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翻译杂谈(40)|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两天没心情讨论在家教育,年底焦虑症排山倒海般袭来。 先是,橄榄华宣出版社的编辑问我,2017年(5年前)寄去的电子版“新国际旧约神学与释经辞典”已经翻译完成,付印以前发现当年寄去的文档中缺少语义场域索引。希伯来语的词汇量很小,每个词都涉及一大堆语义,比如一个简单的“权力,力量”,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具有各种各样的含义: 手中堆积要校对的书已经要成山了。《在家教育25问》,《救赎科学》,《赐予生命的领导力》,《主,教导我们如何祷告》,《古代近东文献选读》,《圣经女性观的形成》,《整全的幼儿基督教教育》……,承诺总是在拖延。而我还在翻译”彼得前书释经注释“,只要再给我600分钟就可以翻译完成,然后也是进入校对流程。我觉得自己是巴尔干药桶,又如符拉迪沃撕海参。 当然,我仍然不喜欢翻译的时候遇到引文。比如用这句话来解释彼得前书 5:3”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As spiritual shepherds, they were to lead, not drive. “The life should command, and the tongue persuade” (Athanasius). 首先,drive这样有着多达27个义项的多义词,目前的机器翻译比较难处理。现在的神经元网络翻译机还很难照顾到英译中的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anyway,DeepL的”驱赶“完胜微软的”驾驶“。 但后一句话,即使DeepL也无技可施。”生活应该是命令,而舌头应该是劝说“,简直是对亚他那修老师的侮辱。我一时也语塞,想不起一句好的成语来对应。我知道,一定可以从诸子百家、菜根谭或者曾国藩书信里找到一个妥帖的翻译,但最近汉语阅读量和睡眠都不足,就是调不出内存。 随手查询《论语·学而》,决定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选择一个。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用了孔子的原话,就不好再附会亚他那修了。所以,简单地修改了前一句话,作”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并附上英文作为补充。曾国藩和菜根谭就不看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24, 2022 · 1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9)|As Much As In You Lies

据说,加尔文在注释彼得前书5章2节时,对”务要牧养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有一个说明,”as much as in you lies“。 在翻译的时候,我最不喜欢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引文。这句话没有上下文,没有文气一贯的阅读和翻译体验,就那么突兀地出现在那里: It is a solemn challenge; how could they neglect or abuse God’s flock that is “under your care” (en humin, literally, “among you”). The phrase, placed attributively between the article and the noun, points to a close characteris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hepherds and the sheep. Calvin interpreted the expression to mean “as much as in you lies.” It is more natural to give it a local force, “the flock among you”—those committed to their care....

