泛而独特的发展,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人(对于今日某些研究这些文本之人而言,似乎仍然有此感觉)觉得这几乎是另一种福音。

上帝采取了惊人的手段,以认证这种教导是出于他的旨意。主亲自出面传福音使保罗归信,又亲自教导、差派和指引他。保罗行在路上,主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用太阳一样明亮的光照耀他,用天上的声音对他说话,叫他的名字,说服他,接纳他,指引他,吩咐亚拿尼亚关照他,并(显然是一再的)宣布他是主亲自选定要使用的器皿。

保罗随后的经历不断见证了同样的神圣干预,尽管他的每一个行动都让人怀疑,不知道他做这样的事究竟是自己还是出于基督。当他渴望服侍自己同族的百姓时,圣灵立即强迫命令:“后来,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主向我说:你赶紧的离开耶路撒冷,不可迟延;因你为我作的见证,这里的人必不领受……主向我说: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徒 22:17-21)。当他在安提阿城安顿下来担任教师,圣灵又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徒 13:2)。圣灵阻止他前往亚细亚和庇推尼,呼召他将福音带到欧洲。在哥林多,主亲自发声,指示他留下来。在耶路撒冷,当他心灰意冷,甚至对自己所走的道路有所怀疑时,他的主亲自向他显现,保证他过去为福音所作的见证已蒙悦纳,并宣布他要去罗马作见证;最后,在沉船海难中,当所有得救的希望全都消失时,他却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清楚了上帝的旨意: “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徒 27:24)。

在教会建立之时,已经在门徒众目睽睽之下升上高天的基督,如今继续出现在事工现场,指引着使徒。他的使徒不仅按照他过去的使命行事,而且在他当下的指导下行事。他并没有完全隐去,消失在他们视线所不及的云彩之外。他的声音仍然传来,他的手仍然伸出,天空偶然裂开,他的光芒仍然闪耀。这一切显现、声音和异象并非偶然的恩惠。它们出现在那些决定福音走向的关键时刻——神圣指引出现的时机,证明整个历史都在神圣指引之下。历史巨轮往前冲去,避开了暗礁,穿过汹涌的波涛,始终保持自己的航线。船员们忙碌操作,但没有设定航向。我们可以看到舵在有力地转动着,甚至不时能看到一只坚定把握着它的手。没有偶然性,没有风或水流能够影响航程,上主亲自驾驭着航船,只有他知道这船要去往何处。

使徒行传所显明的神圣指引,乃是行动的指示,而非教导的指引。它引导福音进入各地,而不是进一步归纳福音。在本书中,我们主要关心福音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它的传播过程。然而,在使徒时期,这两种进展并行不悖,连贯一致。上帝对福音外展的指引,保证了上帝对福音型构的引导。在前一个阶段,耶稣所行之事证明和支持着他所教导之事。在后一个阶段,他继续指引和介入使徒的行动,保证了使徒教训是在延续他的亲自教导。这个推论是自然的,其意图显而易见:如果导论性质的历史记录(使徒行传)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显明了上主指引的迹象,那么在随后的教义书卷(使徒书信)中,我们也必须仔细寻找他指引的证据。只要我们将教导视为行动的伴奏,这样的推论很容易看出。若我们认识到,使徒的唯一计划和目标就是向世人宣告真理,这一推论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使徒行传中记载的事实不仅是书信中教义具有神圣权威的保证,使徒的行动本身也是完善教义的手段。在圣灵的引导下,当福音经历了与当时犹太教的冲突,从希伯来人传播到希腊人,再到大流散的犹太人,然后是敬畏上帝的外邦人,直到更遥远的异教徒;当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安提阿,再到哥林多,甚至到了罗马;当它首先通过彼得,再通过保罗带给我们,它的教义在每一步都变得更加确定而丰满。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迫使每一位使徒作出决定。领受真理之人的思想传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这并不要求使徒发明新的真理,而是需要开发已有真理的新应用。教会的成长和基督徒生命的进步,引发了之前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也见证了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帝对历史事件的引导,只不过是他引导教会精进教义的神圣手段之一。如果是上主亲自干预,差遣彼得去到凯撒利亚,呼召保罗在外邦人和君王面前为他的名做见证,那么不仅这些步骤,而且它们在教义上的后果都清楚地包含在上帝的旨意中,打上了属天的印记。

