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作为思想与行动的资源

困在网络和视频会议里将近两年,没有阅读和休息,总觉得思想与行动资源在渐渐枯竭。我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谈吐庸俗,心态卑贱,言语刻薄。 趁着David要参加老马的哈巴雪山单飞营,我担心他单飞不大现实,于是说服Emma带着两个妹妹一起送David去营地,我们也顺便避暑和休息。当然,按照保罗同学的说法,某些人的休息也比996繁忙,旅行也比在家无趣(《树林前夜话》1章25节),按下不表。 出门仪表盘上的扳手就亮了。开去休息站给维修工人打电话,回答说不管,这是需要保养了。所以就硬着头皮继续。到了不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的一号营地,第一晚Emma就”高反“,大大地担心了一番,最终放弃了爬雪山,选择了过草地。后来两个妹妹就和客栈老板的女儿玩high了,哪里都不肯去,但凡要开车出门,Lisa就要和我别扭一番,嚷着要回去和小伙伴玩。 当然,旅行的意义在于见到不同的人,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经验。虽然这次时间不够,展开的几个有意义的对话都没有尽兴,但也足以通过观看他人的生活,为我自己要展开的行动提供一点启发。 从安徽来到束河开客栈的老板一家及其朋友们已经很有趣了。如今难得看到还具有移动能力的基督徒家庭。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一旦结婚买房有了下一代,几乎无法再移动。所谓的”宣教动员“,重点在第三个字,但似乎大多数人都动弹不得。 从昆明来的一位弟兄在拜欧拉读教牧学博士,也很有趣。我们交谈的时间不多,因为David无法住进计划的青年旅社,我需得深夜去接他回来,所以未能尽兴就中断了谈话。但我略有时间询问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现代宣教问题之一,”昆明的外国人大多因为covid而退出之后,从前遗留的宣教根基是否稳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听他分析,不过最后只有时间鼓励他在做教牧学博士论文的时候,将这样的经验写出来,或者这是将来的宣教学所需要的洞见,也是北美教会需要意识到的问题。 为着David在登山营结束之后与老马的儿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都是third culture kids,在某种程度上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又多留下了几天,与老马一家有些交往。听听他说说自己在中国做camp的经验,也很有意思。我甚至想着明年也送David来参加,或者帮助老马做一点推广,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来参加老马的登山营。 Angela在束河过了自己6岁的生日,对我们说,现在我可以坐车子的第三排位子了吧。她一向坐在booster上,很羡慕哥哥姐姐有时可以爬到后面去坐着。今天则是陶陶27岁的生日,收到冠宇发来的《事工倍增循环》封面确认页: 旅行总是充满了乐趣,但具体的经验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内化。David昨天吃坏了肚子,我陪着他直到凌晨3点才睡。今天无法专心开车,不到300公里就歇了,下午就睡了过去……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8, 2022 · 1 min · eddy