September 23, 2022 · 2 min · eddy

在家教育(13)|真实的课纲与现实的世界观

理论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在家教育家庭中途更换课纲。按照定义,更换课纲意味着现在的课纲实施不下去了,于是至少从理论层面,一个阶段的教育不能算太成功。 但孩子的弹性是很大的,而大部分知识都是所谓的普遍恩典,只要投入的时间没有完全浪费,中途更换一下课纲可能也不太碍事。 在课纲的问题上,大概没有单独的家庭有资格对其他课纲评头论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但关于课纲的选择,或许再次唠叨一下。个体经验,请勿模仿。 我们家选择的课纲是SonLight。但任何满足以下条件的课纲,大概我都会优先选用。或者说,如果没有满足以下条件的课纲,我们会慎重考虑是否采用在家教育。理由如下。 我们的许多宣教士朋友和神学院教授,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SonLight。培养的孩子成绩还不错。 SonLight是少数专门为在家教育设计的课纲,不是从教室配置迁移而来的在家教育。 SonLight要求的阅读量很大,符合我们对在家教育的设想。 SonLight采用市面上的真实出版物(我的朋友老铁说,他家就是个卖书的),而不是专门编写的教材。 SonLight的圣经课程就是读经,没有过早地灌输任何宗派、教义系统、创造论或末世论。 按照大多数基督教学校的共识,SonLight并不特别教导某种年轻地球论,而是将信仰与科学的整合留给家长去面对。 我没有资格评论其他课纲,所以就不提这个茬了。我也不特别推荐SonLight,一来这是个全英文的课纲,二来需要一整套梯子、双币信用卡、Fedex通关流程等许多配套,大概才能买到每一年的教材,进入实施。任何一环有问题,就会徒然增加许多的烦恼。但我倾向于认为,SonLight大概是在家教育中“最不坏”的选择之一。 在确定课纲的时候,采用真实世界的阅读材料是很重要的。我并不会特别限制孩子们的阅读,而是希望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在家教育的难处不在封闭,而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多接触世界,吸收信息。与此同时,父母大概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而非教育场景之中完成孩子们世界观的塑造。 另一个对我们家而言特别重要的,是避免极端信仰。单单一个“年轻地球”的问题,大概就让大多数课纲(哪怕是所谓学术水平很高的课纲)脱离了我们考虑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不少在家教育家庭的立场和我们家不同,所以,我也不太看好所谓“共学”,但这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了。 顺便说一下。有朋友曾经私信询问,SonLight怎么买?我的直觉是,如果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了关键字(Keywrods)还不能独立解决信息检索到任务实施的全过程,我是不太建议使用SonLight。 还有朋友希望我推荐“好的在家教育公号”,在我看来,共学都依靠不上,那些为了卖课而贩卖焦虑的公众号,大概都靠不住,所以一个也不推荐。 简单总结,在家教育是一个1520年的教育过程,每年投入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大大高于其他教育形式,而中途更换课纲并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所以,大概需要从课纲的适用性、设计理念、神学与世界观、获取的成本和难度、实施的效果等方面来略加权衡。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22,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12)|教育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挑战

按:如果一个家庭从事在家教育,孩子还没有从大学毕业,没有就业,不要轻易地、完全地相信父母之在家教育经验。许多人有很高级的理论与神学,但未必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好的教育。 我以为,教育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即使成功,也不是单单谈到的那点经验。 免责声明:在教育上,我们家是探索者,不是可以模仿的榜样。 当孩子把33×8计算为2424或者把减法算成加法的时候,在家教育就构成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我来说,需要不断祷告、和Emma交流、彼此拥抱安慰鼓励,才能在教育的时候不那么泄气。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勉强装出笑脸,耐着性子重新教一遍整数乘法。 另一方面,我也常常对孩子们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展你们心灵的过程。你们每一天所学习的都是新知,也就意味着你们的学习就是不断地迎接挑战,而这挑战总是令人不快、焦躁、畏难。孩子们会不断地表示,这太难了,作业和练习太多了,我的朋友在打电话叫我出门了……或者她们就这么重重地将自己的卧室关上,为充当教师角色的父母言语中的责备不耐而伤心地哭一场。 我教过各种程度的学生,职高、技校、大专、本科、研究生、神学生都接触过,基本上可以算一个风评不错的老师。我也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效果也不错。但同时担任父母和教师的角色,似乎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我和Emma只能尽量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发火,另一个人要成为安慰者。即使这样的安排,即使父母都在从事在家教育,我们还是觉得难度超出想象,常常有做不下去的感觉。 一方面是角色冲突,很难处理妥善。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永远不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总是要迎接挑战。孩子需要扩展心灵,掌握新的知识,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犯下各种低级错误,遭受各样的挫败。敏感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察言观色,对于父母轻微的叹息或表情的扭曲洞若观火,生怕父母突然发作,大大地责备一番。 所以,我几乎是一旦发现自己情绪失控,立刻给孩子和妻子道歉。孩子也很快学会了和我交流的方式,第一句就是打预防针,“爸爸,我告诉你一件事,你不要生气好吗?”我于是尽力做好思想准备,不生气,最多就是重新讲一遍要点罢了…… 在家教育很难实施,如果全日制送去学校,仅仅晚上辅导一个小时作业也会发火,大概需要慎重考虑在家教育能不能把自己弄得角色分裂了。另一方面,没有同龄孩子内卷的在家教育,孩子不容易在学习上获得满足感(没有比较就没有满足),所以日复一日新知识的挑战和挫败感常常会带给孩子很大的苦恼,需要父母心平气和地接纳和安慰——但这样一来,教师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冲突无疑会加重。 或者这样描述好了:在家教育增加了家庭要处理的事务总量和压力,只是看孩子和父母如何合作和分配事务与压力,使得大家都可以坚持下去而已。 在家教育也许有许多益处,但孩子暂时很难看到在家教育将来的益处,而父母的压力若没有寻到合适出口,也许会立刻就反向输出到孩子的身上。 我没有答案,只有日复一日在教育中的苦恼。随意分享自己的体会,请不要凭借这样的个体经验采取任何重大行动。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21,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11)|历史偏差