除此之外,我们不知道还能从使徒行传中获得什么教益。它为我们刻画了福音进展的外部场景,目标就是要记录事件的进程。我们可以带着充分的信心,从使徒行传进入到使徒书信,知道手中的历史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书信包含了主耶稣亲赐的教义——如果这些教义看起来比基督在世时亲口所说的话更进了一步,这进步也是由他亲自推动的。

书信中最多的是保罗的作品。它们显然带有他的思想痕迹,甚至这些教训可以称得上“保罗的教义”。但这仍然是百分之百的基督教义吗?或者它只是基督教义的一种变体,仍然处于原始真理允许的范畴和形式之内?或者,它是一种象征,表明教会中各种合法的思想体系可以共存?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是:保罗在圣经中所说的,是否被教会当作耶稣的声音?作为历史记载的使徒行传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提到过使徒保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蒙上主亲自拣选、呼召、差派和具体指示,以及上主如何在他的行动最为可疑的时候给予他确认,在他最为孤立无援的时候与他同在,指引他的去向。但还有一个比这更直接的答案,就是他自己的证词。

在保罗的作品中,他通常会小心翼翼地明确自己的使徒身份,提及这身份是上帝亲自指派,并带有上帝认可的印记。保罗对自己身份和蒙召的强调,与他人质疑其使徒职分、从而有损其教导权威性的程度成正比。在加拉太书信中,当他必须坚持自己的福音乃是唯一真正的福音时,我们看到他精确地反驳了那些否定自己使徒权威的人:“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加 1:1)。他宣称自己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他的,乃是那坐在天上宝座的耶稣基督亲自启示给他的(加 1:11-12)。因此,他将蒙召做使徒的权威,与自己在使徒职分上所作的教导联系起来。但他还更进了一步,断定这些教导本身就是从主耶稣那里领受的,其权威性并不亚于他所领受的使命(加 1:6-9)。

请注意保罗在谈到自己所传福音的来源时使用的语言。在哥林多前书11章23至25节里,他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捨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林前 11:23-25)。此外,他在15章1到7节讨论另一件事情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虽然不如前面一段完整:“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叁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林前 15:1-7)。

现在,请比较下列两处经文。他在加拉太书1章11到12节对加拉太人说:“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加 1:11-12)。在以弗所书3章2到3节,他以同样的语气说话,但没有那么精确:“谅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託付我,用启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Eph 3:2-3)。

这两处经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第一段里,保罗似乎将他自己所传的福音视为承传链条中的一环:“我领受了,我传给你们”。它并不是福音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即使是“我从主那里领受”这样的说法,也不一定表示他亲自从主领受了原始的诫命。换言之,就他的信息来源而言,保罗似乎与路加的地位相仿;路加是与保罗有交情的福音书作者,他在记录基督的事迹时说,福音书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他们的事实记录下来的。然而,上面引用的第二段经文提出了相反的断言——保罗的福音不是从人接受,也不是由人教导,而是通过主耶稣的启示直接传达。

使徒们所传讲的福音,乃是历史事实与他们自己属灵解释的结合。保罗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我所传的福音”,有时指前者,有时也指后者。在哥林多书里,他明确地提到了历史事实:基督死了,被埋葬了,复活了,显给矶法看了,等等。在他被卖的那夜,他拿起饼来,祝谢了,又擘开说,你们拿起来吃吧,等等。我们知道使徒保罗所领受的福音本是一组历史事实,他就像所有没有亲自见过道成肉身之基督的人一样,从那些蒙基督挑选,有幸亲眼看见基督显现的人那里领受。

但后两段经文中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这里,基督启示和使徒领受的对象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与之相关的奥秘。他传给加拉太人的福音显然不是从历史视角而来的事实,而是从教义角度考虑的。当地基督徒转向了另一种福音,也不是接受另一种耶稣生平传记,而是接受了与之相关的另一组推论。当他因上主启示而去往耶路撒冷,私下向那些有名望的人请教他在外邦人中传讲的福音时,我们相信他不是在和他们交流路加福音所载的历史叙事是否符合实际,而是要和他们一道分析自己在书信中论证的教义实质。加拉太书的整个论证,都围绕着福音的教义展开。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如此庄严地申明,他不是从人(作为中介)领受的福音,而是通过上主的直接启示领受的。这句话不仅强调他从上主领受了一般性教义,还包括基督专门托付给他、要他发展和捍卫的那些教义——“我所传的福音”,或者如他在另一处所说,“我的福音”。他也承认,福音的这些特定主题引起了广泛的怀疑和抱怨。