晒书秋日晚,知道性情宽

重庆酷暑。实在无法工作,带着孩子们出门避暑。为了避免被高温下坚持工作的朋友拉仇恨,决定不晒美图秀秀,出门只晒太阳。 (陈旧而不过时的文案。)本周邀请卫灵公老先生对”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介绍如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讲道,辞达而已也。 翻译如下。 子曰:“亲,你以为我是饱学的老牧师吗?”(“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回答说,”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对曰:“然,非与?”) ”不是的。我只是坚持参加释经工作坊而已。“(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不探讨‘如何释经和讲道的传道人’,我觉得不太靠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成天聚会,讲道又不靠谱,只依靠小聪明,这样是不行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传道人最怕不会讲道,不怕教会人数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传道人谦卑自信,不与人争辩,结识众人,但不拉帮结派。“(“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人可以学习释经讲道,但道不能拔高传道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我曾经禁食祷告,通宵读经,对提高服事水平帮助不大——不如参见释经讲道工作坊。“(“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有参加第5期工作坊的机会,当仁不让哟,其他课程都可以放一放嘛。(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工作坊门槛不高,贵在坚持。(有教无类。) 子曰:讲道很简单的,参见工作坊就会了。(讲道,辞达而已也。) 子曰:报名请点击“事工哲学(129)|释经和讲道仍然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现实步骤”,或者继续往下阅读。 闲来无事地休息了几天,懒懒散散地做些翻译。出版社来信说,几本书即将送排,今年应该可以见到样书了。大概可以出版的书有《信任崩塌》,《广西宣教史》,《理解和应用圣经》,《金苹果》,《平衡的讲道》,《世界观布道》等几册。 这些书里面,《信任崩塌》是Bonnie翻译的,见“《信任崩塌》译后”的过程记录与反思。 《世界观布道》是Joe翻译的。Joe的第二个孩子马上出世,他在做完了一本重要的古代近东文献读本(Readings from the Ancient Near East)之后,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了。除了《世界观布道》和《古代近东文献读本》,Joe还为橡树翻译了经典的《主,教导我们如何祷告》一书。 《广西宣教史》是跨文的第一本众筹书籍,译者是道生。这本书的讨论,可以参见“飞书走檄如飘风”一文。对了,当年支持过此书翻译的朋友们,我还承诺了赠送精美电子书一册,现在大概可以兑现一半了:精美乃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电子书却是真的……此书补译了作者前言。 《金苹果》一书,前几天整理了一遍文稿,发现当年有一半的文字都没有翻译。那时为了课程培训,只翻译了查经部分,前后的说明,菜谱,歌单之类,一概都没有翻译。所以在休假晒太阳的间歇,在恢复皮肤黑色素的过程之中,又加班几个晚上,把几万字的译文做了一遍。Emma帮我定准菜谱上的专业术语,比如弹簧蛋糕烤盘,天使蛋糕烤盘之类,然后我就去熬夜去了,直到月亮下山才做完。 《理解和应用圣经》是我在CIU上学期间,做完勤工俭学的工作翻译的教材。当时还没有和研经工具合作,不知道他们已经翻译了这本书,所以重复做了一遍。2019年夏天,我又认真修订了一遍,但仍然是独立翻译,并未参考研经工具的版本。修订的过程,记录在“破碎就破碎翻译,要什么完美解释”一文之中。 《平衡的讲道》则是在其他项目的翻译之余,在晚上带孩子睡觉的时候一点一点翻译出来的。感谢易君的大力支持,这本书让不少传道人受益。也感谢易君的慷概同意,此书可以交给现在的出版社来出版了。 对了,《赐予生命的领导力》一书也做完了翻译,最近要开始编辑校对。 9月12日开始第5期释经讲道工作坊。这算是一个长期事工了,每年做一期,主要帮助传道人提高释经和讲道的自信,提高预备的效率。前面几期的分享和心得,请参见:《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报名》,《事工哲学(63)|旅行感想之思想者与实践者》,《释经和释经讲道工作坊|如何最佳地浪费时间》等文章吧。我有点不想打广告了。 报名没有什么条件,就这一周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2,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3)|提问:冒犯或笃定的方案