The word bus is short for omnibus, which means “for everyone.” Bus was first used in this sense in the 1830s, its “everyone” meaning referencing the fact that anyone could join the coach along its route, unlike with stagecoaches, which had to be pre-booked. 以上引自韦伯斯特大辞典。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自己的词源。除此之外,似乎无话可说。大家都在刷屏。我知道,痛苦是一种无法持久的力量,很快就会看到某位消费(或者消解)痛苦者写一篇爆款文,“我们都在同一辆大巴车上”,于是痛苦得到释放,生活归于平静。当然,寓意解经总是最好的随手拈来。 最近教导David废奴的历史。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两个例子,阅读相关传记和百科全书。 第一个例子,威伯福斯在英国推动的废奴运动。三联出过一本《威伯福斯传:奇异恩典》,可以参考。简单说来,威伯福斯先生在议会里利用自己的人脉、影响力和策略,甚至采用一个一个议员拜访结盟的方式拉票,经过了40年的努力,从废除奴隶贸易开始,到最终在英国(也影响到欧洲)实现废奴。整个过程没有流血,没有革命。 第二个例子,林肯在美国推动的南北战争。林肯只用了4年的战争就结束了奴隶制,牺牲了75万美国人的生命,战后用了30多年来重建被焚烧的南方城市,比如亚特兰大。合计也是30-40年。 时局不同,自然不好做直接比较,也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但历史不过如此,在动态的对比中将历史的经验内化,在混沌的现实中以其微弱的人性之光照亮我们的行动。 我不知道10岁的David能明白多少,但按照我对陶陶的教育经验,我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成为他日后某个时刻的思想资源。自然,某一天我还会和他讨论保罗笔下的阿尼西母。 想做的事情和想写的题目都很多,但每一天都这样荒诞,每一刻都被各样的灾难与痛苦充满,似乎任何抽离当下的历史讨论都不合时宜。也许“当下主义的身份政治”就是唯一不可避免的路径,只要我们还意识到自己正在借着转发参与历史,利用永不消失的网络文本叙事创造历史。 但对于忙碌的在家教育而言,避免陷入集体愤怒、抑郁与跟风的消费主义,理解曹刿的历史观,切入他那句轻蔑当下的名言——“肉食者鄙不足与”,或许就够了。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8, 2022 · 1 min · eddy

历史还是历史吗?(Is History History)

按:这是美国历史学会会长James H. Sweet 博士8月17日在Perspectives on History发表的一篇评论。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非常多的批评,甚至有人因为他引用的示例,直指他是一位种族主义分子。 但他对当下主义的批评是有益的,对于我们讨论历史神学和思想史、理解“宗教改革500年演讲”、中国五月花的“普利茅斯开拓史”、“闭关锁国”新观、在家历史教育等都有很大的启发。 这篇文章使用CreativeCommon4.0版权,所以我就直接给双语的翻译了。最近心情不佳,陷入下一轮集体抑郁之中。 IS HISTORY HISTORY? 历史还是历史吗? Identity Politics and Teleologies of the Present 当下的身份政治和目的论 作者:James H. Sweet|Aug 17, 2022 翻译:Eddy Zhang (2022年9月17日。更新:2022年9月18日) AUTHOR’S NOTE (AUG 19, 2022) 作者附言 (2022年8月19日) My September Perspectives on History column has generated anger and dismay among many of our colleagues and members. I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that it did not convey what I intended and for the harm that it has caused....

