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学,从来没做过。只是在朋友的推动下想过。

我们家住在重庆,号称3300万人口中国最大的县城。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认识的在家教育家庭不多(无限趋近于0)。

关于共学,有些朋友做过这样的打算,甚至有一个家庭提过要搬家到我们住的小区附近来——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共学“发生。一般我会坦率地说,我们家孩子用全英文教学,使用SonLight,不知道如何共学比较好。但这条路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选择的,与孩子们将来的去向,我们的经济情况、居住条件、服事甚至退休安排都有关联。

我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如何实施”共学“。首先,需要同龄(或者按照蒙特梭利的方式,3岁之内)的孩子们。第二,需要住得比较近,通勤成本不能超过了共学的益处。这一点在重庆就很难,为了上一次共学课,在路上花费2个小时,停车费,尾号限行,承受城市的噪音和空气污染,都是需要长期付出的代价。而为了共学而搬家在一处,则涉及家庭的巨大变动,是否值得,当然是另说。第三,任何增加规模的教学方式,都会增加协调的复杂度,提高沟通成本。我并不想说服任何人(尤其是孩子们的父母)接受我对年轻地球论或圣经辅导的”基要立场“,也不希望我的孩子过早接受”基要主义“的灌输。可以预想,几个打算共学的家庭在这样的细节上不断讨论,一整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对于共学,我认为还是教会学堂更靠谱。我认识一个学堂,只接受加入理事会的教会子女,保证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古典而改革宗的。离开那几间教会,孩子就会失学。于是,家庭也只能围着学堂转悠了——我有一篇关于教会事工”强耦合“的讨论,似乎略微提到这个问题。第四,共学的搭便车现象。这事有两种可能。如果拒绝搭便车,就变成了所谓的精英共学,比如”死亡诗社“,而不再是”放牛班的秋天“。如果接受搭便车,有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值得担忧,或许回家以后还要补课。而孩子们的进度一旦拉开,共学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在家教育量入为出的灵活性。第五,自然是课纲选择问题。但课纲选择和教育出路有关。一个随时可以移民加拿大的家庭采用全英语教学,一个随时可以移民欧盟的家庭采用希腊拉丁语为主的古典教育,一个计划高中去美国留学兼陪读的家庭希望和美国公立接轨,都是很合理的教育出路。无论是否能走通,我并不想把我们家孩子可能的教育出路输入到共学计划之中,影响到别的家庭。第六,在这个意义上,我设想的共学多半是表面而肤浅的gametogether, sleepover或fieldtrip,也许不如假期一起去参加Marty的登山营会。

按照我的想象,在一个在家教育家庭稀少,交通成本高企的”准一线“城市里做共学,甚至不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我完全没有兴趣在这事上试错或者交学费。对于我们来说,”在家教育“就是认认真真地在家学习,而不是一场光光鲜鲜的社交游戏。

基本结论:无论是一致性,分歧,沟通成本还是搭便车问题上,共学的效果应当不如学堂。但我没有经验,也许在合适条件下,共学是不错的选择。但另一方面,共学的目标大于单独在家教育,在某些处境下,相应地增加了风险。当然,家有不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我更加不知道如何组织共学,又不打乱他们的日常学习安排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