保罗对教义进展的贡献在于,他仔细定义了“在基督里因恩典白白称义”的原则,并解决了这一原则带来的实践后果,使之在教会里执行,但“在基督里白白称义”本身,乃是保罗之前教会早已经承认和坚持表达的基本原则。我们从他自己的陈述中了解到,针对这项特殊的工作,主耶稣不仅给了他特别的使命,而且赐给他特别的启示,使他在奉差遣澄清其他人的理解、解决其他人的疑难之前,自己首先能思想清楚这些原则。在此意义上,保罗作为基督福音的执事和见证,不是在传那些从他人听来的事情,也不是在传他自己想出来的事情,而是在见证上主初次呼召他时亲自显明给他、专门交待给他的事情,“你起来站着,我特意向你显现,要派你作执事,作见证,将你所看见的事和我将要指示你的事证明出来”(徒 26:16)。他不仅是一位挂着使徒头衔、受圣灵默示的教师,也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使徒,是耶稣基督亲自委托、特派传福音的见证人,为要向他人证明他亲耳听见的、那起初由上主亲口宣告的救恩。

基督向这位作外邦人使徒的保罗显现,赐给他如此启示,显然与他在教义发展中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我们越是仔细地考察保罗的历史、权衡他的语言,我们就越发清醒地感受到所有后来世代基督徒所依赖的伟大信仰事实——在建立他的教会、完善他的话语上面,主耶稣仍然在亲自工作,继续与他的教会同在。

主对使徒的引导不是偶然的,而是一贯性的,不是零散的干预,而是通过圣灵住在他们里面做工。于是应许之事按着既定发生,没有一丝偏差。五旬节开启了新约福音传播的第二阶段。五旬节是如此独树一帜,就像我们现在所过的圣诞节一样。一个是主的生日,另一个是他教会的生日。一个是天上万军赞美歌唱,另一个则是地上各种语言对福音的宣扬。圣灵降临期带来许多可见的结果:方言、预言、神迹、奇事、圣灵的恩赐等等,都是圣灵随己意分赐。这些新事为福音作见证,并为福音扫清道路。人们也意识到圣灵在情感上带来的强大影响:安慰、力量、光芒、热情和喜悦,我们看到人们充满活力地使用自己新获得的能力,听到他们用方言说话并赞美上帝。

新的力量似乎源自某种新的推动,但这些新的推动力从何而来?它们是如何造成的?圣灵是否单单藉着情感进入人的里面?若没有触及内心,情感就不过是本性流露而已。事实上,圣灵占据了我们整个生命,正如语言是情感的发泄,热情也是在理性之光突然照射之下迸发而出。对真理的新理解,对事物的新看法,重新唤起了人们从前见过但无法理解之事,当理性之光浮现脑海的一刻,他们的眼界因启示而变得更加清晰开阔。上帝不仅激动他们的感情,也把真理放在百姓的心里;不仅让他们感受圣灵的温暖,而且赐下圣灵的光照。

如果不是这样,上主在离世归天之前告诉门徒,将要赐下圣灵的恩赐,具有特别的性质与效果,这应许怎能实现?他告诉使徒们说,他们会得着能力,又说他们会得到安慰,但我们已经看到,他选择与他们同在的主要方式是用知识之光照耀他们,提升他们思想的境界:“到那日,你们就知道……”;“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他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上主明明白白地告诉门徒,因为他知道如何描述自己将要赐下的恩赐。