写作是一种冒犯。从前已经略微说明我的立场。 提出问题是另一种冒犯,许多教师或者牧师(当然也包括先知和假先知)都不喜欢被质问,不喜欢别人提出、而自己不能脱口给予回答的问题。我自己似乎在面对提问时也是直觉性地紧张,需要迂回地思考,才能知道为何是这样的反应。 8月的焦虑在于9月,9月的焦虑在于开学。最近希望组织一次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基督徒家庭的讨论会(非在线讨论,所以只限于重庆吧),因为许多家长都在焦虑之中。我想讨论的话题包括: 在家教育:观念之由来(家长对在家教育之了解与想象;信息来源):父母共识,家庭共识 实施在家教育的外部压力、内部焦虑与教会期待感:来自家长的焦虑感,来自孩子的不确定性 在家教育的可行方案:商业推广、文化代理人战争…… 后备方案的可行性(学堂、共学、公立:转入或互转):半途而不废 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否适合在家教育 家长教师角色冲突;父母的理念冲突;挫折感…… 家长对可能的教育后果之接纳,或者教育的目标与(未必)实现 孩子对教育成果的接纳与生活安排 教育出路:教育是一条不归路(一直通向永生或双重预定;通向难民或移民) 在家教育的经济成本评估 在家教育的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心理成本和共学成本 先驱者代价和社会支持 实践问题…… 神学牵连与中国处境 幸存者偏差:在家教育的成功案例与成才率……风险分析 心满意足地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心怀七艺、舌灿文化的贩夫走卒?然后再送去读一个圣经学校好了…… 我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我也不太喜欢那些仿佛有大智慧的名牧或学者以极为笃定的口吻给出的答案。我不喜欢二律背反的“要么……要么……”体。我的思考和我的实践总是脱节的,而我总是为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焦虑,与Emma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反复讨论,在方案上一点一点地妥协下去……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给出更多值得讨论的题目,贡献实践意义上的洞见(如果您已经成年、自己接受的是在家教育)、经验(如果您的孩子高中已经毕业)、探索(如果您的孩子还没上初中)、想象(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出生)或者科幻(如果您还没有结婚,对在家教育的想象出自阅读)。 我没有答案,而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荡。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10, 2022 · 1 min · eddy

不用句号的写作

看了几位基督徒的原创作品(非翻译作品)。一个印象,他们不太使用句号。大体上,他们的每一段只使用一个句号,最多两个,似乎句号用多了会造成心梗。 韩老夫子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说,古时候的文字没有句读,老师是有责任带着学生把标点符号搞清楚的。但这算是基本功,还不算传道受业解惑。 好吧,随手截取三个文本: 从前有位读者对我的文章不满,留言用了5个惊叹号3个问号,但一个句号也不用。我没有心情回复她(他),就只能说,**你可以使用句号吗?**似乎是另一种不用句号的形态。 还有一种不好好使用句号的方式是写新体诗,只要在一句话中插入几个回车符,最好是两句话中间插入三个回车符,比如: 整个人都属于他。我的 一生都要跟随他……直到 永永远远 或者是写旧体诗一派,按照王国维老先生的说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看来似乎确实如此,所读的旧体诗无一不是体格陈腐,想象乏味,用词油腻。 也许我们这一代(谢谢,我们是最后一代)之文学,就是不要句号的文学吧,是不是应该称为短视频文学或贯口文学。 嗯,我就不分析许多传道人的讲章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6, 2022 · 1 min · eddy

联想是个恶毒的精灵

早晨,因为“七夕”的缘故,有位好朋友转发了一篇讲道,按语是“不喜欢低俗”,后来看看,她自己删掉了。 同一篇讲章,在“她群”里也转发了,关于包办婚姻的事情,大家都有些无语。七夕嘛,织女简直没有活路,一边是牛郎的画地为牢,一边是王母娘娘的划天为河,实在不过如此而已。 一旦开始联想,各种奇怪的想法就停不住了。 比如,有位保守的搬运工名家萧参客先生,是我素来景仰的,但不知怎么就想到,这名字难道具有深刻的含义,乃是“萧深刻”? 或者,我的朋友有个很出色的介绍东方教会传统的网站,名叫“光从东方来”(慎重推荐,值得一读),但转念一想,七夕的时候我要开个网站,一定取名叫“光棍从东方来”。 我毫无恶意,就是被翻译弄得神魂颠倒,充满了各种词语的联想。 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成语,“明目张胆”,我就朝思暮想着何不为自己取个“名牧张某”的笔名,或者在云牧养加网络门训的时候,就自称“司徒牧云”吧,可以把门训、牧养和云全部都加进去。 联想是个恶毒的精灵。所以我专心地翻译书,决定排除一切杂念。 一开始是有效的,直到我看了今天的Jones听证会,看到法官像训练儿童一样教训著名的InfoWars的Alex Jones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当作了事实,在法庭上陈述出来。然后,我就看到萧翰老师的推特了: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也许我应该背诵巴文克去了。 因为出版社催促的缘故,忙着一本旧书的整理,名字叫“Apples of Gold: A Six-Week Nurturing Program for Women“。非常有意思的查经课程,Emma在CIU的时候,参加了校长夫人Ms. Murray主办的最后一期‘金苹果’培训。 今年应该有6本书要上架,《平衡的講道》,《世界觀佈道》,《廣西宣教史》,《金蘋果》,《理解和運用聖經》,《信任崩塌》。书稿已经交了,版权都已经谈好,等待后期制作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4, 2022 · 1 min · eddy