September 17, 2022 · 10 min · eddy

神学翻译杂谈(38)|工具问题

MemoQ发来邮件,我使用的软件服务期快要到了。看了一下,从2015年7月开始使用MemoQ,已经整整7年了。在这个软件上,算上刚刚购买的一年服务,我已经用掉了超过2500美元,评价每年的成本大概是200美元。 2015年5月,我刚从CIU毕业,回到国内。8月初我下了决心离开从前的Logos教会,想象之中从此失去了教会的财政支持,无论做什么服事都不会有薪水了。 那时我刚开始比较集中地做翻译,但立刻场景就变了,我大概需要“以神学翻译为志业”了。在计划成为职业译者的第一天,我就决定要使用职业译者所用的工具集。问了一下曾经开过翻译公司的太太,Emma说从前使用过Trados,所以我做了一点调查,最后决定试用比较新的MemoQ。 我很喜欢MemoQ的界面,尽管因此再也不能使用我喜欢的桌面Linux,也无法使用昂贵的Mac了。但一开始使用MemoQ,我仍然觉得学习曲线很平缓。那段时间父亲住院,我在医院里一边陪护,一边翻译,一边熟悉MemoQ。从7月到11月,我大概翻译了24万字的“马可福音注释”,现在属于“生命宝训注释”系列的一卷,列在“研经工具网站”。 我也试用了OmegaT,但从来没有喜欢过。Trados和Wordfast我也试过,界面用不惯,或者学习曲线比MemoQ更加平缓。不过那时的确兵荒马乱,在医院的噪杂环境中,使用一个新的软件来做从前不太认真做的翻译,对于语言的理解也不如现在熟练,出现了很多问题。 马可福音的第一句注释,现在的版本是这样的: 在这简短的开场白中,马可为了刻画耶稣基督这位的耶和华独特仆人的正式事工,巧妙地布置了祂活动的舞台。 但我的第一稿却是这样: In this brief opening section, Mark skillfully prepares the stage for his portrayal of the official ministry of Jesus Christ, the unique Servant of Jehovah. 在这简短的开场白中,马可有技巧地布置了他要刻画耶稣基督——耶和华独特的仆人——的正式事工的舞台。 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的翻译有什么问题。投入在日常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很难抽离自己,从一个更外在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输入的文本的。现在看来,我当时的翻译很西化,采用的原则是形式对等,喜欢使用(或者不得不使用)破折号…… 所以,我的第一次交稿是一场灾难。客户给我邮件,严厉地告诉我说,听说我使用机器翻译在做翻译,这是不可接受的。我无法分说这只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偶然效果,只能停下整个项目,将所有24万字全部仔细地修改了一遍。这一次,客户接受的译稿,也接受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 翻译也是这样,需要精熟的语言、翻译哲学与方法学以及趁手的工具集。现在的翻译不再是一个人在灯下用小楷手书,再请秘书或编辑抄写。大的翻译项目,无论如何都会使用工具。当然,Annie这样将两个word窗口并排在屏幕上,也是一种工具理性。 Anyway,我在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时,都希望使用这个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最佳工具。一旦要做职业译者,我就立刻采购了翻译行业最贵的CAT软件MemoQ。有一段时间,我会声称自己的翻译速度大概是一般使用word做翻译的两倍,而且质量也会整齐2030,不过后来我发现,职业翻译的质量不如业余翻译,因为业余做做的人大概没有经济压力,一句一句地打磨,慢工出细活,许多地方反而比我做得好。但业余翻译的问题在于任意中途弃坑,或者延迟交付。这是后话,不提也罢。我找到一篇讨论双职或业余服事的文章,这就先把它归在事工哲学系列之中吧:全职和兼职/职业和志愿者。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4,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10)|以教育为理由的“难民”叙事