那些领受这些应许的人当时懵懵懂懂,困惑混乱,无法理解自己与主同在时的见闻,但当他们后来蒙圣灵光照而领悟这些事,并且传授给我们,我们却以为惊奇。从他们看到上主升天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完全掌握了上主拣选他们要在世人面前见证的所有外部事实。但是他们没有掌握这些事实的属灵意义、关系和后果,因此他们作见证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在等待期间,他们不是在学习更多的教导,而是在祷告中度过。一旦应许成就,他们就高声宣告耶稣基督托付的一切。世上从未有人发生过如此大的改变!他们的胆量、忠诚和热情如日中天,不可遮掩!他们清晰而坚定的见证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绝无一丝犹豫动摇,也永远不会再度黯淡或改变,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充分地显出福音的包罗万象与确定。从那以后,他们仿佛突然意识到福音的无可置疑,于是对人传说,“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徒 15:28),他们的话“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帖前 2:13),他们“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彼前 1:12), 所传之事乃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藉着圣灵向自己拣选的使徒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 2:9-11)。他们所领受的福音并不是出自“世上的灵,是从上帝来的灵”发出,叫他们“能知道上帝开恩赐给”他们的事(林前 2:12)。他们说这些事,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林前 2:4),因此世人不能审判他们,因为他们以基督的心为心,与世人迥异(林前 2:9-16)。

那么,圣灵为了使徒们可以实现福音的目的,赐下了何种恩赐?当然,圣灵的恩赐广大而多样,但它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为福音作见证的方言和能力,也不在于传福音的热情和勇气,而是在于福音本身。

使徒们所传讲的福音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诉诸感官的外在事实见证,另一个是见证这些事实所蕴含的功效——上帝预定要藉着基督统治万有,以及它们在人类心灵史上带来的后果,而这两者都不是感官所能证明的。对于第一种见证,他们只需要清晰忠实的记忆即可。对于第二种见证,同样的能力似乎也足够将福音推进到某个极限,即,以他们亲耳听见主耶稣教导和解释的超验真理为限,可以自行领受和理解的最大范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上主所传讲的不过是救恩的起头,他自己也明确告诉我们,在圣灵来临之前,他不会完全启示真理,他所说的也暂时无法被门徒完全理解。

如果圣灵降临却没有完成全部救恩启示,那么使徒们所传的福音在某些至关紧要的特征上,一定只有部分是上帝的话语,剩下部分是出于人的话语。他们对耶稣死亡、复活和升天的见证将是无可置疑的历史见证,但他们对基督死亡的牺牲意义与补赎功劳、复活所蕴含的生命大能以及天上中保职分的表述,将是他们自己从零散收集的上主语录中推断的结果——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复述的话语持有不同看法。这样一来,他们的整个教义体系(就像尼布甲尼撒梦中的塑像一样)的基础就是半铁半泥,不久就会倒落破碎。

但我们的教师并未改变,只是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为了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教义。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改变是迫不得已,因为基督已经被带到荣耀中。然而,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改变有其必然性,但它也是为着门徒的益处打算,“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约 16:7)。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对那些受其影响的人来说是有益的。对他们来说,下一个启示阶段已经到来,需要一种比从前更加深入、发自内心的教导方法。这正是后一种方法的优越所在,耶稣也明白地这样说,“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 14:17)。

新约教导的两个阶段适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而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第二种方法是之前所用方法的进阶。从前的方法里,教导者外在于受教者,教导的能力与受教的思想分离。而在第二种方式下,他们彼此融合,难以区分。前一种方式按着人的理解力宣告神圣的话语,后一种方式则是在神圣中介(圣灵)的干预之下,使人按着自己的理解力。表达业已型构完整的福音真理。因此,我们的伟大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方法,以适配一个更加困难的教学阶段。

当耶稣得荣耀时,福音的事实呈现告一段落。上帝之子完全显现,救赎已经完成,人类得救的条件已经完整。现在需要更充分地解释事实,解析它们对属灵世界的作用,展示它们对人类意识造成的后果。我们需要一种总结基督显现全部意义的教导,充分阐明其属灵的影响,引导世人将福音应用到自己身上。这样的教义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从上帝领受:或者来自天上的声音,直接宣布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感受这段历史,如何信仰其对象;或者通过人来发声,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心中的信仰和感情。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的使徒只有领受了上天直接的启示时才能作见证,并且需要一字不差地向我们背诵所听见的启示,才能算得上上帝的使者。他们任何多余的教导都是出自私意,与所谓圣徒或得道开悟之士的泛泛而谈并无二致。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的使徒会针对自己的福音见闻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信念和感受,分析自己对属基督之事的思想过程——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上帝定意将自己的儿子启示在人心中,为我们带来许多的启示。