讲座、整理稿、提问与事后分心的联想

“信仰与学术”发表Dan传道整理的“传道人自我关顾”,是几个月前讲座的现场文字稿。Dan的整理很精致,比我讲的更有条理,应当特别提出来致谢。 文章发出前,编辑请我看了一下,我没有做任何改动。但另一篇讲座文字稿,“属灵虐待与宗教创伤”,我讲的时候就没有条理,想要讨论的内容太多,既希望从victims的角度给出一点帮助,又想分析属灵虐待的成因和识别,同时涉及敏感话题时,需要引用个人经验为示例,所以最后的整理稿虽然完整忠实地呈现了我所讲的,但文字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要了解具体,投入一点情感,还是以参考文字,听讲座音频更好。 文字稿不是我写的,而我在讲座之前就预先声明,这些讲座是更学术化的工作坊的“主日学”版,虽然我最后附有参考书籍,但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学术发言在处理。 文章发出之后,有位陌生朋友联系我,看了一下,是编辑分享的名片,所以我加了好友。这位朋友直截了当地问我,“老师好!这篇文章是您写的吧,我想问一下前面的那个数据来源?”——那个百分比。 我询问说,“你要做什么研究吗?” 随后查询了一下,将具体的来源告诉了他。 我很感谢他对我的讲座感兴趣,也细心地想要了解细节。不过,这文字实在不是我整理的,而Dan传道通过听写记录的文字稿,确实不会出现参考文献。所以也顺便在这里说一下。 我的数据除了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主要出自杜克大学神学院的“传道人关顾项目”的长期研究和跟踪结果以及每年的传道人健康监测报告。 具体的链接是这里: https://divinity.duke.edu/initiatives/clergy-health-initiative/learning 这个参考资料来源在我写论文的时候,是引用的。许多朋友习惯在不知道的时候立刻提问,而有的信息本来可以借助已知的情报,从互联网上获取。这似乎涉及一个具体研究的习惯问题。实际上,在我做讲座之前,也是随意在google上用“clergy, well-being, divorce, burnout”之类的关键字查询最新资料。随手在给出一点资料: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pastors-well-being/ The Pastors Aren’t All Right: 38% Consider Leaving Ministry Google学术用clergy burnout也可以查询到许多论文。 比如,我见过在群里发问“腾讯会议号”是什么?“为什么某图书管理软件频频遭禁?”“某书的作者简介在哪里?”…… 有一次,一个编辑朋友对我感叹说,我觉得我的读者们生活不能自理。 或者,有朋友在神学院上课之前,反复地询问一个教授教得好不好,这门课是否值得听?我的统一回答一般是,作为一个学生,神学院的任何一个拿着博士学位的教授的课,大概都是值得学习的。而个人对一门课的体会,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比如,对于母校CIU的课程,我几乎总是认为很好,但我有很多同学似乎并不是如此认为。 更一般地建议,在提问之前先做一点研究,一来可以提高研究的能力,掌握研究方法,二来可以节约回答者许多时间。 昨天因为要专心写Newsletter,专门去了办公室里坐着。但孩子们仍然不是要窜过来打扰,终于有些不耐烦,在午餐的时候对几个孩子说,你们知道,表面上你们只是问了一个innocent的问题,但爸爸在翻译的时候,大脑不停地在英语和汉语之间高速切换,很难理解你们的问题。而若我暂停工作状态,专注你们的提问,往往事后需要10分钟才能重新回答工作状态——甚至就此打开手机,用15分钟玩一局游戏才能复原。 所以,当我在办公室里坐着,传递给孩子们的信号明确,不要打扰为好。但他们常常会忘记。 在我们的译者群里,或者在程序员群里,如果一个人事先没有穷尽一切方法自己研究,提出的问题显出深度不够,几乎没有人愿意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来回答。 而为了自己的兴趣(并不是为了研究),不惜麻烦编辑推送我的名片,加我好友,再向我提问(在提问之前甚至不清楚这文章并非我所写),而在提问之前不作任何自我介绍和目的说明,我略微觉得我们彼此对时间的利用都不在最佳状态。 嗯,以上就是在回答了提问之后,走神的结果——本来应当做翻译的,不知道为何就来到这里了。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彼得。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August 2,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7)|新译者的基本修养