按:略微澄清自己的观点。我的同情始终在那些普通的家庭,在一个一个具体的孩子以及他们的教育和际遇。苦难是可以通过叙事来消解的,甚至局中人也不以为苦。但正是因为如此,在祷告之余,我打算回应一下对前一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2019年,我写过一篇“宗教难民”,讨论当时守望和秋雨针对这种案例的牧函。守望的文本是很重要的,值得所有关心这事的人阅读:牧函:如何看待基督徒以“信仰受逼迫”为由申请政治避难。其中的委婉曲折,体现出很高的教牧水平。 那时也有人向我打听如何获得难民资格。我对他说,我不赞成申请宗教难民。那人又问我,如果真有受到逼迫,需要避难的人,又当如何处理呢?我的观点也很明确: 1. 但凡能拿着旅行签证出去的,都不算真有限制。(注:大家读一下AsylumAccesss发布的小册子,“了解你的选择”,就知道实际上联合国或者任何主权国家都不鼓励人利用合法签证入境,非法方式留下来申请难民。) 2.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某些“斯坦”国家基督徒的处境,看看他们身上的伤疤,考虑一下“宗教难民”是为什么样的人保留的机会。 我是19871991年读的大学。我多少知道许多同龄人在1990年代初去国之后的光景,明白那种至今无法再返,“子欲养而亲不再”之痛。 说一个地缘政治的常识。假设有一群人,以成建制的方式,拿着合法的护照和旅游落地签,去了一个有很好外交关系的邻国,就此滞留下来,希望申请难民。从外交的考量上,邻国是几乎不可能批准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必然会构成邻国政府无法承受的巨大外交灾难,而先例一开,人数可能比那国总人口更多的基督徒难民也许就蜂拥而至了。 我去年曾经略微说过这个看法,记得有位传道人回应说,他不认为传道人需要懂政治常识——传道人只要懂圣经就够了。但同时他话锋一转,认为这样带领教会集体申请难民的牧师绝不是不懂政治,而是太过于懂政治。好吧,我只能认输,承认自己理屈词穷。 另一方面,向联合国申请难民资格,是需要考察和排期的,而且风险很大,即使成功认定也不一定安置。请大家参考AsylumAccesss发布的小册子,“了解你的选择”,讨论在泰国申请难民所面临的危险和机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群人需要一个统一的逼迫叙事,或者说满足难民申请的叙事。 落回实处,“今日基督教”网站发表了前天的英文报道的中文版。英文的题目是:“China’s ‘Mayflower’ Church Wants to Come to America: ‘This Isn’t Fleeing. This Is Leaving Egypt’”,而今天的中文题目是:“中国的 “五月花号”教会成员希望能以难民身份来美国定居”。两个题目的差别显然在于,英文包含了“这不是逃跑,这是出埃及”这个可以打动北美基督徒的叙事,而中文题目则没有这样一句话。 这种问题自然不好过度解读,但中文版里有许多中国基督徒一眼可见的叙事“技巧”。 比如,在今日基督教前一篇文章中提到,教会开大会讨论的时候有120人,而去韩国仅有60人(其中超过一半是没有投票权的孩童)。也就是说,投票的结果并不是一致同意(我不知道他们的教会章程,但作为一个改革圣道宗教会,这样重大的决定是否需要多数同意,我至少有保留意见)而是教会事实上解体。 又如,下面这句话耐人寻味: 大约在同时间,潘离开了他的家,他以为只是去济州岛探视情况而已——随身仅带了两套衣服。 但他再也没有回来。 几个月后,他的家人和一大部分的会众加入了他。 也就是说,这件事的时间线索相当模糊。而下面这句话则体现了这个教会的水平: 潘说,在会众到达后开始申请庇护时,他们才发现韩国的庇护政策是很严格的。 (在这程序开始前,潘在写给他的会员的一封信中告诉他们,一名律师告诉他,他们的行动是“完全合法的”。)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一个人随身带着两套衣服,意思是几天就回。但去了就滞留,做了几个月的尽职调查,完全不知道韩国的难民申请通过率只有0.4,而且没有任何地缘政治常识,完全意识不到这种成建制的去邻国申请难民,几乎绝不可能成功,还写信给会众说,**一名律师告诉他,他们的行动是“完全合法的”。**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哪一国是完全合法的——这是一位受过极好教育,在深圳做过医生的牧师。但是, ……他相信他是在遵从上帝的呼召,带领他的教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就像“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一样。“为了羊群的属灵祝福,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潘牧师说。“没有人像这样带着孩子和妇女,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这不是在逃亡。这是在出埃及。” 而这一切叙事都带着算计: 在2022年8月底安静地离开韩国济州岛后,潘牧师于周一通过《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教会会众的最新行踪。同一天,这个教会的基督徒在曼谷的联合国难民办公室申请了难民身份。 同样,在时间线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安静”,突然通过美国最大的媒体上一篇文章向全世界宣布(按照我对媒体的理解,这文章应当提前写好,过了主编的审),以及同一天…… 另一方面,在关于此事的报道中,涉及到普通会众家庭的叙事,几乎都是一种以教育为理由的难民叙事: 因此,当潘牧师认为唯一的选择是离开中国时,聂云凤被说服了,特别是当她考虑到她孩子的未来时。 潘永光說,他告訴教會成員,他們面對的任何苦難都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上個月,一個五口之家以擔心中國政府的壓力為由退出了教會,同時留在濟州島繼續申請庇護。其他成員則說他們正在慢慢適應,並希望自己為孩子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华尔街日报 引用我朋友老徐在朋友圈里对“在家教育(9)|五月花的误解”的按语: 这个事情糟糕的地方在于,牧师把一个次要的教导/应用上升为教会成员在生活中需要首先实践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剥夺了成员的自由,一方面加强了牧师的权威,一方面贬损了福音的首要地位。成员就会进入一种属灵的secondary reality,思维僵化,任由领袖摆布。这也是为什么领袖需要借助旧约叙事甚至北美历史叙事来为自己建立正当性,而不是通过新约的解释和论理。而且,在这种状态下,领袖还可能对另一些事实上明显违反圣经的做法十分宽容,因为把次要教导推高和把主要教导降低通常是同时发生的。 我现在每天都为了这个教会的状况祷告,希望作为一个特殊个案,他们最终可以安置下来,获得他们追求的那些目标。但坦率地说,我很不赞成媒体呈现的整个叙事。如果这样的叙事成立,这种做法成为一种英雄主义行为,在我看来,无疑是对“五月花”的误解。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3, 2022 · 1 min · eddy