谁能否认后一种教导在完整性和有效性上超过前另一种呢?它更加完整,因为现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着圣道的最终形式,就是上帝从前所预定的形式。也就是说,上帝之道住在我们里面,神圣的宣告变成了人类的经验。这种形式将更为有效,因为榜样比律例更重要。同样的声音,同时属于上帝与人,将会带着确定性和同情心,以双重的力量影响我们的心灵。唯有上帝采取神圣的行动,构建一种将他的思想与人的思想融合的体系,这种教导方法才有可能。圣灵赐恩给使徒,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呼召,正是上帝采取的神圣行动。

诚然,圣灵呼召、膏抹并赐下大量不同的恩赐。 但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那最大的恩赐。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岂都是使徒么?不!(林前 12:29)。使徒的权柄、拣选的标准和真伪判定,都是基督亲自处理,他们所领受的恩赐也是为这使命而量身定制的。他们的职分特殊,所得的恩赐也一样特殊。

使徒是一个不能传承的职分,自然拥有不能传承的恩赐。一个在教会里独一无二的重要职分,天然隐含着特别的恩赐,以保证教会在千代之下,信心的本质不会改变。现在,我们中间或有不和谐的声音,损害我们对使徒恩赐的信心。有人抱怨说,“默示”这个词不应该专用于成文圣经的作者,并断言“圣经”(scriptures)最主要的用法和最本质的含义,乃是指教会(congregation)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抱怨和断言有何依据呢?我们坚信,历世历代所有的教会都有同一位圣灵的同在,但我们不认为圣灵的恩赐在所有时代都是同样的。然而,圣经描述的圣灵恩赐多种多样,无论恩赐的性质还是分赐给众人的比例,都适合上帝设立的各样职分,满足他安排的各样工作。成为教会的成员和成为教会的创始人,自然不是一码事。接受或传播真理是一回事,而以上帝的权柄一次交付真理,永远向世人证明真理,则是另一回事。

保罗因看清救恩的道路,认识到基督的无穷丰富,就发自灵魂的欢喜;同样的真理和丰富,也让听到保罗教导的人灵魂欢喜,甚至让我们这些现在读到这些话语的人灵魂欢喜。圣灵赐给一个人发起见证的恩赐,也赐给另一个人接受的恩赐。教会被修建为上帝的圣殿,他要藉着圣灵永远与我们同住;但为圣殿打下坚实的地基。与日后在其上叠屋架梁、增光添彩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的主和救主专门设立了使徒职分,与从前上帝差派的先知在职分上相似。他们有时甚至与上主一同做工,建立教会:“你们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 2:20)。

房角石只是地基的一部分,尽管是首先埋下、决定建筑物方向的主要部分。房角石与根基的其他部分连结,最为清楚地向我们表明,就信仰而言,教会是建立在见证之上的,而这个见证部分是耶稣基督亲自提供,部分是由他委派的代理人提供的。

使徒讲道的记录和他们的著作,散发出一种崇高的、无可折服的权威性,凡读到之人都能一眼看出他们的地位与众不同。他们说话的时候仿佛圣灵充满,大有能力,他们可以交付真理,而一般的人只能接受真理。保罗对那些自以为属灵的人举荐自己,但他向他们表明,基督将福音托付给了他,而不是他们,他所说的话语,乃是他们不能添加、也不能改变的。约翰劝勉那些从至圣者领受恩膏的人,但言语之中带着一种他们无法分享的恩膏,而他正是凭借这恩膏传福音、做见证、立诫命,而他们只能认可和接受。使徒著作不是教会发出的声音,而是那些按照上帝的旨意建立教会之人的声音——历世历代的教会都承认这一论断。书面记载的圣言之所以成为教会的正典,是因为教会由此而产生,而不是因为它是教会发出的声音。

对你我而言,圣灵的教导使我们能够像保罗一样真诚地说:“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 2:12)。然而,圣灵赐给使徒之外各人的恩赐,不是他们借此获得新真理的恩赐,而是他们认识和领悟上帝已经启示给我们不变奥秘的恩赐。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重新领悟基督唯一的启示,不断接近真理,但永不会超越那曾经一次交付给圣徒的全部信仰,不能突破福音那不可移动的边界。这就是教会和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唯一恩赐,因为它使得圣经书面的话语成为活生生的圣道,使教会充满喜乐,并在心灵之中打上荣耀印证。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