昨天为了一个事工演示SmartCat,发现我在这个平台上合作的译者已经有48位,还不论其他共事的朋友们。 从事神学翻译这些年,一直想着帮助新的译者提高。但精力和水平都不济,最近已经不太能花费时间来修改译稿,一一讨论。而限于项目的期限,往往会等到一本书全部译完,我才会集中看稿。许多时候,发现译稿质量不能满足“跨文翻译”出品的要求,只能推翻重译。这样反复数次,逐渐没有什么余力再和新的译者合作。 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来修改订正“属灵生命学习”的译稿,刚刚做完,把试读版及时发出去了。Mirro是我从前不太了解的译者,从她的译稿看来,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不少,稍后我会讨论。关于翻译技术的讨论,和我愿意帮助她度过目前的困难,是两件分开的事。即使她没有参与翻译事工,我也乐于为她一家目前的处境出一点力。 但从翻译的角度看,她的译稿远远没有达到我希望的质量。看起来,她的中文比较好,英文语法的细节还需要大为加强,而对于中英文神学术语的熟悉程度也需要提高才行。好在她人在美国,只要多多参加一点有关的活动和学习,英文的理解和英语神学词汇的掌握,都能提高吧。 另外,我大概有些匆忙,给她的原稿里面也有许多问题,可能让她有些困惑。 我对她翻译的“属灵生命学习”后面一部分的内容做出了重大修改,看起来8月5日之前完成“彼得前书注释”的计划泡汤了,推迟到9月初去。但“跨文翻译”的牌子还是需要保住。 在修改Mirro翻译的过程中,我本来为了赶工,只是修改译稿而已。后来想想,还是需要略微整理各种错误和不精确的翻译,给她一点反馈。无论今后是否还有机会合作,这算是一个对新译者的帮助吧。 没有时间详细讨论总结。简单而言,新译者往往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我在许多译者身上反复看见。 被动语态。 名词从句/后置定语从句。 忽视上下文。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理解。也包括不定式。 介词短语错得很多。 词汇问题。比如著名的means。 as引导的短语处理不对。 对神学和圣经引文不敏感。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漏译。 因此,这些经文并不是说罪拉动了我们的”死亡”。 误译。To …的理解不对。 修改:因此,这些经文并不是说我们对于罪的牵引“死了”(毫无反应)。 相反,他们告诉我们一个最仁慈的供应,不能被轻视。 误译。代词理解。 修改:相反,它们告诉我们一个最不能轻视的、最有恩慈的供应。 让我们再看第2节:”关于曾经谴责我们的罪(罪),我们是透过我们的代赎者被处决(死)的。 误译。Expand on. 修改: 让我们仔细分析,将这句话意译为这样:“论到曾经的定罪,我们已经藉着替代者承受了刑罚(死了)。 那么,我们怎么能变得如此贵重呢 ! 误译。没有理解对。 修改: 既是这样,我们怎能无视上帝付出如此的代价,再回到从前的境况! 参考第7、10和11节。 误译。不精确。 修改: 请考察7、10和11节所表达的相同观点。 因此,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在耶稣基督里体验属于我们的东西。 漏译。意思不对了。Claim in 修改: 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支取那在耶稣基督里已经属于我们的一切。 我们不允许自己被邪恶的欲望和念头所扭曲。 双重被动语态需要调整。 修改: 我们不应当再被邪情私欲所扭曲。 上帝希望我们用尽全力。 词义不精确。修改: 上帝希望我们全心全意地属于他。 看看基督在你的位置上代表你,作为你的代赎者做的事,再看他现在希望在你身上做的工,有什么区别? 误译。不是疑问句。这是祈使语句。 修改: 基督作为你的替代者,为你的缘故,代替你被钉十字架,成就了一切;另一方面,他希望你在日常生活中治死己罪。请思考和明白二者的不同。 有没有罪能控制你的意志? 误译。不精确。Does, can, will 有什么罪控制了你的意志吗? 无论你我是否经历过,恩典都是完全足够的。 漏译。太简单了。 无论这种模式在你我的生命中是否正发挥功用,只要理解和接受这一真理,就完全够了。 检查你在本章的书面陈述。 没有照顾上下文。这里的statements是课前作业。 检查你预习本章后的作业。 这里说道,上帝的律法是好的,律法反映出我们无法正确地生活,叫我们为自己的罪恶痛悔难过。 误译。and 圣经说,上帝的律法是好的,但律法揭露了我们无法公义生活的现实,任凭我们成为罪性折磨之下痛苦的牺牲品。 现在,我获得了上帝恩典的帮助! 漏译。Free...