在家教育(9)|“五月花”的误解

按:借用一个复杂案例,讨论中国在家教育家庭可能对美式在家教育的误解,以及美国基督徒可能对中国在家教育选择和处境的误解。免责声明:今夜我只关心教育,只关心孩子。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华尔街日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历史上曾经获得过37个普利策奖。 这份报纸最近第二次报道一个“中国”教会的事。一次是2021年6月,题目有些耸人听闻,不必细诉。前几天,这份报纸的第二篇报道出来了,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地点。 简单说一下事情经过。2019年底,一群深圳基督徒以成建制的教会形式集体滞留在韩国济州岛,希望获得难民身份。这事几乎绝不可能,一个略有地缘政治常识的人凭着脚后跟都可以知道。我曾经在这事被华尔街日报第一次报道之后,写过一篇“毫无意义的五月花”,略微讨论这事。今年2月,“今日基督教”发表文章讨论这事,我也略有回应。 Voice of M在报道时给出的下面这段话,值得再次引用: “2019年,当我们第一次见到X牧师和教会的会众们,听到他们的故事之后,就无法抑制内心对他们的爱和尊重。我们的训练不只是针对成年人,而且也针对孩子们,我们在训练中一次次教导圣经中关于逼迫的教导。我们深信,即便神最后将他们送回中国大陆,也一定因为神有着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与目的在其中,而他们也必将刚强壮胆。五月花号离港400年之后,人们仍然记得他们,受感于他们的故事。而我们会尽我们所能讲好‘现代版五月花号’的故事,使各个国家的基督徒都能因他们的故事得到启发。” —— https://vomkorea.com/zh/2021/11/09/vomkreport178/ 两年之后,事实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韩国自然是反复拒绝了这个群体的难民申请,美国安置的努力也没有成功——不管背后有多少外交斡旋。但幸运的是,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还能拿着15天的旅行签去了泰国,再做最后一次努力,直接申请联合国难民。 从人道主义出发,我极为同情这个群体,虽然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们不是逃跑,而是出埃及”。对了,这话是“今日基督教”文章的标题:China’s ‘Mayflower’ Church Wants to Come to America: ‘This Isn’t Fleeing. This Is Leaving Egypt’。他们的签证只有15天,有些人的护照也很快会过期,还有一个家庭因为新生儿的护照问题,不得不滞留韩国。这一切都是值得为之祷告的题目,希望他们作为一个特殊个案,可以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特别处理。但即使成功,后续的难民安置还要排期,而且曼谷是一个很复杂的城市,那里的难民收容所并不是那么友好的…… 请大家为他们祷告吧,我给出的许多文章都有中文翻译,大致可以帮助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情况。 我不想评论或预测这事的走向,作为一个资深改革宗圣道教会,自然会说“一切都在上帝手中,也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我只想说,通过阅读华尔街日报、今日基督教以及其他的英文媒体报道,我认为海外基督徒对这件事的发生原因、走向以及意义,有着不小的误解。反过来,这个教会现在60个人里超过一半的学童,实在是值得同情。他们的父母以“追求自由的基督教教育”作为主要的理由之一,带着他们走在颠沛失学居无定所的道路上,我觉得这是中国基督徒对“五月花”的误解。 一个充满误会的复杂叙事,因为各种不得已的情势和许多拿不上台面的理由,一步一步走向某种不可能很好解决的困境,而在其中的5年或更长时间,这些孩子将承受许多本来不该承受的压力。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正好是打着意识形态旗号,制造不稳定教育环境的极端案例吧。这是我在基督教学堂和在家教育两难选择中间,更偏于在家教育的原因。我们家没有考虑过任何国内的学堂甚至共学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以去中心化来规避这样的中心化风险。因为最终,除了家庭,除了父母,没有人会为孩子漂流在异国他乡的5年负责。 最后的引文来自华尔街日报的采访: 30歲的陳晶晶曾是一名工廠工人,她說她本不願走,但為了讓兩個兒子將來避開中國國家教育體系,她最終還是同意了。她的兩個兒子今年將年滿3歲和6歲。 我的同情永远在陈晶晶这样的普通会众,而不在那些可以动用华尔街日报、今日基督教这种媒体资源来高呼“我们不是逃跑,而是出埃及”的领袖们。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11, 2022 · 1 min · eddy

一个出版社的一周最佳图书

该书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一个出版社的一周最佳图书”(A 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 ——引文来源:公众号“正义补丁”;作者“溪边愚人”。文章:“被骂篡夺家长权力的背后……” 这个翻译奇妙无比,同时误解了不定冠词、单数/复数、副词/形容词等各种语法,并且没有搞清楚“Publishers Weekly”是美国最重要的书评杂志。 很少看到这样集大成的翻译,值得记念。免责声明:文章是好文章,我并不针对。而且,上述翻译错误的引文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拿掉也无妨。 借题发挥,跨文翻译有两本书上线: 平衡的讲道 事工倍增循环 另外,我参与项目的《神的护理》也上线了。 书都是好书,编辑都是好编辑,出版社都是好出版社,相信我,这三本都能列入一个出版社的一周最佳图书。 这周一直在讲《平衡的讲道》,或者说在教导“讲道学”。每天早晨6点起床,8点30分上课,直到下午5点。回家检查David的学习,做一点家务,安排第二天的计划,为两个女儿排解睡觉开不开灯的纷争,到休息的时候往往已经凌晨。 什么精神也没有了。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写,甚至坐在地铁上都只能听音乐,无法听播客。 Jennifer来问地震是否有影响,我对她说,“如果我被埋了,一定第一时间亲自通知你。”晚安!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这个博客是由普通读者支持的。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 https://paypal.me/eddyemma 或以下二维码。

September 8, 2022 · 1 min · eddy