July 29, 2022 · 2 min · eddy

观念的批判似乎总是观念史的批判

关于景教,我所知不过是教会史上学到的点滴。 我感兴趣的不在于景教的聂斯托利传统,或者其神学的考究与汉语表述,而在于其消亡与影响之式微。 两点是有趣的。第一,景教的成功与其高度的处境化文化融合有关。 《四福音书》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其餘如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自然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 这种不打算创造异质文化生疏感的宣教策略,使其成功融入先进的佛教文化,但在灭佛运动中也就很快遭遇牵连。佛教的根源在印度,所以一时灭佛尚可死灰复燃。而景教自身在中东已经失去根基,相去又远,各大法王的典籍没能创造出异质感的观念,时日既久,湮灭不可复索。 第二,景教走高层路线,直接从帝王和首都往下,在民间没有根基。奉旨建大教堂固然是一件许多基督徒喜闻乐见的事情,但改朝换代之时,绑定在政权上的信仰,若缺乏坚实的民众基础,不能像罗马那样从下至上地影响国运,甚至皇帝也不得不称自己看见天上的十字架,自然成为一种暂时的观念而已。 如果景教有任何灵修传统,至少我在有唐以降,不曾在一手二手文献中发现一二。若强行将叙利亚或东方灵修传统植入,并非一种继承,仍然是一种外来输入。但这一次的输入,仍然会面临前述的两个问题: 是否创造异质感的观念,守住自我的独特之处,以某种沁入式策略慢慢推动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统;还是以流行的文化或现存的(比如新教)观念为化用,利用已有的基础来宣教。 第二,从基础宣教做起,还是走上层路线,通过学术、翻译,吸收部分已经了解甚至信了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以扩大影响,与现有的基督徒展开对话。 在我看来,以危言陡论为路径,试图突破现有主流新教的藩篱,不过是短视捷径而已,并无长久益处。从宣教角度看,从前景教的两个教训是值得每个教会和宣教运动深思的。 信仰需要实体与组织,并非单纯文字传承。信仰(特别是一种灵修传统)也需要真正能体现出灵性成长的实例和路径。 若将推动一种灵修传统作为目标,所有的手段都应当与目标匹配。若是为了学术,又另当别论。若是为了建立名声,预备和知识分子对话,则当爱惜羽毛,三思而后言。若只是图一时之快,或者为了某种焦虑感所驱使,则不足为虑,徒然空耗而已。 我自有自己的焦虑。不多说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27, 2022 · 1 min · eddy

为Mirro预备的Baby Shower

谢谢大家的支持。 为Mirro预备的Baby Shower已经结束。按照我的统计,一共37人次(35人)在短短3天里完成了筹款目标。最后的支持金额是¥9,101 + $100。昨天已经委托美国的朋友Silas将$1,000转给了Mirro。另外,我昨天用Google Pay转了$100,作为测试。但Mirro现在还没有SSN,所以无论google pay, apple pay还是paypal,都暂时无法取出钱了,只能在账户上留着。 今天我请Silas再转$350给Mirro,正式关闭这个项目。汇率按照wise.com今天的汇率结算。 再次感谢大家对Mirro的支持和对“跨文”的信任。请大家为Mirro一家祷告,快快拿到SSN,可以开始正常的工作和新的生活。也祝福Mirro的baby平安降生。 今天和朋友讨论学术焦虑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学术上没有太多建树,缺乏学术地位,容易因为焦虑而做一些“走捷径”的事,比如语出惊人,树立稻草人攻击,“挑战”名人踢馆之类。 曾经有位年轻学者约我翻译一本书,他作为校对。后来,他对我提出说,校对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希望在书出版的时候署名在我前面,成为“第一”译者。 我不太高兴,严肃地回信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他还有很长的学术生命,没必要在20多岁时做这样的事情。 后来这本书没有出版,前段时间看到我的那位朋友,已经是一个知名985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的学术出版物中少了一本署名第一译者的书,但没有因此而有什么妨碍。 但我已经放弃了形式上的学术,也无力再攻克古代语言、外国语言或者古汉语了,所以现在几乎失去了和学术圈(特别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对话的能力。 做好几本圣经注释的翻译,我这一代的工作就结束了。下面的研究工作,大概都需要新一代学者来完成。 神在梦中对他说:我知道你作这事是心中正直;我也拦阻了你,免得你得罪我,所以我不容你沾着他。 这句话里代词太多,随意指代吧。大致看起来,神的正直和人心中的正直,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和谐,因为神设立的基本的原则,按此行就算无过。但那隐秘的旨意,需得明确的出手干预,才能显露出来——这就是所谓“圣经是神介入历史的历史”吧。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July 24, 2022 · 1 min · eddy

事工哲学(132)|代祷、筹款与BAM心态

听N.T. Wright博士回答关于消费主义的问题。比如说,我比传道人更有钱,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三亚度假,而不会内疚于传道人的孩子来年是否可以交得起学费。 Wright博士说,他在做主教的时候,从来没有钱可以去度假。虽然认识不少很有钱的人,但他和妻子的旅行都是在事工中,别人邀请来讲课或讲道,顺便告诉博士,请带着妻子一起来吧,在这里小住几天。 按照中国传统教会的文化,似乎筹款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毕竟内地会从前的做法是不公开向人筹款的。我对这个话题很好奇,所以略微了解了一下。戴德生一生中有好几次在英国和美国旅行,招募宣教士,演讲。他的确没有明确地筹款,但加入内地会的宣教士应该都因为与他的联系,多少获得朋友或教会的支持。 这就是所谓“不定向筹款,但借着祷告分享需要”的筹款策略。 真正绝不筹款的是乔治穆勒,从德国去英国建立孤儿院,但从来不向任何人提及孤儿院的需要。但他是牧师,孤儿院有其建筑物和日常活动,他做的事情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这样的事工在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之后,似乎可以完全依靠祷告来获得日用的面包。 一个有名的例子: “The children are dressed and ready for school. But there is no food for them to eat,” the housemother of the orphanage informed George Mueller. George asked her to take the 300 children into the dining room and have them sit at the tables. He thanked God for the food and waited. George knew God would provide food for the children as he always did....

July 23, 2022 · 1 min · e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